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拖网网囊网目尺寸对小黄鱼的选择性

2021-12-22徐国强朱文斌许柳雄

海洋渔业 2021年6期
关键词:小黄鱼渔获体长

徐国强,陈 峰,朱文斌,许柳雄

(1.上海海洋大学,上海 201306;2.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浙江舟山 316021;3.农业农村部重点渔场渔业资源观测实验站,浙江舟山 316021;4.浙江省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舟山 316021)

拖网是一种主动的过滤性渔具,依靠渔船动力拖曳囊袋形渔具,具有机动灵活、适应性强和生产效率高等特点,是东海区最主要的作业方式之一[1-2]。但是其高效的捕捞效率和较差的选择性等因素同时给海洋渔业资源造成了巨大压力[1]。在拖网选择性研究中,拖网网目,特别是网囊网目尺寸的大小,是决定被捕鱼类个体大小的主要因素[2-4]。因此,研究网囊网目尺寸选择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于2013年颁布了《农业部关于实施海洋捕捞准用渔具和过渡渔具最小网目尺寸制度的通告》(农业部通告[2013]1号),规定底拖网网囊网目尺寸暂定为54 mm,为渔业资源保护提供了有利的科学管理依据。在制定网囊最小网目尺寸过程中,渔获物的最小上岸尺寸(minimum landing size,MLS)是确定网目尺寸标准的重要基础条件。我国于2018年颁布了《农业部关于实施带鱼等15种重要鱼类最小可捕标准及幼鱼比例管理规定的通告》(农业部通告[2018]3号),为进一步制定渔具网目尺寸提供了参考依据。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不同海区拖网网囊的网目选择性开展了系列研究,如黄渤海区的双船变水层拖网[5-7]、双船中层拖网[8]、东海区的底拖网[2,9-10,12]以及南海区的底拖网[11]。相关研究为拖网渔业可持续发展及渔业科学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对于东海区底拖网选择性研究,黄洪亮等[2]于2001年3—4月对底拖网中主要渔获物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进行选择性实验,认为最理想的拖网网目尺寸不小于60 mm。宋学峰等[9]于2009年5月对方形网目和菱形网目捕捞小黄鱼的实验认为,方形网目55 mm与菱形网目60 mm具有相同的选择率。为进一步探讨网目尺寸对小黄鱼的选择性,宋学峰等[10]于2014年8月开展不同菱形网目对小黄鱼的选择性,同样也认为拖网网目至少为60 mm。查阅文献发现,研究时间主要集中于每年3—5月以及8月,对于开捕后小黄鱼捕捞量较大的月份并未进行研究。为更加深入探讨拖网网囊不同网目对小黄鱼的选择性,有必要持续开展相关实验研究。本研究选择在拖网渔船开捕后一段时间内开展网目选择性实验,于2016年10月在舟山渔场用套网法开展了4种网囊网目尺寸(45 mm、54 mm、60 mm和70 mm)的海上选择性实验,以期为合理制定拖网最小网目尺寸及小黄鱼渔业资源保护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海域与时间

实验时间为2016年10月27日—10月31日,共计5 d。实验海域位于30°47′~30°52′N、123°07′~123°13′E,舟山渔场附近,作业水深47~56 m。实验海域如图1所示。

图1 实验海域Fig.1 Experimental area

1.2 实验渔船与渔具

实验渔船为双拖网渔船“浙嵊渔10201”和“浙嵊渔10243”,主机功率均为199 kW,主船船长为37.8 m,辅船船长为33.5 m。实验渔具为实际生产的圆筒型手编式双船有翼单囊拖网渔具,网口目大6 m,网口周长408 m,网衣全长115 m。实验设计4种规格网囊,网目尺寸(下文中如不注明均指网目内径)分别为45 mm、54 mm、60 mm和70 mm(表1)。套网网目尺寸为20 mm,为减少覆盖效应,长度为网囊长度的1.2倍[9-11]。

