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专业方法体系论
2021-12-20熊纪涛
摘 要 语文教学专业方法是基于听说读写贯通思想而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根据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至少可提炼出十八种语文教学专业方法。这些方法具有内在联系,可形成一个互相关联融通的体系。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学习任务和具体问题的设计,经常出现多种方法并用的现象。这启示着一线语文教师应综合运用语文教学专业方法,多法融通而形成合力,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效。
關键词 语文教学专业方法;统编教材;方法体系;初中语文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非语文”的现象引起了语文教育界的重视和热议。教学论专家靳健等人提出“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1],特级教师黄厚江提出“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2],并主张“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3],特级教师薛法根主张“用语文的方式学语文”[4],笔者也撰述“语文教学专业方法意识的学理透视”[5]。然而,“语文方法”“语文教学专业方法”,究竟是什么样的方法、又有多少?笔者询问一线教师中多位同人,几乎无人能够作出肯定的回答。笔者以“语文方法”“语文教学方法”“语文教学专业方法”两个关键词,检索了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文章,小初高语文中的专题文章篇数并不可观。选择以“语文教学专业方法”为关键词的文章篇数为0,以“语文方法”“语文方式”为关键词的文章篇数均为30多篇。其中,列举“语文方法”数量最多的,当推特级教师李仁甫的《试论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上篇文本语言(念读法、圈点法、换词法、表演法)”,“下篇课堂语言(复述法、改写法、对话法、讨论法、辩论法)”,共有9种。系统研究阅读方法的文章,有靳彤的《阅读方法的整体设计与炼制》和蒋兴超的《阅读方法:统编语文教材的系统观照》等文章,前文偏于阅读方法的理论框架搭建,后者侧重研究初中教材中阅读方法的基本框架。鉴于一线教师更期待看到和学习那些描述清晰、可以操作的具体方法,所以本文拟在此基础上,围绕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从其中涉及教学方法资源的部分提炼教学方法,并挖掘这些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尝试构建语文教学专业方法体系。
有必要说明的是,提炼和呈现教学方法的次序,大体上就按其在教材助读系统中出现的顺序。由于一线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要求是描述具体、可操作、可观测,而某些教学方法的介绍和描述并非都在一个单元内一次性完整呈现,既有可能在一册教材的多个单元、多篇课文中有所描述和应用,也可能在多册教材的多个单元、多篇课文中有所描述和应用,这就需要将碎片式的描述“缀文”整合,还需要采用归纳法从具体而分散的思考题、练习题之类的应用性资源中进行归纳提纯。限于篇幅因素,某种方法所涉及的很多资源,例如单元导语、课前的“预习”、课后的“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或“阅读提示”以及批注等内容,将不可避免地有所取舍,这亦是缀合、归纳而提炼的应有之义。在诸多教学方法提炼结束后,再对其作以比较、融通等综合性研究,以期发现其内在的逻辑,从而形成一个初具架构的语文教学专业方法体系。相比之下,具体方法的提炼是基础,而方法体系的构建则是升华。
一、朗读法。学习散文、诗歌以及古文,朗读是非常重要的方法。作为语文教学专业方法,其操作步骤的要点有:一是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二是运用朗读的符号,标出语句的重音、停连和韵脚,感受汉语声韵之美。三是读出语句中使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语气效果。(七上第一单元导语,此为提炼的主要出处,并非原句的照搬,下同四是揣摩并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读准字音,把握语速、节奏、语气、语调及韵律。(八上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根据教材编写者的描述,结合朗读学的知识和朗读技能训练的规律,一线教师修炼朗读法应当分阶段、分步骤实施:首先,结合学情和自身素养,从读准字音开始,通过音步(或音尺)、语意等手段确定停连,读好节奏,这是朗读基本功中的基本功。然后,再逐步练习语速快慢的控制,节奏舒缓与迅急的把握,语调种类的选择,语气轻柔沉重和缓急促的拿捏。最后,学习掌握朗读符号以及复杂和高难度的技巧,例如拖音、颤音、笑音、泣音等。朗读的关键在于恰如其分的分寸感,所谓“‘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宛处还他个委宛”[6],恰如其人、恰如其情、恰如其境。应当注意的是,朗读时,最好是眼前浮现出画面,让自己化身为诗人或作家,可借助必要的手势、表情和身姿等体态语,增强画面感和代入感,渐入人我相融、人文合一的朗读佳境,实现声情意境的水乳交融。
