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生产许可的风险防范及审查对策实践思考
2021-12-20张美超
张美超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对饮食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但要吃得营养还要吃得健康,这对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我国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究其原因,是因为食品生产企业主体责任以及行政监管工作未能充分落实,导致食品生产许可出现一定的风险。如何更好地规避食品生产许可风险,现阶段已经成为需要重点去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食品生产许可的风险防范及审查对策,希望能够为相关审查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针对近年来我国各地频繁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国家加大了对食品生产许可运行体制的关注,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何更好地进行风险识别,增强自身的风险意识,规范履职,有效规避许可审查风险,促使许可审查水平能够得到显著提升,保障企业食品质量和安全,推动食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已经成为市场监管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
一、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其重要性
食品安全是指食品在符合营养要求的基础之上,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比如急性危害、慢性危害。食品安全关系到我国每一位公民的生活,做好食品安全工作责任重大。近年来,我国重大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出现,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例如瘦肉精、地沟油、克伦特罗、滥用食品添加剂、化学添加剂、使用劣质原料进行食品制造、一些腐败变质的食品也被不良商家投入到市场流通当中,可以说我国现阶段食品安全问题非常严重,已经涉及蔬菜、肉食、小吃以及婴幼儿奶粉等各个行业领域,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健康发展。同时,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危害程度相对以前来讲,要高出很多,从以往的外部危害逐渐转变为内部危害,而一部分生产者为了利益采用多种制毒制劣手段,且手法呈现出深入、多样的特征,通过对有毒有害食品分析之后发现,目前犯罪分子造假的方法越来越多样化,隐蔽性也越来越高。
总之,食品安全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关系到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食品安全是社会活动的基础,对于食品生产行业来讲,食品安全问题是其进行日常生产和销售必须要遵守的基本道德底线。因此,一定要高度重视和关注食品安全问题。
二、食品生产许可概述
食品生产许可是规范食品、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活动,加强食品生产监督管理,保障食品安全实行的许可制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食品生产活动,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生产许可。任何企业法人、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从事食品生产活动,必须要具备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条件,并持有食品生产许可证,这样才能投入到食品生产当中;未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不能进行食品生产,而无论是企业或是个人,对于无证食品也不能进行销售。
三、食品生产许可的风险防范及审查对策
(一)意识风险与对策
1、意识风险
食品品质一部分来源于知识,而更多来源于意识,品质是一个企业得以发展的基础,因此各大企业一定要具备较强的质量意识,要将质量作为企业发展的关键。现阶段很多企业自身并不具备较强的质量安全责任意识,也没有投入过多的时间、精力以及资金进行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现有的控制体系存在漏洞,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导致食品安全水平受到一定的限制,生产的产品质量就会出现不稳定现象,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现阶段,民众对于食物添加剂造假、食品农药残留、注水牲畜肉等食品安全问题较为关注,而这些问题也经常被媒体曝光,但之所以不断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并不是企业的基础设施或技术问题,而是因为企业缺乏较强的质量意识。经过调查发现,有将近半数的企业认为,自身并不应当是食品质量安全的责任主体,而这也是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审查人员在食品生产许可工作中也面临着一些难题,比如食品企业进行文件和现场的造假,在获得生产许可证后,会出现“两张皮”的现象。
2、对策
企业的意识决定了其生产行为,而生产行为对最终生产情况造成直接影响。产品质量不仅取决于技术,企业高层领导的质量意识也是其产品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只有企业的领导人员对质量安全管理有正确的认知,并积极参与到安全管理体系构建和实施当中,才能确保食品安全生产质量。所以,在审核计划中要给高层管理者充足的时间,在现场核查捕捉审核证据之后,审查人员要留一定的时间和企业高层进行沟通,明确企业高层领导者在意识、质量、方针等方面的承诺,并以此为依据,客观评价和评定企业领导者的领导作用,引导其能够对许可准入条件体系运作和差距正确地进行认识与理解,将企业的主体责任意识充分激发出来,从源头上降低企业出现食品安全风险。早在2009年,我国从法律角度强化了企业食品安全生产的责任,并规定了食品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以及食品安全生产标准来进行,并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积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因此,在进行食品生产许可审查工作时,审查人员要从企业管理者方面入手,并做好对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意识、自觉性的审查工作。
(二)审核风险与对策
1、审核风险
食品生产许可是相关部门根据食品企业的申请,对企业食品安全标准及各项细则严格进行审核,之后再给予企业从事规定内食品及食品相关产品生产资格的行为。但相关行政部门进行食品生产许可审核时依据和细则具有通用性,在要求上不够具体,所以很难有效地把握审核尺度。再加上食品企业种类较多,而不同种类的食品企业在生产中进行质量控制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选择的原料、配方、工艺以及车间设备设施和相关工作人员等因素都会对产品的质量造成一定影响,而审核的不确定性也必然会导致审核风险的出现。近年来,我国科技迅速发展,更多的新设备和新技术被开发和应用,食品安全检测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因此,不少食品安全隐患逐渐被检查出来,比如克伦特罗、沙丁胺醇等化学添加剂。而一旦出现食品安全事件,人们就会对许可审查工作产生怀疑。因此,如何减少审核风险,已经成为现阶段重点关注的问题。
2、对策
首先,要做好对材料的审核工作,以便于对食品企业的基本信息进行掌握。企业提供的申请资料能够将其运作体系、车间布局、生产能力、工艺流程等概况充分反映出来,是其食品安全基本水平的一种体现。因此,一定要认真地进行申请资料的审核,对文件的合规性、资质证明、执行标准、代码证书等证件有效性进行检查;检查企业的申请书以及后续现场核查时,需要检查企业的质量手册是否符合食品生产许可的相关细则、管理方法及技术标准,是否具有停水停电等可能影响产品质量和安全的应急预案,或是产品召回预案等;检查企业的相关文件是否具有一致性,比如车间布局图和工艺流程设计是否存在矛盾,技术文件是否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是否和实际生产产品一致。通过严格的材料审查,可使审查员对审核风险有一个初步判定,并判断现场审核是否具有可行性。
其次,做好实际现场的核查工作,要先做好企业采购控制工作,食品企业的原辅料品种非常繁多,而辅料的安全卫生会对产品质量造成直接影响。因此,审查员一定要做好原材料的控制工作,尤其是要加强对一些非食品原料和添加剂的关注,避免这些因素导致企业出现食品质量问题。比如,不少企业是通过感官检验购入农产品,而在判定其农药残留指标时,依靠的是验证供方的质检报告,但这一报告并不是从货原料中检测出来的结果,也无法证明企业购入农产品的质量是否能够得到控制。与此同时,食品原辅料的储存条件也要求较高,企业不但要做好防潮、防霉、防雨漏等防护措施,对于一些需要进行冷冻冷藏的食品原辅料,需要企业能够提供相应的条件和设备;除此之外,企业还要做好对有害生物繁殖的防控措施,避免包装袋出现破损导致原辅料被污染,在原辅料储存的过程中也要坚持保质期内先进先出的原则,而搬运工具是否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清洁和消毒,也应当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从目前来看,不少企业对于这一方面较为忽视。
結束语
为了降低我国出现食品安全事件的几率,一定要对生产企业的各项行为进行规范,相关行政部门一定要加强监管力度,积极采取各项措施,以此降低食品生产许可的风险,确保食品安全质量能够得到保障,为我国人民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