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先心病”

2021-12-21于荷

家庭科学·新健康 2021年12期
关键词:先心病肺动脉先天性

于荷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近来网友高度关注的“小谢谢”事件让更多人了解到,原来它离大家并不远,而且还有很多孩子甚至成年人因为这个病而接受治疗。那么,它到底是种什么样的病?为什么会得病?为啥有时候检查不出来?手术后就会好吗……本期策划,请来两位专家帮我们“解读”先天性心脏病。

【 新闻回顾 】

时间回到9月15日,一辆从贵州开往河南的救护车里,一个出生仅十几天的宝宝,因先天性心脏病病情危重,急需转院手术。在转运的1400多公里的路途中,受到包括小编在内的几亿网友的“云守护”,宝宝也得到了大家给取的小名“小谢谢”。事情刚开始都朝着人们希望的好的方向发展,手术很成功,孩子顺利出院。如果事情就此结束是多么的圆满,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就在11月4日,突然传来噩耗,“小谢谢“去世了!这一消息让很多人震惊、惋惜,大家都不禁在问:他不是手术成功了吗?为啥突然去世了?!

对此,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陈艳丽说:我们并没有看到他的具体病历,术中什么情况,术后什么情况,都没有细说,因此无法具体判断,所以只能通过大概描述,根据一般临床先心病的情况来说一下。有些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先天性畸形相对来说恶性度和复杂度比较高,所以愈后很差,寿命很短。这么小的孩子,心脏才核桃那么大,在这么一个心脏上开刀手术,包括他的心脏上除了结构以外,还有其他的传导系统、瓣膜等等。就是说尽管把结构纠正了,其他的这些未必能完全同时兼顾。从新闻中了解到,他是阿法洛四联症,本身愈后就很差,死亡率也很高,还有就是这么小的孩子围术期问题也不得不关注。

出生缺陷排名第一位的疾病

先天性心脏病是儿童最常见的一类心脏病。陈艳丽说:先天性心脏病是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的心血管畸形,出生的活婴当中患病率大概在千分之四到百分之一左右,也是出生缺陷排名第一的疾病。在人胚胎发育时期,由于心脏及大血管的形成障碍而引起的局部解剖结构异常,或出生后应自动关闭的通道未能闭合( 在胎儿属正常 )的心脏,称为先天性心脏病。

陈艳丽教授解释说,在母体里,胎儿期间,血液循环状态本身就决定了出生后有一些结构可能异常,也就是说在母体里正常,但出生后过一段时间,这个结构还不闭锁就是异常的。胎儿期间,在羊水里没有呼吸,不像生下来接触空气有呼吸后,肺循环建立,胎儿在母体里没有肺循环,他整个的循环系统相当于都来自于胎盘,就是妈妈的母体血液。母体血液给他供血、供氧都是经过胎盘的动静脉,所以说,血液循环进入到胎儿体内后,和出生后有肺循环的人是不一样的。胎儿在母体里,如果做胎儿的心脏彩超,一般能看到心脏上的结构,叫卵圆孔,或是动脉导管,这些在胎儿期间开放是正常的,肺循环建立后,右心和左心的压力产生变化,正常这些结构慢慢会闭合。但在循环系统进化过程中,比如到1岁,动脉导管还不闭合,那就形成了这种先天性心脏病。

类型不同愈后效果不同

陈艳丽说:先心病分多种类型,但我们可以大概把它分成非紫绀型和紫绀型的。比如刚才说有些结构胎儿期间正常,但随着出生后还没有发育完全或还没闭合,开始孩子是正常的血液循环状态,但随着年龄增长发现,一活动就气短,形成肺动脉高压,这种属于非紫绀;紫绀型,一出生就能看出来,口唇发紫、指甲发紫甚至皮肤发紫。正常胎儿出生后有专门评分,如不过关,紫绀较重,就要注意有没有先心病。尤其哭闹时,孩子口唇发紫特别厉害。像这种紫绀型的先心病比较重,应及早手术,否则危及生命。先心病的类型不一样,愈后差别非常大,90%以上都能治,有的先心病治疗后不影响寿命,且大部分都能根治;但也有少部分即使治了,也未必能有好的结果。比如“小谢谢”是法洛四联症,属于紫绀型的,恶性程度较高,愈后也很差,死亡率很高。

