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8F-FDG PET/CT联合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对中高危前列腺癌术前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

2021-12-23施冬辉任幕之夏淦林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21期
关键词:水分子前列腺癌盆腔

何 陈,施冬辉,任幕之,夏淦林

(1南通瑞慈医院影像科 江苏 南通 226010)(2南通市肿瘤医院影像科 江苏 南通 226361)

前列腺癌是临床常见男性恶性肿瘤,55岁后发病率逐渐提高,临床治疗以前列腺癌根治性切除术为主,但对于部分患者尤其是中高危前列腺癌患者,存在盆腔淋巴结转移,其是否还应手术治疗存在一定争议[1]。同时盆腔淋巴结转移与患者预后关系密切,分析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对评估患者预后有积极作用。影像学检查是淋巴结转移诊断常用方式,常规超声检查具有一定局限性,难以满足临床需求。有研究认为[2],前列腺癌患者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呈高表达,而18F-FDG作为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中的一种,可作为前列腺癌诊断理想靶点。扩散加权成像(DWI)是目前临床唯一可观察组织水分子扩散运动的检查方式,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及鉴别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但目前临床对中高危前列腺癌术前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研究证据不足。基于此,本研究选取南通瑞慈医院中高危前列腺癌患者,以分析18F-FDG联合DWI在临床中的诊断价值,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南通瑞慈医院PET/CT中心2011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中高危前列腺癌患者60例,均为男性,年龄55~71岁,平均(63.12±3.35)岁。纳入标准: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前列腺癌;拟行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两个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者;术前行18F-FDG PET/CT检查者;临床资料完善者。排除标准:术前经内分泌药物治疗者。

1.2 方法

18F-FDG PET/CT检查:仪器选择GE Discovery IQ与飞利浦具备飞行时间技术(TOF技术)的PET/CT扫描仪,18F-FDG作为显影剂,纯度≥95%;患者空腹6 h以上,血糖降至7.0 mmol/L以下,静息15 min左右,静注200~550 MBq18F-FDG,卧床休息约50 min,排空膀胱,采集图像;由我院经验丰富的主治医师分析PET/CT图像。转移淋巴结标准:盆腔内淋巴结放射性摄取高于自身腹股沟区淋巴结,并记录径线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统计转移淋巴结数目。

DWI检查:仪器选择西门子公司的1.5T高场强超导磁共振成像分析仪,射频发射线圈选择体线圈,接收线圈选择腹部相控阵线圈,前列腺局部行轴位及冠状压脂快速反转自旋回波T2WI:重复时间3 500 ms,回波时间85 ms,层距0.5 mm,层厚5 mm,平均次数2,视野28~40 cm,矩阵320×2562;轴位T1WI:重复时间450 ms,回波时间12 ms,层距0.5 mm,层厚5 mm,平均次数2,视野24 cm,矩阵256×192;前列腺基底部至腹主动脉轴位T1WI:重复时间450~500 ms,回波时间12 ms,层距1~2 mm,层厚5~8 mm,平均次数2,视野24 cm,矩阵256×192。在此基础上行DWI检查:重复时间3 000 ms,回波时间50 ms,层距0 mm,层厚6 mm,视野24 cm,矩阵96×96,扩散敏感系数(b值)为300 s/mm2,选择相位编码、频率编码、层面选择3个方面,扫描24 s。患者均测量表观扩散系数(ADC)及淋巴结长短径,并以短径作为淋巴结大小区分标准。

1.3 观察指标

统计18F-FDG PET/CT、DWI单独及联合检查结果,并计算诊断效能,包括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漏诊率、误诊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18F-FDG PET/CT、DWI单独及联合检查结果

以术后病理诊断为金标准,60例中高危前列腺癌患者中盆腔淋巴结转移阳性26例,阴性34例。18F-FDG PET/CT检查检出阳性19例,阴性41例;DWI检查检出阳性18例,阴性42例;18F-FDG PET/CT联合DWI检查检出阳性28例,阴性32例。见表1。

