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园欺凌现状、成因及预防对策探析
——基于呼和浩特地区的调查
2021-12-22潘宝红
李 洁,潘宝红
(1.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2.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校园是培养杰出人才的摇篮,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发,使社会各界对校园安全、学生安全问题有了新的考量。2016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10个省市5864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32.5%的人偶尔被欺负,6.1%的人经常被高年级同学欺负[1]。2016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各级各类学校纷纷开展专项治理,加强法制教育,严肃校规校纪,规范学生行为,以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的目的[2]。2021年4月6日,教育部公布《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征求意见稿)》,从校园欺凌的预防机制、欺凌制止、欺凌处置等多方面进一步为学校治理校园欺凌指明了方向,是落实依法治校、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重要基础。但在实际实行过程中,部分学校对于校园欺凌的防治意识不足,对学生缺少正确的防欺凌思想引导。
一、研究设计
校园欺凌是学生向朋辈群体的身体或心灵实施直接或间接暴力的失范行为。校园欺凌给被欺凌者带来了严重的伤害,破坏了学校的安全纪律和管理秩序,离间学生情感,激化家校矛盾,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为多角度了解小学校园欺凌现状,为本文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课题组选取呼和浩特市4所小学(两所位于城中心,两所位于城中村)进行调研。调研采用自编的《小学校园欺凌现状的调查问卷》作为测评工具,将欺凌主体分为欺凌者、被欺凌者和旁观者,结合教师、家长及学校对校园欺凌各涉事主体的处理方式了解欺凌现状;将欺凌方式分为肢体欺凌、言语欺凌、社交欺凌、所有物欺凌和网络欺凌,各项指标的定义如表1所示。在问卷的说明部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小学生解释欺凌的概念,并在小学生填写问卷之前,由各班教师再次向其阐述,以确保小学生真正理解欺凌。
调研以班级为单位,教师协助向小学生现场发放并回收问卷,本研究累计发放问卷850份,回收问卷779份,回收率91.6%,其中有效问卷678份,有效率为87.0%。被调查者的年级范围为三年级到六年级,男生365名、女生313名,年级、性别比例分布较为均衡。在678名学生中,被欺凌者有115名,欺凌者有27名,被欺凌者和欺凌者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0.0%。总体而言,欺凌情况的严峻程度不容小觑,亟待研究与解决。
二、小学校园欺凌现状分析
调研侧重呈现以下信息:被欺凌者、欺凌者和旁观者对校园欺凌行为的辨认和应对,以及学校防治校园欺凌工作现状。具体分析也将从这些方面展开,问题设置如表1所示。
表1 小学校园欺凌现状及预防对策的调查问题
(一)被欺凌者情况分析
1.被欺凌者的年级与性别分布。分析发现,在受到校园欺凌的115名学生中,有38.2%的三年级学生、27.9%的四年级学生、14.6%的五年级学生和19.1%的六年级学生。该数据反映出三、四年级学生是受到校园欺凌的“主要群体”。遭受过校园欺凌的人中,男生占比为63.5%,女生占比为36.5%,该数据说明男生更容易遭受到校园欺凌。
2.被欺凌的次数。通过分析可知,84.4%的被欺凌者会“偶尔”(1—2次)受到欺凌,8.7%的被欺凌者“经常”(3—5次)受到欺凌,6.9%的被欺凌者“总是”(5次以上)受到欺凌。数据侧面反映出遭受校园欺凌的对象会逐渐聚焦到个别学生身上,容易出现针对部分学生多次欺凌的现象。
