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创业者的“压力—倦怠”效应分析
——以江浙沪为例
2021-12-22章曼娜王佳桐
章曼娜,王佳桐
(1.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2.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浙江 绍兴 312000)
引 言
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对国内宏观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大学生就业市场产生重大冲击[1]。2021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909万,再创新高,就业形势十分严峻。2021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入组织实施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的通知》,将高校毕业生作为重点人群,实施社会服务领域双创带动就业、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校企行”、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精益创业带动就业等四项专项行动,力争在创业带动就业工作中发挥示范作用。然而,疫情导致的各种影响仍在延续,如有些大学生的创业热情锐减,对原创业项目表现出担忧情绪[2]。疫情后,大学生对创业风险规避更加趋于保守,公招公考和考研考博失利后复考意愿较往年更为强烈,更多大学生的就业期待是流向体制内单位[3],导致大学生创业内生力不足。因此,本文致力于分析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创业压力对创业倦怠的影响机制,为缓解大学生创业倦怠心理、提高创业动力提供有效参考。
后疫情时代,国内经济进入复苏阶段,但是疫情的反复和小范围爆发,使得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对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消费产生持续影响。创业过程也因此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挑战。为了确保创业项目的持续经营与发展,创业者必须快速从不利影响中恢复并积极应对,需要一种在逆境中恢复的能力,这就是创业韧性。创业韧性研究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大学生可以更好地面对环境带来的变化和挑战[4],因而有必要运用定量研究方法探究创业韧性在创业压力和创业倦怠之间的作用机制,从而深入挖掘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创业的解压路径,帮助其更好地成长与创新。
一、文献回顾及假设
(一)创业压力
创业压力是指创业者在创业的过程中处理问题的能力与具体的创业要求之间不相匹配所导致的反应[5]。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创业压力源进行了分类。早期学者大多根据个人需要将其分为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发展/归属需要[6]。后期学者进一步归纳后,从角色压力角度出发,将其分为角色冲突、角色模糊和角色超载三个维度[7]。国内学者在国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创业压力进行拓展,以韦雪艳[8]为代表,她主要将创业压力分为创业卷入、竞争强度、知识储备、资源需求和管理责任五方面。其成果被应用于大学生、民营企业家的创业压力研究[9-11],但鲜有实证研究,研究结论的适用性也有待进一步验证[12]。
有学者统计,疫情影响下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创业压力主要来自缺乏启动资金、技术支持、创业伙伴、创业场地以及有力指导等因素[3],为本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指导基础。结合韦雪艳和Williams[13]的创业压力源研究,本研究将后疫情时代的创业压力分为工作负荷、竞争强度、知识储备、资源需求和管理责任五方面。工作负荷指创业中因疫情导致的环境变化需要加强工作负荷、加长工作时间及加快节奏产生的刺激;竞争强度是创业者感知到的疫情环境下,竞争环境和竞争激烈程度增加的刺激;知识储备是创业者由于后疫情时代的新知识缺乏和知识阻碍产生的刺激;资源需求是在疫情影响下,创业者在创业场地、资金技术等资源获取时感知的环境刺激;管理责任是创业者在员工或合伙人吸引、保留和激励时感知到的环境刺激。
(二)创业压力与创业倦怠
创业倦怠的概念来源于职业倦怠,是持续消极创业压力状态的结果,是个体与创业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之一[14]。普遍适用的职业倦怠(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概念包括情感枯竭、去个性化和低成就感三个维度。情感枯竭是创业者感知所具备资源不足以应付所处环境而产生的情感损耗。去个性化表现为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与人疏离,对别人冷漠和冷淡。低成就感表现为创业者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负面评价,感到自己无法胜任工作。
