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新农人的现代化素质及其构建

2021-12-21马梅蔡仔慧

中国广播 2021年9期
关键词:新农人乡村振兴

马梅 蔡仔慧

【摘要】“新农人”的概念近年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认同。本文观察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三农群英汇》节目的内容,发现节目展示了新农人强烈的创新意识,他们辩证对待传统经验,具有产业化思维,主动进行信息的获取与传播。《三农群英汇》对于新农人形象的展现与塑造,既创新了节目的形式与内容,又体现了当代中国农村居民在现代化观念冲击下所发生的内生性转变,很好传递了时代精神。

【关键词】《三农群英汇》   形象构建   新农人   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G223     【文献标识码】A

2021年2月25日,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正式实行,标志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进入新阶段。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而是否具有现代化观念的人的特质是衡量农村居民——这一乡村振兴主体能否积极投身现代农业、新兴农业,能否以新的认知、行动与精神面貌来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指标。《三农群英汇》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农业农村频道的一档涉农节目,该节目于2020年9月22日开始播出,播出时间为每天20点30分(除节假日),每期节目时长30分钟。节目以纪实的手法,记录了我国各地农村最新的有关新农人的事迹,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各地区新农人的情况。笔者收看分析了《三农群英汇》自2020年9月22日至2021年2月28日的共133期内容(含8期重播内容),试图总结节目对于新农人形象现代化品质的展示与塑造。

一、“新农人”的界定

关于“新农人”,目前理论界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研究员侯满平和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者杨君认为:“新农人可能是具有农业技术专长或农业生产及管理专长的技术人员,也可能是有理想追求并能顺应消费者高质量需求的生产者及经营者。”①中国社会科学院汪向东教授则认为,新农人已经成为现今条件下三农领域里一个非常重要的新生主力军。新农人可以用三个“新”来定义:第一,农民新群体,这个群体以农为业;第二,农业新业态,他们不再延续传统做法,而是采用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第三,农村新细胞,这个群体主要在农村活动,从而构成当今农村生命机体的新细胞,这个细胞原来没有。 ②

本文采用汪向东教授对于“新农人”的定义。发现《三农群英汇》中有关新农人的构成比较多元,其中主要有四类人群。第一,從其他行业转行务农的人员。这类人员都有从事非农行业的职业经历,并且一般有城市生活经验,或看到农业的发展前景或因乡土情结,而从其他行业转入农业。这类人员了解城市人对农产品的需求,所以他们大多进行高质量的农产品生产。第二,农业科研人员。他们在农业技术提升和农业科研的领域砥砺前行,是农业发展的智库。第三,职业新农民。这类人员虽出身于传统农民,但掌握了新知识、新技术,并具有互联网思维,因此成为新农人。第四,农业企业家。这类人员大多经营农产品销售,其企业运作有助于拓展农产品销售,减少农产品积压。

这些新农人在我国不同地区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着现代化的农业生产,那么,他们相较于传统农人,在精神、思想、文化上有哪些不同的特性呢?

二、《三农群英汇》节目关于新农人特征的形塑

新农人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现代化,这个特征可以说是农村农业社会发展的一个集中体现。而形成现代化意识主要源于三个方面原因:第一,现代教育的知识传播与思维引导。自我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以来,适龄儿童接受教育的比例明显上升,客观上为新农人群体的形成创造了条件。现代教育使新农人获得科学知识,让他们初步具备了科学认识事物的能力。第二,现代企业模式对农村人的改变。对于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传统农民,工厂务工的经历使他们有机会转变成新农人。首先,他们传统生活中的单一传受模式在工厂的管理下转变成群体传受或者组织传受,这种传受模式更加规范、更具公共性,在这样的传受模式下传统农民会更加注重信息的准确性和信源的可靠性。当他们从工厂回到村落,他们依然会在农业生产中积极且谨慎利用信息,形成现代化的信息意识。另外,工厂的规章制度是一种有别于地方性共识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是人人都要遵守的规则。对于长期生活在农村人情社会中的传统农民来说,现代工厂的工作经历有助于他们养成规则意识,这是现代人必不可少的品质。第三,新媒体时代的信息红利。当下,移动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让新农人以更低的成本便捷地接触各类信息,尽可能地减少了城乡间的信息鸿沟。调研发现,新农人、农村干部会主动通过各种传统媒体、新媒体了解各种信息,他们对于乡村振兴战略都有一定程度的理解。③新农人充分的媒体接触,激活了他们的信息传受潜力,鼓励他们变成信息传受的主体,这使得新农人更主动与自身生活环境之外的人进行交流,进而打破以往较为狭隘封闭的交际圈,成为乐于接受新事物的人。

(一)强烈的创新意识

《三农群英汇》中介绍的很多新农人都具有创新精神,他们或在传统农业生产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的改造,或进行全新的农业业务拓展。2020年10月29日《心有“菱”犀一点通》节目,主人公董开首创性地在海南种菱角。通过精心培育土壤、套养螃蟹,再利用海南全年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实现了菱角一年多产。2020年9月22日的节目《农机也网约》,主人公韩飞留学归国后开发了一款农事服务手机应用软件,通过这个平台,将农机手与农民联系起来,有效解决了农机手“没活干”与农民找不到大型农机的矛盾。这些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农人在观众眼里已经不再是扛着锄头、面朝黄土背朝天在田里耕作的形象,而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上创新思维的农业创业者。节目通过这些案例告诉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农村也是施展才华的舞台。

