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实践教学与共青团依托情境体验教育实现协同育人的路径研究

2021-12-18王芳

大学·课外阅读 2021年11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实践教学

摘  要:高校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构建“大思政”格局。通过思政课程教学和团委紧密配合、协同育人,情境体验思政实践课程的开发和应用,运用思政课程和团委在育人中的特点,发挥思政课教师“针眼”作用和团委广泛联系思政课教师和青年学生的优势,培育良好的校园环境,形成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实践建设的合力。

关键词:实践教学;情景体验式教育;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4-0044-03

作者简介:王芳(1989—),女,硕士,山西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要落实这一根本任务,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工作,就需要构建“大思政”格局[1]。构建“大思政”格局,需要“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让各个部门形成合力,协同推进。高校共青团,是党的后备军能够凝聚优秀的青年力量,将传达学习党中央的精神和倾听学生心声相统一,将了解服务学生和引领培养学生相结合,在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在落实“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工作时,必须将思政课程和学校团委紧密结合,协同育人。

一、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

面对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单边主义倾向抬头、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加剧,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教育部于2020年5月28日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后称《纲要》)。《纲要》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这一内涵深邃的战略考量,指出“这一举措影响甚至决定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的复兴和国家崛起”。因此,本文从以下两个层面论述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一)从宏观层面看,思政课程和校团委育人目标一致

大学阶段是人一生中最为宝贵的黄金时期,是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关键阶段。高校一方面要通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传授知识,把育才工作放在重要位置; 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育人这一核心任务,通过学校活动实践来涵养大学生良好的德行[2]。古人云: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人才培养中缺乏了才能的提高,就是失败的,但是缺乏了品德的修养,后果则是可怕的。人才培养的过程一定是育才和育人有機统一、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过程。思政课程和团委工作两种都是为了培养德才兼备的高质量人才,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接班人,所以说两者是“一体两翼”,其目标也是一致的。

(二)从微观层面看,思政课程和校团委育人各有特点

共青团组织是高校中优秀青年的集合体,在每个高校中,共青团组织都以自身的进步性、青春感、号召力的优势成为学校中校园活动参加的主力军、志愿者活动报名的积极分子、榜样人物不断涌现的沃土。在我国,超过95%的大学生是团员。共青团组织中的骨干力量,往往是班级系部中的优秀学生代表,他们朝气蓬勃、充满热情、思想政治素质过硬、政治立场坚定,通过团组织的各种学习实践活动,比如志愿者活动、创新创业大赛、主题教育活动等,进行朋辈教育,引领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效果良好。

但是在育人方面,高校共青团组织中的一些教师缺乏思政专业背景,相对缺乏思政理论功底,难以聚集思政专业教师参与团委活动等,不容易做到“精准育人”。思政课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纵贯联结的作用。思政课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主要抓手,以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思想政治理论课经过不断改革,已经不是单纯的理论讲授的课堂,而是构成要素更加齐备、教学方法更加丰富、整体功能更加凸显的系统性的教学活动。在实际授课中,主要安排课内的理论教学和课堂内外的实践教学两大部分,通过学思结合,实现认识和实践的统一,达到最佳的育人效果,真正做到入脑、入心、入行。

综合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系统性特征,发挥其在育人中的作用,在实践中积极构建综合实践教学“育人共同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教学环节、检验和深化理论教学环节的重要抓手,综合实践教学必须坚持学思用贯通、知行相统一,协同建设。

思政课需要思考综合实践教学协同问题,需要党政、宣传、教务、学工、科研、财务、人事等部门共同配合,明确各自工作定位,真抓实干。各部门各学科都要守好自己的一段渠、种好自己的责任田,通过突出责任链条,力求实现无缝对接[3]。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一方面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教学规律、思想政治育人规律和教学发展规律,对接学生成长发展的心理需求和认知需求;另一方面要求协调育人部门之间的配合联动,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实现各部门、各学科和各环节的连贯性和配合性,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整体效果。

二、思政实践课与团委协同育人的结合点——情境体验思政实践

情境体验思政实践把育人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处理好课堂实践教学和课下实践教学的关系,在注重学生知识积累的同时引导学生身体力行地将所掌握的知识运用于思政实践。

(一)情境体验思政实践课堂特点

“情境体验”教学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颇有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其通过艺术形式进行的情感体验、生活体验等,能够让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达到教学目标。在“情境体验”教学法的应用中,教师可在课前确定和描述主题,以小组为单位,学生根据老师设置的主题情景要求,通过进行充分的准备,比如查阅资料、编写发言稿、预演等,进行课前的学习和研讨。在课堂或者比赛等场合,学生有仪式感地呈现自己的学习成果,比如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话剧小品、歌曲、舞蹈、课堂辩论、微电影和手抄报等形式,老师在学生表演后进行点评和总结,升华主题,最终在老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课堂中实现知识的传授和价值观的引导,达到教学目标。

(二)情境体验思政实践课下特点

为了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目标,高校不仅要增强第一课堂吸引力,也要重视将育人范围延伸到第二课堂。为了弥补单一课堂中“情境体验”教学的欠缺,高校可在假期开展“生活体验式”教学,与校团委合作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思政教师带队指导,奔赴革命老区进行社会实践,和老区人民一起进行为期两周的生活,在体验生活的同时,宣传健康知识,走访抗战时期的儿童团团长、老八路,参观八路军纪念馆等,使学生们接受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感受老区人民的精神生活风貌,促进“情境体验”与“生活体验”紧密结合[4]。