二、缩写法。“缩写就是在保持中心思想不变的前提下,压缩文章的篇幅,‘把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遍’(吕叔湘语)。”“通过缩写训练,可以提高把握文章要点、思路的能力,还能培养概括、综合能力。”(九上第四单元写作《学习缩写》)“看看课文描绘哪些春日图景”(七上《春》),“试着填写下面的表格,看看《散步》一文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七上第二单元写作《学会记事》),“试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三味书屋的生活”(七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七上《植树的牧羊人》),“直接摘录或者自己概括相关内容,填写下表”(七上《猫》),“下面的人物分别与小茅屋有过什么故事”(七下《驿路梨花》),“随手画出文章里的时间、地点等重要信息,还要特别留意每段的首句,这样有助于把握主要内容”(七下《伟大的悲剧》),“看看文章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哪几件事,试着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课文多数段的首句是对本段内容概括”(八上《苏州园林》),“通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八下《社戏》),“小组合作设计一个表格,厘清文本的说明顺序”(八下《核舟记》),“本文情节可以概括为:三问答—三类比—三赏赐—三变化。试据此梳理课文内容”……缩写法虽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但其具体表现形式却灵活多变。一线教师运用缩写法,立足于学生熟读课文、读懂课文的基础,可分梯级实施:其一,学生的缩写能力不强,教师根据文体和篇章特点而提供一些具体实用的缩写支架,例如:提供时间、人物、地点等关键词,供学生概括情节、经过等主要内容;采用小标题或提炼要点的形式,出示样例,供学生仿照拟制其它小标题或提炼要点而概括主要内容;提供思维导图、鱼骨图或表格,教师要先填写部分难度较大的部分,再供学生分项填写完整;教师指导学生先标注或圈画段首中心句、文章脉络句,再缀合成段概括主要内容。其二,学生缩写能力较强,教师可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前述的各种支架,也可有计划地撤除教师提供的种种支架或工具,训练学生自主独立的概括能力。
三、复述法。用简短精练的语言说出原文的主要内容,或用自己的话概述原文的主要内容,都是复述法。“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向你的同学描述这些景物。”(七上《济南的冬天》)“勾画出文章标志事件发展和描写‘我’不同阶段心理活动的语句,试着复述这个故事。”(七上《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文主要写了屠户与狼斗智斗勇的经过……说说其间经历了哪几次交锋”(七上《狼》),“把握故事情节,并用自己的化簡要复述。”(七上《皇帝的新装》)“复述课文,尽量做到既贴近原文,又生动形象。”(七下《卖油翁》)“熟读课文,简要复述文中的故事。”(八上《周亚夫军细柳》)“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简要讲述这个故事”。(《桃花源记》)“熟读……复述这则故事”。(八下《〈庄子〉二则》)带有故事性的小说、童话、神话以及古文等课文,均可使用复述法。复述法分为详细复述和简要复述,是自己用口头语言概说原文内容,在某种程度上跟缩写法有着通同之处。两者至多是说写的工具、语体不同而已,即口语为主和书面语为主、口头缩写与笔头缩写之别。一线教师使用复述法,同样建议分梯级实施:在学生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可以借鉴缩写法的那些支架,指导学生用纸笔将文章主要内容缩写完毕后,再作口头的概述,即借助笔头缩写来口头缩写;在学生水平较高的情况下,稍加提示关键词或关键语句甚至不作提示,由学生用一两句话、三五句话或一段话复述原文的主要内容。
四、仿写法。根据指导语的要求,按照给定的示例,揣摩其结构格式、操作规则和构成要素等显性或隐性的信息,完成指定的任务,这就是仿写法。“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就你家乡冬天的风景写一个片段。”(七上《济南的冬天》)“自己写作文时可有意识地模仿课文的写法。”(七上第二单元写作《学会记事》)“尝试仿写句子,用上加点的词语。”(七上《纪念白求恩》)“我们学的课文,大都有清晰的思路,要注意体会模仿。比如《再塑生命的人》是按时间顺序展开思路的……”(七上第四单元写作《思路要清晰》)“选择一个天体(如星星、月亮),发挥联想和想象,写一首小诗。”(七上《天上的街市》)“可以借鉴《紫藤萝瀑布》和《一颗小桃树》描写景物的方法。”(七下第五单元写作《文从字顺》)“模仿这类广告的语言风格,为你喜欢的商品或某一公共场所写一则广告词。”(七下综合性学习《我的语文生活》)“借鉴本文先总说再分别说明的写法,写一段文字,介绍你曾经游览过的一座公园或建筑。”(八上《中国石拱桥》)“模仿范文的篇章结构”,“模仿范文的写作手法”,“根据内容和表达的需要,选择和确定具体的仿写点”;“模仿其中的修辞手法,描写一个场景”;“选择其中之一加以模仿,写一个心理片段”;“《背影》《秋天的怀念》都是非常典范的作品……模仿这两篇课文的写法,写一篇作文”。(八下第一单元写作《学习仿写》)“下面列举了一些表达观点的常用句式,请你根据提示,将相应的语句补充完整……”(九上第二单元写作《观点要明确》)“‘他信力’是作者仿照‘自信力’新造的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模仿这个语段的句式……写一段话”。(九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由于仿写本身带有示例,其实就是学生思考和学习的支架,降低了学生迁移和拓展的难度,一线教师在操作时,注意选准仿写点,提供示例,可以指导学生仿词、仿句、仿段、仿篇,或仿韵脚、仿手法、仿写法,似可无所不仿,实行循序渐进、逐阶攀升。
