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背景下的中国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分析

2021-12-21余沐阳

中国市场 2021年32期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

[摘要]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中国接受高等教育拥有本科文凭的毕业生人数激增。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2015-2020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人数逐年增加,至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874万人。本科生毕业人数的增加在市场逐渐趋于饱和的今天进一步提升了就业的难度,并持续扩大了全国研究生报名的生源基数。从2015年到2020年,考研人数从164.5万人递增到了341万人,增长超过两倍;研究生录取人数从64.5万增长到110.6万。整体来看,考研人数规模扩张的速度远远快于录取人数扩张的速度,考研的竞争激烈程度越来越高。在考研难度持续增大的今天,对高等教育背景下的个人人力资本投资行为的分析将为国家政策调整及毕业生个人选择带来一定的指导意义。因此,文章以本科生是否选择读取研究生这一决策作为切入点,基于劳动经济学方面人力资本的相关理论,结合收入现值最大化与停止法则两个理论模型,对高等教育背景下的我国个人人力资本投资行为进行了现实性分析。发现若本科毕业生选择读研能够获得更大的收入现值,同时当前的社会环境使得更多的本科生愿意根据停止法则进行时间更久的人力资本投资,即接受更长时间的教育使得自己一生的收入现值达到最大化。

[关键词]个人人力资本投资;收入现值最大化;停止法则;劳动力市场

[DOI]10.13939/j.cnki.zgsc.2021.32

1  引言

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中国接受高等教育拥有本科文凭的毕业生人数激增。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2015-2020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人数逐年增加,至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874万人。本科生毕业人数的增加在市场逐渐趋于饱和的今天进一步提升了就业的难度,并持续扩大了全国研究生报名的生源基数。从2015年到2020年,考研人数从164.5万人递增到了341万人,增长超过两倍;研究生录取人数从64.5万增长到110.6万。整体来看,考研人数规模扩张的速度远远快于录取人数扩张的速度,考研的竞争激烈程度越来越高。在考研难度持续增大的今天,对高等教育背景下的个人人力资本投资行为的分析将为国家政策调整及毕业生个人选择带来一定的指导意义。

早在1776年,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972)就在《国富论》这本书提出了人力资本的初步概念,并将教育看成是可获得利润的一种投资。随着我国高学历人才的快速增加、劳动力市场对于学历的要求不断提高,国内诸多学者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将个人人力资本投资(教育投资)作为一项研究与劳动力自身的发展选择联系起来。在教育决策研究中对教育收益进行计算的过程中,成本-收益和明瑟函数是国内学者常用到两种方法。诸建芳(1995)等人基于1992年中科院经济研究所和国家劳动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的抽样调查数据,采用明瑟收入法计算了中国教育投资的个人收益率,发现当时我国的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个人教育收益率分别为1.8%和3%。此后,根据我国有关统计资料和对未来收入增长率的预测,李洪天(2002)将2000年进入大学学习的四年制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从本科教育个人总成本、本科教育个人投资的预期收益以及本科教育的个人内部收益率等指标出发,研究了我国接受高等教育者个人的成本、收益问题。同一时期,裴劲松(2002)等人通过计算教育成本收益的净现值以及教育收益率得出了一个具体研究生收费标准。此后,陈俊生(2006)基于成本-收益法对高等教育的个人内部收益率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高等教育个人内部收益率为13.5%。丁小浩、余秋梅与于洪霞(2012)使用2002年至2009年的城镇人户调查数据研究了个人教育收益率的水平及其变动状态,结果表明:教育年限越高,工资水平越高,教育的收益率也越高;女性的工资水平低于男性,但教育收益率高于男性。此外也有不同学者从不同的经济学的角度对投资硕士教育的利弊进行了分析。如郭自超(2011)在计算投资回报率的基础上对考研投资行为做了深入的分析,认为随著研究生就业市场方向的转变,本科毕业后考研的收益并没有明显大于本科毕业后的就业收益,考研的机会成本正在逐步增加。王艳、胡弼成(2018)对硕士研究生个人总成本以及本科生个人现值差额进行了相关分析,并测算了硕士教育阶段个人的内部收益率,并指出在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除了关注经济价值外,也应注重知识、能力、阅历和素养的提升等其他方面。

目前已有的有关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的分析都主要着眼于成本-收益分析,对于其与劳动力市场的相互关系则也更多着眼于净现值收益以及教育的信号理论(王骏和赵加良,2019)方面。因此,本文基于劳动经济学方面人力资本的相关理论,结合收入现值最大化与停止法则两个理论模型,对高等教育背景下的我国个人人力资本投资行为进行了现实性分析,并提出了一定的启示与建议。

