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卍”字会慈善事业研究》序
2021-12-18侯杰
侯杰
各位专家学者和读者手中的这部《天津“卍”字会慈善事业研究》,是侯亚伟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完善的专著。在即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之际,他心情十分激动地问序于我。作为他的博士生导师,欣闻学生的著作即将付梓,我非常乐意,也有责任和义务向学界、读者介绍亚伟博士论文的撰写过程。
2010年9月,亚伟考上南开大学,跟随我攻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的博士学位。我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方向有二,其一为“社会与性别”,其二为“宗教与民间信仰”。当时攻读“社会与性别”的博士生比较多,而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自己喜爱的“宗教与民间信仰”方向。在准备考博期间,他跟我比较多地介绍了自己的学习情况、研究兴趣,我觉得他已经基本具备了从事宗教和民间信仰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条件,所以尊重了他的选择。同时也嘱咐他一定要做好心理和精神上的准备,做宗教和民间信仰的学习和研究,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既要有理论、方法上的修养和锻炼,还要有资料上的筹备,最好能找到或建设一个自己的资料库。
入学之后,亚伟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读博机会,学习和研究都刻苦努力,常常主动找我来讨论各种各样的学术问题。当时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的办公条件有限,为了随时解答像亚伟这样勤学好问学生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我把中国近代史教研室变成了师生交流的工作室,几乎每天都是早上7点多来,晚上11点多走,有课的时候,再去上课。亚伟和同学们似乎是只要一有问题便于课前课后跑来寻找答案。我也常常会放下手中的工作,急学生之所急,开诚布公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知倾囊相授,以至于学生们络绎不绝,沙发坐满了,就坐椅子或者是干脆站着。亚伟也总是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或者参与讨论。
我自己心中的大学教育,不仅是要培养高级专业人才,更是培养对国家、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材;大学不仅仅是要继承和传播知识、文化、智慧,更要生产和创造知识、文化、智慧,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拥有美丽的心灵、健康的人格。研究宗教和民间信仰的学者更要有这样的素养、使命和担当。所以,我经常主动地创造一些机会和条件,让亚伟去做一些将知识转换成能力的事情,修养心性,锻炼自己,服务社会,造福人群。随着对他了解的增多,我也将一些认为他能胜任的研究工作,交给他来实践。多数时候,他都能做出让我比较满意的成果,不太满意的地方,多属于我对他的期待早已超出对一个博士生的要求。可喜的是,他总能克服困难,不断成长。
为了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我也经常把自己在境内外讲学、合作研究、田野调查中的学术发现讲给亚伟和同学们,让他们选自己认为最好,而自己的能力也能够完成好的题目为主攻方向,咬紧牙关,勇攀学术高峰。这对亚伟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记得在读博期间,除了我们师生交流的工作室,亚伟经常去的地方,就是历史学院资料室、南开大学图书馆、天津市图书馆、天津市档案馆,好在这些地方距离学校都不远。于是,他得地利、人和之便,不论寒暑,不舍昼夜,如饥似渴地翻阅晚清、民国时期的档案、文集、日记、方志、报刊等大量史料。一天,他对我说,想以天津市档案馆收藏的世界红卍字会天津分会、黄卍字会、蓝卍字会等卍字会的档案,作为主体资料,撰写博士论文,并将他认真整理的资料目录拿给我看。我看了之后,觉得其中有大量的未刊档案,学术界尚无人注意,遑论挖掘利用,只要他足够努力,相信一定可以在这些珍贵史料的基础上,写出一篇优秀的博士论文,遂欣然同意,并鼓励他尽可能地广泛吸收境内外学术研究理论和成果,设计议题,突出主题,解决问题。随后,亚伟便心无旁骛,一门心思地埋头写作。为了给他留下足够时间,避免他分心,我轻易不再给他安排其他研究工作。
光阴荏苒,2012年11月,亚伟给我送来他的博士论文初稿,足有30万字之多。我翻阅之后,发现该文引证资料丰富、规范,文笔晓畅,问题意识突出。在文中,亚伟首先分析天津“卍”字会及其创生和活动的社会、文化环境,介绍天津诸卍字会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从永久慈业、临时慈业等方面分析天津“卍”字会的慈善事业,进而讨论天津“卍”字会慈善事業的内部机制和社会网络,最后对天津“卍”字会以救人、救己、救世、救心为特征的慈善思想进行总结归纳,完全达到了博士学位论文的水平。但亚伟并没以此为满足,反复征求我的修改意见,使论文不断丰富、完善、提高。不仅如此,在博士论文答辩前后,亚伟还在广泛吸收我和其他老师建议的基础上,对学位论文进行了全力修改,精益求精,从而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到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工作。
毕业前夕,我叮嘱亚伟,工作之后,一定要继续修改、完善博士论文,千万不要懈怠。他果然没有辜负我的嘱托,在工作期间,对博士论文进行了反复修改,并以此为基础,于2015年申得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难得的是,在攻读博士和工作期间,他围绕“卍”字类团体,撰写、发表了近十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并多次到境外进行学术交流。
十年磨一剑。如今,亚伟的专著《天津“卍”字会慈善事业研究》即将出版,相信这不仅是他在相关研究领域取得的新进展,而且对中国近代宗教史、社会史、慈善史研究也有助益。至于书中的不足之处,恳请专家、学者、读者批评指正,助他在学术的道路上,再攀高峰。
是为序。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