APP下载

强专业性学科硕士生培养对策研究——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例

2021-12-23王钦文李丽萍

关键词:专业型住院医师硕士

王钦文,徐 佳,李丽萍

强专业性学科硕士生培养对策研究——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例

王钦文,徐 佳,李丽萍

(宁波大学 医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以临床医学为强专业性学科的典型代表,分析了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二者并轨后,临床医学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存在的问题:定位认知不明、科研训练不足、生源不均衡等,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改革培养模式、组建导师团队、完善考核制度、与博士培养接轨等建议。

临床医学;研究生;专业型;学术型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除了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我国在1991年推出了专业型硕士生的培养政策,[1]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培养目标分别指向应用性和基础性,因此带来招生对象、培养方式、培养时间、培养标准等方面的不同。其中多数学科的培养方案差别较小,比如某大学地质工程的专业型硕士培养要求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适当增加研究生在生产、科研单位从事实践的时间,基本培养都在学校完成。[2]但也有些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培养方式差异巨大,特别是临床医学这样专业型很强的学科,临床医学作为关乎生命安全的学科,具有特殊性。

在欧美发达国家,临床医学专业学制通常都在6年以上,美国甚至要求先完成4年的本科教育后才能进入临床医学院学习。中国临床医学教育有自身的特色,虽然本科教育学制只有5年,但设置了基本学制均为3年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总体设置要求更高。我国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同样分为“专业型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两种模式,研究生毕业后分别授予专业学位及科学学位。特别是在国家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教研〔2014〕2号)实施后,国家要求实行硕士研究生毕业证、硕士学位证、执业医师资格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的“四证合一”制度,在促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融合的同时,也扩大了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差别。在实践中,医学院校、临床医院、导师及学生各方面均有较多的反映,一方面更大程度上对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产生了负面效果,[3]对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也存在不良影响。[4]笔者就四证合一”后的并轨培养,临床医学学术型及专业型研究生教育出现的新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尝试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和对策,为学术型与专业型差异较大的强专业性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提供借鉴。

一、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问题

(一)对专业型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定位认识不清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1997年通过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和《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将医学学位分为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至今已有24年,但目前仍有不少临床医生、高校教师、医疗相关从业人员以及医学教育管理人员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各自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认识不清。虽然临床医学科学学位更侧重培养学生的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验研究能力,把为医学高校和医疗科研机构培养教学人员和从事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当作目标,要求掌握坚实的医学系统理论知识,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能够开展创新性科学研究,培养的重点在于基础理论、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训练;专业型学位是为适应人民群众对生命健康需求的日益增加且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要求培养应用型、高层次的复合医疗人才而设立,主要是面向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培养高水平临床医疗人才,特别是要精准定位如内科、麻醉科或精神科等某一具体专业领域,因此要求具有本领域深厚且系统的临床医学专业知识,以及较强的临床医疗工作能力。虽然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也需要一定临床医学的科研能力,但培养的重点在于临床医疗技能。[5]专业学位授予一般要求通过高水平的专业训练,并达到规定的标准,因此目前普遍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二种学位各有侧重,但绝非对立。认为学术型就是培养科研能力,专业型就是培养临床医疗技能,无疑非常片面。学术型研究生同样需要一定的临床工作能力,了解临床最新进展才能更好的服务临床科研工作。专业型研究生必须掌握临床科学研究技术,才能成为更优秀的医师,而非只会开处方、做手术的医工。

用人单位与研究生往往并没有理解或者不愿区分二者之间的区别,医疗机构对招收的专业型硕士生有同样的科研要求和职称晋升的标准。另外,临床医院招收学术型研究生之后,普遍要求完成规范化培训后再从事临床医生的工作,造成学术型研究生依然热衷临床医疗工作,而非计划中的理论及应用基础研究工作。专业型研究生教育与医师规范化培训也有明显的区别,两者招收对象、培养内容及目标都有区别,获得标准也有不一致,甚至负责系统也不相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对理论水平、临床科研能力和临床工作能力均有较高的要求,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更侧重临床工作能力。但培养单位为了迁就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硬性要求,往往以牺牲专业学位培养对基础理论的掌握和科研能力的训练提高为代价。

