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文学鉴赏的引导路径

2021-12-21邵志娟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1年12期
关键词:教学引导语文教学

邵志娟

摘 要 文学鉴赏是学生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所应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巧选鉴赏细节、抓住文本主线、唤起情感共鸣、把握精神内涵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开展文学鉴赏活动。本文对文学鉴赏引导的实践路径进行了初步的探究,并结合教学案例探索了教学实践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 语文教学;文学鉴赏;教学引导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经典文学作品一直是对学生开展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和人文教育的重要素材。教师要以经典文学作品为依托,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鉴赏方法,深入理解作品内涵,不断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审美情趣,提升学生人性境界,实现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

一、巧选鉴赏细节,引导学生鉴赏文本

小说是学生十分喜爱的文学形式,学生对小说阅读充满热情,但是大部分学生对小说阅读囫囵吞枣,只能记得小说若干故事情节,而很少对小说中描述的细节进行深入鉴赏,这十分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为此,教师要巧妙选择小说类文本的鉴赏点,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阅读,从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以《祝福》为例。在课文节选的小说片段中,作者对祥林嫂儿子被狼叼走后向人们哭诉的描述有两段极为相似,鲁迅运用反复的写作手法,在没有大幅度变化词语、语句的情况下构建文本,不仅没有读者带来重复累赘之感,而且还达到了深化文本语言意境的目的。这两处重复段落语句为:“我真傻,真的。”祥林嫂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来,接着说“我单知道……手上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我真傻,真的,”她说,“我单知道……可怜他手里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这两个文段的描写基本相同,学生对此会产生不解,为什么鲁迅先生要重复描写祥林嫂的哭诉呢?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语境中分析,找寻答案。祥林嫂失去儿子等于失去了精神支柱,她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中,只能“喋喋不休”,一遍遍地重复倾诉,期望得到其他人的安慰,缓解自己的痛苦。但是,鲁镇上人们对祥林嫂开始了厌烦和唾弃,认为祥林嫂“克夫丧子”,使得祥林嫂连做个佣人的资格都没有了,表现了当时社会的残酷无情,彻底摧残了祥林嫂的内心,突出描绘了祥林嫂人物的悲剧性特点。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关注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不仅要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热情,更要帮助学生掌握深入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教师要善于从文学作品的细节描写入手,引导学生鉴赏文本表达的精妙之处,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采用同样方法去鉴赏其他文学作品。

二、抓住文本主线,引导学生鉴赏文本

文学鉴赏要求学生对文学作品形成整体感知,既不能对文学作品进行肢解,也不能逐段、逐章累计叠加阅读感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文学作品的“人物”入手,引导学生把握全篇,通过抓住主线进而理解全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将文学教育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去。

以《记念刘和珍君》为例。这是一篇写人记事散文,鲁迅先生通过对刘和珍的纪念,写出了“三一八”惨案的真相,使得文章具备深刻的思想性和战斗性。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刘和珍这一人物主线,从整篇阅读的视角出发,形成对刘和珍的全面认识,理解鲁迅记念刘和珍的真正意义。有学生认为,鲁迅在这篇文章中对刘和珍的外貌描写共五处,五处描写基本相同,重复使用“始终微笑着”“和蔼”“温和”等形容词,其目的在于增强刘和珍在读者心中的印象,证明刘和珍不是段祺瑞政府所言的“暴徒”。教师在学生分析刘和珍外貌描写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分析刘和珍的行为。有学生认为,鲁迅对刘和珍“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虑及母校前途”“欣然前往”等行为的描写,展现了刘和珍思想进取、关心国家、反抗黑恶势力的人物形象,刘和珍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当时社会不同人的百态。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鲁迅将刘和珍作为记念对象的真正写作意图。

在文学鉴赏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找到文学作品的主线,选择好深入解读文本的角度,从某一角度窥探全文,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同时,教师要结合文本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全文,把握作者的全篇布局意圖,从而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文学素养和写作技巧。

三、唤起情感共鸣,引导学生鉴赏文本

情感共鸣是文学鉴赏应达到的境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融入到文学作品营造的情感境界中,体会作者的幸福感、愉悦感、压迫感、惆怅感等不同情感的变化,进而使自身与作者之间换位思考,身处作者的境地感受作者的境遇,促使学生与文学作品之间产生情感共鸣。

以《声声慢》为例,大部分学生对这首词的情感体验局限于庭院女人的落寞悲秋层面,是悲凉的秋意加深了李清照对美人迟暮的感慨。这种片面的认知是对诗词的表面解读,很难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融入到李清照的真实经历中体会这首词的含义,真正使学生走进李清照的情感世界中。李清照在后半生创作这首词时正处于国破家亡、财物散尽、丈夫死别的境地,这与李清照幸福美满的前半生有着天壤之别,李清照感慨当时社会的苦难,使得满腹才华的李清照竟然无用武之地。可想而知,在战乱频发的时代下,一位情感细腻、才华横溢的女人经受了多少痛苦煎熬,而悲秋只是加剧她内心孤寂落寞,唤起她万般愁绪的因素之一。

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掘文本的思想情感,从思想情感入手带领学生共同鉴赏文本中的精妙语言、精辟见解和深邃意蕴。教师要指导学生文学鉴赏的方法,让学生全面考量作者所处的时代特点和生活境遇,增强自身的情感体验,用自己的内心去感知作者当时的心境,进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

四、把握精神内涵,引导学生鉴赏文本

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作者的真情情感,渗透着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文学作品不仅反映着当时社会的精神面貌和时代特点,而且还展现出作者的智慧学识,它能对学生产生人生的启迪。为此,教师要从文学作品精神内涵的高度出发,引导学生深层次开展文学鉴赏活动。

以《兰亭集序》为例,文中有一句“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句出现之前并没有进行铺垫,使得此句较为突兀,大部分学生很难理解此句的含义。教师要向学生介绍当时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鉴赏此句。魏晋时期,朝廷政治斗争激烈,朝野上下充满着阴谋与陷害,士大夫们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选择明哲保身,追求精神上的洒脱。此时,文人义士盛行玄学清谈,他们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借口,表面上展现出思想豁达的假象,实则对家国天下之事无动于衷、不思进取。但是,王羲之不苟同于清谈文人的思想,他在这篇序中感叹“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这体现了王羲之对生死截然不同的态度,也体现了王羲之对“一死生”“齐彭殇”人生观的批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鉴赏这篇文学作品,发现作品中蕴含的人生真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文学作品的文化精髓和意蕴情感,引导学生从鉴赏文学作品的精妙语言过渡到鉴赏作品所传达的高尚情操和人生态度,从而起到文学育人的作用,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教学要突出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属性,重点抓住经典文学作品开展文学鉴赏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正确解读文学作品的方法,促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思想共鸣,从而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精髓。在文学作品鉴赏中,教师要从细枝末节、全篇布局、故事主线、深层含义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鉴赏,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作者通联:江苏横林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教学引导语文教学
小学生个性化阅读教学引导策略谈
加强合理教学引导,提高学生写话能力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让学生爱上阅读
有效引导生成课堂高效让学困生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