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幼儿美术欣赏活动
2021-12-21白杨付鹰
白杨 付鹰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将艺术领域划分为“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两个子领域。“感受与欣赏”是“表现与创造”的前提,艺术教育应该从“感受与欣赏”入手,在此基础上进行“表现与创造”。但是我们发现教师在实际开展美术活动时,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对美术欣赏活动“望而却步”,总以为“欣赏”是“高高在上”的,需要具有深厚的美术教育经验才能够进行,在开展欣赏活动时不自信,有逃避的心理,由此导致很多欣赏活动只是作为创作活动的一个环节来进行,欣赏活动的时间不足,同时欣赏内容不全面、不充分;二是,抓不住欣赏的核心要点,在欣赏活动中,教师的提问较多局限于“画面上有什么呢、你喜欢这个作品吗”等问题,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并不清楚应该如何引导幼儿欣赏美术作品,不清楚提问究竟指向什么欣赏点,因此也不能有效地达成欣赏活动的目标。
基于对问题的分析,我园对美术欣赏活动进行了研究探讨,在开展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以大班欣赏年画《一团和气》为例来展现我们梳理的经验。
研究作品与儿童 增强专业信心
在开展欣赏活动前,教师要重点思考并明确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思考一:为什么选择这幅画?
在近期班级和园所庆祝新年的一系列活动中,各种年画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在多幅年画中,幼儿对《一团和气》年画中一个笑着的老奶奶特别感兴趣,于是我们决定重点围绕这幅画组织美术欣赏活动。
《指南》提道,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机会和条件,引导幼儿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美的感受和体验。我们结合新年庆祝活动,选择了一些蕴含丰富传统文化的绘画艺术作品,以引导幼儿“喜欢欣赏各种形式的美术作品”,丰富审美经验。在与美术作品接触过程中,孩子们的兴趣自然而然得到激发。
思考二:这幅画的欣赏价值在哪里?可以引导幼儿欣赏的价值点是什么?
基于以上对作品的了解,教师接着分析,从儿童视角看有哪些点是可以引导幼儿进行欣赏的呢?我们通过研讨认为,可以在活动中引导幼儿感知画面中老奶奶的人物特征,感受作品中圆的运用和对称的构图方式以及卷云纹的线条,了解古时候把圆形作为团圆、和气的象征,同时体会画面中人物手拿“一团和气”手卷时的喜悦、对和谐幸福生活的向往。
面对艺术作品,教师要具有审美的视角,能够运用自身积累的审美经验对欣赏对象“哪里美”提前分析到位,抓住事物的典型特征,找到欣赏的价值点,才便于后续幼儿欣赏活动的开展。之所以分成“成人视角”和“幼儿视角”两个方面去思考,是因为在面对一个欣赏对象时,教师容易以成人的视角解读和理解,因而还要特别注意转换视角,思考有哪些是幼儿从其经验出发比较关注的,要紧密贴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截取幼儿可以欣赏的价值点。
思考三:幼儿原有的欣赏经验是什么?
大班幼儿随着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的不断丰富,对美术表现的基本元素如造型、色彩、构图等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欣赏经验;幼儿会对夸张的、抽象的和想象性的作品更感兴趣,比如他们更喜欢《一团和气》《门神》等,这些作品的表现手法、艺术风格和创作意图以及所呈现出的视觉品质,能够帮助幼儿从自己的角度展开审美联想,丰富想象力,提升审美水平。
把握幼儿的原有经验水平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前提之一,欣赏活动也不例外。教师要对幼儿的原有经验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够进一步判断此欣赏对象可否用于当前阶段的欣赏活动,能否引起幼儿的兴趣,能否激发起幼儿的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和审美情感,然后再思考在此次欣赏活动中能够引导幼儿掌握的新经验是什么,可以达到什么水平。
明晰提问四步骤 把握欣赏四阶段
南京师范大学的孔起英教授说:幼儿美术欣赏是指幼儿被周围自然环境或生活中具有外在形式美的物象或美术作品所吸引,从感知出发,以想象为主要方式,以情感的激发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艺术经验。这种艺术经验的核心在于艺术欣赏过程中的审美感知、审美想象与审美情感。如何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获得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和审美情感呢?通过学习与实践,我们总结出“一开放、二聚焦、三启发、四判断”四个提问步骤,分别对应和诠释欣赏活动“描述、形式分析、解释、评价”的四個阶段。
“一开放”——最具开放性的提问(描述阶段)
面对一个欣赏对象,需要从外到内逐层剖析,因而首先需要用“最具开放性的提问”,避免在活动之初幼儿的思维被限制,也便于教师全方位了解幼儿的原有经验。比如,“你在画上看到了什么?”“作品中有什么,还有什么?”等开放的、客观描述性的提问,引导幼儿说出美术作品外在的、可立即指称的内容。在描述阶段,教师要注意给幼儿一定的进行独立欣赏的时间,充分发挥幼儿的观察力、艺术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幼儿能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师:你在这幅作品中看到了什么?
