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适度混乱”现象的开发与导引

2021-12-21江莉莉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开发利用数学课堂现象

江莉莉

【摘 要】笔者通过课堂实践发现,刻板的、“井井有条”的课堂教学会不断降低课堂效率,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反而是“适度混乱”的课堂更能取得高效率。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发生“混乱”的现象屡见不鲜。其实,适度“混乱”现象并不可怕,有时还需要教师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适时地添“乱”,在教学中采取扬长避短的手段,使“适度混乱”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不可或缺的“调味剂”,打造课堂的“另类”精彩。

【关键词】“适度混乱”现象 数学课堂 开发利用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正在讲课时,发现有个别学生“起哄”了,更有甚者,引起集体“混乱”了。此时,部分教师会对这样的学生采取诸如训斥、罚站、写检讨等惩罚行为。因为,在他们看来,上课发生“混乱”就是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定然会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

一、预设有效情境,让“混乱”现象为教学活动推波助澜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况下,7 至 10岁儿童的注意力集中时长约为20分钟,10至12岁约25分钟,12岁以上约30分钟。如果有创新的教学资源且教师的教学方法得当,高年级的学生保持40分钟的注意力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预设有效情境,变被动为主动,来成就学生课堂的“精彩”。

【案例1】认识11~20各数。

例如,在教学“认识11~20各数”时,教师设计了一个玩花生米的游戏:桌子上有花生米,同桌两人一组,其中一人抓一把花生米,让学生估一估有多少粒,再请同桌估计有多少粒,比比看谁估计得更准。游戏开始时间不长,就有学生反映说有人把花生米吃了,引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此时,当事学生还在嚼着花生米,教师似有所悟,看来教学设计没有预设这个“混乱”现象。怎么办呢?教师灵机一动,想起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于是,教师拿出很多的小星星,适时地点拨:“这是老师送给你们的小礼物,如果谁猜的数字接近,谁就能得到一颗‘智慧星’,我们看谁得的星星最多!”

细细想来,作为低年级的教师,我们真的应该多研究一下学生的心理特点,预设“混乱”现象发生的可能性。或许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和操作,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把批评换成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激励,效果会大不一樣。

【案例2】用字母表示数。

上课伊始,教师用脍炙人口的儿歌《数青蛙》导入:“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当学生正为逐渐增加的数字而感到思考越来越费力的时候,教师可以话题一转,抛出问题:“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还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形式来代替越来越庞大的数字呢?”最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创编了一首新的儿歌:“A只青蛙A张嘴,2A只眼睛4A条腿”,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用字母表示数。

用儿歌导入数学课堂,不只是低年级数学课堂的专利,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高年级的数学课堂也可以预设游戏情境,但要严格把控好“混乱”的“度”,要在教学中给予学生一个独立探索、发现规律的活动空间,这样才能让课堂的“混乱”发挥作用,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的张力。

二、关注生成细节,在“混乱”细微表现中寻找教育的契机

数学教师在课堂上会面临学生的各种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不断丰富和调动自身的教学经验,以敏锐的职业眼光,积极捕捉和筛选学习活动中反馈出来的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生成性资源,关注生成细节,于“混乱”背后的细微表现中寻找教育的契机,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在课堂教学中真正综合生成。

【案例3】9的乘法口诀。

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笔者打破常规,先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完成口诀的编制;然后要求学生在教材中填写口诀,同时引导学生寻找9的乘法口诀中隐含的一些规律,以帮助记忆。

教学过程是这样的:全班学生正在齐背口诀。突然,笔者发现一个学生特别突出,似乎在开小差。只见他十个手指竖在自己的胸前,不停地摆动着,还晃头晃脑,嘴里嘟囔着什么,看上去很不在“状态”。

师:(走近他)能告诉老师,你在干什么吗?

(学生的思绪显然是被教师打乱了,怔了一下)

生:(悄悄、神秘地)老师,我在用爷爷教的“手指操”背诵“9的乘法口诀”呢!

师:是吗?能说给老师听听吗?

师:你爷爷教的方法真是好!你能不能当个小老师,将这种“手指操”教给大家呢?

学生欣然接受了教师的提议。

共情是感情的相互感染、共振和共鸣,直白地说,就是不同教育主体分享同样的感情。通过共情,可以加强师生间的教育信任。数学教师在课堂中会遭遇一些始料未及的问题,可通过共情的方法来解决。

【案例4】圆的认识。

通过对班级学生的了解,在教学“圆的认识”时,笔者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在学生认识了圆的各部分名称以后,接下来将继续学习圆的基本特征。这时,笔者问学生:“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有谁愿意做老师的‘助教’?”言外之意就是由学生帮助教师来完成这一课的教学。学生争先恐后,最后,教师让学生在小组间推选一个助教,让其在小组内先行试讲,最后到班级主讲,这样就轻而易举地化解了课堂上的一个小波澜,在让学生真正实现课堂自主的同时,也对本节课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实践证明,课堂氛围的营造不仅有利于师生间情感的有效沟通,也有利于班级良好班风的营造。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的学习慢慢地由被动变为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书本知识,对由此生发、拓展的生活常识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三、关注记忆规律,让“混乱”现象使课堂效率事半功倍