表1 不同实验网囊规格Tab.1 Specification of different codend nets

1.3 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采用套网法,即在网囊外安装上较小网目的套网,用以收集从网囊中逃逸出的渔获物。每个网囊网目尺寸各拖曳5次,共计20次。每网次拖曳时间为1.5~2.0 h,拖速为1.7~3.3 kn,平均拖速为2.2 kn。起网后,对网囊和套网内渔获物分开并随机取样(约15 kg),不足15 kg的全部取样,样品带回实验室进行生物学分析。对渔获物中的小黄鱼进行体长、体质量等生物学参数测定,生物学分析实验按照《海洋调查规范》[13]进行。

1.4 数据处理

1.4.1 选择性曲线

网囊网目选择性分析采用Logistic曲线方程作为双拖网渔具选择性模型[1-2],其选择性表达式为:

式(1)中,Sl为选择率;l为体长组的特征体长(mm);a、b为选择性参数。Logistic曲线主要选择性指标为:

式(2)中,a、b表示选择性参数;L25、L50、L75分别表示选择率为25%、50%、75%所对应的体长(mm);SR为选择范围(mm);SF为选择系数;m为网目尺寸(mm)。

1.4.2 参数估算方法[1]

套网法实验各网囊网目选择性参数a、b使用极大似然法进行估算求得,对数似然函数为:

式(3)中,Nni为未逃逸的i体长组的尾数;Nci为逃逸的i体长组的尾数;r为不同体长组网囊的选择率。选择性分析采用MS-Excel的“规划求解”方法来实现。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黄鱼体长分布

本次拖网网囊网目尺寸选择性实验共计测量小黄鱼3290尾,绝大多数为1龄鱼,体长范围55~223 mm,平均体长±SD为(127±22)mm,优势体长100~160 mm(图2)。《农业部关于实施带鱼等15种重要鱼类最小可捕标准及幼鱼比例管理规定的通告》规定,小黄鱼最小上岸尺寸为体长150 mm。本次实验捕获体长小于150 mm的小黄鱼2660尾,体长大于150 mm的小黄鱼630尾,小黄鱼幼鱼占比为80.9%。

图2 小黄鱼体长分布Fig.2 Distribution of body length of Larimichthys polyactis

2.2 不同网囊网目尺寸小黄鱼体长分布

如表2、图3所示,随着网囊网目尺寸的增加(45~70 mm),套网中小黄鱼逃逸的平均体长逐渐增加,幼鱼比例逐渐较低。从套网和网囊中小黄鱼体长来看,网目尺寸45 mm与54 mm接近,网目尺寸60 mm与70 mm接近。从幼鱼比例来看,网目尺寸45 mm与54 mm接近,网目尺寸60 mm与70 mm接近,且小于前者,后者幼体逃逸增加了3.4~3.8%。

图3 不同网目尺寸网囊和套网小黄鱼体长分布Fig.3 Distribution of body length of Larimichthys polyactis retained in codend with different mesh sizes and covered net

表2 不同网囊网目尺寸小黄鱼平均体长、优势体长及幼鱼比例Tab.2 Average body length,dominant body length and juvenile proportion of Larimichthys polyactis with different mesh sizes

2.3 小黄鱼选择性参数与主要选择性指标

表3为小黄鱼选择性参数与主要选择性指标。可以看出,不同网目尺寸网囊小黄鱼的L50值随着网囊网目尺寸(45~70 mm)的增加,其值逐渐增大(67.911~111.129 mm),说明增大网囊网目尺寸对于释放小黄鱼具有显著效果。

2.4 不同网目尺寸网囊对小黄鱼的选择性曲线

根据Logistic选择性模型,不同网目尺寸网囊小黄鱼保留在网囊中的比例如图4所示。当网囊网目尺寸为45 mm时,体长小于150 mm的小黄鱼保留在网囊中的比例为0.989;当网囊网目尺寸为54 mm时,体长小于150 mm的小黄鱼保留在网囊中的比例为0.978;当网囊网目尺寸为60 mm时,体长小于150 mm的小黄鱼保留在网囊中的比例为0.904;当网囊网目尺寸为70 mm时,体长小于150 mm的小黄鱼保留在网囊中的比例为0.877。可以看出,随着网囊网目尺寸的增加(45~70 mm),体长小于150 mm的小黄鱼保留在网囊中的比例逐渐减少,说明网目尺寸的增加有利于小黄鱼幼鱼的释放。