2  理论模型

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的一个概念,是指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体现了个体或群体的知识、技术、能力等,并能够为其带来长期收入来源的生产能力。人力资本是一种非物质资本,它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并能为其带来永久收入的能力,在一定时期内,主要表现为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劳动熟练程度和健康状况(杨和清,2006)。个人人力资本投资是指个人或家庭通过一定量的投入,增加个人或者家庭成员的各种技能水平以及提高个人素质的一种投资活动。舒尔茨在其代表作《论人力资本投资》(1990)中指出,人力资本具体表现为知识、技能、健康、迁移四个要件,相应的正式教育、技能培训、医疗保障、人力迁移则是人力资本投资的四个主要途径。人力资本领域对于继续接受研究生教育与否常用到的是净现值法,用成本-收益来衡量本科生是否继续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决策动机。因而,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即收入现值最大化与停止法则两个方面来对高等教育背景下的本科生是否深造决策进行一定的探究分析。

2.1  收入现值最大化

在假设不存在在职培训且已有技能不会贬值的情况下,有一名本科生在大学毕业后有两种决策选择:进入劳动力市场和接受研究生教育(设定为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在已有假设前提下,本科毕业生在离开学校后劳动生产率将不再发生变化,则直到退休(假定为60岁)其实际收入将稳定不变,设其每年工资收入为WL;若选择继续接受研究生教育,则该本科生需要放弃两年的工资WL,同时要对教育支付一定的成本C,但在大学毕业后,由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他将获得年工资WH>WL,直到退休稳定不变。

假设年贴现率为r,则这名本科生两种选择所获得的收入现值分别可以表达为:

本科教育的收入现值:

PV_L=W_L+W_L/(1+r)+W_L/〖(1+r)〗^2 +…+W_L/〖(1+r)〗^38

研究生教育的收入现值:

PV_H=-C-C/(1+r)-C/(1+r)^2 -C/(1+r)^3 +W_H/〖(1+r)〗^4 +W_H/〖(1+r)〗^5 +…+W_H/〖(1+r)〗^38

如果PVH>PVL,这名本科生就会选择继续上大学。

2.2  停止法则

劳动力市场决定受教育年数与工资的关系, 一个个体是否选择继续接受教育与工资-学校教育轨迹曲线密切相关,曲线的形状及每一教育年限所对应的曲线斜率都会对个体选择造成影响。同时,停止法则也为我们对个体决定停止接受教育的选择分析带来了一定的解释。

当假设贴现率为市场利率r时,当工作者完成S年学历时,他多接受一年的教育,将得到收益率为r的收入,此时个体有两种可能选择:

如果r>r,则其继续接受教育的可能性较高;

如果r>r,即接受一年教育的边际回报率小于市场利率,此时继续接受教育是不划算的。

因此,根据停止法则,当其接受一年教育的边际回报率MRR=r时,停止接受教育将使其获得一生收入的现值达到最大。

3  基于理论模型的现实性分析

3.1  接受研究生教育将获得更大的收入现值

目前我国整体的工资-学校教育轨迹曲线是向上倾斜的,即受教育程度越高则工资收入越高,我国各阶层院校不同学历的薪资水平随着学历层次的上升均呈明显递增趋势。学历水平对于收入的影响使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在毕业后选择继续对自己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即进行研究生甚至是博士阶段的学习。根据已有研究(刘京鲁等,2020)可以得到,硕士生的平均起薪(月薪)为9078元,标准差为5855元,最小起薪为1000元,最高起薪为50000元,第一、第二和第三四分位数分别为7000元、8500和12000元。

明显的收入差距对比让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认为在毕业后进一步深造将使得自己的收入现值最大化。同时,在我国目前的工资制度中,许多用人单位其学历层次与薪酬水平直接挂钩。这无疑也为本科毕业生提供了更加强烈的心理暗示,使他们相信随着自己学历层次的升高,自己将在劳动力市场得到更多的回报。

3.2  劳动力市场影响个人人力资本投资选择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劳动力市场一方面大量吸收低廉劳动力,许多技术类体力劳动工作都对学历水平不提出过高要求。但另一方面,在劳动力能力相当,生产效率相同的情况下,学历又是其主要衡量标准。在企业、政府行政部门及高校等我国主要中高端就业领域中,学历这一门槛从未被放低,甚至随着高校扩招导致的高等教育普及、高素质人才数量激增而有着对于学历水平越来越高的要求。大型企业、政府职能部门及高校往往是高学历人群的聚集地。

