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绝经后女性骨硬化素与骨密度相关性研究*

2021-12-19张珍彭玉惠涂晶

中国医学工程 2021年11期
关键词:磷酸酶骨量骨密度

张珍,彭玉惠,涂晶

[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内分泌科,湖南 长沙 410100]

随着中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骨质疏松性骨折患病率显著增高,尤其以绝经后女性多见,随着人们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和关注度的增高,临床上评估骨质疏松的方法有双能量X 线吸收法、骨折风险评估算法、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测指数、骨转化生化标志物等。传统的骨转换生化标志物[Ⅰ型原胶原氨基末端前肽(PINP)、血清Ⅰ型胶原交联C 端肽(CTX)等]在临床中应用较多,而一些新型的骨转换生化标志物:骨硬化素、骨膜蛋白、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等在骨代谢疾病中应用较少。骨硬化素又称骨硬化蛋白(SOST),由213 个氨基酸组成,相对分子质量为24 000,其表达缺失和下调会促进骨的生成。本研究收集长沙市中医医院2014 年至2016 年住院的50~79 岁女性绝经患者进行骨密度(BMD)检测,同时检测其骨硬化素与PINP、CTX,了解骨硬化素与骨密度及PINP、CTX 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4 年1 月至2016 年10 月在长沙市中医医院住院的50~79 岁女性绝经后患者。

入选标准∶①绝经后女性;②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按研究方案进行有关检查。排除标准∶①肝肾功能异常;②有严重心脑血管及其他系统性疾病;③影响骨代谢的慢性疾病如类风关、甲旁亢、甲亢、肿瘤、慢性腹泻及其他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疾病、骨关节病;④近期用过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半年内用过雌激素、降钙素,一年内用过氟化物、双膦酸盐和肾上腺皮质激素);⑤存在影响骨密度测量的解剖结构异常,如严重腰椎病等。

按照上述标准进行筛选,本研究共选取受试者251 例,其中骨质疏松组120 例,骨量减少组88 例,骨量正常组43 例。

1.2 研究方法

1.2.1 一般情况采集 由专人以问卷形式采集患者一般情况:测量身高、体重、腰围,绝经年龄、月经史、生活方式、既往史、家族史。

1.2.2 骨密度测量 全部研究对象均使用美国Hologic 公司生产的Discovery Wi 双能X 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L1~4 骨密度,取其平均值即为平均腰椎骨密度,测定左侧股骨颈骨密度。

1.2.3 标本的检测 所有入组对象均空腹8~14 h抽血检测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血清钙、血清磷,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另留取5 mL 静脉血样,分离血清,集中检测血清骨硬化素、PINP、CTX[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使用CUSABIO 试剂盒,由武汉华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经核对后釆用SPSS 20.0 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的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呈偏态分布的以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H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分析。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间一般情况比较

本研究共纳入251 例受试者,其中骨量正常组43 例,平均年龄(57.37±6.18)岁,平均绝经时间为(8.12±6.20)年;骨量减少组88 人,平均年龄为(62.40±5.96)岁,平均绝经时间为(13.50±6.16)年;骨质疏松组120 人,平均年龄为(65.50±5.71)岁,平均绝经时间为(16.02±6.32)年。平均年龄及平均绝经时间组间比较,骨质疏松组高于骨量减少组,骨量减少组高于骨量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各组间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及BMD 比较

各组间股骨颈BMD 及平均腰椎BMD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骨质疏松组低于骨量减少组,骨量减少组低于骨量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量正常组及骨量减少组PINP 水平明显低于骨质疏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骨量正常组与骨量减少组间PINP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量正常组的骨硬化素及CTX(CTX 不满足正态性分布,采用Kruskal-wallisH检验,(χ2=19.819,P=0.000)低于骨量减少组,骨量减少组低于骨质疏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各组间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及骨密度比较()

表1 各组间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及骨密度比较()

