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学习文言文,培养学生审辩思维

2021-12-20赵克双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文言文初中语文

赵克双

摘 要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超越文字表面,挖掘作品中隐藏的思想、主旨,从而展开深度学习。教师要指导学生围绕反常处深入挖掘下去,尝试进行批判性阅读,结合自己的假设进行分析论证,在综合探究中生成新的想法,在反思评估中进行举一反三的思考。这样的教学都能促使学生深入挖掘文言文作品,让思维得到提升和发展。

关键词 文言文;审辩式思维;初中语文

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不少教师设计的问题显得立意浅薄,缺乏系统性,这样很难促使学生提升审辩式思维能力。审辩式思维是一种反思性思维,其特点是大胆质疑,谨慎思考,严密论证,用包容开放的心态面对他人的观点[1]。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摆脱浅阅读,展开深度学习,尝试和古人进行情感共鸣,在深度体察的过程中提升审辩式思维。

一、发现反常,领略内涵意蕴

要提升学生的审辩式思维,教师就要促使学生形成敏锐的眼睛,让他们尝试在平常的地方发现反常之处,对文字、细节有更深入的感悟。这样他们就能更好领略作品的内涵和意蕴,当学生的思维不够深刻的时候,教师可以先抛砖引玉地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得到启迪,激发他们的审辨性思维,促使其主动提出问题。

例如在学习《陋室铭》《爱莲说》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一些意想不到之处展开思考:“在教材中,为何要将《陋室铭》《爱莲说》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呢,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呢?大家觉得‘铭’和‘说’这两种文体有什么不同之处呢?”这便促使学生围绕文言文的文体特点展开探究,并以此为突破口,挖掘作品的内涵主旨。有学生发现:“说”是一种议论性文体,作者常常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描述某种事物,然后用托物言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再深入下去,学生发现《爱莲说》展现出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而且表达了自己高洁的情怀。再看“铭”这个文体,学生发现它和“说”有相似之处,它也是展现作者对人生思考的作品,但是它又和“说”有不同之处,主要是用警戒性的文字提醒自己。所以《陋室铭》的主题思想是作者警惕自己要怀着安贫乐道的想法生活。学生原本只是总结了文体的特点,但是在对比审辩的过程中,却挖掘出了作品的思想。

在阅读的过程中,若学生对问题始终抱有一丝好奇之心,能让他们大胆地发现质疑之处,然后深入下去,展开主动探究。教师要让学生浏览足够的文献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发现反常处,这样学生才能提出更高质量的问题。

二、学会批判,引发认知冲突

思辨是在反复的质询和反驳中完成的,质疑是批判性思维训练中的重要环节,教师要给学生搭建一个勇于质疑的平台,适当地引导他们查询各种学习资料,鼓励他们主动探索,这样能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让他们感受到积极思考的快乐[2]。教师要积极挖掘课程生成资源,当发现学生相互之间有不同观点的时候,就要合理利用,引导他们展开辩论分析,引发认知冲突。

例如在学习《狼》的時候,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狼和屠夫这两个人物形象,并尝试引导学生,激发认知冲突。如有学生认为:“我觉得狼虽然十分凶狠,但是却也很愚蠢,所以它只是‘纸老虎’,屠夫十分聪明,他勇敢地面对狼的挑战,并且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它。”在学生提出观点后,教师引导大家展开辩证思考:“可是,狼真的只是‘纸老虎’吗?屠夫和狼之间的战斗,一定会获得胜利吗?”学生尝试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辨析,有学生提出:“狼一直都是处于主导地位的,而屠夫是被动的,屠夫杀死第一只狼的时候,我觉得主要是因为他很勇敢,但是杀死第二只狼的时候,我觉得更多是幸运。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若抱有这样的侥幸心理,就很难获得屠夫一般的胜利。”在这番解读中,学生从原有的观点深入下去,展开辨析,提出了更深刻的想法。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围绕这些矛盾点展开辨析,让他们的思维更深入。

学习的起点是认知冲突,这种冲突让发散性思维产生有了可能性。基于审辩式思维展开教学,教师就要从学生的思维困惑入手,引导他们尝试批判他人的观点,大胆地提出质疑,这样才能提升阅读效果。

三、分析认证,讲究有理有据

在文言文作品中蕴藏着不少中国传统文化,若只是浅尝辄止,学生就很难领悟到其中的真意,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基于审辩式思维展开思考,尝试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再深入下去,自主搜集各种文献资料,展开论证分析,这样才能更好地感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学习《爱莲说》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辨析,思考作者用“莲花”象征了怎样的人,并思考“莲花”在中国文化中的深刻意味。有学生提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莲花是高洁的象征,这是因为人们看到莲花出自淤泥,但是它的花朵却给纤尘不染的感觉,所以人们会如此比喻。”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们对莲花的看法一直都没有变化吗?”学生沿着这个方向深入下去,很快发现:随着时代的变化,现代人对于莲花的看法有所变化,如在网络上有“白莲花”的说法,用来比喻那些看上去高雅,但是内心肮脏的人。教师继而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论证,说说人们对“莲花”的观点为何会发生变化。学生在审辨的过程中认识到古人和现代人分析事物的视角不同,所以导致“莲花”的象征意味也有所不同,他们以“莲花”为例子,深入探究了“随着时代发展,原有词汇象征性发生变化”的问题。

在论证分析的过程中,学生的理解不会流于表面,他们能在整合各种资料的基础上提出意见,从而用严谨的资料辅助论证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得到了发展,他们能由表及里,抓住作品的要旨,从而深刻解读作品。

