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信息化视野下的旅游与思政学科之融合

2021-12-19薛冰洁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融合

薛冰洁

[摘   要]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每一门学科都应该“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政学科同向同行。旅游资源有着“以德育人”的力量、“以美示人”的导向、“以情感人”的因素、“以文化人”的哲学,这为旅游与思政学科较好地融合提供了必要前提。强化旅游与思政学科融合的意识,挖掘旅游资源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是旅游专业教师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之重要途径。

[关键词]旅游专业教学;思政学科;融合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36-0083-03

旅游是一门涵盖天文、历史、地理、美术、建筑等内容在内的综合性学科,它丰富的研究内容蕴含着大量的思政元素与德育素材。在教学旅游专业知识时,教师要积极利用红色、绿色、黑色及彩色旅游资源,融合思政学科,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强化融合意识,树立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

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有着不同的色彩,各色旅游资源蕴含了不同的教学价值,它们与思政学科相融相通。

1.红色旅游资源蕴含着“以德育人”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共和国先烈们的红色印记与红色精神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予以传承。红色旅游资源蕴含着铸魂育人的一种重要的正能量。旅游者踏足红色旅游地,从史料记载中感知史实,感受革命豪情,找寻历史兴衰更替,明辨是非荣辱曲直。旅游者在身心体验的过程中感受其情,感悟其理,从而激发内心深处的情感,进而转化为思想的认同与道德的觉醒,最后外化于行。因此,红色旅游资源蕴含着“以德育人”的力量。

红色旅游资源植根于革命英雄用鲜血染红的沃土中,传承于革命英雄用豪情书写的壮举中,与每一个踏足红色旅游地的旅游者情感相连、命运相通,是最容易激活旅游者的精神密码,也是最容易让旅游者产生精神共鸣的道德力量。思政学科是德育的主渠道,在学校德育工作方面具有引领性,其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在铸魂育人方面有着特殊作用。因而,“德”是旅游与思政学科之间相通的力量。

2.绿色旅游资源蕴含着“以美示人”的导向

背着行囊出行的旅游者中,有人希望可以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中领略风景之美,也有人希望可以从各地的风土人情中感受异域之美,还有人希望可以从各处的特色食物中体会佳肴之美……旅游大多是为了欣赏美、感悟美。在类型众多的旅游资源中,绿色旅游资源的美显得尤为突出。绿色旅游以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为前提,让旅游者沉浸其中,能让他们感受美好景致、参与审美活动、培养审美能力,蕴含着“以美示人”的导向。

绿色旅游追求自然之美、生态之美,思政学科则蕴含着很多“美”的素材、“美”的内容,其本身汇集了很多体现哲学特色的学术之美、充满故事情节的叙述之美、蕴含辩证关系的思维之美、紧跟时代潮流的现实之美等。思政学科历来崇尚真善美,以引导人认知与探索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真、善、美为其根本目的,因而,“美”是旅游与思政学科之间共同的话题。

3.黑色旅游资源蕴含着“以情感人”的因素

旅游是一种情的体验。此“情”可以理解为“情境”引发的“情感体验”。不同的旅游者到達不同的旅游地,面对不同的风景,体悟不同的风情,产生不同的感悟。有人见泰山,会因其气象的雄伟而有“一览众山小”的感怀;有人临黄河,会因其河道的曲折而有“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的感慨;有人登岳阳楼,会因其景色的宏丽而有“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的感触。黑色旅游是一种典型的情感旅游,黑色旅游资源因与死亡、灾难、战争等相关联而更能拨动旅游者的心弦,引起旅游者情感的震撼与共鸣,蕴含着“以情感人”的因素。

可以说,情感体验是黑色旅游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在黑色旅游中,旅游者既能回顾灾难、战争等事件,也能体验悲剧性事件中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而在思政学科的课堂中,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会利用实际情境或创设虚拟情境,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或体验,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因而,“情”是旅游与思政学科之间相通的纽带。

4.彩色旅游资源蕴含着“以文化人”的哲学

在旅游学界有一个普遍的共识,即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中国是一个旅游大国,广袤的神州大地孕育了多彩的民族文化,不一样的人文景观沉淀着不一样的人文素养,不一样的风土人情蕴含着不一样的处世之理。彩色旅游因其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地域性而给旅游者以更多丰富自我、陶冶自我的文化体验,蕴含着“以文化人”的哲学。

彝族的火把节、查干湖的冬捕、傣族的掷糠包……旅游离不开文化的体验。美丽风景的观感可能因人而异,但独特文化的魅力却不可阻挡。对于游客来说,旅游的初级阶段可能是美丽风景带来的直观感受,高级阶段却必然是独特文化带来的精神愉悦。思政学科一向注重学生的认知与学习规律,力求体现青少年自身的文化特点,提倡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用源远流长的人类文化浸润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因而,“文”是旅游与思政学科之间共有的元素。

