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德育理念渗透思考
2021-12-18孙志春
孙志春
摘要: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学生不仅仅要接受文化基础知识的教学工作,更要注重对学生自身思想德育方面的建设培养,这样才能健全学生的人格品质,实现素质教育理念下的教育要求。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切实注重德育理念的渗透,对于教师而言,其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最长,因此更应当肩负起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培养的重任,并将这一教育工作落实在实处,进而促进德育教育工作的全面有效开展。为此,本文从高中德育教育工作的幾个方面入手,探讨当前高中德育教育工作主要面临的问题,并为广大高中教师提供几点对策。
关键词:高中;德育;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47-330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与提升,社会上对人才的需求及要求也在不断增强。同时,社会对人才标准也在不断的调整,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应有的文化知识,更要学生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高中时期是树立学生正确思想品德意识的关键阶段,这个时期由于学生尚未完全形成成熟的思维意识,其对于很多时期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仍需要教师的指导及帮助。为此,在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切实注重对学生健康品德的培养,将德育理念渗透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结合有效地教育方式,推动德育教育工作的发展,这也是广大高中教师的普遍诉求。
一、借助信息技术,渗透德育品质
随着当前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升,促使教师的德育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教材当中。借助信息技术平台,教师可以为学生直观展现国家主流思想价值观念、治国理政的方针政策、即时时事热点等内容,增强学生的辨别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爱国主义热情及国家认同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同时也能有效丰富教师的教学资源,帮助教师及时转变自身教学思路。不断增强自身教学水平。
对于高中教师而言,自身应当不断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思路,扩展教育渠道,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强化高中德育教育体系。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相关的德育教育网站来丰富德育教学内容,转变以往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引入一些喜闻乐见、即时性较强的热点话题。增强德育教育趣味性与实际性,借助相关德育网站向学生弘扬我国传统文化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使其形成较强的集体荣誉意识,为自身的成长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创新教学模式,培养集体主义
德育教育是一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学工作,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由于该时期学生正处在自身综合素养能力形成的初期,内容思维较为活跃,且具备较强的叛逆意识。在高中德育教育过程中,传统的理论灌输、说教式教学模式很难使学生掌握德育教育理念内涵,也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为此,在高中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当前现有的认知水平,不断转变自身教学思路,创新德育教学模式,为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自身应当树立良好的生活化教学理念,结合故事教学、信息化教学、情景表演等方式创建生活化教学情景,促使德育教育工作具备较强的说服性。同时,教师还要切实依据学生实际身心特点,坚持“生本”教育原则,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不同的认知能力及接受能力开展针对性教育,促使每名学生都能够均衡发展。
例如,对于班级内一些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而言,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集体活动当中,引导学生形成开朗自信的性格特点。而有的学生虽然天生聪慧,但缺少学习目标,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应当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使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
三、注重细节教育,发挥德育价值
结合当前高中阶段的德育教育工作现状来看,高中阶段学生普遍德育意识较弱,仍然存在完全依赖教师教学思路进行学习的问题,难以形成良好的自主意识、自主参与的学习习惯,进而导致很多德育教育活动流于形式,难以推动高中德育教育及管理的有效性提升。因此,高中教师应当切实创新德育教育思路,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现状,将“教学统一”融入到德育教育工作当中,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切实展现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在实际教育管理过程中,高中教师可以将德育教育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其能够及时发现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价值,并自觉承担德育教育的重任,并与其他同学分享德育学习心得,以此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推动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总而言之,德育教育工作不是简单地知识性教学,学生一旦掌握技巧就会利用。德育教育工作需要学生个人的生活学习经验的参与,并逐渐将德育理念内化吸收。同时,教师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应当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切合高中生认知特点,以更为有效地提高高中生思想道德修养,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能够充分展现自身能力,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为国家及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陈露春.加强高中德育管理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研究(上旬),2021(8):119-120.
[2]叶青雷.基于立德树人的高中德育教育研究[J].考试周刊,2021(12):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