遗传概率不大

到底什么原因导致了先天性心脏病?陈艳丽表示,目前为止,发病机制并不是特别清楚,任何干扰心脏发育的因素都可能导致疾病发生,用遗传学的角度来分析可能和基因突变有关。此外,孕期母体接触了病毒、微生物感染,或是一些药物,都可能引发先心病。所以,即使父母双方都没有心脏病,孩子还是存在先天性心脏病的可能。胎儿的生长发育从最开始受精卵到整个形成一个心脏、心肌、四腔心,然后又建立体循环和肺循环,这个过程是非常精密的,可能会有基因突变发生,但这种基因突变究竟和什么有关还有待研究。

那会不会是遗传造成的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医师孙宏涛说:遗传概率不是很高。它的病因很复杂,少数先天性心脏病和遗传有关,多与染色体畸形或基因突变有关,这类患者往往除了心脏病以外,可能还有其他系统疾病,包括智力障碍、免疫缺陷等。患这类疾病的患者的下一代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可能性较大。但不合并染色体畸形或基因突变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下一代患病率虽高于正常人群,但大多数还是正常的。

活动时口唇发紫警惕先心病

先天性心脏病有什么表现,如何才能发现?陈艳丽教授说:有一些异常在做胎儿心脏彩超时是能查出来的。正常人心脏分左心和右心,出生后,肺循环建立,当肺部血液经过氧合之后它回流的是左心房,所以说左心系统大部分是动脉血,右心是静脉血,但有一些胎儿可能主动脉没有完全连在左心室上,可能是连在右心室一部分甚至大部分就是连在右心室上,这样的孩子在做彩超时就能查出来。还要说明的是,还有一些彩超即使能检查出来,比如说卵孔未闭,动脉导管未闭,它本身就是正常的胎儿结构,这样情况是不能定义为先心病的。只有出生后,该闭合的没闭合,才能确诊为先心病。

陈教授接着说:非紫绀型的先心病大部分是体检发现的。有时候孩子活动时也会有口唇发紫的表现,家长可能就会带孩子来检查。这种孩子大部分心脏能听到杂音,所以体检时发现杂音,就要及时就诊。但也有少部分一直没有症状,先心病可能跨越从出生到整个一生。先心病的发展是有一个潜移默化的改变,让心脏逐渐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质变就是专业术语肺动脉高压或艾森曼格综合征,这个过程就是从最开始的非紫绀,到最后艾森曼格综合征,可能会经历很长时间,有的十几年、二十几年,临床上有的女性甚至六七十岁,在医院因为其他病检查才发现。特别提醒的是,发现就需要治療。因为不去管它会越来越重,只不过可能在这个过程当中,没什么症状,等到肺动脉高压或到艾森曼格时再去想治,就失去价值。

【小贴士】

出现哪些症状需怀疑先心病

孙宏涛主任提示出现这些症状要考虑怀疑先心病:

第一步:回顾母亲的妊娠史。妊娠最初3个月有无病毒感染、放射线接触、服药史、糖尿病史、营养障碍、环境与遗传因素等。

第二步:注意常见症状。注意观察孩子有没有出现呼吸急促、发绀,尤其注意发绀出现时的年龄、时间,与哭叫、运动等有无关系,是阵发性的还是持续性的。还要观察孩子是否有心力衰竭的症状,是否心率增快(可达180次/分)、呼吸急促(50~100次/分钟)、烦躁不安、吃奶时因呼吸困难和哮喘样发作而停顿等。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的上呼吸道感染,面色苍白、哭声低、声音嘶哑等,也提示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可能。

第三步:观察发育情况。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往往营养不良、躯体瘦小、体重不增、发育迟缓等,并可有蹲踞现象。

先心病一般不会自愈

发现先心病不去管,会自愈么吗?孙宏涛说:一般是无法自行愈合的,需通过手术或介入的方法根治。如不治疗,后果会很严重:

反复肺部感染。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心脏功能受损时,造成肺部淤血、水肿,在此基础上,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就很易引起支气管炎或肺炎。且肺部感染可导致心力衰竭,而这又会加大肺部感染的治疗难度,反复发作的话会导致患儿病危甚至死亡。