二、借力各色旅游,挖掘资源背后的思政元素

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教育教学的追求,为此,各色旅游与思政学科可谓同向同行。

1.借力红色旅游,厚植爱国情怀

红色旅游通常与某些革命纪念地、历史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民族精神有关,是有效落实素质教育、立德树人的一种重要旅游形式,其主要意义在于让旅游者聆听革命先烈故事、感知中国历史知识、了解革命历史事件,让他们在红色旅游中传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精神,厚植爱国情怀。

随着全球化与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世界文化也日趋多元,在这样的大浪潮下,不同世界观发生着激烈的碰撞。于中职学生而言,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正处于逐步形成与日趋完善的关键时期,较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对他们作价值观方面的正确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导游基础知识”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会在第一学期开设。进入新学校,学生对新的环境、生活充满着好奇与新鲜感,他们在第一学期容易接受新事物,自律性也相对较强,教师应适时给予学生充足的精神养料。红色旅游资源中革命先烈们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与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是神州大地上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这笔财富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它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教师可以利用红色旅游资源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这也是旅游融合思政学科的一个重要举措。

2.借力绿色旅游,引导健康生活

绿色旅游是一种生态游,是远离城市与闹区、走进大自然并能获得健康精神情趣的一种时尚旅游。绿色旅游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在对自然怀有敬畏感和保护欲的基础上依靠自然和旅游的并行关系所进行的一种旅游。绿色旅游让旅游者获得了更多亲近自然的机会、深化了对生活的理解,引领着他们保护环境、健康生活。

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节能”成为一种理念,“绿色”成为一种文明,“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成为旅游的一种新潮流。旅游者也正在经历从被动接受信息的客体向具有影响力的主体的转变,他们的环保意识日益觉醒,绿色旅游日益盛行。

其实,我们所说的“绿色”,对于古人而言就是“天人合一、顺其自然”,虽然古人没有明确提出,但“天人合一”的思想却已体现在中国的古代建筑之中。“中国的古代建筑”是“导游基础知识”教材中很重要的一个章节。说到中国的古代建筑,人们首先想到的或许便是依势而就、依山而建,天、地、人共生共长。可以说,富有中国特色的古代建筑印证了中国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敬畏与谦卑。教师在教学这一章节时,要让学生通过对古建筑的学习,懂得旅游业的发展要做到以保护环境为前提,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尊重自然、崇尚自然,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地生活。

3.借力黑色旅游,培养责任担当

随着人们对生命、战争、灾难、死亡等主题的持续关注与深入探讨,黑色旅游成为近年兴起的一种新式旅游产品,其主要是指人们到灾难发生地游览,这种旅游以反思战争和灾难为主体,其意义更多的在于引导旅游者进行体验、反思,激发他们反对战争、珍视和平、珍惜现在的强烈愿望,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培养他们的责任担当意识。

随着现代旅游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的逐步深入,黑色旅游已越来越国际化。旅游者游览“9·11”遗址,有利于增强他们反恐的责任担当;游览“5·12”汶川大地震灾难遗址,有利于增强他们珍视生命的觉悟;游览广岛等战争遗址,有利于激发他们反对战争的决心……全世界范围内,带着悲情的黑色旅游已经跨越文化与国界的限制而日趋全球化。

黑色旅游虽然有一定的争议,但其近年来逐渐兴起,因而教师在教学“导游基础知识”教材第二章“旅游资源”时,不可回避地要有所涉及。黑色旅游资源本身具备的旅游文化相对于其他旅游业态来说比较敏感严肃,在教学时,教师如果在课堂上直接对学生进行教学与宣传,不仅会显得生硬刻板,而且有可能会触及学生的敏感神经。这时教师可以链接某些黑色旅游景区在灾难发生前后的影像资料,用直观的图片引起学生的视觉冲突,让学生在视觉冲突中懂得战争、恐怖主义以及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危害,以此促使学生了解环境保护和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性,从而有效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完善学生的道德价值体系。

4.借助彩色旅游,增强文化认同

彩色旅游是一种民族游,是基于各种民族文化、民俗风情的旅游。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具有多样性的民族文化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彩色旅游旨在引导旅游者在感知民族风情与传统风俗的同时感悟中华文化之魅力,增强文化认同。

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当下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不再沉浸于单一的休闲娱乐游览,开始更多地关注游览的精神文化层面,很多人出游是为了体验不一样的风土人情,感受不一样的地域风情,这也意味着加强旅游专业学生的文化认同是实现旅游与思政学科更好融合的必要举措。

“导游基础知识”教材第三章是“中国的民俗风情”。在这一章的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的组成、分布以及各民族的民俗特点,让学生了解到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不断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所凝结的智慧结晶。我国民族众多,不同民族文化风俗各异。将不同民族文化资源与思政学科相融合,有助于丰富旅游专业的教学内涵,强化学生对课程的认同;有助于创新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有助于旅游专业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的旅游者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之魅力,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

在以立德树人为教育根本任务的背景下,加强旅游與思政学科的融合,是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必经之路。旅游与思政学科的融合,不仅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旅游专业知识,而且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    周侯辰)

猜你喜欢

融合
一次函数“四融合”
两个压缩体融合为一个压缩体的充分必要条件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宽窄融合便携箱TPFS500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融合》
媒体的五个融合和两个不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