幼儿:看到了老奶奶。
教师:这是个什么样的老奶奶?
幼儿:是一个坐着的老奶奶。
幼儿:是个开口笑的老奶奶。
幼儿:老奶奶穿的衣服很漂亮。
幼儿:还有她手里拿着一幅画。
幼儿:是个身体胖胖的老奶奶。
“二聚焦”——聚焦元素与情感的提问(形式分析阶段)
这个阶段需要聚焦两个层面,一是找到基本元素,像造型、色彩、构图等形式语言,以及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变化、统一等构成原理;二是将这些基本元素连接到人的情绪和感受,比如暖色调和冷色调的不同感受,直线和曲线表达的不同感受等。
教师:对,是一个胖胖的老奶奶,胖成了什么形状呢?
幼儿:胖得像一个圆形。
教师:这个老奶奶的身体还有哪些地方是圆的?
幼儿:她的手抱着的姿势像个圆。
幼儿:她的脚合着也是一个圆。
教师:这些有意思的“圆”,给你什么感觉?
幼儿:觉得很好玩。
幼儿:觉得很可爱。
教师:除了“圆”之外,你还发现这幅画在用色上有什么好玩的?
幼儿:有三原色,红、黄、蓝。
幼儿:还有绿色,加上黑、白、灰。
教师:这些色彩给你什么感觉?
幼儿:明亮的,不是淡淡的。
教师:这些色彩和形状在画面上是怎么安排的?
幼儿:是对称的。
教师:哪里对称?
幼儿:老奶奶的头发是对称的,一边一个“球球”。
幼儿:她的衣服上的花纹是对称的。
幼儿:她的胳膊和脚的动作是对称的。
幼儿:她身上戴的项链、耳环是对称的。
幼儿:她脸上的皱纹是对称的。
教师:大家注意到这个花纹了吗?这个线条看起来像什么?
幼儿:像浪花动起来。
幼儿:像之前画过的卷起来的风。
教师:对,这个其实是古时候的卷云纹。
“三启发”——启发幼儿联想的提问(解释阶段)
探讨美术作品的意义是比较容易被我园教师忽视的,但却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欣赏了各种基本元素之后,就要问一问:“画家为什么要这么画?这部分为什么这么画?可能想要表达什么?”
在此我们要注意,教师事先了解美术作品所蕴含的意义,或者有自己的解读和理解是必要的;但是在引导幼儿欣赏作品时,教师要尊重并支持幼儿有自己的理解,鼓励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发表自己的理解,不必拘泥于教师的解释或创作者的创作意图。教师还可以以幼儿能够理解的方式适当介绍创作者的生平、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创作者的创作动机。
教师:小朋友猜一猜作者为什么画这幅画呢?
幼儿:这是年画,在过年的时候画年画贴到墙上。
幼儿:这个老奶奶在过年的时候很开心。
幼儿:这个老奶奶穿着漂亮衣服过年很高兴。
幼儿:这个老奶奶圆圆的、胖胖的,可能吃到好吃的了,很高兴。
教师:小朋友刚刚都感受到了画里的老奶奶很高兴。画这幅画的作者也是觉得在过年的时候很高兴,就用一幅画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刚才小朋友都看到了画面里面有很多圆形,“圆”在古时候也被作为团圆、美满、和气的象征,所以老奶奶手里拿着一幅画,画上面写的是“一团和气”,老奶奶感受到这些也露出了哈哈大笑的表情。过年的时候我们都要买年画,看到这么开心的表情,也都会觉得开心啦。
“四判断”——做出审美判断的提问(评价阶段)
在实践中,经常听到教师在描述阶段就向幼儿提问“你喜欢这幅画吗”,这个提问实则属于评价阶段,即判断一件美术作品的價值。比如教师可以提问:“你觉得这幅画/这个建筑/这个雕塑/……美吗?”等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一件美术作品的评价在我们成人看来,往往富含着其特有的历史文化价值,但是对于幼儿来说,要更多地聚焦审美判断和审美趣味,要以幼儿能够理解的语言来诠释。
教师:小朋友觉得这幅画好看吗?美吗?
幼儿:好看。
教师:为什么?
幼儿:我看到之后觉得很高兴,所以觉得好看。
幼儿:我觉得挂在教室里,我一看见这个画,我就会很开心。
教师:那我们也可以自己画一幅画,一幅表现出“一团和气”的年画。
通过实践我们也发现,幼儿年龄越小,越宜采用较前的步骤,并且要根据不同的美术类型进行相应的调整。
通过一段时间的关于美术欣赏活动的研究与实践,我园教师逐渐树立了信心,在引导幼儿进行欣赏时越来越有底气,组织的欣赏活动越来越有趣,也越来越有意义。幼儿从中不仅收获了欣赏经验,也激发了欣赏的乐趣,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和审美情感等都得到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