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脊柱骨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2021-12-23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21期
关键词:附件椎间盘磁共振

郑 曙

(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放射科 江苏 常州 213161)

脊柱骨折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骨科疾病,主要表现为患者的颈部、腰椎部、胸椎部位的骨折,很多患者的脊髓、马尾神经等部位还会受到连累出现损伤情况,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还会发生截瘫或者死亡,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1]。根据相关研究报告[2-3],将磁共振成像技术运用到脊柱骨折患者的诊断过程中,可以有效帮助医务人员掌握患者的椎体内充血、椎板骨折以及骨折片突入椎管等情况,提升诊断工作的准确性与有效性,降低误诊与漏诊情况的发生率。为此,文中对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脊柱骨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进行了简要分析,希望可以为脊柱骨折患者的诊断治疗研究提供一点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9年4月—2021年4月院内收治的54例脊柱损伤患者纳入研究,入院原因包括车祸21例,高空坠落15例,重物砸伤18例;脊柱损伤部位分段颈椎12例,胸椎18例,腰椎24例。54例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20例,年龄为18~64岁,平均年龄为(42.45±9.01)岁。纳入标准:①患者的年龄都在18岁及以上;②患者均进行了多排螺旋CT扫描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③患者未进行过椎体手术;④患者均没有其他严重的系统性疾病;⑤患者均清楚本次研究并签署了相关知情同意文件。

1.2 方法

所有脊柱损伤患者先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机器选择西门子SOMATOM Definition AS128层螺旋CT,采集数据后进入后处理平台进行重建。然后使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利用机器型号1.5T西门子MAGNETOM Avanto磁共振设备,对患者的脊椎进行横断面与矢状面扫描,运用FSE、T2WI、SE、T1WI、FSET2等进行序列成像。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骨科手术治疗确诊。

1.3 判断标准

两种检查方式后进行影像诊断,由高年资主治医师作出结论,主任医师进行审核。对比两种不同检查方式患者椎体及附件骨折挫伤方面、椎间盘损伤、韧带损伤方面、脊髓损伤方面的检出情况。54例患者手术证实椎体及附件骨折54例,椎间盘损伤18例,脊髓损伤28例,韧带损伤48例,脊髓损伤25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则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椎体及附件骨折检出率比较

对比两种不同检查方式患者椎体及附件检查显示结果,磁共振成像技术检查椎体骨折及附件骨折准确率均高于多层螺旋CT检查,但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种检查方式椎体结果对比情况 [n(%)]

2.2 椎间盘损伤、韧带损伤、脊髓损伤方面检出率比较

磁共振成像检查椎间盘损伤、韧带损伤、脊髓损伤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多层螺旋CT检查(P<0.05),见表2。

表2 两种检查方式椎间盘损伤、韧带损伤、脊髓损伤检出效果对比[n(%)]

3 讨论

对于脊柱外伤的病人,医生最关心的是有无脊髓的永久性损伤。在这方面,MRI具有其他诊断方法无法代替的优势,准确性极高。脊柱外伤的分类依其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法。如按皮肤是否完整可分为开放伤与闭合伤;按受伤时暴力作用的方向可分为屈曲型损伤、伸直型损伤、屈曲旋转型损伤及垂直压缩型损伤;按受伤程度可分为单纯椎体压缩骨折、椎体粉碎性压缩骨折、椎体骨折脱位及附件骨折;按脊柱的稳定性可分为稳定型与不稳定型骨折。MRI可以根据以上分类再结合脊髓损伤程度的情况做出综合诊断[4]。

脊柱损伤常见的病理表现多为出血、组织水肿、椎间盘损伤、椎体及附件的骨折、脊髓神经的损伤[5]。磁共振的成像原理决定了它的高准确率。脊柱损伤后很快就会出现出血症状,血红蛋白随着时间的变化,在磁共振图像的信号变化也能得到准确地显示。水肿在脊柱损伤6 h后出现,高峰期约为一周,脂肪抑制序列上可以清晰显示为高信号。椎体及附件的骨折通常表现为形态上的改变,多层螺旋CT常可以很好地显示,但是骨小梁的骨折,是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明显优势,在脂肪抑制序列上显示更清晰。椎体及附件的骨折引起的骨髓损伤也是多排螺旋CT无法显示的[6]。脊柱是由肌肉、骨骼、韧带、脊髓及神经组成。韧带的损伤在T2信号的脂肪抑制序列显示最佳,表现为片状及条状高信号。韧带组织主要是由结缔组织构成,水分含量低,通常表现为条状低信号,当出现中断或者外翻时可以判断其损伤。椎体脱位也能间接地判断韧带的损伤。

虽然脊柱骨折在全身骨折中的占比不高,但是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具有很高的难度及风险[7]。在脊柱骨折诊断过程中,通常利用X线、CT、磁共振等检查方式,但是X线是平面的显示,组织重叠导致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漏诊的风险,降低脊柱骨折的诊断准确性,而CT检查方式会产生一定辐射,脊柱扫描范围较广,需要考虑X线辐射对患者造成相应的损害的风险[8]。根据相关研究报告[9],在脊柱骨折患者的诊断过程中使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有效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与有效性,提高诊断骨折类型的有效性,而且还能有效提升脊柱骨折诊断操作的特异性、敏感性,有效帮助医务人员开展诊断工作,尤其是对于隐匿性比较强的骨挫伤、后移碎骨片、韧带断裂、硬膜外血肿等方面的检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诊断工作的精准性与有效性,提升诊断工作的效率与质量水平。从文中研究活动来看,在脊柱骨折患者的诊断过程中使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较强的特异性与敏感性来帮助医务人员清楚、全面地了解患者的椎间盘与脊髓等相关软组织的损伤状况,可以有效避免漏诊、误诊等情况的发生,有效帮助医务工作人员判断患者椎体情况,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整体的诊断水平,同时还可以为患者后续的治疗工作提供一定保障。由于MRI对于脊柱外伤的病人能够准确、有效、非创伤性地做出韧带撕裂、外伤性椎间盘损伤、脊髓受压、脊髓震荡和脊髓挫伤的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极有价值的信息,所以应用价值极高。值得注意的是,急性脊髓损伤的病人常伴有不稳定的活动性出血或(和)呼吸功能受损,因此,这类病人必须在心电、呼吸、血压严密监控下,在遇有紧急情况能及时救治的保护下方可行此项检查;而且所有用于救治、监控的设备都必须是非磁性的。目前国内尚未达到这个要求,所以我们接收检查的病人要求是无生命危险并能自始至终安静配合[10]。

综上所述,将磁共振成像技术运用到脊柱骨折患者的诊断过程中,可以有效提升椎间盘损伤、韧带损伤、脊髓损伤检出诊断工作的准确性,降低误诊、漏诊发生率,提升整体诊断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水平,具有很好的推广运用价值。

猜你喜欢

附件椎间盘磁共振
大型外浮顶储罐安全附件常见问题
附件三:拟制定的标准汇总表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关于TSG 07——2019附件M与TSG Z0004——2007内容的对照
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在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后纤维环T2弛豫时间与腰椎间盘突出的相关性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新型武器及附件展呈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1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