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清中原传统家族的近代转型

2021-12-18魏淑民

寻根 2021年6期
关键词:碑刻祠堂传统

魏淑民

晚清时期,由于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和近代革命的不断打击,虽然理论上家族制度趋于衰落解体,但是由于河南地处内陆,所受冲击不甚显著。首先,由于地处中原,河南不是传统商品经济发达地区,自然经济有衰落解体之势,却不是普遍现象。其次,河南省内无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的侵蚀较之沿海地区不甚明显。家族制度在冲击中继续存在,并呈现出全面平民化倾向。根据清代方志、碑刻及家谱记载,晚清河南不少家族祠堂在长期积累后方告建成,或有族众捐置祠田。

中原大地的家族惯调

道光年间巩县(今巩义市)李氏家族创建祠堂。李氏祖籍山西,明初因先祖任巩县知县,任期届满遂占籍定居。由于岁时荒歉加之外人盗伐,先祖坟茔周围多被破坏,春秋致祭时目睹多有不忍,所以合族公议修建祠堂。伐树积钱,轮流经管,历时二十余年,迨至道光十年(1830年)最终建成(《清代河南碑刻资料》第2册,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38页,下文简称《碑刻》)。道光十年,恰是鴉片战争前十年。同样是在巩县,光绪六年(1880年)姚氏家庙大殿落成,一块石碑上记载了捐助油漆银钱的族众名单(《碑刻》第2册,第111页)。另有荥阳孙氏,自明初迁居以来已逾四百余年,其太高叔祖一支已立宗祠,而其本支尚未建有宗祠,于是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冬,买郝氏地一亩三分,第二年建成祠堂三楹,面南背北,月台、照壁、门楼一应俱全,外有围墙,并有族众公捐的祭田,供应每年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祭祀需费。祠堂落成立碑时间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石碑撰稿人为曾任山东禹城知县的族人孙树之,辞官归里后热心建宗祠、置祭田、修族谱、设义塾。他于同治十年(1871年)辞世,为其撰写墓志的是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道光年间,亦有开封尉氏孙氏建成祠堂,该族先是在祖茔前捐买祀田数十亩,又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新建祠堂一座,每年春秋致祭,祠堂落成立碑时间为道光三十年(《碑刻》第2册,第466页),即1850年。

光绪年间新郑刘氏祠堂建成。虽早在明初刘氏已然自江苏沛县迁至新郑城东,创建家庙自裔孙殿甲开始,然仅是“筑室三楹,并无墙垣”,似乎不成事体。后来由于田地管理有方、租课增加并存入铺户生息,遂逐渐有财力用于祠堂修筑。光绪年间,先是用钱八十余串,修筑祠堂围墙,几年后又用钱二百四十余串增修广梁头门以及内墙。至此,刘氏祠堂方才告建成(《碑刻》第1册,第429页)。

宣统年间新郑欧阳氏祠堂捐置祀田。欧阳氏先祖自文忠公系敕葬新郑,曾赐田千余亩,到宣统时,每逢春秋致祭,所需经费不足,临时筹办多有不便,故而合族公议,族众捐置祀田五十亩,以备祭仪之需。为防止再次被侵占,专门立碑镌刻地亩的尺弓(《碑刻》第1册,第431页)。值得注意的是,立碑时间为宣统三年(1911年)四月,正值辛亥革命前夕。更有意思的是,荥阳马氏合族公议,开辟祖茔墓间隙地为祭田,以作春秋致祭之用,并立碑详细标明祭田的东西南北四至,时间是民国元年(1912年)十二月,参与立碑的族众中还有从中学、师范、法政学堂、警察学堂等新式学堂毕业的学生(《碑刻》第2册,第161页)。

进入方志的乡野小子

然而,在全国大势的裹挟下,家族制度的衰亡之势同时也在酝酿、发展中。首先,可以透过民国《通许县新志》记述并大加赞颂夏二公的事迹窥斑见豹。夏二公,通许本地人,年少家贫,生计艰难,遂到省城开封的制绳工厂当学徒,学成出徒充当该厂技师,仍然收入微薄仅敷糊口。夏二公志存高远,决心独自经商创业。他以开封为大本营,从南边的六安、固始进货,广泛行销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其恒隆麻店逐渐在开封崭露头角,他也成为省城开封经营麻制品的富商。恒隆麻店地处开封繁华的曹门大街一带,店面宽敞气派,货品齐全充裕,邑人常常交口称赞。

夏二公从乡野贫苦少年跃身成为省城开封富商的传奇故事,进入了清末民初的通许县志,还是被放在经商富国、促进民族自强的高度被时人大加称许、赞扬,并认为他能孤身一人白手起家,比起西方合众人之力、多方招股的托拉斯模式更胜一筹,如其所言:

夫世界近百年来商战剧烈,欧美民族以商战优胜强其国,支那民族以商战劣败弱其种。华人短于经商,几为世界所公认矣。若夏二公者,可谓长于经商者,非耶?凭借以穷困而成巨贾,视彼西人先招多额股本,方能建设托拉斯者,其才殆又过之矣。(民国《通许县新志》卷十四《艺文志》)

