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视域下艺术类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

2021-12-18吴勇

大学·课外阅读 2021年11期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文化自信

摘  要:文化能够体现出一个民族和国家的软实力,加强文化自信是构建软实力的基础,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阐述了艺术类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现,如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对外来文化盲目跟从以及对当代先进文化缺乏关注;分析了艺术类大学生缺乏文化自信的原因,包括社会环境因素、校园环境因素;提出了培育艺术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基本原则,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源泉、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基石,总结了大思政视角培养艺术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大思政视域;艺术类大学生;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4-0143-03

作者简介:吴勇(1992—),男,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在读,湖南工商大学音乐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音乐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自信是社会群体对本国文化的一种积极的集体意识,高校主要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质量的人才,因此应发挥其教育主阵地作用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程度相对来说比较低,文化素养不高,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更应该加强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积极探索有效的策略来全面提升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艺术类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现

(一)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

我国的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但是从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受西方文化影响,多元文化的涌入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不再辉煌,甚至还出现了文化断层的情况。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学生从小接触的传统文化以及接受的传统文化教育都比较少,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缺乏正确的认知。很多艺术类大学生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只了解一些非常基本的内容,对于传统文学、诗词、服饰以及习俗了解比较少,甚至对传统礼仪抱持抨击的心态。总体来说,艺术类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正确的认知。

(二)盲目崇拜和推崇外来文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和世界各国的交流和联系越来越频繁,“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了我国和世界各国的贸易交流,这就使得世界各国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形态融入我国[1]。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强调要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摒弃落后的传统文化,但是在落实的过程中,人们渐渐对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产生了错误的认知,认为凡是西方的文化都是时尚的、先进的、正确的,凡是传统文化都是落后的、应该摒弃的,青少年中出现了大量盲目崇尚外来文化的风气。艺术类大学生平时接触的艺术教育主要以西方艺术为主,对于传统艺术的认识不足,这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外来文化的盲目崇拜。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教育背景下,很多艺术类大学生盲目崇拜外来文化,对于资产阶级的各种文化和观念盲目跟从,没有进行区分和选择。比如大学生在平时将西方的影视、生活方式、饮食看作是高级的,而将传统、中式的看作是落后的,这就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

(三)对当代先进文化关注不足

当代的中国先进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科学、积极、向上的文化,以培养有纪律、有文化、有道德和有理想的公民为基本目标。但是从现实的情况来看,艺术类大学生对当代先进文化的关注度不高,将平时的学习重点放在艺术技能、艺术素养的提升上。学生对传统、优秀的文化不够关注,而更青睐当前的网络文化、速食文化,学生的心态非常浮躁,急功近利,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以为然。

二、导致艺术类大学生缺乏文化自信的因素分析

(一)社会环境因素

从社会环境来看,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就一直在强调吸收和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文化和经验,和世界各国的交流、贸易和文化往来越来越频繁。虽然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2]。在开放的时代背景下,一些不良的思潮涌入我国,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充斥着社会的各个层面,艺术类大学生生活、成长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会受到影响。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发展的转型期,在经济新常态下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和矛盾,社会上利益至上、金钱至上、急功近利等不良风气会对大学生带来深刻的影响。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艺术类大学生的信念缺失,价值观追求受到了影响,更加关注物质利益而忽视了精神方面的追求。此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互联网将其思想价值和意识形态不断渗透到中国,试图将我国大学生西化,这也使得艺术类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认同受到影响,导致文化自信缺失。

(二)校园环境因素

从校园环境来看,艺术类院校和专业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培养,重点在艺术素养、专业素养上,对文化教育有所忽视。我国高校对艺术类学生在招生过程中对他们的文化水平要求比较低,重点关注他们的艺术素养和艺术水准,所以选择走艺术道路的学生很多从初中、高中开始就弱化了文化课的学习,这会影响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而影响学生的文化自信。从艺术类高校教育目标来看,他们更倾向从艺术类学生就业的方面来开展教学,设置课程,课程体系中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比较少,形式化严重,没有取得理想的实效性,这使得艺术类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比较少,对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非常不利。

三、艺术类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遵循的原则

(一)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

培育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是高校思政课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大思政”的视域下,要促进思政教育和各类专业课程教育的有效融合,同时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无论是哪种途徑,都要求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明确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将其作为国家意识形态,以此对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思想的侵蚀进行自觉抵御。高校在培育艺术类大学生文化自信时,要结合学生意识形态淡薄的特征来开展教育工作,构建“大思政”观念,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文化自信培育的指导思想,带领学生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意识内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道路,筑牢学生的思想根基。