五、入境法。通过想象画面和场景,或者转化身份而换位思考和移情体验,促使读者或听者代入角色和情境的方法,可称为入境法。“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了怎样的感觉。”“假如你深身处其中,面对此情此景,会有怎样的感受?”(七上《古代诗歌四首》)“假如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困难,想到海伦·凯勒,是不是会产生更多的勇气和力量呢?”(七上《再塑生命的人》)“如果你当时也在游行现场,会怎样做?”(七上《皇帝的新装》)“试试看,你能否进入并体会诗歌的意境?”(七下《古代诗歌五首》)“想象其中的画面,说说这些画面给你的感受。”(八下《桃花源记》)“熟读课文,想象‘核舟’上的情景。”(八下《核舟记》)“假设你可以与傅雷就这一话题进行交流,试着写一封信,表达你对他的观点的理解或你对这个话题的看法。”(八下名著导读《〈傅雷家书〉选择性阅读》)“穿越时空的对话。例如,闰土、于勒、杜小康等小说人物就站在你面前,你将会对他们说些什么?”(九上综合性学习《走进小说天地》)“想象溜索的画面”,“想象文中的情境”。(九下《溜索》)“更要驱遣想象,透过文字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了这一基本方法”。(九下《驱遣我们的想象》)文字如画,诗文如画。文字内在有着声响,课文是文字的大合唱。如何借助文字产生联想和想象?如何借助假设或隔空对话的问法?如何将人引入画面和情境中,使人身临其境、心与境会,确是一个难题。但惟其如此,方可见作者之所见、感作者之所感、思作者之所思。一线教师运用此法,有两点建议:一是营造画面感和意境感,教师的语言要充满感染力,必要时采用朗读技巧来渲染氛围情境。二是采用假设问法,教师假设的问题要切合学生认知,以唤起学生的角色和身份的代入感。
六、选点法。语文教材是文选型教材,主要特点就是文章的组合,跟文选的区别就在于有无助读系统。用教材教学生学习语文,就要用好课文。而一篇课文又有其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之分,语文教师必须研读课程标准、教材助读系统并结合学情,选择三者的交集之点,才能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找出一些蕴含着丰富情感的语句,细加体会。”(七上《秋天的怀念》)“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有哪些特点?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七上《〈论语〉十二章》)“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试从课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说说其作用。”(八下《大自然的语言》)“小说语言简洁凝练,选词炼字颇为考究,阅读时要注意品味。”(九下《溜索》)“课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找出来”。(九下《送东阳马生序》)总体上说,跟缩写法、复述法等方法相比,选点法常被用来选择炼字炼句和章法考究之处,是一种依靠教师研读课文、捕捉学情而选准教学点的方法,非常考验和体现教师眼光和素养。从某种角度说,一节课可谓成也选点败也选点。一线教师操作时,应当注重最佳选点策略,即重合度原则:课程标准的要求点、教材编写者用“预习”“思考探究”“积累拓展”形成的提示点、考试的常考点以及学生学习的疑惑点,多个点的交叉重合度越高,这个点就有教学价值。
七、解写法。阅读文章,不仅要读出文章写了什么,而且要读出文章是什么写法,更要读出文章这样这种写法有什么妙处效果或写作意图,这就是解写法的基本内涵。“开篇点题,领起下文。”“作者没有直接描绘春雨,二是写万物经雨洗淋后的情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上文写雨,多用‘它’或‘它’指称,为何到这一段改称‘你’?”(七上《雨的四季》)“课文多处运用对称的句子。画出这些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七上《散步》)“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种写法,说说其表达效果。”(七下《驿路梨花》)“欣赏作者的抒情笔法”(八下《大雁归来》); “学习演讲稿的写法”;(八下第四单元“导语”);“笔法多变”,“写上山,用散文笔法”,“写下山,以小说笔法”。(《登勃朗峰》)“《行路难》(其一)以浪漫的笔法抒写了作者的人生感慨和精神追求。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九上《诗词三首》)“小说围绕生辰纲的争夺,采取了明暗结合的双线结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阅读教学的逻辑是,写法决定读法,读法决定学法,学法决定教法。课文学习和解读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解密课文写法的过程。所以建议一线教师在按照“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等步骤层次操作的时候,应将拥有一定的写作经历或体验,作为自己使用解写法的前提和基础。教师若能对诗歌、散文、小说、童话等众多文章体类有一定的写作体会,就更有利于体味课文写法的秘妙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八、删改法。针对课文的字词句段篇等处,采用删减、增添或替换等方式,对比删改前后的表达效果,从而揣摩原文妙处的方法,可谓之删改法。