(二)学术型研究生培养问题

1. 研究生问题

专业型硕士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特点使得其更容易受到考生的青睐,与学术型硕士的录取比例预计将很快达到7:3。对于临床医学来说,由于“四证合一”政策的实施,使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在三年时间内并轨同步进行,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后的医疗技能基本可以达到住院医师水平,对比未经过规范化培训的学术型研究生,其临床医疗能力更能得到医疗机构的认可。因此医疗机构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有巨大需求,这也导致优秀的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更多报考专业型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而报考临床医学学术型研究生和基础医学学术型研究生的生源数量和质量均明显下降,考生的基础理论水平较实际所需薄弱。为此,学校往往降低学术型研究生招录标准,形成了“临床医学专业型研究生>临床医学学术型研究生>基础医学学术型研究生”录取分数依次递减的尴尬顺序,[6]产生了学术型硕士普遍存在自我认同感及科研热情“双低”现象。而其他学科专硕与学硕的录取分数线虽各有差别,但学硕录取分数线较高的学科更多。

依据胡曼曼等人的调查,在录取的学术型研究生中,仅五分之一承认因对科研感兴趣而报考,近一半的学生是由于没录取到专业型的第一志愿,但又不想放弃来之不易的读研机会,而调剂为学术型研究生。[7]如果能再次选择,高达65.2%的学生不会再次选择学术型研究生。部分临床医学专业型考生因复试落榜,虽然不愿意放弃读研机会而调剂为学术型研究生,但依然不忘临床医生岗位,对待科学研究热情不高,明显存在敷衍科研实验的现象,一心希望尽早结束论文工作,开始临床技能训练,导致科研成果质量不高,甚至存在拼凑造假等学术问题。但导师为完成科研任务,不安排或者减少学术型硕士的临床技能培训时间,成为研究生和导师之间主要矛盾。致使部分研究生心浮气躁,科研论文创新性不强,学位论文质量下滑。双重原因致使学术型研究生在刚入职临床岗位后,在激烈的岗位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

2. 导师问题

目前学术型研究生导师主要来自医学院校和临床医院两部分。由于基础医学的人才待遇与临床医院相比吸引力较弱,引进临床医学背景的博士面临困境,造成医学院校不得不大量引进本科为生物学、化学、生物工程等非临床医学背景的其他学科专业博士,导致学术型研究生的非医学(特别是临床医学)背景导师比例不断增高[8],这虽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科的交叉融合,但从医学研究的长远发展来看显然弊大于利。

来自临床一线的临床医学导师由于肩负治病救人的重任,需要投入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工作在临床一线,社会日益增加的医疗服务需要也减少了他们在科学研究方面的投入,致使部分导师对基础医学的新知识、新方法、新研究动向了解不够,在指导研究生进行科研方面不能完全适应医学快速发展的形势。多数其他专业的专硕导师和学硕导师则差别较小,比如法学院的导师都是本专业,即可以指导学术研究,也能参与律师等实践工作。

3. 临床思维问题

作为临床医师必备的基本功,临床思维必须通过临床实践获得。尽管学术型研究生毕业后有临床基础研究工作者和临床医生两种职业选择,临床医生必须建立科学的临床思维,而将来选择临床基础科学研究工作者也需要以临床疾病为出发点开展课题研究。因此,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临床实践培养必不可少。但目前部分导师为了科研任务,极大地压缩了研究生的临床实践时间,甚至完全不给学生临床实践,这将给未来可能从事临床一线工作的研究生带来困扰。对此,多数院校并没有出台相应的规定或者指导意见。

(三)专业型研究生培养问题

1. 培养模式问题

我国学术型硕士生一般学制3年,而专业性硕士生有2-3年的区分,特别针对同专业本科生可能有短至2年的有利条件,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统一为3年,因为医学院校普遍实行的是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型学位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制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要求在指定的基地医院进行33个月的规范化培训,而常规的临床医学专业型研究生培养对理论课学习、科研训练、临床实践都有非常具体要求。一般理论课程要求在一年内修满30以上的学分,然后开展一年以上的实验研究工作。在实验研究工作完成之后进入临床医院,开展时间不等的临床技能实践训练。二者有较大的差别,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非常严格,几乎没有改变的余地。故此,医学院校不得不修改原有的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方案给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让步,以完成“四证合一”的要求。通常研究生一般九月开学六月毕业,也即所谓三年培养时间最长只有34个月。所以,在并轨培养的模式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极大地改变了临床医学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后者处于被动从属地位,而非相互有机结合。