3.被欺凌的方式。笔者将欺凌方式分为肢体欺凌、言语欺凌、社交欺凌、所有物欺凌和网络欺凌,并分别与被欺凌者的年级、性别进行交叉分析。分析发现,70.5%的被欺凌者受到言语欺凌,其中三、四年级言语欺凌现象严重;在性别方面,有45.2%的男生受到了言语欺凌,说明男生更容易受到言语欺凌。
同学之间恶意、不当的肢体行为会给被欺凌者带来身心伤害。调查发现,一共有45.1%的被欺凌者受到了肢体欺凌,且三、四年级学生受到肢体欺凌的情况比较严重。全体受调查学生中,有32.2%的男生和13.0%的女生受到了肢体欺凌,说明男生更容易遭受肢体欺凌。
在社交欺凌层面,调查发现,共有19.9%的被欺凌者受到了社交欺凌,其中三、四年级社交欺凌现象严重。有9.6%的男生和10.3%的女生遭受到了社交欺凌,二者差距较小,相比之下女生更容易受到社交欺凌。
在网络欺凌层面,共有5.2%的被欺凌者受到了网络欺凌,分别有1.7%的五、六年级被欺凌者受到了网络欺凌。分别有4.3%的男生和0.9%的女生受到了网络欺凌,说明男生更容易遭受网络欺凌。
在所有物欺凌层面,共有5.2%的被欺凌者受到了所有物欺凌。其中三、四年级分别占比1.7%,六年级占比为0.9%,相比可看出,三、四年级学生更容易受到所有物欺凌;在性别方面,分别有3.4%的男生和0.9%的女生受到了所有物欺凌,相比之下男生更容易受到所有物欺凌。
综上可知,小学生受到言语欺凌、肢体欺凌和社交欺凌的现象较为严重,其中,三、四年级的学生更是遭受校园欺凌的“重灾区”。相比女生来说,小学阶段的男生更容易受到言语欺凌、肢体欺凌等多种欺凌。
4.应对校园欺凌的方式。分析发现,43.5%的被欺凌者会在受到欺凌后“告诉家长”,有39.1%的被欺凌者选择“告诉老师”,这说明告诉家长和老师是被欺凌者应对校园欺凌的主要方式。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学校开展反校园欺凌工作应该注重教师层面和家长层面的双主体联动。但有36.5%的被欺凌者会选择“默不作声,自己承受”。对于心智尚未成熟、不知如何有效保护自己的小学生,这种方式会造成隐秘的心理创伤、自我认同感降低等负面效应,甚至会出现自残、自杀等极端行为。有32.2%的被欺凌者会“先忍着,找到合适机会进行报复”,该数据充分说明学校要更多关注被欺凌者的事后反映问题,避免滋生恶性报复等行为。
(二)欺凌者情况分析
1.欺凌者的年级与性别分布情况。在学段上,分析发现欺凌者在三、四、五、六年级的分布分别为29.6%、33.4%、18.5%和18.5%。相比之下,小学三、四年级学生欺凌他人的现象较为严重。其中,女生占比为33.3%,男生占比为66.7%,数据说明相比之下男生更容易欺凌他人。
2.欺凌者的动机分析。研究发现,有59.3%的欺凌者未意识到欺凌行为会对被欺凌者造成不良影响,认为只是开玩笑而已;29.6%的欺凌者怀有盲目模仿的动机去欺凌他人;29.6%的欺凌者因自身受到欺凌,对同学进行恶意报复;通过欺凌他人满足自我存在感和引起他人注意的欺凌者占比分别为14.8%和11.1%。数据说明,学生对于校园欺凌内涵的认知较差,产生了恶意欺凌、嫉妒他人等不健康心理,欺凌者不仅伤害到他人,也对自身造成了负面影响。
(三)旁观者情况分析
1.旁观者对校园欺凌行为的认识和态度。通过调研得知,有222名小学生本学期看到过同学受欺凌。进一步分析旁观者看到同学受欺凌时的感受发现,37.0%的旁观者表示同情,27.9%的旁观者表示愤怒,19.8%的旁观者表示生气,说明同情、气愤是旁观者对校园欺凌行为的主要态度。但仍有10.4%的旁观者对校园欺凌行为“无感”,甚至有2.3%的旁观者感到“兴奋”。在此情境下,学校应引导小学生更多关注身边的事情,明确校园欺凌的特点和危害,培养小学生的共情感,有效治理校园欺凌。
2.旁观者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应对措施。面对校园欺凌,以旁观者姿态笑看悲剧发生,这种不作为使得校园欺凌躲在少不更事的遮蔽下。研究发现,分别有43.2%和37.4%的旁观者会报告老师制止和自己主动出面制止,80.6%的旁观者会采取直接或间接措施干预校园欺凌行为,但仍有19.4%的旁观者毫不关心他人的处境,甚至有4.5%的旁观者会加入欺凌行为中。
(四)学校开展防治校园欺凌工作现状
学校对校园欺凌行为的管理包括对校园欺凌的事前预防和事后处理。
