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渗透德育素养教育的探讨
2021-12-18任家荣
任家荣
摘要:德育教学是落实全面组织教育的重要内容,无论哪一学科都应注重德育素养的落实。初中物理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其自身的特性与德育教育具有一定融合,因此物理教育渗透德育教育具有天然的优势。因此,本文从“利用物理规律渗透辩证主义、利用物理实验提高环保意识、利用物理知识进行爱国教学”三个角度出发对初中物理教学渗透德育素养教育进行初步的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物理;德育教育;全面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47-395
将德育素养融合物理教学需要深度结合物理教学的特性,围绕初中物理教学的基本要求与目标来全方位融合。笔者认为初中物理教学渗透德育素养的第一要点应是结合物理辩证主义的规律来为学生渗透唯物辩证主义思想,从唯物辩证主义思想角度提高学生德育素养;第二点则是利用物理实验的直观性与实践性特点来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渗入,提高学生环保意识,提高学生德育素养;第三点则是教师要学会利用物理知识来提高学生爱国教育思想,围绕课堂教学实例与生活相结合,从而有效实现德育教育。
一、利用物理规律渗透辩证主义
我国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国家,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可以看作是社会主义的“灵魂导师”,但初中阶段的学生尚未有马克思唯物辩证主义的概念,而物理教学作为探索世间真理的一种学科,本质上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外在表达,因此利用常规的物理规律来渗透辩证主义教学有益于加大学生对于我国社会发展的认知,从而强化学生德育思想。
例如,物理规律本身包含许多哲学思想。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如讲机械能转化时:“我国的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后,绕地球以椭圆轨道运行,卫星运行时,机械能不变,星在近地点的高度低,重力势能最小,动能最大。教师要学会根据知识点帮助学生渗透在分析问题过程中抓事物主要矛盾的哲学原理。另外,笔者认为物理学习作为学生认知世界规律与自然宇宙的重要学科,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哲学属性,而通过物理教学的验证与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世间的真谛,帮助学生打败那些影响学生成长的不良思想,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物理学习是如何帮助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从而帮助学生梳理良好的价值观,使其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去看待问题。
二、利用物理实验提高环保意识
物理实验具有直观性和实践性,在实际教学中通过物理实验的特性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认知环保意识重要性。教师可在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逐步提高自身环保意识,从环保的角度来提高学生德育素养,一方面让其认知物理学习的魅力,一方面有效落实中学物理德育素养。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将生活元素整合融入,《热和能》章节教学中热机的工作实质,是燃料的燃烧释放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燃料汽油、柴油的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和烟尘。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加剧了‘‘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影响了生态环境。烟尘大量排放,影响空气质量,造成大气污染。煤炭中含有大量的硫,燃烧时有生成二氧化硫等物质,致使雨水中酸度升高,形成酸雨,腐蚀建筑物,土壤酸化,严重的影响了植物的生长。所以,低碳减排是当今生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引导学生从生活每个细节做起,树立环保意识。而其他如电学知识方面,电池电源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电池的内部含有许多化学物质,有些有毒,有些是重金属。
三、利用物理知识进行爱国教学
物理知识作为以数学知识引领下的自然学科,物理知识概念必定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物理知识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学到的物理知识来认知生活中的因子,而通过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来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从而有效落实物理教学的德育教育属性,
例如,气压时介绍我们的西藏高原,珠穆朗玛峰;讲比热容时,通过沿海和内陆地区气温的对比知道祖国地域广阔;讲电能时通过过去和现在对比,介绍中国电网覆盖,电能输送整体处于世界前列;讲连通器时介绍我国的三峡水电站。通过这些让学生知道祖国的辽阔,家乡的发展变化,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了解物理学家的生平事迹,学习他们刻苦钻研,报效祖国的精神。
另外,教师可根据函数知识点结合现实生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结合建国70周年庆阅兵时炮弹的发射高度来引导学生进行重力与加速度概念的构思与猜测,一方面帮助学生复习好函数知识,一方面为学生普及一些军事常识,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爱国热情。
总之,物理教学落实德育素养具有天然的优势,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整合物理教学知识点结合德育教育的基本要求不断的创新教学,更要在教学阶段重视学科教育的德育属性,围绕学生成长目标来完善相关教学过程,以其为党和国家培养优秀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郜建辉.摭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实施[J].中学教学参考,2020(23):55-56.
[2]劉华.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实践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1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