图4 不同网目尺寸网囊小黄鱼保留在网囊中的比例Fig.4 Propotion of Larimichthys polyactis with different mesh sizes retained in codend nets

L50是选择性研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评估网目与鱼体大小关系时最常用的量。如图5所示,随着网囊网目尺寸的增加(45~70 mm),选择性曲线与各选择性曲线选择率为0.5的体长(L50)均依次向右移动,选择性实验效果较好。当网目尺寸为45 mm时,SR值最小,选择性曲线最陡,选择性最强。

图5 不同网目尺寸网囊对小黄鱼的选择性曲线Fig.5 Selectivity curves of Larimichthys polyactis with different mesh sizes of codend nets

2.5 网囊网目尺寸与L50的关系

将表3中4种网囊网目尺寸(45 mm、54 mm、60 mm和70 mm)与小黄鱼50%选择体长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图6),得出小黄鱼网囊网目尺寸(m)与50%选择体长(L50)的线性拟合关系式为:

图6 不同网目尺寸网囊与L 50的关系Fig.6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mesh sizes of codend nets and L 50

表3 不同网囊网目尺寸小黄鱼的选择性参数Tab.3 Selective parameters of Larimichthys polyactis with different mesh sizes

当小黄鱼最小可捕体长为150 mm时,拖网网囊对小黄鱼的网目尺寸为90.3 mm。

3 讨论

3.1 套网法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选择性实验方法对渔具选择性研究非常重要。其中套网法是目前拖网运用最广的传统实验方法,有收集资料容易、数值化计算方便、费用低等诸多优点[1]。通过套网实验法,容易得出小黄鱼幼体的逃逸率随着网目尺寸的增加而增加的结论。相对于网目尺寸45 mm,网目尺寸为70 mm时,小黄鱼幼体逃逸率增加了3.8%。但其存在的覆盖效应可能导致实验评估结果有一定偏差,从而使得制定网目尺寸偏大。为降低覆盖效应的影响,增加实验结果准确度,本实验套网长度为网囊长度的1.2倍。由于拖网捕捞渔获物的复杂性,其他非研究目标仍可能造成覆盖效应或阻塞效应。如底拖网研究中小型带鱼或水母(Scyphozoa)的阻塞[9-10,12]以及变水层拖网研究中遇到密集鳀(Engraulis japonicus)群产生的覆盖效应[5-6]。在本实验中,由于实验海域带鱼等其他渔获物的影响,实验中发现有部分网次产生了较轻的覆盖或阻塞,这可能会对实验造成一定偏差。在今后实验中,应加强拖网中套网法覆盖效应和阻塞效应评估影响研究,为合理制定最小网目尺寸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3.2 不同网目尺寸小黄鱼选择性分析