(二)产业化思维

传统的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时,往往是一家一户式地独立进行。这种小作坊式的模式不利于获得规模化的生产优势,而新农人深刻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要么大规模地承包土地进行农作物种植,要么扩大农产品加工工厂的规模。2020年11月12日的节目《我的百合浑身是宝》,主人公余小龙改变当地只卖百合果的传统,充分利用百合的每一个部位,将百合花变成旅游资源,将百合根做成茶叶。这种延伸价值链、产业链的做法,不仅最大化地利用了资源,也体现主人公拓展传统的农产品销售链条,新农人跳脱原料初级供应者的角色,进而实现产业地位的提升。

(三)新农人的信息获取与传播

随着国家支持下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农民客观上有了便利获得信息的条件,传统城乡间存在的信息鸿沟正在消解。《三农群英汇》中的新农人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从乡邻间的人际传播或者传统媒体渠道获得各种有关农事生产的信息,并能充分利用互联网主动进行内部和外部的沟通,让更多关于农村的信息及时地扩散传播。目前大量出现的农村网红主播就是这方面发生改变的证明。2020年9月30日的《吆喝山货的佤族小伙》节目,主人公匡科戌是一名短视频创作者,他在短视频平台上分享自己在家乡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的农村生活,介绍家乡特产和独特的佤族风土人情,收获了大批粉丝,他为家乡百姓直播带货,利用新媒体助力乡村振兴。

(四)良好的服务观念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杜志雄认为:“社会责任担当是新农人的价值前途”。④《三农群英汇》中的新农人基本都具有服务社会、服务家乡、服务“三农”的自觉。新农人在帮助完成乡村脱贫以及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该节目构建了关心公共事务、拥有大爱的中国新农民形象。2020年10月27日的《高山牧歌》节目,主人公沙马木且的家乡——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由于长期不科学的放牧,植被严重破坏,土壤板结严重,威胁了土地的产草功能。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沙马木且积极向家乡的牧民宣传生态保护理念,给牧民们算生态账,动员牧民种草养牧,合理使用草场。新农人的出现,为农村带来了新的生机,他们的创业过程也是服务农村进而服务整个社会的过程。

三、《三农群英汇》真实还原农村人生活,可信度高

《三农群英汇》对于当代农民新形象的构建,一定程度上是突破性的,它不同于以往媒体上出现的农民形象,真实还原了我国新职业农民的生活,可信度高,可以与观众产生共鸣。

目前,我国有些地区农村空心化严重,年轻人大量流向城市,这给乡村建设带来很大难度。笔者观察的133期《三农群英汇》(含8期重播内容),主人公一共57位,其中90后年輕人是17位,40岁以内的共27位。这些主人公普遍具有现代化农业思维,他们的出现有利于先进的农业技术在农村落地。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讲师牛耀红认为:“当前农业技术传播体系仍以自上而下的公益推广模式为主,各级农业技术推广员以行政原则为主导,缺乏能动性和服务意识。”“新农人拥有较强的能动性,通过农业实践形成了‘行动者系统,构建了农业技术创新主体、推广主体、乡土专家、传统农民的合作网络,新农人成为各类主体信息互动交流的中介。”⑤

节目中,主人公来自全国各地,多区域呈现新农人事迹,大横切面描绘我国新农人群像。多区域的选材也更加客观地表现了目前我国农村的真实状态,既呈现出我国各地农村居民的不同特点,又抓住了新农人身上的共性。同时,多区域新农人的选择可以最大程度地吸引观众,有利于节目内容的传播,进而促进不同区域新农人的交流。

当下,以农村为场景设置的综艺节目十分受欢迎,这类节目没有竞技性的游戏和惊险刺激的任务设置,有的只是日常生活化的内容。但此类农村节目往往只展现乡村生活的惬意,刻意掩饰农事的辛苦,仅仅把农村当做摄影棚而不深入农民的实际生活。《三农群英汇》则多方面展现农村生活,真实还原当下的农村面貌,近距离聆听农村人的心声。例如,在2020年11月3日的《淹没的稻田》节目中,一开始就出现了因突发洪水新农人王立军稻田损失惨重的内容。2020年10月28日的《丁书记卖大米》节目中,主人公丁碧华辗转多次才将村里的雪山大米销售完。《三农群英汇》中的主人公没有主角光环,他们虽然有过成功,但失败、焦虑也是他们的日常。除此之外,节目还涉及许多农村发展问题,如留守老人、农村生态环境恶化、人才短缺等,农民的生存环境也随之全景式真实呈现。

四、结语

《三农群英汇》中对新农人形象的展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整体新农人的现状。传统农人蜕变成新农人的过程,既受外因影响又有内因作用。外因是整个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国家对于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内因则是现代教育、现代企业制度和媒介环境对于传统农民思维的改变。期望更多媒体通过对新农人、新农业、新乡村的报道,传播新的理念,讲述乡村振兴故事,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

注释

①侯满平、杨君:《新三农内涵探析》,《高科技与产业化》,2014年第4期。

②汪向东:《“新农人”与新农人现象》,《新农业》,2014年第1期。

③马梅:《涉农纪录片重建乡村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可能》,《现代传播》,2019年第4期。

④杜志雄:《新农人在促进中国农业转型中的价值不可估量》,《文史博览(理论)》,2014年第10期。

⑤牛耀红:《新农人与农业技术传播体系整合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7期。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流媒体涉农传播研究”。(项目编号:18BXW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马梅系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蔡仔慧系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编辑:饶雷  见习编辑:王思未)

猜你喜欢

新农人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新农人电子商务创业模式探究
新农人电子商务创业模式探究
大数据时代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模式研究
“新农人”吴迪,互联网+农业+现代管理,玩转现代“酷农业”
副县长辞官回乡做起“新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