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师弃“愚蠢”教育扬“更新”

2021-12-20潘熙

学校教育研究 2021年18期
关键词:脑细胞神经元分数

潘熙

一直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江苏省教育模范,教育部“跨世纪名师工程”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于永正,退休后,他对自己漫长的小学教书生涯做了深刻的反思,他说:“我不会再愚蠢地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

四十多年来,教的学生无数,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差,要么数学考不及格,要么语文考不及格。每次考试后,我都要宣布分数。念到他们的成绩时,我还故意在分数的后面加一个“大”字:“李健——50大分!”

这种话对学生会造成多大的伤害呀!如果说体罚伤及的是皮肉,那么语言伤害的则是心灵。皮肉受伤有药医治,而心灵的创伤却无药可医。

我是他们的老师吗?我配做他们的老师吗?人人都是一个大写的“人”,人人都有尊严、有人格,人人都应该得到尊重。

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人生下来就千差万别,正因为千差万别,才有灿烂的世界和多彩的生活。不能单用学习成绩来衡量学生,文化成绩不是一个人的全部。可惜,我认识得晚了。

于老师反省恳切,堪配其荣誉称号,因为中国教育的时代特色,他所在的时代,没有分数,不仅得不到各种荣誉,连教师这碗饭都端不稳。

名师用“愚蠢”定格“小学分数”教育,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指出“不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不能过于注重分数……”教育部发布“双减”政策。此时的基礎教育又该是啥样?

一、弄清基础教育功能,重释深度学习意义

基础教育,为孩子终身学习奠基的教育,从功能上看是孩子汲取营养的过程,是输入性过程,而非输出性过程。从目标上看,应是准备性教育,而非应用性教育。现阶段教育不成体系,以考试模型来套教育,所以老师上完课,马上要用填空、选择、判断、应用等形式检测孩子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用高考模式来要求小学、初中学生,将知识碎片化,让孩子在不同学段记住不同知识点,每期还得应考,管理者以考分评价教学质量,美其名曰:“高考要分数,我们不得不考”,其实这种观点是“懒政”的表现。高考的分数是选拔、甑别人才,为不同类型人才分流,使其早日更好地发挥其特长。而基础教育是为孩子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教育的根本应该是促进人素质发生飞跃,而非考试;而素质的飞跃,来自脑细胞的均衡全面,而非掌握知识的多寡;而脑细胞的均衡全面75%来自遗传,25%来自后期培育。中国有句俗语:“3岁看小,7岁看老”,意思是一个人小时候的灵智,在3岁基本就能看出来了,一个人一身的发展情况,7岁就能看出”。这是因为0~3岁的关键发育期,2岁时人的脑细胞个数长齐,健全的孩子此时基本能“自理”活动,因而产生“神经元营养因子”,诱发神经元第一次生长发育,缺乏养育经验的父母或长辈,没有全方位刺激孩子脑细胞的方法,要么“散养”,任其自由发展,要么“灌养”,从小就不停“教”知识,使其脑细胞出现发展不平衡。

二、分清分数与成绩的界限,重塑深度教育观

很多人常常把“分数”说成“成绩”是不全面的。现阶段现阶段基础教育的试卷,仅仅评测到语言及少量逻辑。而人的天然智能是多元的,目前达成共识分为八大类,分别是语言智能、音乐智能、视觉智能、运动智能、逻辑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智能。这八种智能早期是相对独立的,如小孩子经常言行不一的现象,就是语言智能与运动智能还在各行其事。为孩子终身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神经物质基础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

三、把握基础教育层级分类,教师自别成长级别

基础教育有三种境界,一是抓分数,这个层次的要求:只顾眼前“利益”,勤学苦练,基本能达到理想效果,中国千年科考积累了丰富经验,曾经就有“头悬粱,椎刺股”等经典成功案例。二是抓体系,这个层级要求为学生建立起各门学科的知识体系,让孩子头脑里有一定知识树,学生能将学科知识前后联系起来。三是促“全”能,这是最高境界的教育要求。要求从脑科学的角度,让孩子去体念、感知学习的意义:用自已的各种器官去收集各种信息,在分析、处理收集到的信息中,发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其目的是促进千亿神经元形成协同工作,让神经元在协同工作中不停地形成新的连接,从而形成用一脑而牵千亿神经元的良好用脑意识习惯,达到不停地产生不同的脑元性神经营养因子,让千千万万不同种类的突触时时都能得到营养,使其不断发展壮大,最终达到完善神经元,让个个神经元均衡强壮,且突触发达,为孩子将来对外界信息接收反应迅速,处理信息方式灵活提供可能;为适应更复杂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四、区分教授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关健点,变惰性教育为促勤教育

教授主义认为:学生是“白纸”,教师按设计好的教案调控课堂,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是有效课堂。而建构主义认为:人都是能动的,先天具有好奇探究意识,有效的课堂应该是老师为学生创造或提供一些适当情境,让学生自己应用己有知识经验创造性的解决“新”问题,激发学生内驱力。大家知道人变懒惰关健在“20”秒,当小孩摔跤时,如果没有旁人关注,他(她)们都会自动站起来,若有了第一次的帮扶,他(她)们就会等待,甚至哭闹以引起旁人注意,乞求帮助和安抚;成年人若手机就在身边,一觉睡醒,多数人都会顺手拿来翻看,若不在身边就会继续睡觉。…诸多事实证明人是贪图“享受”的。教育如果主张教授主义,长此以往,学生逐渐养成惰性,失去主动、积极探索本能。而主张建构主义,不仅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强化人的主动积极性,更重要的是激活学生脑元性神经营养因子,为孩子的神经突触不断产生新的连接提供“肥料”,使孩子的神经元更加强壮,思维更灵活和更灵敏。

因此真正的基础教育,是改变教育主张,放弃抓分时代的“教授”主张,发扬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建构”主张,让学生从“惰性”被动接受学习,变为“勤思、勤动”的积极主动、为适应未来做准备的活动,促使全脑发育和神经间学会沟通协作的教育。

猜你喜欢

脑细胞神经元分数
谁决定你的智商
AI讲座:神经网络的空间对应
仿生芯片可再现生物神经元行为
数独驾到
一种快速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把握物理难点,分数更上一步
这个神经元负责改变我们的习惯
为什么在睡觉时会做梦?
研究人员精确定位控制饮酒的神经元
……的近似分数的若干美妙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