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影像对腰椎小关节病患者临床诊断与治疗的价值研究
2021-12-23黄佩然陈文胜
黄佩然,陈文胜,张 怡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医院放射科 湖北 武汉 430019)
腰椎小关节病属于一类常见多发的退行性骨关节病[1]。椎小关节也被称作关节突关节或是椎弓关节,腰椎小关节病以及腰椎间盘突出是导致腰腿疼的主要原因,且椎间盘突出病发病率远低于腰椎小关节病,但临床对腰椎间盘突出病的关注远高于腰椎小关节病。临床对腰椎小关节病的重视度不高和其临床诊断准确性有很大关系,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腰腿疼皆被称作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规检查方法是清晰度较为有限的X线,虽然椎小关节造影术能够清楚呈现细微病变,但由于操作成本较高,所以并未实现推广运用。另外,椎小关节通常和其他病症合并发生,临床特征不明显,增加了诊断与治疗难度。CT影像技术临床应用于腰椎小关节病的临床检查中,大大提升了确诊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60例腰椎小关节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18~69岁,平均年龄(49.63±2.74)岁;60例患者中男18例,女42例;病程3~168个月,平均(5.24±0.98)年;包括39例多节段椎小关节病,21例单节段椎小关节病;L3-4椎小关节患者12例,L4-5椎小关节患者33例,L5~S1椎小关节患者15例。研究对象知情并签署调查同意书。
1.2 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双髋双膝保持屈起状态,采取飞利浦PHILIPS Brilliance 6层螺旋CT扫描仪进行扫描,扫描平面范围取决于定位片,对L2-3、L3-4、L4-5、L5~S1四个椎间隙实施常规轴位扫描,尽量保持和椎间隙平行位置对平面进行扫描。各个椎间隙实施四层扫描,层厚维持在0.5 cm,间隔0.3 cm,扫描与重建时间分别为0.8 s和0.6 s,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可适当加扫层平面。另外,CT扫描时利用骨窗观察椎小关节退变状况,重建拍片,清楚呈现出椎体、椎弓根、椎小关节等骨质增生情况,记录周边软组织变化。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CT影像和X线诊断结果对比
60例患者经CT影像检查共诊断出55例腰椎小关节患者,其中多节段椎小关节病占比92.31%,单节段椎小关节病占比90.48%;L3-4椎小关节患者占比91.67%,L4-5椎小关节患者占比90.91%,L5~S1椎小关节患者占比93.33%;60例患者经X线检查共诊断出45例腰椎小关节患者,其中多节段椎小关节病占比76.92%,单节段椎小关节病占比71.43%;L3-4椎小关节患者占比75.00%,L4-5椎小关节患者占比75.76%,L5~S1椎小关节患者占比73.33%。CT影像诊断准确率91.67%显著高于X线诊断的75.00%(P<0.05)。见表1。
表1 CT影像和X线诊断结果对比[n(%)]
2.2 CT影像表现
①关节间隙狭窄21例(38.18%):健康关节间隙大概在0.2~0.4 cm,双侧对称,关节边缘增生,包绕关节突后,关节间隙逐渐狭窄,CT影像显示21例患者的关节间隙<0.2 cm,其中双侧不均匀变窄3例,双侧均匀变窄18例。②小关节面增生硬化15例(27.27%):由关节软组织病变引发的一种增生,关节面因为增生出现牙质样变化,表面凹凸不平,难以实现良性对合,增生严重时会产生骨赘。③关节突增生肥大17例(30.91%):CT影像显示患者关节突体积变大,同时骨质皮发生不规则增厚变形。④关节脱位或半脱位13例(23.64%):CT影像显示关节面发生错位对合,间隙增宽>0.4 cm;双侧或单侧间隙增宽,椎体发生滑脱或旋转情况,椎体生理曲度改变,且椎体后缘线断开。⑤关节囊钙化7例(12.73%):关节腔内或外缘发生点状、条状、指压状的高密度钙化区域。
3 讨论
中老年人的腰腿痛大多出现在下腰椎,劳损导致的退行性改变是腰腿痛的主要原因。常规腰椎正侧位照片难以呈现出腰椎关节突关节的解剖结构,过去大多使用腰椎斜位对腰椎关节突关节进行观察,但双侧投照对操作技术要求较高,倘若骨骼在投照过程中互相重叠,就会降低诊断准确性。因此,早期腰椎小关节病难以及时被发现,患者出现腰腿痛后更多被归因为腰椎间盘突出。由于腰椎小关节病与腰椎管狭窄、腰椎间盘脱出引发的腰腿痛临床症状表现较为相似,所以当患者出现腰腿痛后,应采取合理检查保证结果准确性,保证后期治疗方案的针对性。
腰椎小关节会承受扭转、剪切、牵拉、压缩等各种类型的负荷,基于此将特定范围内的生理功能提供给脊椎。正常、健康的椎小关节的上下关节突比例协调,关节面互相平行[2-3]。各种类型负荷损伤小关节后,关节突出现异常研磨,反复发生滑膜损伤性炎症,无菌性炎症渗出后对支配关节束与关节的神经后内侧支进行刺激,进而导致腰腿痛。椎小关节软骨会因为滑膜分泌功能的降低变得更薄、更脆,且发生裂缝,导致关节面软骨开始出现虫蚀状缺损,造成关节间隙变窄。椎小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后,小关节中的上关节突更容易出现增生肥大。因为椎小关节退行性变与继发性增生[4],导致附着于关节前方的黄韧带出现钙化、增厚[5]。骨质肥厚、关节软骨硬化、关节韧带松弛、关节囊滑膜炎、关节间隙增大等原因,会引发脊椎不稳,并出现假性滑脱[6]。脊椎稳定性降低后,腰椎小关节负荷的应力随之增加,载负荷作用面积不会随着应力的增大而变大,从而导致小关节退行性病变更为严重。腰椎小关节病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三方面:①关节滑膜皱襞嵌压导致的疼痛;②关节突关节继发性退变引起的静态与动态压迫造成的疼痛;③关节突关节软骨损伤造成的疼痛。
调查结果显示,CT影像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X线诊断准确率(P<0.05);CT影像检查多节段、单节段、L3~4、L4~5、L5~S1椎小关节确诊率均高于X线检查确诊率。这是因为X线检查通常难以清晰呈现椎小关节形态,不能及时发现很多椎小关节发生的病变,降低椎小关节病的确诊准确率。CT影像检查具有较高密度分辨率,尤其是薄层扫描能够呈现骨质微小变化,能够较为容易发现关节面下囊样骨吸收、小关节面硬化与增生等异常情况。CT影像可清楚观察关节间隙[7],测量操作简单,测量值准确[8]。借助CT测量可以对关节周围钙化与关节腔内真空现象进行精准判定,同时能测量对比两侧小关节间隙,对其双侧对称性以及宽窄程度进行判别。CT影像检查的后处理功能可以重建图像,更为直观地观察椎管形态,能将椎小关节的病理变化与解剖结构清楚呈现出来,同时还可呈现出小关节综合征。
综上所述,CT检查能够更为准确地诊断腰椎小关节病,诊断结果可以成为主要的临床治疗依据,在临床上有着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由于腰椎小关节病属于进展性疾病,患者早期出现腰部持续性酸痛、腿部放射痛、小关节按压痛等情况时,应及时到院就诊,借助检查确定患者腰腿痛的病因,以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倘若确诊为腰椎小关节病,可根据患者病情采取关节突关节腔内封闭、手术治疗等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