倦怠是职业中持续压力的结果,是创业者关注的重要方面。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创业压力导致创业倦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高强度的工作、激烈的竞争、资源的缺乏(如资金短缺等) 、知识更新不足,以及人际支持缺乏等,这些压力不断从身体与精神层面侵蚀创业者,致使创业者对创业行为形成低自我评价[9]。(2)为了解决创业压力,创业者会持续投入自身资源,当资源无法再匹配创业需求时,会加速资源的损失,造成“丧失螺旋”效应[15],导致创业者加速创业情绪衰退。后疫情时代增加了大学生创业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得掌握新知识、新资源的难度加剧,进而导致创业情绪的损耗和低成就感的产生。研究证明,创业者的创业压力会消耗创业者的精力,带来疲倦情绪[16]。可见,疫情危机导致的大学生创业压力会引发个体的负面情绪,进一步导致创业倦怠。由此,本研究假设:
H1a~e:工作负荷、竞争状况、资源需求、知识储备和管理责任分别对创业倦怠中的情绪枯竭有正向作用。
H2a~e:工作负荷、竞争状况、资源需求、知识储备和管理责任分别对创业倦怠中的去个性化有正向作用。
H3a~e:工作负荷、竞争状况、资源需求、知识储备和管理责任分别对创业倦怠中的低创业成就感有正向作用。
(三)创业韧性的影响机制
创业韧性是在面对创业逆境、压力和不确定时,个人有效运作的能力[17],是一种恢复能力[18]。已有研究验证了创业者的韧性在突发事件,如经济危机[19]、战争背景[20]面前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后疫情时代,许多受到冲击的创业企业仍处在缓慢恢复期,创业者的韧性自然是不容忽视的。根据特质激活理论,适宜的外部情境会激活个体的内在特质。当大学生创业者遇到创业压力和挫折时,有些个体能快速激活自身的韧性,能快速有效地从充满压力的经历中得到反弹;而有些个体创业者韧性不足,在面对疫情带来的创业压力时,不能激活自身的反弹和修复力,进而导致较低的创业绩效和创业情绪。Monllor[21]等人把创业韧性看成是盾牌,能保护创业意向免受创业失败的负面影响,使得创业者能保持较高的创业意愿。根据创业韧性在创业压力与创业倦怠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假设:
H4a~e:创业韧性分别在工作负荷、竞争状况、资源需求、知识储备、管理责任与情绪枯竭之间起到反向调节作用。
H5a~e:创业韧性分别在工作负荷、竞争状况、资源需求、知识储备、管理责任与去个性化之间起到反向调节作用。
H6a~e:创业韧性分别在工作负荷、竞争状况、资源需求、知识储备、管理责任与低创业成就感之间起到反向调节作用。
二、研究设计与测量
(一)问卷编制
本研究关键变量均采用已有的管理学成熟量表,以保证问卷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根据韦雪艳和王重鸣编制的大学生创业压力量表,从工作负荷、竞争状况、资源需求、知识储备和管理责任五方面着手,结合对10名大学生创业者的访谈结果和后疫情时代背景对量表做了一些内容调整,共编制16个题项。采用同样的方法编制创业倦怠量表,根据Maslach的职业倦怠问卷,测量情感枯竭、去个性化和低创业成就感三个维度,结合后疫情时代背景共编制12个题项。创业韧性变量在Fatoki问卷基础上编制。问卷采用Likert五分量表,从1至5分别表示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
通过初测和3位专家的帮助,笔者进一步检验问卷题目在代表性、区分度、简洁性和准确性方面的质量,对一些问卷题项进行修改,并删除一些题项,形成最终的正式问卷。
(二)样本与数据收集
本次调研对象是江浙沪大学生(在校生或毕业五年内的学生)创业者,采用典型调查法,通过教师和学生推荐,进行网络调研和实地调研。主要集中于高校创业园、城市众创空间和创业孵化基地,对创业主要负责人进行调研。共计发放问卷438份,回收有效问卷385份,有效回收率87.9%,其中男生196人(50.9%)、女生189人(49.1%);浙江省大学生创业者256人(66.5%)、上海55人(14.3%)、江苏74人(19.2%);家人中具有自我雇佣背景的168人(43.6%)、家人中不具有自我雇佣背景的217人(56.4%);大学生创业年限低于1年的210人(54.5%)、1至5年的123人(31.9%);创业的主要行业包括零售行业(主要为电商)69人(17.9%)、服务业68人(17.7%)、农业42人(10.9%)、自媒体40人(10.4%)和制造业40人(10.4%)等;所在团队核心成员人数有1—3人的201人(52.2%)、在4—8人团队中的138人(35.8%)、在9人及以上团队中的有46人(12.0%)。由此可见,大学生创业年限普遍不长,创业行业比较分散,主要以小型团队形式开展创业。
(三)统计方法
本研究数据统计采用SPSS24.0和AMOS24.0软件进行分析,包括对创业压力、创业韧性和创业倦怠变量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使用Pearson法对变量进行相关分析,采用层次回归分析法检验创业韧性在创业压力与创业倦怠之间的调节作用。
三、数据分析
(一)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