从本次实验捕捞小黄鱼体长分布情况来看,小黄鱼平均体长为127 mm,优势体长为100~160 mm,幼鱼比例高达80.9%,这与目前东海区小黄鱼渔业资源整体状况密不可分。众多研究表明,东黄海区小黄鱼平均体长已从20世纪50年代的214.2~225.0 mm降至20世纪70年代的192 mm,再到20世纪90年代的134.76~161.39 mm,小型化情况相当突出[14-15]。近些年来,在渔具选择性研究中,小黄鱼平均体长均处于较小的水平,例如黄洪亮等[2]和宋学峰等[10]拖网选择性研究中小黄鱼平均体长分别为123 mm和118 mm;优势体长分别为125~165 mm和90~180 mm。在本次实验中,随着网囊网目尺寸的增加(45~60 mm),小黄鱼平均体长总体呈现逐渐递增的趋势,实验效果较好。但当网囊网目尺寸从60 mm增加到70 mm,网囊中小黄鱼平均体长并未呈现增加的趋势。分析其原因:一方面,70 mm网囊实验时某些网次出现较多的小型带鱼阻塞了小黄鱼的逃逸,产生了阻塞效应;另一方面,其他渔获物(银鲳Pampus argenteus等)较多,覆盖在网囊上阻止了小黄鱼的逃逸,产生了覆盖效应。这两种现象时常发生在运用套网法开展的选择性实验研究中[5,7,10-11]。另外,本研究中,不同网目尺寸网囊下计算出的L50要小于其他研究结果,比较实验捕捞小黄鱼平均体长和优势体长,差异并不显著,与之最为相关的原因可能是实验时间选择在开捕后一段时间,此时其他渔获物较多,从而产生覆盖或阻塞效应。在数据处理中发现,尽管其他渔获物阻碍了小黄鱼的逃逸,但这并不影响对数据结果的分析。根据Logistic选择性模型,随着网囊网目尺寸的增加,小黄鱼幼鱼保留在网囊中的比例是逐渐减小的。

3.3 不同选择性研究结果比较

综合不同研究学者在不同月份对拖网小黄鱼的选择性研究[2,9-10],绘制了数据拟合曲线(图7)。从不同月份拖网对小黄鱼的选择性来看,计算的小黄鱼L50随着月份增加(3—4月、5月、8月和10月)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究其原因,这与实验拖网捕捞渔获状况相关,3—4月基本以捕捞小黄鱼为主,其他渔获物较少;而8月带鱼产量较高,阻塞效应逐渐显著;10月则为开捕后一段时间内,渔获物种类丰富,这使得其他渔获物的覆盖或阻塞效应更为显著。这也使得本研究中网目尺寸的90.3 mm要显著大于其他研究结果。因此为考虑不同月份对底拖网小黄鱼网目尺寸的影响,本文综合各月份研究结果,当以小黄鱼最小可捕规格150 mm时计算,此时拖网对小黄鱼的网目尺寸为74.0 mm。研究表明[14-15],小黄鱼产卵亲体呈现小型化趋势,性成熟提早现象突出,性成熟平均体长已从1959年的140 mm降到2001年的123.4 mm。若以小黄鱼性成熟平均体长123.4 mm进行计算,网目尺寸应为62.7 mm。从体质量来看,体长150 mm(约68 g)与123.4 mm(约30 g)的小黄鱼体质量相差38 g,若以小黄鱼最小可捕体长150 mm制定网目尺寸,从渔获结构组成来看(小黄鱼幼鱼占比80.9%),渔民损失较大,但对小黄鱼渔业资源养护起到重要作用;从近几年拖网选择性实验情况来看,以小黄鱼性成熟平均体长123.4 mm制定网目尺寸可能更符合实际。本次调查的小黄鱼平均体长为127 mm,进一步证实按照小黄鱼平均性成熟体长123.4 mm制定拖网网目尺寸与目前资源状况是较为相符的。

图7 不同研究结果对比Fig.7 A comparison of results from different researches

东海区底拖网捕捞种类丰富且体型多样,在今后研究中应结合不同体型鱼类最小网目尺寸进行研究,并结合实际生产情况,综合制定底拖网最小网目尺寸。另外为保护小黄鱼渔业资源,使其尽快恢复,渔业管理部门在今后渔业管理中应加强渔船、渔具、渔场管理;渔民应严格遵守国家制定的最小网目尺寸制度和伏休制度。

猜你喜欢

小黄鱼渔获体长
东海区电脉冲与桁杆虾拖网渔获比较研究
脖子占体长一半的巨龙——新疆巨龙
丁香鱼围网副渔获物鱼类组成及分布特征
外泌体长链非编码RNA在膀胱癌中的研究进展
小黄鱼明白了
基于上岸渔获调查的海南岛近海渔场伏季休渔效果评价
炸小黄鱼
渔获登记制度起草完成:从“海洋到餐盘”跟踪鱼品 阻止非法渔获入市
油炸小黄鱼
利用几何相似性快速测量鱼重的数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