2. 理论学习与科研训练问题

从时间上来说,“四证合一”型的并轨式培养模式不仅没有留给研究生从事科研的时间,就连理论课学习时间都必须见缝插针地挤出来。目前各医学院校理论授课基本在周末或者晚上业余进行。研究生需要在短时间内学习大量的课程,并且研究生在规范化培训期间,还可能因为临床突发状况而不能按时下班,加班导致了上课时间没有充分的保障。学生在繁忙的临床培训之余缺乏时间认真预习和复习,上课无精打采,影响学习效率。教师为了在短时间内完成授课任务,只能加快进度,知识不能讲深讲透。最根本的理论课尚且不能得到保障,从事科学研究的时间更无从谈起。因此除了极少数对科研非常感兴趣的研究生外,绝大多数研究生在校期间根本没有真正的从事过科研工作,系统的科研训练必然缺乏。因为实际情况的限制,目前多数院校大大降低了专业型研究生的毕业科研要求,甚至不要求发表正规学术论文。科研压力的减少导致研究生和导师两方面都对科研训练不重视,仅仅把科研训练当作走形式。所以,住院医师规范化对研究生培养时间的挤占从以上两个方面来说,对高层次医师的长远成长非常不利。其他专业的实践训练时间都远比临床医学要少,如法学专硕只要6个月的实践,法学学硕对实践时间没有要求,因此对理论学习与科研训练的影响很小。

3. 导师问题

目前规范化培训要求学生在不同的科室轮转长短不一的时间,时间较长的是本专业科室及内外科大概10个月左右,而一些小的科室只有1-2个月。内外科的学生可能在导师的科室得到最长10个月左右的指导时间,而多数学生在3年中只有数月的时间可与导师近距离接触。研究生远离导师也即失去了受教育权,没有教师具体负责学生的科研训练;同时导师难以了解学生特点,更无法做到个性化培养。导师也因此认为专业型研究生对自己没有多少帮助,不关心学生培养,甚至完全放任自流,完全把学生交给轮转科室和医院。而轮转科室存在“重使用,轻带教”现象,带教老师对规范化培训内容执行打折扣,以常规医疗查房代替教学查房,严重影响规范化培训的质量。不少导师更希望招收学术型研究生,即使同时招收了两类研究生,也把更多的关心给与能给自己课题及科研成果带来帮助的学术型研究生。规范化培训方案里没有设计针对本科生与研究生、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型研究生的分类培养模式,同时也忽略了研究生科研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影响研究生及导师双方积极性的主要因素,不利于研究生整体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其他学科的专硕导师可以对专硕研究生进行针对性培养。

二、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对策

(一)完善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近年来,随着人民大众对医疗健康服务的需求急剧增加,导致专业型研究生在用人单位更受欢迎。但距离高素质、创新型、实用型的复合医疗人才的社会需要,硕士研究生培养成效仍有较大的差距,只有兼具临床医疗与科研创新能力,才会满足日益提高的社会需求。但现行的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临床技能和科研训练,很难做到两者高度统一。因此建议对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特别是培养时间上的变革。

首先,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方式不能完全等同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四证合一”的并轨机制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建议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的第一年在医学院校完成,不能少于半年,开展系统的理论课程学习和基本科研训练,而非在规范化培养之余间歇的、见缝插针式的为完成学分任务的教育。对于本科为临床医学的研究生,其理论课程还应包括临床医学最新进展、科研设计、科研思维等。虽然目前各医学高校对于专业型硕士的入学要求均需要本科毕业于临床医学,但对于部分本科背景非临床医学的学术型学生必须给他们补充必要的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增加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生理学、医学伦理学等课程的选修。可对课程进行适当合并压缩,强调学习成效而非学时。课程学习可减少周末及晚上大班集中授课的安排,在规范化培训基地开展小班化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科研训练要求多参加学术活动、务必熟悉实验技术等。研究生在该年度应完成毕业论文的开题,并完成一定程度的研究工作。第二年度开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此2年期间完成以临床疾病为主题、有别于学术型研究生要求的毕业论文。学生完成有量化标准的毕业论文并通过毕业答辩后第3年只取得毕业证和学位证。最后一年的规范化培养将其带到入职单位进行,并在入职后一年完成规范化培训,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和执业医师证。这样“四证合一”的总体时间延长为4年,相对保证了专业型研究生的科研训练的时间和质量。