易感染心内膜炎。心内膜长期受到血流的冲击,会造成心内膜粗糙,使血小板和纤维素聚集,形成赘生物,血液中的致病菌在赘生物中生长繁殖,导致炎症。使得患儿出现高热、心功能不全、肝脾肿大、贫血、败血症、肺栓死、寒战、皮肤出血点等症状。

肺动脉压不断升高。肺动脉压不断升高会导致肺循环压力大于体循环压力,继而造成血流异常,从右向左分流出现青紫现象,发展成不可逆肺高压,即艾曼森综合征,因此丧失手术机会。

心功能逐渐衰竭。由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心脏不能提供足够的血液,于是心脏运用一些代偿机制以弥补心功能的不足,若代偿功能不佳,更易使得心功能衰竭。此外,不及时进行治疗还会出现发育迟缓、缺氧性损害、脑脓肿等严重的后果。

“等孩子大点再手术”是错误理念

很多家长会有“孩子还小,等大一点再手术”的想法,对此陈艳丽教授表示,这种理念是不对的,易延误病情,先心病原则上是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手术的最佳时机取决于很多因素,要根据医生的综合判断,比如先心病的程度和孩子当前的状态、体重和抵抗力等,但大部分还是早发现、早治疗。且如果是很小就发现,可能是缺损较大,杂音较明显,这样的往往很难挺到“长大”再手术。

当然,还是有些情况可以等孩子大一点,如房间隔缺损、导管未闭合等这种非紫绀型先心病,在早期没有太多症状,对体力、活动没有太大影响,但是也要根据情况,由医生判断何时手术为佳。

陈艳丽教授特别提醒道:“有的家长觉得孩子有心脏病,会不让跑、不让跳,由此限制了正常的生长发育,这是得不偿失。还是应尽早把病治好了,生长发育期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之前我说过,先天性心脏病从最开始出生到艾森曼格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越早手术,越容易恢复到正常人状态,不影响寿命。越到晚期,比如患者已有肺高压,即使做完手术,肺动脉高压也不能完全降下来,所以这样的患者,手术后还需吃药,甚至愈后很差。还有一些病人,错过手术时机,或没有手术机会,肺动脉压力又很高的话,也需要长期吃药,现在有些药物可降肺动脉压,但这只是对症的方法,不可能根治。另外,还有极少先心病目前还不能治疗,可能就要带病生存。

避免“有害物质”,做好产检

和其他疾病一样,预防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还是最重要的,虽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了解,但做一些事情,还是可有效避免的。孙宏涛说:排除家族病史,怀孕前三个月提前服用叶酸,并戒烟限酒。怀孕前不宜装修,避免接触汞、一氧化碳等有毒物质。怀孕后避免受到病毒感染,避免接触放射线、超声波、微波等。避免服用不当药物,尤其是在怀孕第3~8周内。孕妇还应注意避免缺乏微量元素、營养不良、营养过度、过度补充维生素等问题,这些也是诱发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

如果孕妇患有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物。本身患有严重疾病,如糖尿病、苯丙酸酮尿症的女性患者,其胎儿患先天性心脏病的概率也高于常人。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通过产前筛查和检测,在胚胎期可以发现85%以上的先天性心脏病胎儿。一般在18~24周内,主要检查胎儿明显的心脏结构畸形,这是胎儿超声心动图探查的最佳时期。但是受技术条件的局限,仍存在很多漏诊和误诊。

陈艳丽也特别提醒:还是建议做好优生优育,定期产检,要做一些胎儿的心脏检查,一旦发现胎儿心脏结构异常的话,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孕期,母体尽量注意不要感冒等等。如果孩子在哭闹、运动时,有口唇发紫等情况,不能大意,上正规医院做个检查,以排除先心病的发生。■

猜你喜欢

先心病肺动脉先天性
精细化护理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围术期中的应用
胎儿心脏超声检查在先天性心脏病检测中的应用
急慢性肺动脉高压的介入治疗
罕见病治疗获新突破
出生的不公
25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
肺动脉高压可怕的“隐形”杀手
不开胸也能治先心病
说说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谈谈先天性心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