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排螺旋CT低剂量胸部扫描在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效果分析
2021-12-23龚芸
龚 芸
(湖北省地质职工医院放射科 湖北 武汉 430000)
肺结核是临床常见疾病,常见于青少年群体或老年群体当中,给青少年与老年人均带来极大的影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肺结核的发病原因在于呼吸道感染,机体免疫力下降也是疾病发生的重要诱因,该疾病可治愈,但病程比较长,容易复发,会给患者带来一定影响,及时发现疾病尽快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因此临床要增强肺结核的筛查工作[1]。目前对于肺结核疾病的诊断措施有螺旋CT扫描、磁共振成像、超声等,其中螺旋CT扫描是比较常见的诊断方法,具有密度高、空间分辨率高等优势,但不同剂量的应用其诊断准确性、灵敏度均有一定差异。本文主要分析16排螺旋CT低剂量胸部扫描对肺结核患者的诊断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湖北省地质职工医院放射科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肺结核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经数字抽签法将其分为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各40例。低剂量组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患者的年龄为23~69岁,平均年龄(49.46±3.04)岁。常规剂量组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患者的年龄为22~70岁,平均年龄(49.02±3.42)岁。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纳入标准:经我院相关医疗检查确诊为肺结核疾病的患者;患者均为初次就诊,且在发病后并未接受任何抗结核治疗;患者的年龄均在18周岁以上,且不高于75周岁。排除标准:由于患者个人原因导致依从性较低者;存在胸部手术史患者;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合并其他肺部疾病患者;合并胸部恶性肿瘤或先天性发育异常患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16排螺旋CT胸部扫描诊断,其中常规剂量组患者应用常规剂量,低剂量组应用低剂量,设备名称为佳能Aquilion16排螺旋CT,所有患者扫描前都要详细讲解扫描时注意事项,指导患者调节呼吸状态,正确呼气、屏气、吸气等,在扫描时患者采用仰卧位姿势,头先入,双手举高过头部,扫描时定位线置于患者胸骨柄处进行扫描,扫描范围为肺尖到膈肌。
常规剂量组/低剂量组扫描各参数设置为:管电流250 mAs/25 mAs,管电压120 kV/110 kV,螺距0.985:1/1.375:1,层距5 mm/5 mm,间距5 mm/5 mm,进床速度(13.5 mm/r)/(13.5 mm/r);常规剂量组重建层厚1.25 mm,间距0.625 mm。开始扫描后需要提醒患者保持屏气状态,坚持6 s;低剂量组患者扫描结束之后将薄层重建图像上传到工作站进行多面重组,观察患者肺内病变形态学特征。
1.3 研究指标
比较患者的诊断准确率、辐射剂量(剂量长度乘积、CT剂量指数)、病变显示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辐射剂量
低剂量组患者的辐射剂量均显著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辐射剂量对比(±s)
表1 两组辐射剂量对比(±s)
组别 例数 剂量长度乘积/(mGy·cm) CT剂量指数低剂量组 40 34.25±4.19 29.56±3.48常规剂量组 40 138.57±26.78 42.71±6.45 t 24.3408 11.3479 P 0.0000 0.0000
2.2 比较患者的诊断准确率
低剂量组患者诊断准确例数有38例(95.0%),常规剂量组患者诊断准确例数有37例(92.5%),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并无显著差异(χ2=0.2133;P=0.6442>0.05)。
2.3 患者的病变显示情况对比
低剂量组患者经低剂量CT扫描后期病灶数目有103个,其中结节56个,空洞59个,实变62个,钙化66个,胸膜粘连55个;常规剂量组患者经常规剂量CT扫描后其病灶数目有106个,其中结节54个,空洞58个,实变60个,钙化67个,胸膜粘连57个,两组患者的病变显示情况并无显著差异(χ2=0.2459,0.1394,0.2771,0.0171,0.0167;P=0.6200,0.7089,0.5986,0.8960,0.8973)。
3 讨论
肺结核发病率比较高,主要表现为咳痰、咳嗽、发热等,发病后可能会导致支气管狭窄、肺部空洞等病变,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影响比较大,为此临床应该要积极做好肺结核疾病筛查工作,帮助患者尽早确诊、尽快治疗,改善患者预后[2]。CT是肺结核患者比较常见的诊断手段,也是评估肺结核患者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常规CT检查能将患者肺部病变情况清晰反映出来,但由于使用剂量较大,会增加辐射性损伤发生率,因此在不损伤检查图像质量的基础上应该适当降低使用剂量,从而降低辐射性损伤发生风险[3]。
人体中各组织厚度、密度存在明显差异,因此经X线透过率也存在一定区别,螺旋CT成像也是基于该理论,可经计算机对CT影像进行后续处理最终得到体层图像[4]。随着临床医疗技术不断发展,CT技术也得到飞速发展,目前多层螺旋CT已经逐渐成为多种疾病的重要诊断方法,该诊断方法的优势在于操作时间段、图像分辨率高、组织对比清晰等[5]。将螺旋CT应用于肺结核患者的诊断中,能对患者肺窗、纵隔窗以及骨窗进行针对性观察,明确患者肺内病变、纵隔病变以及骨骼病变等,同时还能显示出扫描区域内的结构特征与病变特征[6]。在扫描后予以多平面重建处理,也能帮助影像科医生多角度观察患者病变情况,对提升患者诊断准确率有重要价值[7]。
螺旋CT诊断虽然是目前肺结核患者常用诊断方法,但对于诊断所用剂量仍然存在较大争议,常规剂量对患者形成的辐射剂量比较大,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健康,因此部分患者难以接受。从过往经验上看,螺旋CT辐射剂量与扫描时间、管电压等联系比较紧密,随着扫描时间越来越长,辐射剂量也会逐渐上升[8]。一般情况下,降低CT扫描使用剂量可通过增大螺距、降低电流量的方式进行,但提升螺距可能会导致漏诊[9]。目前临床多在肺癌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效果评估中应用低剂量CT诊断,且多应用于肺部疾病诊断扩展范围,螺旋CT诊断能有效降低诊断期间因组织重叠导致的伪影,相比于常规CT来说应用效果更好[10]。就结果上看: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并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常规剂量16排螺旋CT诊断肺结核患者的准确率与低剂量16排螺旋CT诊断准确率并无明显差异,表明适量降低患者诊断剂量不会对患者的诊断结果产生较大影响[11]。低剂量组患者的扫描辐射剂量显著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两组患者的病变显示情况并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低剂量16排螺旋CT诊断对患者造成的辐射损伤相比常规剂量16排螺旋CT诊断小,安全性更高,且病变显示情况无明显差异,应用价值显著[12]。
综上所述,在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应用16排螺旋CT低剂量胸部扫描的灵敏度、准确率、安全性均较高,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