在此笔者尝试提出一个更进一步的改革建议:一步到位,直接把参与住院医师规范化的专业型硕士的学制延长为四年,即“四证合一”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为四年:第一年为在高校进行的基础理论学习与科研训练,后三年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当然该方案需要全方面的深入讨论、探索和实践。而常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仍然为三年。

针对学术型研究生应通过各种方式坚定他们从事临床医学科学研究的专业信念,另外也不能忽视部分研究生仍然希望到临床一线科室工作且临床工作同样需要他们的现实。因为学术型研究生有相对多的科研训练和实践,建议学术型研究生毕业入职后的规范化培训时间统一为2年。根据科研任务完成的进度,经导师和学院同意后可提前半年至一年进入临床规培。对于有志于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的学生,临床实践依然同样不可缺少,建议安排6个月左右时间进行临床实践训练,如跟随导师坐门诊、查房、手术观摩学习等,熟悉临床医疗的一般过程和基本要求。这样整体改革后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之间的总体时间差距相对减少,促进学生专业技能与科研能力的协同培养,有利于平衡研究生生源。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侧重临床分析、思维能力和临床技能的培养,需要更长的临床实践时间和更多的轮转科室。作为专业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需要从临床实践出发,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手段。对于学术型及专业型研究生,学位论文要求需体现与培养目标一致的差异。科学学位研究生论文的选题是对本学科领域新知识、新理论或新技术的创新性研究,需要有一定创新性的理论价值,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论文的标准为学术性和创新性。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选题,更需要以临床实践为基础,以临床医疗中具体疾病为研究对象,具有确切的针对性。论文在体现创新性的同时,还强调应用性,但创新性与科学学位论文相比有一定程度降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论文的创新性,主要研究通过分析过去及现在的临床案例,归纳总结新理论、探索新方法技术,对将来临床医疗提供指导,从而产生新的应用价值。

对于已经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和住院医师规范化证的医师,若希望继续深造学习,规定只能报考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其科研能力,避免重复。

(二)教育研究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

不论是专业型还是学术型,如果临床医学研究生希望要成为一名临床医生,职业性与学术性的高度统一是最终的目标。临床技能是基础,科研能力的培养对高层次医师的成长尤其不可缺失。同样,由于各学科专硕在就业、收入、学制等方面的短期优势,目前相对学硕更热门,但就长期发展来说,学术能力与实践能力缺一不可。

为此,高校应在本科教育及研究生考研宣讲时,将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方式、职业规划等做透彻的分析、完整的报告,对临床医学学术型学生的报考进行引导,让临床医学学生认识到科研能力对医生的重要性,再根据个人背景和兴趣选择报考学术型或者专业型研究生。学术型研究生是先开展系统的科研训练和科研思维,然后在学校或者毕业后在医院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虽然所需时间更长,参加临床医疗实践工作的时间较晚,但通过科研与临床的全面而系统的培养,从长远来说,更有利于医生执业生涯的全面发展。虽然专业型研究生的理想就业情况相对有保障,依然需要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好科研和临床实践的关系,注重从临床实践出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转化医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完成科研训练、临床规范化培训的同时,尽量参加导师的科研任务,努力高质量完成毕业论文,并做好报考学术型博士的准备。

(三)完善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体系中的核心,关心研究生教育、学术造诣深、临床经验丰富、创新意识强、科研成果丰富的导师是培养研究生的理想人选,但事实上这样的人选相对稀少,加强研究生师资队伍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1. 建立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双导师制度

多数临床导师医疗业务繁重,平时以临床工作为主,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及创新思维的培养相对较少。来自基础医学的导师主要以科研和教学工作为主,较少具备临床医学实践经历,甚至没有临床医学背景。但基础医学导师可以对学生科研实践中存在的理论问题及实验技术方法给予细致深入的辅导和指导。由于基础研究的导师更加注重科学研究,对学生科学理论、科研思维及实验技术的培养更加注重。临床医生则对临床疾病相关科学问题具有更深刻的见解,善于利用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引导学生在临床医疗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借助科学研究解决问题。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有助于为基础研究发现科学问题,促进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转化,能更好的推动医学的整体发展,这正是转化医学的核心思想。

