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梦晴: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小学语文小古文教学有效性
2021-12-18欧梦晴
欧梦晴
摘要:在现阶段的教学活动当中,针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要进行相应的调整,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设计作文教学课堂,确保学生的学习能够通过作文教学得到满足,这也成为了教师的重点教学目标。与此同时,作文教学对发展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学生文学素养也有着极大帮助作用,因此,更需要教师加强重视、合理地调整语文作文教学方案。
关键字:新课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47-482
引言
考虑到小学生的实际年龄特点以及心理特征,很多时候,他们在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上都有着一定程度的障碍,这样将会限制他们的写作能力,所以在学校语文课程中写作与教学历来都是课程的重难点。特别是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语文写作课程也做出了新的调整,基于此背景之下,本文针对新课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展开分析,希望能够解决传统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问题、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一、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
基于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要重点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性,并且满足学生对趣味性强、学习氛围的需求,避免作文教学以传统教学理念为准,而是要真正融入新课改的基本教育方针、进一步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便可以充分地运用好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多媒体有着音频、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应用在教学当中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枯燥、乏味的知识内容以更加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对学生的感官也会产生一些刺激,更好地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以山水景色为主题展开作文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我国山水美景的相关视频,如黄河、长江、黄山、张家界、九寨沟、珠穆朗玛峰等,这样的视频能够促使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在写作时自然能够运用自己的写作经验创作出高质量的文章,并且,也能借此机会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代入生活元素进行教学
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通过代入生活元素进行教学能够将教学模式变得更加简洁、生动起来,并且,生活元素也能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促使学生感受到作文在生活中的价值并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创作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写作之前回顾学校运动会的场面,想一想,在学校运动会时有哪些令人深刻的事情,对哪个场景比较难忘。通过代入这样的生活元素学生自然能够结合自己的记忆进行回顾。接下来,教师再引导学生以“难忘的运动会”为主题进行写作,学生自然能够有话要说、有字要写,创作出真情实感的好文章的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
三、构建愉悦氛围展开作文教学
新课改的背景下,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执行教学工作,全面重视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需求,所设计的教学课堂要符合学生认知,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基础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多方面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因此,在设计教学模式时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能够对写作产生更多的积极性,这样才便于教师讲解基础知识、渗透写作技巧。比方说,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创设情境的方式设计教学方案,情境是教师设定一个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情境中亲身体验感同身受,然后再把学生自身的体验以文章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样的方法极容易调动学生的创作兴致,对学生而言也是十分新鲜的。例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以训练学生描写能力为主题设计教学方案时,可以改变学生写“流水账”的写作模式,而是为学生创造出一个情境,如:重阳节快要到了,重阳节是一个尊老敬老的节日,如果学校组织同学们在重阳节这天做一些与节日有关的事,大家都会做什么事呢?听到教师的提问,在教师所设计的情境当中学生会积极联想重阳节的一些习俗以及重阳节的典故。接下来,学生便会发言“去敬老院看望老人”或者是“陪陪自己的长辈”等等。在这样的过程中,能够有效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分析、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写作思路。接下来,教师便可以以此为主题,让学生将自己的想象写成文章,想一想在重阳节那天自己都会做些什么,通过运用这样的形式,学生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情进行教学,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既能够锻炼学生的描写能力,又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当中、对写作产生更加深入的认知。
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时,传统的教学形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而新课改的指导方针则更應该得到有效渗透,在教学的多个细节当中,教师都需要严格把控,确保所合计的教学方案能够完全符合新课改的基本方针,这样自然会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真正凸显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价值,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作文教学中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王清丽. 关于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探究[J]. 教育现代化, 2017(19):140-141.
[2]王红梅. 关于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有效作文教学的探析[J]. 考试周刊, 2018(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