表1 18F-FDG PET/CT、DWI单独及联合检查结果 单位:例

2.2 18F-FDG PET/CT、DWI单独及联合诊断效能

18F-FDG PET/CT联合DWI诊断中高危前列腺癌术前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准确度、灵敏度显著高于二者单独诊断,漏诊率显著低于二者单独诊断(P<0.05),见表2。

表2 18F-FDG PET/CT、DWI单独及联合诊断效能[%(n/m)]

3 讨论

前列腺癌发病率较高,严重威胁男性患者健康,临床治疗以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为主,但对存在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是否应手术治疗存在一定争议。前列腺癌确诊后,是否存在盆腔淋巴结转移是临床研究重点问题,对患者治疗方案制定及预后有直接影响。相关研究指出[3],41%以上的前列腺癌患者在就诊时已出现淋巴结转移。若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临床一般放弃根治术治疗,转为保守治疗。因此,探究前列腺患者尤其中高危前列腺患者术前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有重要意义。

既往常规检查以淋巴结体积是否增大为淋巴结转移主要标准,但部分患者存在未增大淋巴结内含有肿瘤,同样存在增大淋巴结未出现病灶转移的情况,该方法具有一定盲目性。超声检查可通过分析淋巴结血流情况鉴别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但可靠性值得商榷。CT是检查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有效方案,为非侵入性操作,安全性高,一般将直径超过0.8 cm的圆形淋巴结或短径超过1 mm的椭圆形淋巴结作为淋巴结转移标准[4]。但CT检查依然是通过淋巴结大小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利用18F-FDG为显影剂,PET/CT检查可对淋巴结转移进行术前评估。有研究认为[5],18F-FDG PET/CT有助于提高淋巴结转移诊断的灵敏度及特异度。18F-FDG是常用显影剂,肿瘤细胞糖代谢后FDG可竞争性转入细胞内,磷酸化后在肿瘤细胞内停留、积聚。相关研究证实[6],18F-FDG PET/CT对肿瘤病灶诊断准确性较高,对鉴别肿瘤原发灶、转移灶、复发等情况有重要价值。这与本研究结果中18F-FDG PET/C诊断中高危前列腺癌术前盆腔淋巴结转移特异度高达97.06%结果一致。

DWI是简单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式,目前临床广泛应用于全身多种病变部位检查,对良恶性肿瘤均有较好诊断效能。DWI对全身各部位淋巴结检测均有较高敏感度,通过分析淋巴结ADC值差异可评估其与病理组织的关系,进而进行鉴别诊断。一般而言,生物组织内水分子扩散运动分为细胞内扩散、细胞外扩散、水分子跨膜扩散3种方式,且受组织结构、大分子、细胞器等影响,组织内细胞改变会对扩散运动产生直接影响。DWI诊断机制即根据ADC值随生理状态、组织结构改变分析水分子扩散运动,以鉴别诊断肿瘤细胞。肿瘤侵犯淋巴结细胞后导致淋巴结正常结构遭到破坏,肿瘤组织代替淋巴结正常组织,而肿瘤细胞核较大、核浆比提高、核异型明显,促使细胞外间隙减小,从而限制水分子扩散运动,在DWI检查中具体表现为ADC值降低。本研究通过分析18F-FDG PET/CT、DWI单独及联合诊断,并以术后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发现18F-FDG PET/CT、DWI联合检查准确度、灵敏度均明显提高,表明二者联合检查对明确中高危前列腺癌术前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有重要意义。

综上,18F-FDG PET/CT联合DWI应用于中高危前列腺癌术前盆腔淋巴结转移诊断,可提高诊断准确度、灵敏度,降低漏诊率,可作为临床治疗方案制定的依据。

猜你喜欢

水分子前列腺癌盆腔
多少水分子才能称“一滴水”
MTA1和XIAP的表达与前列腺癌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不是所有盆腔积液都需要治疗
前列腺癌,这些蛛丝马迹要重视
两颗心
前列腺癌治疗与继发性糖代谢紊乱的相关性
微小RNA-424-3p和5p对人前列腺癌细胞LNCaP增殖和迁移影响的比较
坐骨神经在盆腔出口区的 MR 成像对梨状肌综合征诊断的临床意义
彩超引导下经直肠行盆腔占位穿刺活检1例
盆腔康颗粒治疗慢性盆腔炎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