(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源泉

培育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要以传统的优秀文化为源泉,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深刻把握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以此来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我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的类型和内容非常丰富,并且传统文化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智慧,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艺术类大学生而言,一定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充分利用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认识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能够从中体会和感悟中国精神。比如儒家文化,其不仅对我国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甚至对整个东亚文化圈都有重大影响。高校要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源泉来强化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将相关的内容渗透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以此来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让学生能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产生高度认同,形成文化自信[3]。

(三)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基石

增强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要以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为基石,从时代发展的特征出发来加强文化教育。从大思政的角度来看,要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以及其他的专业课中,从学生具体的专业和发展需求出发来加强教育,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历程,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成绩和成就,以此来让学生认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高校要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发展、新动态等融入其中,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肩上的使命和责任,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四、大思政视角下艺术类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有效路径

(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大思政的视角下培育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一定要落實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和根本任务,时刻围绕立德树人来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立德树人是教育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和使命,而思想政治教育是践行立德树人的有效路径,所以一定要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加强教育之外,高校还要形成大思政的教育理念,让各类课程都能够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资源,并在合适的时机加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促进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融合。思政教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关注学生的意识形态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当前多元文化的冲击下,高校要引导学生对外来文化进行辩证批判,不能盲目跟从,可以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但是对一些非主流的意识形态以及文化也要自觉抵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责任意识。总之,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定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重视对学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发扬和传承中华文化,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4]。

(二)加强课程思政的建设

大思政视角下要培育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高校应该加强课程思政的建设,充分发挥教育教学主阵地的作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并且近年来随着课程思政、三全育人等理念的提出,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艺术类大学生而言,也要加强课程思政的建设,发挥出各类课程的育人价值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对于思政课而言,一定要不断提升其地位,落实课程目标,提高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改变以往思想政治教育边缘化的现状。

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实施的是应试教育,而应试教育让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专业课教学和实践教学当成教育工作的核心,学校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围绕专业课程和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培养来展开的,对大学生思政教育不够重视。学校对思政教育的不重视导致思政教育出现边缘化现象,缺乏对思政教育课程的顶层设计,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及相关规章制度的建设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是当下最需要改善的问题。在实际的思政课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因材施教,挖掘专业特色,转变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和模式。另外,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传统文化的内容渗透、融入艺术课程中。比如对于美术类专业的课程,要融入中国传统书画方面的知识,将中华传统的绘画技艺以及相关的历史成就等内容渗透到课程体系中。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要加强中国戏曲、戏剧等传统音乐的教育。总之,一定要在艺术类课程中渗透丰富、多元的传统文化知识[5]。

(三)营造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良好环境

培育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还要营造出良好的校园环境,从多个层面和视角来影响学生,构建立体化的教育、教学环境。首先,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发挥出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文化环境能够对大学生的行为和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高校要加强硬环境建设,将楼台、亭阁、纪念石以及雕塑等灵活应用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打造具有古典气息的校园环境[5]。另外,高校的教学楼、宿舍以及办公楼等,都可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名言警句来命名,凸显传统文化底蕴,并在无形之中感染和影响学生,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和熟悉感,增强文化自信。另外,高校还要做好软环境建设,在师德师风、学风教风、校规校纪等方面融入传统文化,将中华文化经典融入校园广播、展板、宣传长廊以及校园网站上。学校还可以开设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社团,比如历史研究社、书法协会、茶艺社、文学社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积极开展各类社团活动,依托社团活动来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夏春荣. 大思政视野下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路径[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38(01):14-16.

[2] 林小燕.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构建[J]. 海峡科学,2020(08):73-76.

[3] 杨群波. 大学生思政视域下高校表演艺术教育与文化自信[J]. 幸福生活指南,2019(24):01.

[4] 宋鹍鹏. 新时代思政教育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浅谈[J]. 科学与财富,2020(05):118.

[5] 杨翌. 大思政视野下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路径研究[J]. 智库时代,2019(05):16-17.

(荐稿人:武亮,湖南师范大学副教授)

猜你喜欢

艺术类大学生文化自信
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特点分析与对策研究
浅谈艺术类大学生消费心理及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新媒介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辅导员视角下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关于加强艺术类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