“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散步》。如果换个角度另拟一个题目,你会以什么为题?说说你的理由。”(七上《散步》)“可以尝试将这篇童话改编成课本剧并表演。”(七上《皇帝的新装》)“对照下面《风俗通》里的记载,看看课文主要增添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能见出作者的想象力;又做了怎样的删减,为何要这样处理。”(七上《女娲造人》)“鲁迅非常重视文章的修改。仔细比较下面的原稿和该定稿,谈谈这些修改好在哪里。”(八上《藤野先生》)“可以把《木兰诗》改编成一个剧本”。(八下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任选一首诗,发挥想象,增加一些细节,改写成一则小故事。”(八下《唐诗三首》)“发挥想象,添加细节,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九上《范进中举》)“改写,就是在忠于原作内地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文体、语体和叙述角度等,进行‘再创作’,以服务于特定的需要。改写有助于培养文体意识,提高写作能力,还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原作。”(九上第六单元写作《学习改写》)“这篇小说以酒店小伙计的视角叙述故事,试着换个视角简单讲述这个故事,看看效果有什么不同。”(九下《孔乙己》)“如果根据课文内容编演一个小品,由你做导演会进行怎样的设计?”(九下《变色龙》)根据曹雪芹、鲁迅等作家的写作经验,作家写作时“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是为了精益求精,把诗文改得更好。然而,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删改法,却要背其道而行之,将经典名篇等课文从好改成不好、从妙改成不妙、从精彩改成不精彩,主要目的是通过删改稿的反衬对比而体味原作非凡的艺术效果。建议一线教师多角度多层次使用本法,一是着眼于删改的方式形成删改稿,例如删、增、换等手段。二是着眼于文章体式层面的删改,例如文体、语体、叙述的视角和顺序等。三是着眼于字词句段篇层面的删改,例如炼字炼句处、章法考究处等。
九、比读法。在阅读时,选择单字、词语、语句、文段、篇章、体类等对象,围绕用法、写法、修辞、题材、情意、效果以及主题等方面的两两比较,以便在差异和近同中把握各自的特点和艺术效果,这种方法叫比读法。“体味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用词上的不同”,(七上《〈世说新语〉二则》)“很多民族都有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找来读一读,看看先民们的想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七上《女娲造人》)“找出文中表现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两人不同个性、品质的词语及细节,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得出了怎样的结论。”(七下《邓稼先》)“朗读课文,说说这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七下《短文两篇》)“阅读课文,看看有哪些描写引起了你的共鸣,并和自己读课文之前的想象比较,去感受那种‘美的发现’。”(七下《紫藤萝瀑布》)“两首诗……这两种写法,你喜欢哪一种?”(七下《外国诗二首》)“比较两篇短文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说说它们分别带给你什么样的美感。”(八上《短文二篇》)“《春望》《月夜》都是杜诗中的名作,也都作于杜甫困居长安期间……比较它们在思想情感和写作手法上各有什么异同。”(八上《诗词五首》)“这两篇短文谈的都是读书。比较阅读两篇短文,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然后说说它们在论述角度、写作方法等方面有哪些异同。”(九下《短文两篇》)比读,其实就是比较方法在阅读中的運用。一线教师运用比读法,应当注意三点:一是等量等位比较,不能拿一个词语跟一个语句去比较,也不能拿一个语句跟一个文段比较。二是讲究效果,宜比则比,不能乱比,要重视比读的效果能不能促进学生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等方面素养的提升。三是选准比较点及其数量,无论是比较相同还是不同,要围绕人物、题材、写法、情感等角度选准一个点或两三个点,点数不宜太多。采用比读法,可以在一篇之内,也可以在三五篇之间,后者其实已经是群文阅读,总之要因材施教、因文施法。
十、扩写法。“对本来较为简略、概括的文章或片段加以扩展、补充,使之成为篇幅更长、内容更充实的文章的写作方式,就是扩写。”“首先要忠实于原文”,“还要找准扩写点”,“要特别注意文章内容的一致和连贯。”“发挥想象,增加必要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及场面的描写,力求生动。”“议论性文章扩写的要点在于补充论据。”(九下第一单元写作《学习扩写》)“请你帮作者‘添枝加叶’,把它写得丰满、生动一些。”(七上第二单元写作《学会记事》)“将第一题所写的片段扩展成一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七上第三单元写作《写人要抓住特点》)“设定故事情节后,可以通过适当的联想和想象去丰富细节,使情节更加曲折,人物更加生动。”(八下六单元写作《学写故事》)扩写法是缩写法和复述法的逆向操作,缩写法和复述法要求删减压缩之处,正是扩写法所要添加扩充的部分之处。一线教师操作扩写法,有三个要点:一要明确文章的体类,按照其体式写法来设置扩写点,例如论据之于议论性文章,肖像、语言、表情、性格、景物、心理、场面之于记叙性文章,意象、诗节之于诗歌。二要提供相应的示例来仿写,例如记叙性文章如何写得细致真切,就要选好扩充点写出句段的例子,以便有例可学。三是人称、语气、语体和视角等保持一致,避免前后错乱、漏洞百出。这其实也是扩写法和仿写法打通。要想走进写作之道,不仅各种写的方法要打通,而且写法和读法也要打通。