1.学校预防校园欺凌行为情况。调查得知,49.0%的学生表示学校制定了相应的校规校纪,分别有34.2%和28.8%的学生表示学校进行了巡查工作和监督工作,13.4%的学生表示学校会通过严惩校园暴力事件以儆效尤。该数据说明,学校对预防校园欺凌行为的重视度仍待加强。
2.学校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情况。学校对校园欺凌事件的处理涉及教师、欺凌者、被欺凌者、双方家长、校领导等多个主体。本文探讨学校围绕被欺凌者和欺凌者,联动教师、家长等进行处理的情况。
(1)对被欺凌者的处理。66.1%的被欺凌者表示教师会了解具体的情况,化解矛盾;有27.8%的被欺凌者表示教师会与双方家长进行沟通;有22.6%的被欺凌者表示教师会以欺凌事件为契机,向自己传授自护知识;有13.9%的被欺凌者表示教师对欺凌事件不予理会。该数据说明,大部分教师采用了积极干预的方式来应对校园欺凌行为,但仍有少部分教师对欺凌事件的重视度不高。
在家长层面,28.7%的被欺凌者表示家长在听到自己被欺凌后没有理会,28.7%的被欺凌者表示家长会与校方协调解决,24.3%的被欺凌者表示家长会给自己“出头”,20.7%的被欺凌者表示家长会息事宁人,17.2%的被欺凌者表示家长毫不知情,甚至还有5.2%的被欺凌者表示家长会以暴制暴。数据说明,家长对校园欺凌事件处理方式多样但有部分不当举措,需要学校进行适当引导。
当欺凌事件上升到学校层面后,41.4%的被欺凌者表示学校会阻止欺凌者继续欺凌,35.7%的被欺凌者表示学校会与家长协商处理,26.7%的被欺凌者表示学校会对自己进行安抚和疏导,仅有0.9%的被欺凌者表示学校会息事宁人。该数据说明学校处理校园欺凌事件较为全面,但有效措施占比较低,学校防治校园欺凌工作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2)对欺凌者的处理。教师对欺凌者的处理方式多样化,44.4%的欺凌者表示自己受到了口头批评,40.7%的欺凌者表示自己被“请家长”,40.7%的欺凌者表示自己被要求道歉,但25.9%的欺凌者表示老师对自己欺凌同学的事情并不知情,甚至还有22.2%的欺凌者表示老师知情而不处理,数据说明教师对校园欺凌事件的重视度有待加强。
在家长层面,48.1%的欺凌者表示受到了家长的口头批评,40.7%的欺凌者表示家长会陪同自己向被欺凌的学生道歉,33.3%的欺凌者表示家长会与教师进行沟通,但仍有22.2%的欺凌者表示父母对其失范行为没有处理,18.5%的欺凌者表示父母不知情。数据说明家长对校园欺凌的关注度较低,部分家长没有对欺凌者的不当行为进行积极干预和及时矫治。
从学较整体层面看,40.7%的欺凌者表示学校教师会对自己进行心理疏导,37%的欺凌者表示学校会与双方家长协商处理,25.9%的欺凌者表示教师会及时阻止欺凌事件,25.9%的欺凌者接受了批评教育,7.4%的欺凌者接受了专门学校的矫正教育,数据说明学校较为注重纠正与引导学生不当的欺凌行为,但仍有提升空间。
3.学校防治校园欺凌行为的教育情况。在学校开展校园防欺凌教育层面,55.2%的学生表示自己是通过老师课堂讲授了解校园欺凌知识,分别有40.9%和33.6%的学生表示通过家长叮嘱和法律安全讲座获得相关知识,31.3%的学生表示少先队活动是了解相关知识的渠道,还有28.0%和23.2%的学生表示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对自己了解校园欺凌相关知识有一定帮助,但仍有12.7%的学生表示没有接触过此类知识。以上数据说明,学校防治校园欺凌的教育类型较为丰富,注重对学生多方位多渠道的教育,但大部分都是集体教育,缺少个体体验式的情感教育。
三、小学校园欺凌成因分析
学校作为反校园欺凌教育的重要场域,不仅要反思自身的教育方式和管理模式,更要注重与学生、家长形成相互统一的反校园欺凌教育网络。因此,基于调查,本文从学校防治校园欺凌的管理和教育、学生对校园欺凌的认知及应对、家庭层面的防欺凌教育来探讨小学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原因。
(一)学校管理欠缺综合的预防机制
