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儿童哲学融入项目化学习活动

2021-12-20徐倩滢

学校教育研究 2021年18期
关键词:哲学环节儿童

徐倩滢

一、儿童哲学融入项目化学习活动的原因

项目化学习活动以项目推进和问题解决为主,强调通过以工程为核心的设计和制造活动来解决生活中真实、有意义的问题。在项目化学习活动中,幼儿建立学习共同体,为了理解而学习,像科学家和工程师一样开展持续的探究并记录发现。设计内容以动手操作为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劳动体验都可得到高度满足,帮助幼儿从内心解决许多项目合作、解决问题方面的困惑,通过对话、分享、协商、反思等促进深度学习的开展。唯一不足是不能充分引导幼儿内心情感的表达,而儿童哲学恰恰能弥补这一点,且融入方法灵活自然。比如本文在项目化学习活动里开展的儿童哲学活动中,着重给与幼儿足够安全的环境,在这一智力情感安全基地中,幼儿更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更便于老师组织展开讨论,引导小组成员能逐渐自发认识到要尊重其他成员,包容和接纳伙伴提出的问题或者观点。这种融合产生了“1+1>2”的效果:幼儿对于项目化学习活动的理解更加透彻,问题意识、独立思考和判断以及深度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快速提高。

二、儿童哲学融入项目化学习活动的形式

在项目化学习活动的开展程序中,沟通分工、组织参与,反思总结等环节必不可少,这些也是儿童哲学中的核心内容。甚至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描述“如果用最少的字来描述什么是儿童哲学,那么答案是:对话探究”。从某种角度看来,儿童哲学和项目化学习活动是相辅相成的,融合的形式也自然从二者相似之处开始探索。目前,我们主要通过以下三个环节实现融合。

(一)两两对话

费舍尔在《创造性对话》中指出,人类通过对话发展了自己的意识和理解力;与语言、书写和使用工具等能力相比,对话是更为基本的一种能力。我们针对项目化学习活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设计专门环节让孩子之间两两表达自己的想法,表达同意与否、挑战、提出质疑、诉诸理性,并允许可能达到的自我纠正。这一探索性交谈方式源自哲学典故——苏格拉底对话。这个对话是与他人就人生的重大问题做理性地交谈,并由此形成自己的信念和自我的价值。对于幼儿而言,这种对话意义非凡,可以在两个幼儿对同一个对象分别做出各自不同的表达。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对话过程一定会呈现认知差异。而这种认知差异让幼儿产生了“什么是真、善、美”的認知冲动,认知冲动正是哲学探索的根源,也更促进幼儿在项目化学习活动中主动弥补认知差异,培养幼儿的表达和倾听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加信任自己的同伴。

(二)集体探究

这个形式也是儿童哲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实践的主要方式。[2]集体探究可以提升幼儿思维技能和智慧,发现学习和生活的意义。要依据“呈现探究材料→激发思考,提出质疑→确定探究话题→表达观点,自由探讨→达成共识”这个步骤来进行。[3]集体探究实现所需的必要环境要素,也都出现在原本的项目化学习活动的环境当中了。这包括创设哲学性思考环境;尊重差异,有序对话;探究主题螺旋性上升;重构教师角色四个条件。稍加调整和就可为幼儿打造一个着重在思维方面升级的项目化学习活动环境,幼儿通过思维的碰撞重建,让自己对项目化学习活动中的问题产生新的思路。在这个阶段,老师还通过想法泡泡的形式,把幼儿的想法即时地用关键词的方式记录下来,帮助他们梳理思维。

(三)反思环节

幼儿是天生的哲学家,他们常常提出让人惊艳的哲学问题。反思是一种哲学习性,哲学的启蒙从就是从反思开始的,每个幼儿都可以是小苏格拉底。项目化学习活动轻松、愉快的氛围有助于幼儿们形成反思的习性。

在反思环节中,孩子可以对自己在本次活动中倾听、表达、是否产生新想法进行反思,也是批判思维养成的过程,也是幼儿们将原本无序的、偶然的哲学思考转变为生存的理想与智慧的过程。每一次讨论由此触发的思考都很珍贵,也唯有时刻通过这种反思的锤炼,锻炼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幼儿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完成充分启蒙的人。

三、儿童哲学解决项目化学习活动的主要问题

针对项目化学习活动中不同阶段产生的问题,下面主要介绍三个儿童哲学活动,以此阐述儿童哲学融入项目化学习活动的主要作用和重要意义。

(一)独自VS合作

这个儿童哲学活动是在项目化活动分组前进行的。对于幼儿园中班的幼儿来说,对于为什么要合作,怎么样合作的概念还是模糊的。通过这类“预防式”的活动的开展,幼儿们在参与项目化学习活动开展前就用自己的理解表达了合作的好处,比如有趣、帮助、更开心、更高效等。也有孩子提前提出疑虑,比如合作中会抢东西,其他人可能会把自己完成的东西给破坏,这个情况该怎么处理?老师会基于幼儿的顾虑进一步展开讨论,让他们对合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愿意和别人合作进行探究,这是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二)探讨公平

这个儿童哲学活动一般出现在项目化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因为每个孩子都具有天然的哲学思维,项目化学习活动在此扮演了激发儿童哲学思维由内向外散发的工具。

(三)坚持VS放弃

当项目持续推进后期,有些小组会遇到很难依靠自己解决的问题,老师也发现了他们消极的情绪。这个时候老师就会马上针对具体的情况展开讨论,鼓励幼儿把自己碰到的问题分享给大家,大家一起帮助他们想办法。但是提出办法后,也有孩子表示这些方法其实他们都有尝试过,依然行不通。在这样的情况下到底应该坚持还是放弃呢?大多数幼儿都表示不能够退缩,要多尝试。也有少部分幼儿表示可以放弃,这时老师追问了幼儿放弃时内心的想法,他们更多地表示希望能缓解消化一下挫败的情绪,或者是得到别人的帮助,甚至希望重新再来一次。

一般说来到此为止,这个活动的全程就结束了。但将儿童哲学融入活动后,这个过程注定要加上一个更有意义的尾音。

总结:

儿童哲学培养,并将之与现有幼儿教育方法有效结合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我国幼教机构在此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还有所欠缺。这其中合格的教育者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儿童哲学与项目化学习活动融合一方面要求教育者本身对概念的精准把握、思维清晰外,还需要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引导。但不管最终效果如何,这种教育对孩子日后的影响深远,在当下中国教育情况来看,其提供了一种稀缺的“高阶思考”的教育方式,可能使其终身受益。

猜你喜欢

哲学环节儿童
依托过渡环节 构建游戏化微课程——解决幼儿园过渡环节“消极等待”的策略
谚语趣画
五环节助学教学设计案例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多环节可变主体行为监管的行为观测力度评估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