十一、默读法。这是无声阅读的方法,跟朗读法的放声朗读恰好相反。“本单元重点学习默读。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七上第三单元导语)“默读可以提高阅读速度,有利于较快把握文章的大意。试着采用默读的方式,不分心,不停顿,一气读完全文,了解文章大意。”(七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默读课文,注意做些圈点勾画。可以圈画关键词语,画出重点语句,标出段落层次。”(七上《植树的牧羊人》)“本单元学习快速阅读,力争每分钟不少于400字。阅读时,尽量扩大一次性进入视野的文字数量,寻找关键词语以带动整体阅读,提高阅读速度。”(七上第六单元导语)“快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的故事情节。记录下读完全文的时间,看看你每分钟能读多少字。想一想,哪些因素影响了你的阅读速度?以后注意改进。”(七上《皇帝的新装》)“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八下第三单元导语)“理解、记忆性阅读,可以采取默读的方法”。(八下名著导读《〈傅雷家书〉选择性阅读》)“通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九上《敬业与乐业》)。“带着问题通读课文。”(九上《范进中举》)默读法的要义在于不出声,通过适度减轻阅读者的认知负荷而加快阅读速度。一线教师应用默读法,不能只是向学生交代一句“开始默读”,而应有具体步骤的指导:其一,做到不出声、不动唇、不动喉、不停顿、不回看,一气呵成读完全文。其二,学生遇到生字生词,可以猜读,也可以直接跳过去,还可以圈画出来,留待以后学习、查阅、请教和积累,目的是通览全文、掌握大意。其三,应当依照文章的体类,通过动手圈画语句、要点而培养阅读图式感的训练,了解记叙性文章、议论性文章等不同类型文章的结构通式或写作常法。其四,带着问题任务或借助工具,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读懂大意的程度,按照文体提供相应的默读支架,例如缩写法中提高的一些工具形式。其五,集中一段时间训练阅读时间、阅读速率值的自我监测习惯,在评估阅读速率和阅读质量的同时,及时发现、反馈并改进影响阅读速度之处,例如逐步扩大“视距”等问题,最终提高阅读速度。其六,借助阅读时间的自我监测和阅读过程的自我反思,促进学生对阅读过程的认知和思考,形成“对学习的学习”“对认知的认知”“对思考的思考”,所谓“元学习”“元认知”“元思考”。在默读中,可以分步实施,也可以合并一些步骤实施,这要视学情状况和课文长度难度而定。
十二、猜读法。猜测字词句段篇的意思,预测后续的动作、心理、关系以及情节变化和结局,都属于猜读法的范围。“如果约到生字、生词,可用猜读法”(七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先不看注释,看看能否大致读懂课文,不懂的字句可以猜一猜,也可以暂时略过。然后借助注释,再读一遍,看看不懂的字句是否猜对了。”(七上《狼》)“看到题目,你会想到什么景物?先不读课文,尽量去想象,试着把自己脑子里西鞥成的画面,用三五句话‘定格’下来。”(七下《紫藤萝瀑布》)“此处设置悬念:她们会如何拿刘姥姥‘取个笑儿’呢?”“猜一猜,鸳鸯跟刘姥姥说了什么悄悄话?”(九上《刘姥姥进大观园》)“这篇小说以《变色龙》为题,会写一个怎样的人物呢?带着你的猜测,默读全文。”(九下《变色龙》)由此提炼猜读法的操作要点:一是猜字词意思,再对照注释、查阅工具书或请教别人,验证结果。二是利用标题、开头等课文的部位,猜测后文的发展,读到后文时自可验证结果。三是按照文体要素来猜读,例如小说或童话等就可根据人物、情节等要素来猜测,随笔、杂文等就可以根据其中心观点和分论点来猜测。值得注意的是,猜测时尽量先把自己已经猜测的意思或内容形成一句话或三五句话,可以写出来,也可以跟他人分享,再作验证,最终经受阅读的挑战和冒险而获得更多的阅读乐趣,所谓“消得读书泼茶香”。
十三、造句法。通过句式、关联词或横线括号填空等形式,填充补全相关内容,呈现自己对课文内容理解以及自身生活经验的一种表达方法,这可叫作造句法。“仿照这段文字,描写一处景物,用上‘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并注意合理安排描写的顺序”。(七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参照示例,以‘他是一个 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注意结合课文中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七上《植树的牧羊人》)“仿照课文,在下面横线处添加一句,使他们尽可能与原诗句承接紧密,和谐一致。”(九下《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还有半命题作文,也是填补空白处,完成一个短句当作作文题目。造句法通常跟仿写法配合使用,通过提供支架或样例,促成学生顺利表达,实现信息输入到信息输出的良性循环。用好造句法的关键在于支架的搭建和空白部分的设计。例如:“《春》中从( )这段话,我读出了一个( )的春天。”“《背影》:这是一个 的背影,我的依據是,作者写父亲 这句话。”经过关联词、句式等支架性部分的选择、组合和设计,为空白部分留出适量适度的空间,学生就可借助支架性部分,从课文内容或人生经验中提取相关信息,完成信息输入、加工、转化和输出的良性循环。