因此学校可以建立临床导师与基础导师组合的双导师制度: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兴趣,双方导师进行科学组合。临床医学导师以研究生的临床技能训练为主,并根据临床实践中存在的疑点、难点提出科学问题,由基础老师运用丰富的科研方法指导学生将针对性的临床问题转变成指导探求解决方案的科学研究,利用双导师共同带教的模式,对研究生的临床实践和科学能力进行全方位培养,使其更好地完成临床实践和科研能力的双重学习任务和目标。

2. 建立从病床到实验室往复循环的学术指导团队

进一步完善包含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导师的学术指导团队,在临床医疗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实验研究解决问题,实现从病床到实验室(Bedside to Bench)再从实验室到病床(Bench to Bedside)的循环。非医学背景的科研人员也更易在解决临床问题时另辟蹊径,形成学科交叉的优势。[10]同时通过整合学校与医院的教育资源,建立研究生培养的创新基地,创新团队形成多模式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使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基础理论,培养创新理念,提供科研创新能力。

3. 建立完善的导师竞聘与考核机制

目前各院校均有不同标准的研究生导师聘用体系,但普遍存在标准过低及僧多粥少现象,部分导师只在意研究生导师的头衔,对研究生培养并不用心。在不少学校造成导师多于研究生的怪现象,以及少数高年资导师带过多学生到力不从心的地步,而年轻导师招不到学生的不平衡现象。[11]

建议适当提高导师聘用标准,根据培养研究生的成效给予兼任研究生导师的临床医师更多更好的待遇,特别是在教学科研奖励、职称晋升等方面,以鼓励他们付出更多时间精力从事研究生培养工作。并对专业型及学术型导师资格进行分类评定,对于专业型研究生导师注重其临床技能,对科研成果的要求适当降低,并向年轻临床一线医生倾斜。对于学术型研究生导师以科研成果为主要评聘标准,并可适当提高标准。根据导师对研究生教学的投入、学术成果和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等情况实行动态跟踪和动态管理。对缺少课题经费,连续三年没有科研成果,或未能认真履行导师职责者取消其研究生导师资格,或者取消其招生资格,实行评定与招生的分离。

(四)加强对研究生培养的考核

目前高校对研究生均建立了完善的考核机制,特别是专业型研究生的考核包括出科考核、阶段考核、年度考核、技能考核等多种形式,但不少考核多注重终末考核,对过程动态考核不够。临床医学所涉及二级学科有18个之多,三级学科更加众多,虽然各个二级学科互相联系,但差异较大,比如影像科与检验科,精神科与外科,具有各自独特的学科特点。特别是专业型硕士生需要到各个学科轮转,平均每个科室轮转1-3月时间,切换较快,因此需要研究生及时复习总结,阶段性的动态考核成为必须。动态考核不仅限于科室的考核,各个模块学习结束后,也应该开展阶段性的测试或考核,测试成绩作为平时成绩计入总分核算。

(五)建立规范化培训基地与高校的协同联动机制

以上所讨论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问题很多是源于双头管理的协调不畅,由于研究生教育归属教育部管理,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由卫健委负责,对应的执行单位分别是医学院校和具有规范化培训基地的临床医院。由于我国目前的行政管理制度,医学院校与附属医院及教学医院在管理上的不协调往往给研究生培养带来一定困难。如临床医院拥有研究生导师的管理权,但医院往往更关注导师的医疗水平、给医院带来的效益,对带教的成效放在次要地位,高校更关注研究生的理论教学和科研成果。在研究生的培养上,临床医院具有更多的话语权,但普遍重使用而轻培养,甚至在目前医患比例明显失调的情况下把研究生简单当做顶岗人员使用。高校在研究生加入临床实践后普遍缺乏进一步的跟踪管理机制。高校和医院出台的政策制度经常存在不能相互衔接现象,给研究生培养带来矛盾。比如,某些医院和高校制定的论文级别明显不一致,导师为了职称晋升要发表研究论文的期刊却不能保证研究生毕业,或者相反。因此,负责研究生培养的高校与负责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的临床医院需要密切配合,联合成立管理机构或组织,制定统一的培养制度,明确各二级单位及职能部门的职责。