对样本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创业压力总体KMO值为0.899,说明可以进行因子分析,进一步探究发现可抽取5个主成分因子,分别为工作负荷、竞争状况、资源需求、知识储备和管理责任。旋转后所有因子的载荷都大于0.70,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 α)为0.91,共计可解释82.81%的变异量。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创业压力的五个因子拟合指数是CMIN/DF=2.29,RMR=0.04,GFI=0.94,CFI=0.98,TLI=0.97,RMSEA=0.05,说明整体测量结构有较好的拟合性。
对创业倦怠的测量题项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总体KMO值为0.914,说明可以进行因子分析,抽取后产生3个主成分因素:情绪枯竭,去个性化和低创业成就感。旋转后三个因子载荷都大于0.80,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4,共计可解释89.17%的变异量。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创业倦怠三个因子拟合指数是CMIN/DF=2.38,RMR=0.02,GFI=0.93,CFI=0.98,TLI=0.98,RMSEA=0.06,说明整体测量结构有良好拟合性。
创业韧性的测量题项总体KMO值为0.96,因子载荷都大于0.90,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8,共计可解释84.74%的变异量。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其拟合指数为CMIN/DF=3.07,RMR=0.01,GFI=0.96,CFI=0.99,TLI=0.98,RMSEA=0.07,具有良好拟合度。
(二)相关分析和描述性分析
本研究的三个变量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如表1所示,各个维度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初步验证了变量之间的作用关系,且相关系数都小于该变量AVE值的平方根,表明各个维度间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
表1 变量相关维度间的相关性分析(N=385)
(三)回归分析
根据表2可知,创业压力中各个维度对情感枯竭、去个性化和低创业成就感具有不同的预测作用。其中,工作负荷、资源需求、管理责任对创业中的情感枯竭有显著正向作用;工作负荷、竞争状况、管理责任对创业中的去个性化有显著正向作用;工作负荷、竞争状况、知识储备对低创业成就感有显著正向作用。因此,假设H1a、H1c、H1e、H2a、H2b、H2e、H3a、H3b、H3d成立。
表2 创业压力对创业倦怠的回归分析(N=385)
(四)调节效应分析
本研究采用层次回归分析法验证创业韧性在创业压力和创业倦怠各个维度之间的调节效应。如表3所示,主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工作负荷(β=0.28,p<0.001)、创业韧性(β=-0.24,p<0.001)与去个性化显著相关;交互作用结果显示,工作负荷,创业韧性(β=-0.28,p<0.01)与去个性化显著负向相关,且回归方程的决定性系数增量也达到显著水平(F=5.89,p<0.05),说明创业韧性在工作负荷与去个性化之间存在负向调节作用。同理,也验证创业韧性分别在竞争状态、管理责任和去个性化之间起到显著负向调节效应,因此,假设H5a、H5b、H5e成立。
表3 创业韧性在创业压力和创业倦怠之间的调节效应检验(N=385)
四、研究结论及应用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不仅检验了创业压力的五维度模型对大学生创业者的适用性,也分析了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创业压力的现状及其对创业倦怠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创业压力依次为:知识储备>资源需求>工作负荷>竞争状况>管理责任,其中大学生创业压力最大的是知识储备不足。后疫情时代,经济环境大变动导致学生对创业知识的需求与创业指导供给出现不匹配。资源需求是大学生创业的第二大压力。疫情加剧了大学生创业的“融资荒”“场地荒”“技术荒”“人脉荒”也加剧了大学生创业的工作负荷,增加了工作强度。疫情加剧了大学生创业的竞争状况、管理责任、对创业前景的迷茫态度,增加了寻找创业伙伴和员工的困难。第二,创业压力总体上对创业倦怠有正向加剧作用,其中在创业的工作负荷、对资源的需求、管理责任上压力明显,加剧了情绪枯竭。工作负荷、竞争状况和管理责任显著加剧了去个性化。工作负荷、竞争状况和知识储备也降低了创业成就感。这与此前韦雪艳等人的大部分研究结论[6]一致。后疫情时代的复杂环境加剧了大学生创业的“融资荒”“场地荒”“指导荒”“知识荒”“产品渠道荒”等,使得创业困难重重,加剧了学生的消极情绪,表现出创业的劳累和疲惫。第三,大学生自身的创业韧性发挥了一定的调节作用,减缓了疫情带来的工作负荷、竞争状况、管理责任压力对去个性化的加剧作用。创业韧性能促进大学生创业者进行自我调整,从而克服疫情带来的部分创业压力。创业韧性高的个体能更加乐观地对待困难,更容易充分整合资源开展创业活动[22]。
(二)启示