在预防校园欺凌工作中,学校的日常管理仍存在较大短板。第一,学校对校园欺凌的认识不够。调研发现,有13.9%的被欺凌者表示教师对欺凌事件不予理会。笔者对部分教师访谈了解到,学校将校园欺凌行为笼统地归结于学生偶然性的不良行为,将校园欺凌归因于学生幼小、学生打闹等原因,未意识到校园欺凌的丛生性和危害性。第二,缺少约束性的处理方式。校规校纪是约束学生行为、处罚不良行为、规范学生作为的重要依据。调研发现,仅有49.0%的学生表示学校制定了相应的校规校纪。第三,学校管理体系缺少对校园欺凌预发性行为的监控与评估。对学校校园欺凌的人防、物防、技防建设的调查发现,由于对校园欺凌行为缺少及时管控、救助、矫正和事后管理,导致学校无法及时发现并制止校园欺凌行为。
(二)学校缺乏防治校园欺凌教育
学校防治校园欺凌教育的短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目标忽视防治校园欺凌的情感教育。调研发现,学校在开展防治校园欺凌教育方面缺少个体化的体验式情感教育。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学生将反校园欺凌内化为意识、外化为行为的情感陶冶过程。情感教育缺失使得学生对待校园欺凌的态度不一,容易导致学生的自我管束意识薄弱,行为与校规校纪相偏离。第二,教学内容缺少关于认知和应对校园欺凌的教育。调查得知,在欺凌他人的小学生中,有59.3%的欺凌者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对同学造成了伤害。在受到欺凌的小学生中,有32.2%的被欺凌者会蓄意报复同学。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没有向学生传授系统的防治校园欺凌知识,导致学生缺少对校园欺凌行为的正确认知和应对能力。另外,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对事物的辨别能力较弱,学校规范等文字条例无法有效内化为学生正确的意识,教师需要在日常的教育或者少先队活动中渗透防治校园欺凌教育。第三,防治校园欺凌教育方法缺乏实效性和创新性。调研得知,虽然小学开展防治校园欺凌的教育类型较为丰富,但大部分都是集体教育,注重教而轻视学,忽视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学生无法将校园欺凌知识内化吸收,使防治欺凌教育缺乏实效性和创新性。
(三)小学生对校园欺凌的认识、处理能力不足
学校产生校园欺凌行为间接反映出小学生对校园欺凌的认识、处理能力不足。第一,欺凌者借助欺凌凸显自我存在感。14.8%的欺凌者对欺凌行为存在着错误认知,以欺凌他人作为象征自己强大、发泄负面情绪的手段,从中获得满足感和存在感。此外,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低,情绪管理和自控能力较弱,规则意识淡薄,导致欺凌者知错犯错且容易反复。另外,校园欺凌行为的“传染性”会使部分旁观者“转化”为欺凌者。无论是被欺凌者的应激反应还是旁观者社会习得后的转换行为,都是以错误的方式满足个体的存在感和自我效能感。第二,被欺凌者缺少对欺凌行为的正确认知和处理。一方面,由于校园欺凌类型多样且具有隐蔽性,被欺凌者往往遭受欺凌而鲜为人知。调查发现,有36.5%的被欺凌者会默默承受。另一方面,被欺凌者意识到了自己被欺凌,但不知如何处理,求助老师、家长可能产生二次伤害,于是选择自己承受,这助长了欺凌者的“威风”。第三,旁观者对校园欺凌采取漠视、放任的态度。调查发现,有19.4%的学生在看到欺凌现象时会漠视、放任和不作为,使得欺凌者有恃无恐,导致被欺凌者求助无门,间接助长欺凌行为的滋生。
(四)家长缺少配合学校反校园欺凌的联动能力
家长是学生成长的守护者和支持者,但在学校防控校园欺凌工作方面缺少配合,难以形成防治校园欺凌的教育统一战线。
一方面,家长将培养孩子的重担托付于学校,缺乏对孩子课业以外的关心,很少有家庭会进行预防欺凌的教育。调研发现,发生校园欺凌现象时,28.7%的被欺凌者表示家长不予理会,22.2%的欺凌者表示家长没有处理自己的不当行为,家长对欺凌事件的不作为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欺凌事件的继续发酵。另一方面,部分家长清楚校园欺凌对孩子的危害,但缺少与孩子、教师、学校有效的沟通方式,使学校开展反校园欺凌工作收效甚微。通过调查学校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时涉事家长的态度发现,卷入校园欺凌事件的学生,其家长在与学校共同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时,或敷衍了事、不在意处理过程,或蛮不讲理、激化家校矛盾与学生矛盾,或片面地埋怨、指挥学生,与学校互动配合较少……无论是以上哪一种家校配合方式,都对学校处理校园欺凌事件造成了负向影响。家长缺乏与学校联防联控处理校园欺凌行为的意识和能力,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教育的一致性,滋长学生欺凌行为的反复性。