十四、续写法。根据原文设定的角色、画面、情境和主题,接续写作形成跟原文既有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语篇,这种方法就是续写法。“故事接龙。同学们分组围坐,由第一个同学写一句话作为故事的开头……其他同学一次写下去……直至写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发挥联想和想象,为本单元课文《皇帝的新装》续写一个故事。”(七上第六单元写作《发挥联想和想象》)“查阅相关资料,为本文再补充一两件体现闻一多‘说’和‘做’特点的事例。”(七下《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一个话题,同学们自由发挥想象,开展故事接龙活动。”(八下第六单元写作《学写故事》)“下面是一位同学还没有写完的诗作,请续写完成这首诗。”“续写时,要和前文的风格保持一致。”(九上第一单元写作《尝试创作》)“为小说续写故事。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一家回答家里,会发生什么?”(九上综合性学习《走进小说天地》)“发挥想象,续写宏儿和水生长大后见面的情景。”(九上《故乡》)学习诗歌、童话、散文、小说等,均可运用续写法。其操作要点乃是分文体要求,找准续写点。因为续写的目的是按照文章的既有内容和结构图式,推测后续的内容和图式,带有仿写的意味。例如,诗歌《乡愁》,其时间线索词为“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唯独没有写未来如何,这就是续写点。例如《皇帝的新装》,要保持人物、称呼、关系和事件以及语体语言风格的一致,皇帝游览结束后,他和大臣们回到宫殿里会如何?续写点就是关注未来情节发展。当然,语言、动作、外貌等描写都是随之同步续写的续写点。
十五、精读法。顾名思义,精读就是精细地阅读,选择精彩、关键和紧要处,作以勾点圈画摘抄甚至是批注点评,欣赏其妙处以及意图。“精读就是细读。”“精读就是精思。”“精读就是鉴赏。”“就是要抓住一部作品的重要内容、精彩片段,加以解读欣赏,而忽略哪些无关紧要或并不精彩的内容,从而提高阅读效率。”(七上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本单元学习精读,要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七下第一单元导语)“细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特点,欣赏精妙的语句。”(八下《壶口瀑布》)“通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并从文中摘抄记者你喜欢的名言警句,仔细品味。”(九上《敬业与乐业》)“把打动你的诗句画出来。”(九下《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小说多次写道人们的‘笑’,找出具体语句,看看人们每次都是为什么而笑的。作者用‘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一处用‘排’,一处用‘摸’,分别传达出孔乙己怎样的状况?”(九下《孔乙己》)“将精彩的句段摘抄下来”。(九下第六单元“导语”)“画出你喜欢的句子,感受其中的意蕴。”(九下《诗词曲五首》)一线教师操作精读法是有困难的,困难在于精读点的选取。在一篇课文内中,精读点是什么呢?根据教材助读系统的描述说明和习题展示,那就是炼字炼句处和章法考究处。其实,这跟前文所述的选点法是内在一致的。运用精读法,也有有意识地学习和运用一些关于圈点勾画、批注点评的符号,以提高阅读的品质与效益。
十六、批评法。这是古人读书常用方法,历史悠久而形成了一种学术传统。例如金圣叹的六才子书(《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西厢记》)批评本,《红楼梦》脂批本等,都是运用该法的名作。“阅读时把自己的感悟、理解、评价或疑难问题,用简练的语言和相应的符号批注在文章的空白处,这就是做批注。”“学习课文中的‘批注示例’,想一想示例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批注的。”“请在课文中选出最能体现黄河特点的两三处词句,仔细品味并加上批注。”(七下《黄河颂》)“这一段中有不少动词使用准确、生动,试选取一处用一两句话做点评。”(七下《台阶》)“评价、探究性阅读,可以采取评点批注的方法”。(八下名著导读)“仿照示例,从课文中另选几处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点评。”(九下《词四首》)“画出引发你思考的語句,以旁批的形式记下自己的感悟。”(九下《短文两篇》)运用圈点批注方法,操作要点有四,可徐徐图之:其一,圈点虽然是随手勾画,但勾画的内容应该是文章的重点、难点、疑点,或者是自己深有体会之处。其二,批注可以从作品的内容、结构、写作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着手,或展开联想、想象,补充原文内容,或写出心得体会,提出自己的见解。其三,经典作品反复阅读,每次圈点批注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一般是循着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的,从解决字词方面的疑问,到重点语句的理解,到全篇内的把握。其四,自己设定一些圈点和批注的符号。如用圆圈表示精警之处,用问号表示质疑,用叹号表示强调,用直线表示需要着重记忆或领会,用波浪线表示重要语句,用竖线或斜线表示段落层次的划分,符号运用要一以贯之。(七下名著导读《〈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批评法是以批注、点评、评论等为代表的方法的类称,通过使用圈点勾画等相关符号的训练,对文章书籍中匠心之处,写出疑惑、思考、评语、赏析和提示等文字,其实跟选点法、精读法本质通同。在学习和运用中,应当根据步骤,一节课只择其一二,提供示例,经常习练直至完全掌握。