小学生的记忆分为最初无意记忆、具体形象记忆和机械记忆。他们对一些有趣的事情记得很好,可对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记得相对困难,对一些具体、直观的公式、概念很难区分和记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理解、思维能力将不断提高。

【案例5】课堂“课中操”。

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教师无精打采地上着计算課,学生被动地听着课。突然,有学生大叫一声:老师,李亮睡着了,口水都流出来了。(大家都被逗乐了,你一言我一语,但李亮还在睡梦中。)

生:老师,他上课“开小差了”。

生:老师,我们也可以休息一下吗?

师:我们怎么休息呢?

生:这样,来做一个“课中操”吧!

师:好吧,我们就来放松一下,做一个“拍拍手对口令”游戏。

师:我说1。

生:我说9。

生:老师,李亮醒了。他听到我们的游戏,就醒了。

大家开心地笑了……

对于课堂中的突发事件,作为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要有针对性地引导,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在课堂上及时做好调控,让突发事件不影响课堂,将“混乱”把握在自己手中,让“适度混乱”为课堂推波助澜,在滋润课堂教学的同时,也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一剂良药。

【案例6】自选作业的尝试。

给高年级的学生布置作业时,可以尝试着让他们选择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如根据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等实践性较强的题目。这些题目可以由教师自己设计,也可以由学生设计,或者由学生和家长共同设计。如有学生学习了“混合运算”后,在完成教材上一道根据面包车和小轿车的数量展示图回答问题的题目时,就自发地多提了一个问题:我还能提出哪些问题?虽然这个学生只是在课本原题后加了一个问题,但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次质的飞跃,是由被动做题到自我主动思考的飞跃,是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体现。

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运用物质与语言等手段进行激励以外,还可以用温柔的目光、善意的微笑、热情的拥抱、积极的态度去激励学生。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开始关注课堂的“混乱”现象,并且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管理中来,为教师出谋划策,寻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四、师生共同关注,让“混乱”现象滋润数学课堂

课堂教学作为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然会出现教师意料之外的应激场面。为了使之不影响和干扰教学的正常运行,或把这种潜在的影响降到最低,教师必须机警地依赖现场的触发进行快速应变,把问题解决于萌芽之中。应变的巧妙与否直接关系和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课堂应变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案例7】课堂练习。

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童趣性的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一年级学生学习了“确定位置”之后,笔者带领学生观看学校的课间操,体会“行与列”;观看电影,了解电影院中的座位顺序特点;在开家长会时,建议学生告诉家长自己的座位位置,让家长根据学生的描述对号入座。又如在学习完“100以内数的顺序”后,笔者和学生做猜数的游戏:老师心中想一个100以内的数,让学生通过提问的形式获得答案,学生可以问“是一位数吗?个位数是6吗?比40大吗?”等问题。提问使数序和数位的知识“入人心”。

【案例8】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笔者在执教“约数和倍数的意义”一课时,在课堂结束时与全班40名学生一起完成了一个“动脑筋走出教室”的游戏。游戏开始,教师出示了三张卡片,第一张卡片上是数字2,第二张卡片是0和3,第三张卡片是3和5,并要求学号是这些数字的倍数的学生走上讲台,依次说出一句话后离开教室。最后,还剩下学号是1、7、11、13、17、19、23、29、31、37的10名学生。

师:你们为什么不能走呀?

生:因为我们的学号数不能被那些数整除。

师:老师这里只剩下一张卡片了,怎么办?

生:老师你给个“1”,我们剩下的同学就都可以走出教室了。

师:如果老师第一张卡片就是1,哪些同学可以走出去?

生:全班同学都可以走。

对于“混乱”课堂,加强师生之间的关系相当重要。以上的教学抓住了课堂的细节,高度集中了学生的有意注意,既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又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许正是教师在课尾处精心地制造“混乱”,才成就了师生共同“添乱”的“精彩”。最后的环节是整节课的“点睛之笔”,只有这一笔点好了,“整条龙”才显得活灵活现,才能给学生留下难忘回忆。

五、结语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混乱”的广度、深度和强度取决于教师的控制范围。因而,教师必须学会做“混乱”的主人,高度混乱或高度有序状态通常不是最好的选择,能在混乱和秩序之间达到一种平衡,才是最佳状态。数学课堂需要“适度混乱”,教师要善于利用“混乱”现象的规律,适度地“添乱”,拓展数学课堂教学资源,发掘“添乱”资源并加以利用,让“适度混乱”成为数学课堂的“调味剂”,这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智慧。

猜你喜欢

开发利用数学课堂现象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审计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审计成果利用探析
天台县忍冬科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及开发利用
云南食用花卉开发利用浅析
档案的开发利用在供电公司全面管理中的作用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数学课堂信息化中的“三适”探究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