四、预防小学校园欺凌的对策
校园欺凌是潜藏在学生群体内的失格行为,也同时牵涉到教师、家长等多个主体。因此,本文从学校管理角度、学校教育角度、提高学生相关能力角度、家校合作角度提出预防校园欺凌的具体对策,以期形成具有高度一致性的反校园欺凌教育网络。
(一)构建综合性防治校园欺凌的学校管理模式
为营造安全校园,有效防治校园欺凌行为,应逐步整合学校管理资源,强化学校管理对校园欺凌行为的预防性功能,营造安全校园。第一,加强学校管理者防治校园欺凌的意识与能力。学校管理者应积极转变对预防校园欺凌工作的意识和态度,不断对自身业务知识进行更新,将防治校园欺凌的相关知识转化为防治校园欺凌的管理意识。第二,建章立制。学校应制定有关校园欺凌的校规校纪,提高防治校园欺凌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在相关规定中应包括校园欺凌的定义、类型、危害,学校防治校园欺凌的举措及其必要性,分类、分等级细化处理校园欺凌行为的具体办法等,使处理校园欺凌行为有章可循。第三,完善反校园欺凌机制。加强校园欺凌治理的人防、物防和技防建设,成立专项小组并公布校园欺凌治理电话和负责人,同时要求各处室明确分工,齐抓共管。如德育处要加强德育工作,注重法制教育、规范教育等,排查学生间矛盾纠纷、处理校园欺凌事件等;少先队要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反校园欺凌宣传工作;心理咨询室可以进行心理健康咨询和疏导。通过以上处室的合作,形成全方位、综合性地防治校园欺凌管理模式,构建安全、和谐的小学校园。
(二)促进防治校园欺凌教育的有机融合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场域,传授学生正确的观念是防治校园欺凌工作的重要助力。在小学课堂教学中防治校园欺凌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设置具有陶冶性的教学目标。学校应合理增加情感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占比,提升情感教育的地位。着重营造和睦友爱的课堂氛围,适时营造平等友善、团结互助、尊重他人的教育体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情感得到陶冶与升华将友好亲善内化为意识、外化为行为。第二,教学内容与防校园欺凌教育有机融合。在教学内容中有机融合对学生的自我保护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规则教育等防欺凌教育内容,令学生明确校园欺凌的概念、类型、危害等概念性知识,教授学生如何判断校园欺凌行为及如何应对校园欺凌行为等实用性知识,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为人处世观念和得体的待人接物礼仪。第三,革新防治校园欺凌教育的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将传统方法与科技手段相结合,如将讲授法、谈话法等传统方法与播放教育短片、AI模拟校园欺凌场景、创建匿名表达群交换个体困惑等新方法相结合,不断拓宽防欺凌教育的新途径。另外,学校应合理开展合作类校园活动,加强生生协作与沟通,增进朋辈群体的友谊与情感。
(三)提高小学生认知、处理校园欺凌的能力
小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换位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应采用丰富的教育活动和多样的教育方式来增强小学生认知、处理校园欺凌的能力。
