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021-12-22陈月欣
陈月欣
摘要:在当前的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语文的教学大多围绕着阅读展开。通过阅读,小学生能够学习生字词,梳理文章的句子,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越是到高年级,需要学习的文章就越长,表达方式越多样;文章的中心思想从直接点明到隐含在更深入的理解之中。思维导图将一个个关键词连接起来,从外向内分析文章整体,以接近人脑的思维方式的形式将文章更加具体生动地反应出来。将思维导图应用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分析文章整体结构,有助于教师和学生从整体的角度把握文章思想。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应用
一、 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小学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主要分为识字、写字、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五个部分。在实际教学应用中,阅读在教学内容中作为线索将其他部分串联起来。小学生在阅读中认识汉字的含义,在阅读中学习相应的写作技巧,在阅读中培养出口语表达的能力。可以说,阅读在小学语文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来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重要的教学任务。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课堂上通常以引导学生阅读为主,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使学生学习到文章的表达技巧和表现形式,领悟到文章的中心思想。在小学语文的考试中,主要的考察范围与阅读能力有所关联,要求小学生能够认识到文章的表达方式、中心思想等,在写作中对小学生进行语言表达水平的综合。
阅读理解能力是语文学习中的一项重要技能,小学语文教育阶段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阶段,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一个关键期。
随着年级的不断提升,文章的理解难度也随之提升。思维导图通过捕捉文章各个部分的关键词,将关键词连接起来重新梳理文章结构,对小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大意提供帮助。将思维导图引入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利于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从全局出发学习文章;改善教学方式,转变教学思维,重视学生的个性化表达;降低教学难度,以“画”的方式学习课文,增加趣味性。
二、 思维导图的应用意义
2.1 教学思维的转变
通过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观察,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仍然以“灌输式”教学为主,表现为在课堂上由教师负责讲解,学生以记笔记的方式记录语文课堂知识并背诵,教师将知识如大水漫灌一般向学生输出。在这种教学思维中,教师代替了学生进行思考,挤压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理解被教师的理解取代,不利于锻炼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相比之下,思维导图更加贴近人的思维方式,引入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更加侧重发掘阅读者的阅读体验与感受,通过学生的个人感悟体会文章情感与中心思想。
教师在阅读文章是获得的体验与学生在阅读时获得的体验是不完全一致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小学生在使用思维导图理解文章,能够对自己的思维模式与思维方向进行形象化的反映。教师在引导小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应用的时候,实际上更加注重的是学生个体的个性化表达,是对学生个性的挖掘与保护。
2.2 教学方式的转变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授课的重点大都集中在考点上,从某一个考点出发分析课文。这种授课方式虽然着重于考点,有利于应试,但是破坏了文章的整体结构,把完整的文章拆分成几个部分进行说明。对于一篇完整的课文来说,全局的谋篇布局不仅是作者精心设计,也是读者需要细心品味的地方。很多小学生在读完整篇课文之后也很难对全文的中心思想进行较为准确的把握,对全文的脉络理解不到位,这些都是阅读中的重难点。
思维导图具有放射、延展的特点,既能迎合人脑的思维方式,也有利于理解文章逐步构建框架的过程,对梳理文章发展线索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图画的形式,思维导图将每个部分的关键词联系起来,在阅读中逐步勾勒出文章的整体相貌。一般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线条、色彩、符号等有自己的理解,这对于制作思维导图而言是重要的基础。
2.3 教学效果的提升
思维导图需要学生自己手动制作,从获得的阅读体验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分级,逐渐抓住最主要的信息。这个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不是被动输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主动、独立、反复的思考,独自去解决一些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锻炼学生自主进行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类似绘画的方式,小学生能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从全局把握文章节奏,增加阅读的趣味性,提高阅读积极性。
由于思维导图几乎经由学生的思考制作而成,学生在绘图过程中对文本内容的印象更加深刻、理解更加深入,有利于教学工作深入展开。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通过学生制作的思维导图,能够更好的把握学生的想法,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见的问题,在课堂中针对性解决问题。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能够分出更多的精力对重点问题进行攻坚,重点突破,以明确的方向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三、 思维导图的实际应用
理解思维导图是学生和教师能够将思维导图应用在学习中的基础。教师需要引导小学生理解思维导图的含义,明确各个部分的意义。想要用好思维导图,先要看懂思维导图。教师在课堂要引导学生认识思维导图,了解思维导图的制作方法和思维导图的不同模式。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课文将理论和具体的思维导图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消化理解。
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中的《詹天佑》为例子。从文章题目中提取关键信息,判断这篇文章围绕詹天佑来书写。围绕着詹天佑,第一段介绍了他的成就和主要贡献,第二段到第七段都围绕着京张铁路进行论述。小学生通过抓住第二段到第七段不同的关键词,从外向内分析得出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困难与艰辛,从国外的判断和国内的实地情况进行分析,了解成功修筑京张铁路的对于中国人民的重要意义。从外到内逐步分析出今天的我们还如此尊敬詹天佑先生地原因。明确了分支之后,从“詹天佑”出发以不同的线条明确文章框架。小学生在初初使用思维导图的时候,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
四、 結束语
将思维导图引入到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应用当中,能够帮助小学生更好的独立地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的写作手法。在推动教学质量上,思维导图以独特的方式发挥着作用,未来也将在更广泛的应用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项小燕. 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 内江科技,2020,41(01):64-65.
[2]童兴红.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研究[A].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四卷)[C].:,2018:5.
[3]方志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探索[A].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五卷)[C].:,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