十七、矛盾法。课文是教学文本,重视文本矛盾、破解文本矛盾和利用文本矛盾,进行研读文本、设计教学和架构课堂的教学方法,可将其称为“矛盾法”。引导学生发现并开发矛盾:“先生还有哪些看似矛盾的表现?”(七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直接利用教材编写者提供的矛盾:“作者说白杨树”“既‘极普通’又‘不平凡’,这样表达是否矛盾?”(八上《白杨礼赞》)利用教材助读系统中的版本歧异,将学生卷入认知冲突:“悠然见南山”“悠然望南山”,“望”“见”两字都有道理,但陶渊明写诗不可能同时用两个字,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呢?选哪个字最符合陶渊明的心境?(八上《诗词五首》)类似资源还有:“许多名家都曾翻译过《谈读书》这篇文章,各有特色。下面节选了几个译本的片段,读一读,与课文比较一下,体会不同译本的语言特色。”(九下《短文两篇》)将课文后问题中蕴藏的矛盾挑明:“豆是很普通的都,戏也是让‘我’昏昏欲睡的戏,但是文章最后却说是‘好豆’‘好戏’”,这不是明显的矛盾吗?(八下《社戏》)在课堂教学中,最深刻、最能激发学生认知冲突的矛盾,是源于教师解读课文所提炼出来的矛盾。例如《醉翁亭记》“预习”说:“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到任以后,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本文就写于这一时期。”《醉翁亭记》注释①说:“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九上《醉翁亭记》)可见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是在40岁左右的中年时期,自号“醉翁”,真正到了晚年又不自称“翁”,欧阳修人在中年为什么却要自称“翁”?再如“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破烂”有“富丽堂皇”的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达?(九上《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新》)利用矛盾法教学,关键是要发现词语、语句之间的矛盾以及作者现实身份与文章所写状况之间的矛盾,才能设计出能够激起思维千层浪的问题。
十八、演读法。采用演讲、歌唱、舞蹈、戏剧等形式,演绎和呈现课文内容进而揣摩课文语言的秘妙,这种方法可称演读法。“可以尝试将这篇童话改编为课本剧并表演。”(七上《皇帝的新装》)“戏剧组用改编课本剧的方法来进行读书交流”。(七上综合性学习《文学部落》)“可采用合唱式朗诵的形式,设计好领诵、男女生分声部朗诵、合诵等,认真练习,在班里展示。”(七下《黄河颂》)“可以为李清照的《渔家傲》谱曲,并根据音乐和词的意境编一段舞蹈”,“小组分工合作准备或排演,在班里集中展示”。(八下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在了解作者演讲背景的基础上进行模拟演讲。”“一人模拟演讲,一人解说为什么这样演讲。”(八下第四单元任务一)“从中选择一篇改写成课本剧。”“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同学排演。”(九上第六单元写作《学习改写》)“自主选择合适的剧本,分配角色,合作排练,尝试戏剧演出”。(九下第五单元导语)“选择感兴趣的片段,与同学合作进行表演”。(九下《枣儿》)由此归纳演读法,就是演出、演唱、演艺等种种“演”来学习语文,“演”是“读”的手段,“读”是“演”的目的。在具体操作演读法时,要以学生感兴趣为前提,指导学生做好分配角色、台词排练、后勤服务等分工合作事宜,把揣摩好语言、用语言动作传情达意的功夫,作为上台演出的底气。
总体来看,这十八种语文教学专业方法,涵盖了语文教学培养听说读写的技能。因此,其内在联系,也体现在听说读写的关联、配合与融通上。事实上,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这十八种方法,常常也都是彼此“协同作战”,共同为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而作出自己的贡献。
例如:“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七上《植树的牧羊人》)其中的“默读课文”,是默读法的运用;勾画语句、填写表格,则是缩写法的体现。
例如:“在扩展写作时,可以借鉴课文的写法”,“多改两遍,力求做到文从字顺”。(七下第五单元写作《文从字顺》)在写作教学中,前者体现了仿写法,后者体现了删改法,两者同时发挥作用,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发展。
例如:“快速浏览课文,注意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七下《太空一日》)“快速浏览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八下《大自然的语言》)既有默读法的影子,也有缩写法或复述法的影子,也是方法“协同作战”的结果。
例如:“文章句式丰富多样,短句急促有力,长句酣畅淋漓,句式的使用紧密配合氛围的变化,大量运用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让充满激情的语言互相碰撞、应和,汇成一股排山倒海的启示。这是一篇适合朗读的文章,大声朗读几遍,自然能感受到其中强烈的生命律动。”(八下《安塞腰鼓》)这段话揭开了文章的写法秘妙,明显是解写法;又提到句式、短句、长句以及排比、反复、比喻等精彩语句,意在提示采用选点法和精读法;还要求朗读,明显是朗读法的运用,由此来看,这种表述和设计具有多种方法大合唱的艺术效果。