一方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通过开展主题班会、辩论会、个别谈话等活动,运用多媒体等科技手段传递正确的是非观、道德观和价值观,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习得合理的同辈相处方式,引导学生从学习、生活等方面寻求自我效能感和自我存在感。另一方面,学校可以模拟欺凌场景,以此来提高学生应对校园欺凌的能力。大部分学生在真正面对校园欺凌时,难以将已有知识转化为判断校园欺凌行为和应对校园欺凌行为的能力。因此,学校可以通过模拟校园欺凌场景进行情境化演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校园欺凌行为的辨别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为欺凌者和旁观者提供换位思考的机会,引发其对不恰当行为的反思,推动学生成为校园欺凌的反对者和受欺凌者的守护者,抑制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四)加强家长与学校联防联控校园欺凌的能力
在推进防治校园欺凌工作的进程中,应不断完善学校、家庭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发挥家校合力,共同防治校园欺凌问题,营造安全校园。一方面,学校应开展多元化的家长活动,引导家长明确自身责任,使家长意识到不能完全将孩子的教育、成长委托给学校。学校要引导家长主动了解校园欺凌的相关知识,明确校园欺凌对孩子的危害以及家校联动防治校园欺凌的必要性,敦促家长适时开展防校园欺凌的家庭教育,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了解孩子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及时为卷入校园欺凌的孩子提供一定的心理支持。
另一方面,建立良好的家校关系,引导家长正确对待校园欺凌事件。家长与学校应保持积极沟通,主动交流了解学生的在校状况,并积极向学校反映学生的在家表现。学校应合理给予家庭开展校园欺凌防治教育的建议,保持家校教育的一致性。另外,学校也应对家长给予指导,使其知道在孩子遭受校园欺凌时如何处理。家长应不冲动不畏惧,对卷入校园欺凌孩子的感受、情绪表示理解、接纳,并提供心理支持和情感援助,及时和学校联络解决冲突,及时制止校园欺凌对孩子的伤害,合理解决矛盾冲突。
结 论
学校是培养人的重要场所,承担着育才、育人的双重责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的,学校也自然成为防治校园欺凌工作的重要阵地和“大本营”。但学校防治校园欺凌工作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也在提醒防治校园欺凌领域的研究者和教育者仍要重视学校在防治校园欺凌中的重要作用,并推动相关各方思考学校作为防治校园欺凌工作的重要阵地,其应对校园欺凌事件的预防机制和处理机制是否完善,整个防治工作体系是否健全。此外,和学校一同作为防治校园欺凌工作重要主体的学生和家长也需要被纳入防治校园欺凌工作的体系中。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也需看到这两个主体在防治校园欺凌工作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以及目前相应主体在防治工作中所暴露出来的短板和劣势。学生成为防治校园欺凌工作受益者的同时,也应作为重要主体参与到防治校园欺凌工作中。家长应该成为学校在这一工作中的重要“盟友”,发挥其在防治校园欺凌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整体来看,在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与教育中,学校应加强防治校园欺凌教育,提升学生防治校园欺凌的意识与能力,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与此同时,学校要与家长紧密联动,形成“学校—家长—学生”三位一体的防治校园欺凌工作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