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语文世界的文化守望者

2021-12-18冯佩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1年47期
关键词:对话文本文化

冯佩

摘要:王崧舟老师有一颗自觉的文心,他的文心融化到骨子里。每次听王老师的课,“文化传承”不断在我脑海闪现,王老师就像大语文世界里的文化守望者,他扎根在语文这块土地上,精心耕作,风乎舞雩,跟学生一起沐浴经典的光辉,穿透文化的时空隧道,游弋在语文的文化星空里……

关键词:文本;文化;对话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47-479

一、与文本对话

部编版语文新教材问世以来,我们一直在不停地进行解读。横向,纵向,交叉,构筑一张网,形成立体图式,构建知识架构。王老师课的展示和意图解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说明他真正地做到了!

1.宏大、详细的文本解读

“语言建构与运用”作为四大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要实现思维发展与提升,实现审美鉴赏与创造,实现文化传承与理解。

王老师的每一篇课文的展示不是就一篇解剖一篇,不是单调于一字一词一句的结构式或解构式分析。每一篇课文我们能看到宏大的解读脉络,就文本所处年段及单元,前牵后联,纵向构筑一条条经线,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螺旋式上升。单篇课文也好,整本书也好,均是如此。

同时,王老师又可以提纲挈领式的抓住某一处或几处细节,细细品析,在这一处或几处中往往能体现故事发生背景、揭示人物性格特点或是命运发展与定格。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中,紧紧抓住几处对李大钊先生的反常表现,就将一个柔情的慈父和忠于革命的革命者深深地打进学生的内心,李大钊在学生心目中活了,这个100年前的人物在现代学生心目中活了。

2.敦厚、前瞻的文化视野

听王崧舟老师的课,总被他深厚的文学底蕴所折服,又对他高屋建瓴式的文化视野充满敬意。“诗意语文”的精神谱系融合了中西方文化,它的价值体系也囊括了文化传承。每一堂课都是一堂敦厚的文化课。

《好的故事》中的周树人,《爱莲说》中的周敦颐,《十六年前的回忆》中的李大钊,将中国人的精神特质体现得淋漓尽致;《城南旧事》中坚守对儒家文化的仁爱与善良;《枫桥夜泊》中悠悠的“钟声”,终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的经典。

每一个文本选入教材经久不衰必然有它的道理,有值得我们反复品读的价值。正是有了这一系列的铺垫,走向越来越明晰,一步步为学生人生的成长路奠基。我想,学生今后在人生中要是遇到了困难或是绝望,一定会坚守心中的君子品性,这当中的希望与“美丽、优雅、有趣”必定会显现,且终究充满仁爱与善良。

二、与文化传播者的自己对话

文本应该说什么,我们在文本中反复体验,伴随精神过程的延展,形成我们的阅读经验,而这个经验被赋予了文化的内涵,这个解读有了自主性和个性化。我们会带着自己的生活和生命图式参与其中,在书中读懂作者,更是读自己,这时,文本的意义更多的就来源于教师自己的生命历程。

1.堅守文化圣地

坚守语文这片精神净土,20年来不渝地探索诗意语文新发展。不仅思考诗意语文从何而来,明确诗意语文意欲何为,坚定脚下的路,探寻诗意语文的归依。

一辈子在语文大地上孜孜不倦追逐梦想、追求卓越,生动地诠释了坚守的价值与意义,铁定心要把教育当做一辈子的长久事业来做。探索路上充满艰辛与劳绩,不断探究,不断前进,常改常新。就像沙漠中的胡杨:志在凌云,却又缓慢沉着,不管遇到多大的坎坷,将脚下的路踏平,“惟其艰难,才能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

而一堂课的广度、厚度与深度,甚至温度,无一不凝聚着一个师者自身的生命历程。王崧舟老师就是这样坚守着,执着着……

2.传播文化精髓

一篇课文,一个人物,一个意象,无一不凝聚着中国文化的精髓。

《爱莲说》他不局限于展示莲花般的君子品格,以陶渊明为代表的真正的隐士和隐士精神他要传达;国花——牡丹代表的富贵他要传达;莲花代表的真正君子精神他要通过莲花的七种品性与君子品性一一对应。《十六年前的回忆》从李大钊的神态、言行、外貌中一点点地触摸、感知伟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不断复现,不断冲击着学生内心,让李大钊走进学生心里,活在学生心里,让学生由表及里地接受、内化,并渐渐外化,这是王崧舟老师赋予自己的使命。他将中国人的精神特质注入学生骨髓。

每一篇课文里的旁征博引,有的做类比或对比,有的做辅助性理解,有的是长长文化长廊里的回音,一段段古典音乐,一张纸中国画式的PPT等都是在致力于文化传播。一句句,一张张,一串串,一段段浸入到学生心里。

三、与文化继承者的学生对话

师与生是和谐对等的。是一个空间里的主体,是一串时间里的主体。

1.平等、温和的对待

没有噔噔作响的脚步,没有尖锐刺耳的分贝,没有顾此失彼的眼神,也没有恨铁不成钢的逼迫……步伐慢慢的,声音低低的,眼神柔柔的,信任满满的……这不仅是平等的对待,更是敬畏,将学生放在课堂中央,尊重他们,呵护他们,不凌驾在上。

课堂生成更多的是来自学生,很多学生的输出既是高潮,是板书,是总结,是精髓。发现学生一时语塞,或是不能流畅地表达自己观点时,静心等待;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缺失已久的高峰体验时,大呼表扬、肯定,给学生内心注入一股暖流;巡视时发现学生有收获的情不自禁,发现学生还要继续努力时的低声抚慰;巡视时提醒学生写字时头正、足安、腰挺,特别是腰挺,这是祖国未来的脊梁……

2.行云、流水的对话

王崧舟老师与学生对话始终洋溢着勃发的生命力,始终洋溢着无限的温暖,始终洋溢着智慧的火花,始终洋溢着文化的魅力。

前倾着身体,倾听学生的每次发言,每个字词,甚至是呼吸,抓住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渴望,彼此间的对话或是一脉相承,或是复沓回环,或是渐入佳境……对话衔接如行云,如流水,老师轻松引路,学生步步紧跟。同时,学生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各项感官,有自己的思索。

老师不断地输出,这输出里是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这输出里是中国人的精神体质,这输出里是中国文化的厚重,学生不断地吸收,然后再次输出,学生自得、自悟、自能。他们心灵痕迹不断地改变,是“水对卵石轻歌曼舞的温柔的触动”,这时他们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广度、理解的厚度、思维的深度,更是人格的完整度,内在澄明,始终在场。

我愿跟王崧舟老师一样,在语文这块净土上,将文学文化、精神精气化作琼浆玉露,喷洒在语文大地,滋养每颗心灵。像天空爱云朵那样保护着、温暖着每一个学生,像南风爱春苗,吹拂着让他们张开翅膀生长。

猜你喜欢

对话文本文化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谁远谁近?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