本科毕业生,作为有一定高等教育背景的人群,其对工作岗位的期许常是“体面”、“稳定”、“高薪”的,而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中,这样的岗位对于所招聘劳动力的各方面要求标准都极高,一般的大学生难以进入这样的岗位进行工作。劳动力市场对于高學历人才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科毕业生的个人人力资本投资选择。

3.3  职业前景对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的导向

上文已经提到,当今中国社会劳动力市场的中高端就业领域对于学历有着较高的准入门槛。除劳动力求职过程中外,在步入工作岗位后,诸多专业性高、不可替代性强的工作部门在其升迁机制中对于候选者的学历层次也都有着一定的要求。

劳动力在对自己进行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的过程中,不仅能直观的获得更多的收入现值,其自身的劳动生产率通常也得到了较大水平的提高。通过进一步的深造学习,进行个人人力资本投资深造学习的劳动者常常比本科毕业生具有更强的职业选择力和适应力,对自己的职业生业能够做出更加理性的规划。同时,由于学习水平及知识储备量的增加,他们往往也更能适应新技术、新理念的更新和变化,这对于身处在日新月异变化的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极为有利且减少个人淘汰几率的特质。因此,对于职业前景的选择也将影响劳动者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的导向。

4   启示与建议

4.1  对个人能力偏好进行理性分析

每个人的个人禀赋所决定的其所适合从事的职业是不同的,而个人人力资本投资所带来的结果也会受到这样个体差异的影响。同样的投资,面对禀赋不同的个人,其所带来的收益结果也是有极大可能不同的。因此,当劳动者在进行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前,应充分考虑自己的能力、兴趣以及天赋之所在,不应该过分盲从周围大环境,从而对自己可能获得的收入现值产生错误预期,以至对自己的心理状态产生负面影响。个体在进行决策前应当对自己的能力偏好与个人定位进行理性的分析,充分考虑专业的适配度以及与自己就业取向的匹配程度,在了解的基础上将未来的职业规划发展兴趣与个人的能力禀赋条件充分结合,并最终以在投资后是否能够切实提高自己的劳动生产率进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为结果导向来做出相应的选择。

4.2  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在劳动就業市场趋于饱和的今天,人才市场已逐步成为一个买方市场,劳动力市场对劳动者的各项要求都在不断提高,学历通常只是作为一个准入门槛,而在此之外对劳动者还会有许多其他的能力要求。劳动者在进行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的过程中,除了关注其背后的经济价值外,也应切实让自己的知识、能力、阅历等综合素质得到同等程度的提高。近年来,所谓“高分低能”的说法比比皆是,高学历所带来的除了高薪岗位外还有社会对劳动者的高期望,当劳动者所展示的能力不足以匹配这份期望时,或许反而会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变化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除在教育方面对自己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之外,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中对劳动者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郭大力,王亚南,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72.

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吴珠华,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诸建芳,王伯庆,恩斯特·使君多福.中国人力资本投资的个人收益率研究[J].经济研究,1995( 12):55-63.

李洪大.高等教育与个人收益半[J].教自发展研充,2002(06):70-73.

杨河清.劳动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陈俊生.高等教育个人内部收益车分析与测算[J].江苏高教,2006(01):43-45.

郭自超.关于考研的机公成本研究——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为例[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1: 63-64.

丁小浩,余秋梅,于洪霞本世纪以来中国城镇居民教自收益率及其变化研究[J].教有发展研究,2012,32(11):1-6.

王艳,胡弼成.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个人成本收益分析——以澳门特区私立高校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2018(4):20-25

王骏,赵加良.教育的信号效应及其市场价值——基于统计性歧视和雇主学习的视角[J].劳动经济研究,2019,7(1):52-77.

刘京鲁,岳昌君,杨海燕.我国硕士研究生就业结果及起薪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19年全国高校抽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20(11):64-72.

[作者简介]余沐阳(2000—),女,汉族,陕西西安人,学生,本科在读,四川大学,研究方向:劳动经济学。

猜你喜欢

劳动力市场
人力资本对农民工工作搜寻的影响分析
不同户籍就业人口在城镇劳动力市场上的收入差距分析
城乡劳动力结构变迁影响因素透析
关于盘锦市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整合问题研究
探讨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歧视问题
我国劳动力市场供给状况紧张的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