注:1)与骨量正常组比较,P<0.05;2)与骨量减少组比较,P<0.05。

2.3 骨硬化素与各变量的Pearson 相关性分析

骨硬化素水平与年龄、绝经时间、平均腰椎BMD、股骨颈BMD、PINP 呈直线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年龄、绝经时间、PINP呈正相关,与股骨颈BMD、平均腰椎BMD 呈负相关;而与CTX 无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骨硬化素与各变量的Pearson 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大,绝经的时间越长,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会越来越高,且骨转换生化指标物的阳性率也随之增加。一些传统的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如PINP、CTX 等在骨代谢疾病中运用,尤其在骨质疏松症的诊疗过程广泛应用。张萌萌等[1]对1 084 例35~79 岁汉族女性按5 岁为一个年龄段分组,检测各年龄段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结果显示50~60 岁年龄段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骨钙素明显升高,抗酒石酸性磷酸酶、CTX-1、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骨钙素均与骨密度呈负相关;65 岁以后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骨钙素开始下降,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骨钙素与骨密度呈正相关,抗酒石酸性磷酸酶、CTX-1 与骨密度呈负相关。提示在不同年龄段骨转换生化标志物与骨密度关系会有变化。邓咏梅等[2]测定了90 例绝经后1~5 年绝经早期妇女的骨密度及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结果显示骨密度减低组血清PINP、Ⅰ型前胶原羧基末端肽、骨钙素明显升高,认为绝经早期妇女定期检测上述指标可早期识别出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

骨硬化素由213 个氨基酸组成,相对分子质量为24 000。骨硬化素在骨细胞和成骨细胞中高表达,在破骨细胞中不表达。骨硬化素通过抑制成骨细胞的分化和功能抑制骨生成,是骨形成的负调节因子[3-4]。2015 年YORGAN 等[5]的研究证明骨硬化素可抑制骨生成。本研究显示绝经后女性患者,血清骨硬化素浓度随着年龄及绝经时间的增长有增高趋势,与年龄和绝经时间成正相关。骨硬化素在骨量正常组最低,骨质疏松组最高,骨硬化素与腰椎、股骨颈骨密度呈负相关,提示骨硬化素升高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王丹等[6]研究糖尿病肾病维持行血液透析患者骨硬化素与骨质疏松关系显示骨硬化素在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逐渐升高,认为骨硬化素是发生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还有研究显示血清骨硬化蛋白水平与骨大小、密度和强度呈负相关[7]。但张敏等[8]研究50~75 岁绝经后妇女骨硬化素与体脂含量及骨密度的相关性显示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血清硬化蛋白水平低于非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硬化蛋白与全身、腰椎、髋部的BMD 和体脂含量呈正相关,与本研究不一致。李恒等[9]研究绝经后妇女骨转换标志结果提示骨硬化素在正常骨量组显著高于骨量减低组及骨质疏松组。贺无恙等[10]研究老年人[年龄60~91 岁,平均(75.5±9.1)岁]血清骨硬化素与冠心病及骨质疏松相关性显示骨质疏松组血清骨硬化素低于非骨质疏松组,骨硬化素与腰椎骨密度、年龄呈正相关,与本研究结果相反。其进一步多元线性回归显示骨硬化蛋白水平与腰椎骨密度、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年龄显著相关。由此可见血清骨硬化素水平可能受环境、检测条件、受试者基础疾病、年龄等多种因素影响,在不同研究中结果差异较大。

综上所述,本研究显示骨硬化素在绝经后女性中随着骨密度下降而增高,对于评估绝经后女性骨代谢水平有临床应用价值。但仍需要更多临床与基础研究探讨血清骨硬化素与骨代谢、骨密度之间的规律,我们相信随着骨硬化素研究的不断深入,能够为骨质疏松等疾病的防治提供新靶点。

猜你喜欢

磷酸酶骨量骨密度
预防骨质疏松,运动提高骨密度
大豆紫色酸性磷酸酶基因GmPAP14启动子克隆与功能分析
骨密度水平分三级
天天喝牛奶,为什么骨密度还偏低
军队离退休干部1231例骨密度检查结果分析
营养影响骨骼强度
酶级联反应放大策略用于灵敏检测酸性磷酸酶
阿特拉津对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铜胁迫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武术运动员退役前后骨量丢失的身体部位及年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