四、综合生成,参与探究过程

问答是一种提升学生审辩式思维的好方法,教师要设置主问题,然后让学生结合该问题自主生成各种其他的问题,最后将各种资料和观点综合起来,进行自主探究,从而得出新的答案。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展开小组合作交流,进行综合讨论,然后拿出较为完善的学习成果,并展开分享交流。

在学习《曹刿论战》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的活动,思考一下曹刿为何认为鲁庄公“可以一战”,他的判断理由是什么。学生很快找到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词句,教师鼓励大家展开深入探究:“取得战争的胜利,到底靠的是什么呢?和诉讼案件有什么关系呢?为何曹刿认为这很重要呢?”学生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想法,如:“这样表示君主对于政事十分重视,是成功的关键。”还有学生认为:“这说明国君和大家心连心,所以士兵也会为国君卖命,曹刿认为这很重要。”还有学生认为:“这说明鲁庄公是一个崇尚德政的人,能让大家齐心合力,所以战争容易成功。”这些观点虽然都不全面,但是都表示了作者的独特看法,教师让大家将这些观点整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学生便认识到战争的获胜条件是众志成城,而鲁庄公的行为体现了对民众的体恤,所以才能获得胜利。在审辩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观点更加全面。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一些具有研究性质的任务,让学生分组合作。这样能将零散的问答综合起来,促使学生展开深度探究。这样的教学活动既能确保学生充分参与了活动过程,让他们能完成体验探究,又能督促学生自我调控,能让他们切实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而提升审辩式思维的能力。

五、反思评估,能够举一反三

审辩式思维实际上是一种反省式思维,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反思,评估自己的学习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复盘学习的过程,看看自己是否掌握了良好的思维方法,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自己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这样就能让学生审视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而提升思维品质。

例如在学生学习了《出师表》后,教师引导大家展开人物辨析,说说从文章中能否看到诸葛亮这个人物的形象特点。在学生探究后,教师引导大家结合自己的观点,围绕“观点切口是否小、观点是否新颖、是否有研究价值、是否有证据支撑观点、是否收集了课外资料辅助证明自己的观点、表达是否有逻辑性、语言是否合理、是否能吸纳小组同伴的想法。”在这样一番反思后,学生很快找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提升了审辩性思维。如有学生发现:“我的观点虽然很新颖,但是却没有合适的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所以我在表达的时候也缺乏说服力,大家总是不同意我的看法。”反思来评估这样学生就找到了后续的努力方向,认识到自己要将观点和论据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论证自己的观点。通过反思,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了提升,能发现思维上的不足之处。

反思评估能让学生发现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评估和反馈的方式得到改进。这样学生就能在下一次的探究学习中得到进步,举一反三,切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若教师能基于审辩式思维的视角设计教学环节,则能让学生透过文字的表面看到作品背后蘊藏的韵味内涵,从而促使他们从文言文知识、文人的特质、文学发展的特点等角度入手,全面思考,对文言文作品的理解也会更有深度。这样就能提升学生的解读能力,实现真正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孔晓玲.审辩式思维关照下的初中文言文学习[J].语文建设,2021(3).

[2]杨柳青 汤飞平.初中文言文思辨性阅读例谈[J].湖南教育:D版,2019(2):41-42.

[作者通联:江苏连云港市欢墩中学]

无独有偶,在文科领域,林毅夫创办的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简称“林班”),为培养经济学理论自主创新和引领世界思潮的拔尖人才,开辟了一条新路。

在“林班”的教学中,林毅夫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学教学和研究方式。他强调分析我国的经验和问题时,不再按照既有的理论去理解和套用,而是用自己的话语体系,立足本国国情,给出本土化的解释。

“林班”专业核心课以新结构特色课程为主,专门为学生设计了个性化的小班授课、小班研讨和一对一答疑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给每名学生安排3名导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培养方案。

正如林毅夫说:“‘林班’的同学们有他们的时代,我希望教会他们从现象中看到背后的决定因素,揣摩出一个时代经济运行最根本的道理,只要让他们了解时代的机遇,给他们一把开门的钥匙,相信他们都能自己打开大门,登堂入室。”

立德修身 倾尽丹心树栋梁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获奖教师们心怀“国之大者”,以身作则,不仅传道授业解惑,更致力于塑造生命、塑造人格、塑造灵魂。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认为,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与发展智力和思维同样重要。“人要像鹰那样高飞,就需借助坚强的翅膀。这翅膀就是智慧与美德。”

在德育方面,林崇德做出了许多研究和探索。他提出要根据孩子不同年龄段的身心发展特征做好整体规划,更加突出个体,从个体的成长背景中寻找根源和解决办法。另外,林崇德希望德育改革能够深入进行,能够从生活实践入手,变大道理为小道理。让孩子从小做起,从身边的人和事学起。

与林崇德类似,德育在吉林大学教授张汉壮那里也是一以贯之的重要课题。他始终注重对学生三观的引领:网络签到、上课起立让学生懂得行为礼仪;以身作则让学生明白“人比山高,脚比路长”;新生入学课上讲应树立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在学生的观念形成阶段进行学术道德和科学规范教育。

守教育报国初心,担立德树人使命。只有那些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教师天职和第一要务的人,才能经受得住时代的检验,铸就大国良师丰碑。

——《中国教育报》2021年11月22日

猜你喜欢

文言文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以微型写作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何为“言”,何为“文”——从“言、文并重”看文言文究竟应该教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