(六)建立硕士生与博士生培养接轨机制

高水平临床医生队伍建设,硕士生培养显然不是终点,特别是在知名医院医师已经博士化了的情况下。考虑到目前不论是学术型还是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都不够完备,建议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把目前的硕士与博士培养制度接轨。由于专业型硕士培养期间科研训练相对不足,不少学科学术型博士不接受专硕考生,特别是直博生。故建议规定专业型硕士毕业生不能报考专业型博士,只能申请学术型博士,通过博士期间的培养弥补其科学训练短板,避免重复的临床技能训练。

对于学术型硕士生可自主选择学术型或专业型博士,其中科研成果优秀的研究生,如果学生愿意报考专业型博士,给与优先录取或降低分数等激励措施,并可选择在博士教育阶段完成临床医师执业资格考试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可部分缓解学术型研究生对生源吸引力不足的困境。

三、小结

临床医学是以人类生命健康为对象的学科,与其他所有学科相比具有独特性,必须区别对待。临床医学硕士生是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重要阶段,在目前“四证合一”制度尚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帮助研究生理解两种类型研究生的特点与区别,接受规范化培训先后次序的利与弊,要充分尊重学生及导师的选择权。通过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改革完善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实施双导师制、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相结合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当前研究生培养的部分不足,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为临床医疗一线提供高水平的人才。

专硕与学硕是我国特色的研究生培养制度,不同专业差别较大,特别是以临床医学为代表的强专业性学科。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需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完善,主管部门及时察言纳谏、统筹兼顾,建设完善可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1] 黄宝印.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10): 25-27.

[2] 贾巍, 顾雪祥. 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多元化培养模式[J]. 中国地质教育, 2015(4): 60-62.

[3] 任东明, 张世忠, 骆碧云, 等.新形势下医学学术型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继续医学教育, 2018(32): 48-49.

[4] 胡伟力,陈地龙,陈怡婷,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的难点及对策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2): 41-45.

[5] 柯杨.对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再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1(7): 27-30.

[6] 胡曼曼,钱志刚,司菲,等.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现况调查——以安徽省为样本[J].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8. (43): 1113-1117.

[7] 凌智瑜,黄斌,肖培林,等.临床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及思考[J].现代医药卫生, 2019(35): 1590-1592.

[8] 徐晖, 赵欢,卢昌波,等.学术型学位医学研究生培养的思考[J].基础医学与临床, 2019(39): 444 -446.

[9] 高继明, 吴海鸣,赖雁妮.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并轨方案的初步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1):125-128.

[10]刘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的探索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4(6): 13-16.

[11]许凤锐,江泽飞. 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7 (1): 129-130.

A Case Study of Strategies on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of Postgraduates in Medicine

WANG Qin-wen, XU Jia, LI Li-ping

(School of Medicine,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 China)

This research considered the case of integrating the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postgraduates in clinical medicine and the training of resident physicians to investigate issues regarding academically-focused and professionally-oriented graduate programs of clinical medicine in China. It clarified the issues like unclear cognition of orientation, insufficient scientific research training, and unbalanced source of enrolment, thus suggesting that countermeasures be taken in the aspects of training methods, source of enrollment, construction of advisory teams and integration of doctoral training.

clinical medicine; graduate; academic graduate programs; professional graduate programs

G643

A

1008-0627(2021)02-0067-08

宁波大学教研项目“虚拟仿真平台与生理学机能实验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JYXMXZD2021029);宁波大学教研项目“生理学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JYXMXZD2021030)

王钦文(1967-),男,湖北襄阳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研究生教育。E-mail: wangqinwen@nbu.edu.cn

(责任编辑 赵 蔚)

猜你喜欢

专业型住院医师硕士
论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六个关系
BOPPPS教学模式在全科住院医师神经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麻醉科住院医师在疼痛科轮转期间临床教学实践与探索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美国住院医师招收匹配计划简介与借鉴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方法探析
厦大硕士创业新一站 卖卤味
建筑学硕士揽了“瓷器活儿”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数学课程设置
基于临床核心能力专业型护理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初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