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仍在持续。一般大学生创业主体体量比较小,抗压能力差,同时还面临社会经验不足、缺乏专业技能支撑、社会网络资源不足等重重困难,疫情增加了大学生创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进而增加了其创业压力。要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减少其创业倦怠感,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建设“数智化”创业平台。疫情导致高校创业园关闭、社会孵化器入驻困难,线下实体经营面临巨大考验,建议推动“数智化创业园”建设,突破创业时空的限制。应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统筹,高校等配合协调,整合区域内各大高校创业园、各类城市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平台,建立数智创业园管理平台,形成包括综合服务、产业对接、融资渠道、人才对接、创业指导、监测评估、互助共享等在内的线上服务模块,通过云创业模式缓解疫情导致的资金、场地、人员等创业资源和指导培训紧缺的问题。
“数智化创业园”可对接政府一站式服务,引入税务、工商、法务等职能,提供便利注册、税务支持、政策信息等服务。对接高校资源,开展线上创新创业教育,完成技术研发、管理运营等方面的专业化指导,同时可实现招贤纳士,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创业项目,解决人才缺乏难题。建立行业企业接洽平台,打通大学生创业项目所需的上下游资源和渠道,促进创业者互联互通,积累行业人脉。链接社会资源成立“云融资”模式,建立融资循环机制,实现创投网络化,使创业项目众筹或天使投资更加便捷,缓解融资难问题。此外,也要实现高校创业园和社会孵化器的内部资源整合,令创业者在线上了解创业场地信息,完成场地申请,探索建立高校创业基地与社会孵化器的多级衔接机制,施行分级孵化,引导大学生从校园创业走向社会创业。
2.加强“精细化”创业指导。面对大学生创业者在知识储备上的压力,创业指导应该从“粗放化”向“精细化”转型。高校应提升创业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如开设加强班,进行一对一定向指导,开发具有大学生特色的线上创业培训课程体系,形成“菜单化”课程,创业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创业课程,寻求专业课程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开设线上云指导,在一对一指导的同时开展大学生创业项目的评估检测,发现大学生创业中的难点和痛点,并及时给予线上反馈和帮助。
面对其他创业压力,政府应该通盘考虑,在营造公平竞争的优良环境、完善大学生创业平台、推出创业政策支持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从而确保大学生创业者在从创意到市场或者社会的整个链条能够畅通无阻。此外,要监督各类创业孵化平台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依托政府力量通过培训会、接洽会等方式对接项目资源,提供法律、税务、工商等精准化指导,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全程服务。
3.完善创业韧性培养机制。创业韧性能减缓疫情对创业倦怠的负面影响,因而创业韧性培养是解决创业压力的关键之一。一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加强学生风险管理意识,令大学生正确面对疫情带来的创业压力,冷静思考,从容应对,要有突破思维,化危机为转机。双创教育同时要渗透不怕苦、不退缩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坚韧的创业精神。二是重视榜样的力量,通过成功经验的分享,启发大学生进行创业思考和经验总结,从榜样身上汲取力量。三是重视教师、家长和朋友的引导作用,多给予创业大学生积极的鼓励和支持。也要注重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心理引导工作,提高大学生的承压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四是将失败案例引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营造宽容失败、鼓励创业创新的环境。增加心理修复课程,帮助大学生更好调节创业失败的负面情绪。
(三)研究局限与展望
本研究在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创业压力和创业倦怠研究做了有益补充。研究的局限性在于,一是样本更多集中在长三角初创业大学生样本中,未来研究需要在更广泛区域的大学生创业群体中验证。二是本研究仅以横截面数据作为实证检验数据,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数据不具有动态变化性,未来研究可在纵向层面研究大学生创业压力和情绪变化。三是创业压力与创业倦怠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可能还存在其他影响因素的中介作用或调节作用,未来的研究可以继续探究,进一步完善该研究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