这样一来,情境体验思政实践既融入了生活元素,又可以将情境体验成果在社会大舞台进行展演,一举两得。

三、基于结合点的协同育人路径探索

(一)发挥思政课教师“针眼”作用,引线穿针,实现“实践育人”协同功能

思政课是实现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在立德树人的教育活动中,若思想政治理论课被比作压舱石,思政课综合实践则是试金石。然而,不管是课堂的理论讲授还是组织综合实践,思政课教师都是关键的主导,发挥着“针眼”的作用。思政课教师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关键主体,其贯彻、组织、协调、引导、实施能力决定了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系统的稳定性、有序性和有效性。在多样化的思政教育途径中、在千头万绪的铸魂工作中、在多种多样的实践教学方式中,思政课教师要从大局观、全局观出发,科学分析综合实践教学体系中必要的构成要素及内在联系,促成实践要素的全方位、多角度、多维度的结合和高度融合。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拓展实践教学形式,注重实践教学效果,增强课程时代感和吸引力,努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教学“配方”丰富且先进、“工艺”精湛和科学、“包装”时尚有吸引力,使实践教学活起来、实起来、美起来。

具体操作中,教师必须确定教学目的和意义。在学期之初召集学生干部开会,进行前期培训和教学任务布置。然后以教室为单位,由各系学生干部根据所在教室的总体安排,将所有同学分成若干节目组,将任务具体分配到组。要求每位同学必须参与节目组任意的一名角色,可以选择幕后的收集资料、策划、编剧、导演、服装道具、多媒体制作、宣传报道等角色,也可以担任表演角色。让每组学生在PPT上展现具体分工情况,并将其作为教学过程性评价的依据。经过三至四周的准备后,学生将自己准备的内容完整、形式多样的作品展示在相应专题的课堂上。由教師导课,设置一个情境,随后将讲台交给学生,由学生自行主持进行作品展演、展播和展示。教师在学生汇报演出完成之后,进行点评,传递本节课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点题并升华主题,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为了使这种情境体验更加持久,表达更充分,教师可将课堂上展示出来的优秀学习成果精选出来,辅导学生进行修改和编排,并与校团委形成长期固定的合作模式,以“主题话剧晚会”“微电影晚会”“手抄报展”等形式呈现在校园舞台上,为全校师生所分享,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走出课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5]。

(二)高校团委要大力挖掘各种育人资源,把优质育人资源用在恰当的位置

高校团委在协同推进课程思政过程中可以“挑战杯” “技能竞赛”等活动为抓手,整合学科专业课程资源和力量,组建跨学科、跨专业、跨课程创新团队,弘扬团队精神、集体精神、创新精神。同时,大力挖掘育人师资资源。高校团委要发挥广泛联系思政课教师和青年学生的优势,一方面把学校那些热爱学生工作、关心学生成长的思政教师汇聚在团旗下,聘请他们为青年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比赛、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成长导师; 另一方面,经常性地聘请校外各领域的杰出人物,如各行各业各领域的道德模范、劳动模范、榜样人物等,邀请他们进校园开展交流宣讲、经验分享。让优秀的人物成为青年大学生成长的导师、领路人。大力培养一批专、兼、挂职共青团干部队伍,发挥他们在协同课程思政育人过程中教育指导、桥梁纽带、服务师生、协调沟通等方面的作用。

(三)培育良好的校园环境,形成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实践建设的合力

优化协同育人的外部环境,探索建立全方位支持思政课综合实践的实效长效机制,要在“统筹”,胜在“拓展”。要在“统筹”,必须加强统筹指导、强化统筹管理。实践教学虽形式万千、多校多策、一校多策,但从系统性、规范性、持续性上看,仍要求思政课综合实践教学建设整体规划安排、系统发力部署、统筹推进实施。

要统筹实施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建设,成立相关专门的教学研究小组,针对性地加强实践教学的理论和活动方案研究工作。在部门统一规划安排下,通过小组合力,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形成书面的实践教学安排,在教学实施中结合过程性的教学实践指南,及时修订和优化教学建议。在协同育人的实施过程中,要结合本校实际制定政策,科学发力。高校推进协同育人,对于思政课入心、入行有着重要意义,对于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共青团开展“育人”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思政实践和高校团委各自发挥自身综合优势,结合工作实际,创新工作方法,完善协同机制,同向同行,助力良好校园环境的培育。

参考文献:

[1] 朱旭. “大思政课”理念:核心要义、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J]. 马克思主义学科理论研究,2021,7(05):107-114.

[2] 黄广友. 弘扬“政治大课”精神 再绘思政教学新篇[J]. 山东教育,2021(13):28-30.

[3] 陈淑丽. 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应对机制[J]. 教学与研究,2021(03):89-95.

[4] 陈军强,乔文奇. 高校思政课现场教学协同模式探索[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02):55-56.

[5] 杨未昌. 论“体验式”教育模式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1,27(07):97-99.

(荐稿人:蒋晋红,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实践教学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研究型学习在传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