例如:“小石潭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如果你也坐在小石潭边,会有怎样的感受?试用几个词或一两句话,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八下《小石潭记》)在《小石潭记》课文中“最深的印象”,其实就是教学价值丰厚点,即精读点,体现了选点法和精读法。问句是一个假设句,带有穿越时空进行对话和感悟的性质,鲜明地体现了入境法。再写几句话,可能就是一种思考、感悟和鉴赏,体现了批评法。由此可见,这道练习题也是同时运用了多种方法。
例如:“仿照示例,另選一处人物语言加以分析。”(九下《唐雎不辱使命》)在课文的阅读教学中,这样的训练明显是仿写法、选点法、精读法等方法融合,形成了方法的合力。
例如:“阅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仿照示例,完成下面的图表,并据此复述课文。”(九下《曹刿论战》)作为课文阅读教学的助读系统,显而易见是仿写法、缩写法和复述法等方法的水乳交融。
例如:“仿照示例,标示出下列语句中的停顿,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九下《出师表》)这样的阅读教学任务,整合了仿写法、默读法和朗读法等方法,旨在全方位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
例如:“《十五从军征》是一首叙事诗。试发挥想象,扩充细节,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九下《诗词曲五首》)其主要使用了扩写法、删改法这两种方法,体现着读写结合的设计思路,散发着浓浓的语文气息。
在统编教材中,助读系统中体现多种方法融合的资源,举不胜举,俯拾皆是。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语文教学专业方法并非是彼此割裂的,而是具有内在联系的。根据这种内在联系,诸多语文教学专业方法可以构建一个体系。其框架、分类与联系,如下图所示:
这个语文教学专业方法体系,着眼于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培养,建构起一个以解写法为统领,其余各法为支撑并存在内在关联的结构。根据方法本身所具有的技能特点,将朗读法、复述法和演读法定位成“听说读”为主的方法,将其余方法定位成“读听结合、读写结合、说写结合”的方法,并梳理复述法、造句法、缩写法和扩写法等方法之间的联系。这显示了语文教学以读写为主、兼顾听说,指向了基于教材课文等学科主要资源提炼方法从而完成语文学科“独当之任”的立意。
上述十八种语文教学专业方法,都是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出现和使用频率较高的方法。事实上,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语文教学专业方法,也远远不止十八种。其余的语文教学教学专业方法仍有待于进一步提炼,并及时纳入语文教学专业方法论的体系中,以便一线教师可以掌握更多的语文教学专业方法,并使其彼此融合、形成合力,进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效。
〔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立项课题“基于专业方法落实核心素养的名师课例研究”(课题编号:QJH2021101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靳健,赵晓霞,郭俊奇,李金云.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由程翔老师的一节“课堂作品”说起[J].初中语文教与学(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12(05).
[2]黄厚江.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J].高中语文教与学(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13(08).
[3]黄厚江.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J].初中语文教与学(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13(10).
[4]薛法根.用语文的方式学语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实录及评析[J].小学语文教与学(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12(08).
[5]熊纪涛.语文教学专业方法意识的学理透视[J].中学语文,2020(10).
[6]叶圣陶.中学国文学习法[A].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92.
[作者通联: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附属中学]
鉴别出现困难争议怎么办?
建立分级指导机制,加强动态指导和规范
近日,“口语表达训练”课程向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有关部门递交了鉴定申请。该课程培训目的与培训内容与现行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有重合,培训方式以班级授课、集中培训为主,这些与学科类培训项目的特征相吻合,但评价方式以实践性、创造性等活动为主要过程,符合非学科类培训项目的特征。
——《中国教育报》2021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