夏二公的事迹反映了传统宗法社会重农思想向近代转型过程中民族危亡之际的重商思想。在农为邦本、重农抑商的传统宗法社会中,倡导耕读传家,学而优则仕,子女婚配以业儒、居官为荣,经商的成就根本不能与之相提并论,并有“商人重利轻别离”的社会舆论。在这种大势之下,夏二公的事迹几乎没有可能选入地方志。可是晚清时,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凭借坚船利炮接踵而来,划分势力范围,大肆倾销商品,国人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对此,在挨打之余也在不断寻求出路,从求富求强的洋务运动到谋求制度变革的维新变法,一次次行动失败之余,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的观念却在西学东渐的大潮下逐渐转型,“重商主义”思想登上历史舞台。正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通许人夏二公从乡野小子到开封富商的传奇故事才得以进入方志的记载,并大加称颂。这种称颂态度的背后,不仅彰显了谋求民族富强的迫切愿望,而且通过与西方托拉斯模式的对比,称许夏二公白手起家商业模式,多少也蕴含了某种中华民族曾经高度保有、近代以来苦苦追寻又时常求之不得的民族自信。

新旧之间的家族故事

值得注意的是,民国《通许县新志》中记述的夏二公个案,所体现的转型不是一种“猛回头”的剧烈变化,而是一种温和、渐进的过程。行文在高度赞扬夏二公商业救国的同时,又不时刻画了他身上“传统”的一面,如不忘乡里、周济宗族,“梓里置田数百亩,家族沾其余润者,盖数十口云”。又如,他热心地方治河要务。同治年间,黄河严重决口,政府派员筑堤阻塞,需要大量麻制品,夏二公的恒隆号慷慨接济,河工得以速成,众多男女老少得以幸免滔滔河患。文中“政府”虽是新时代的新名词,然热心筑路修桥、治河等无不是传统乡绅的作为。

宜阳创建高等小学堂的传统色彩。创办新式学堂是近代中国废科举、兴新学的新兴事物,位于中原的宜阳创建高等小学堂亦是如此,并因此建设了崭新的校舍而非沿用传统书院旧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所“崭新”的高等小学堂却充满了传统色彩。其一,创办目的。虽然称之以新式名称,但不是遽然以传授知识、陶冶情操为主要目的,仍如同传统各级官学用于仕途台阶升转,如“考高等官小学堂,为蒙养毕业生升转之途”。其二,经费来源。同以往创办、修缮传统书院、义学一样,买地建造学舍之资源源于官捐商筹,如其所言“嗣余同幕友捐銀五百两,富绅张恒太捐银一千三百两,又另筹银二百二十余两,共二千零二十余两”(《碑刻》第3册,第197页)。

民国时期开封通许候选知县马阶平夫妇墓碑体现了现代与传统的交融。清代夫妇合葬的墓表往往有固定格式,如“公弼刘公暨配宜人张氏墓表”“清故待赠儒林郎前锦衣卫世袭正千户隆寰王公(腾凤)府君暨元配马孺人墓志铭”。从形式上看,民国《通许县新志》中马阶平夫妇的墓表已经使用了近代新名词“夫妇”,如其所言“候选知县阶平马公夫妇墓碑记”。然而通读全文,又无处不在传统之内。首先,开篇引用“男政位外,女政位内,内外交修”,指出男女有别、均要素位而行。如候选知县马阶平修书院、建文庙、筑城凿池、积谷发仓,种种善政无一不是传统乡绅作为。又如其妻王氏,“事翁姑以孝闻,相夫子以顺称”,无疑属于称誉贤良淑德妻室的普遍特征、一般用语,有意思的是文中对王氏的称呼还是传统用语,“其德配王氏之淑媛”(民国《通许县新志》卷十四《碑记》)。

虽然近代的种子已经萌发,有些地方体现出现代与传统的交融,有些则一仍其旧。譬如,宣统三年南阳新野乔国瑞与王李氏合葬墓碑,碑额仍题为“清寿显祖考乔公讳国瑞妣孺人王李氏合葬之墓”(《碑刻》第7册,第336页)。同县张正业墓碑,虽然落款是1907年,然墓碑所言时间“光绪三十三年”一样,仍是农耕社会以土地为本、耕读传家的思路,记述其先辈如何辛苦劳作,把20多亩土地变成了100多亩。曾祖时兄弟分家,仅有田产20余亩。传至祖父,坚持耕读传家的路线,由于祖父本人生平勤俭、竭力耕田,加之曾祖母教导有方,故家道蒸蒸日上,晚年已然治田百亩有余(《碑刻》第7册,第320页)。

新 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打破了基层地方宗族社会的社会面貌,但家族的符号和要素在特殊情况下仍有所反复,出现某种家族活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伴随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以及海外华人纷纷回乡寻根谒祖、投资兴业,各地尤其是南方经济发达地区家族活动出现了复苏迹象。近几十年来,河南的家族组织及其活动主要以姓氏研究会、宗亲会为载体,联合海内外姓氏宗亲组织积极开展交流联谊、公益慈善、家风传承、学术研讨等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同时依托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大运河文化带、沿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等重大战略,河南的根亲文化优势更为突出,新郑黄帝故里、淮阳太昊陵、内黄颛顼帝喾陵、商丘燧皇陵、桐柏盘古之乡、泌阳盘古圣地、西华女娲城、濮阳帝舜故里等根亲文化遗迹,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中原(固始)根亲文化节、嵩山论坛、中国洛阳河洛文化旅游节等重大根亲节会影响越来越大,“魅力中原 老家河南”日益成为全球华人根亲文化的圣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猜你喜欢

碑刻祠堂传统
明显陵碑刻图式元素的艺术特征探析
『祠堂』为何现今南多北少
“祠堂”为何现今南多北少
拆迁
我们的祠堂
少年力斗传统
欲访汉碑游齐鲁 致尚宽厚遗绪新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