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丧文化”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因与引导策略

2021-12-18九江职业技术学院杨宏杨王维燕

亚太教育 2021年15期
关键词:丧文化价值观思政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 杨宏杨 王维燕

作为现代社会新出现的一种亚文化形式,“丧文化”以带有明显的消极悲观感情色彩为主要特点。在当下互联网文化大行其道,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环境中,流行在青年人群中的“丧文化”反映了年轻一代在面对现实生活的巨大压力时体现出的焦虑无助、空虚迷茫的心理状态。一方面,我们能够从“丧文化”的不断发展变化和广泛传播当中,看出当代社会中的年轻人对现实社会不满情绪的温和释放;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警觉地规避“丧文化”容易影响年轻人消极应对现实生活,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进而影响社会和谐的风险。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具体工作中,充分认识到“丧文化”的具体内涵,了解其对学生造成的各种影响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商讨解决策略,引导大学生走出“丧文化”的消极影响,是当前应当加以关注的一个紧迫课题。

一、“丧文化”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原因

(一)个人层面: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骤变

“丧文化”以其特有的语言风格和新颖的传播形式,在不知不觉当中对当代大学生造成了各种各样的影响。由于其内涵价值观以消极悲观为主要基调,往往容易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传递的正面价值观念、树立坚定理想信念被迫消解,造成空洞化、形式化,严重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方面,依托各种流行亚文化与大众化信息传播的“丧文化”,增强了大学生的自我性,进而造成了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对立和冲突。根据心理学家阿布拉姆森(L.Y.Abramson)的归因理论,人们在遇到挫折后归因的维度,主要可以总结为内部—外部、稳定—不稳定、普遍—特殊。一旦大学生将自己遇到挫折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内部的、稳定的,即难以改变的,那么下一步其心理会很容易表现出焦虑抑郁、情绪低落,与当前“丧文化”所流行的消极颓废相契合。面对学习考试、就业实习等各方压力时,倾向于认同“丧文化”中怨天尤人、听天由命的态度。如此一来,学生很容易沉浸在自我否定的心理状态下,拒绝在集体中寻找积极优秀的榜样,很难从正面立场出发,看待群体中正向的、主流的价值观,在过度沉浸自我悲伤中丧失应有的积极心态。

另一方面,丧文化主要倡导和奉行的是功利主义,一旦这种功利主义深深植根于学生心中,会严重阻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正常开展。当今社会节奏加快,人们越来越多地被各种不良竞争、攀比心理驱使,在各种实践领域深受功利主义的影响,认为没有功利的付出就是没有价值的劳动浪费。在“丧文化”内形成的一系列话语体系中,类似“一朝成锦鲤,奋斗少十年”这些内容会潜移默化地将此类功利主义的价值观植入学生的心中,误导学生错误地看待社会实践与人生成就的问题,对于思政教育所倡导的主流文化中积极进取的价值观形成巨大冲击,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家庭层面:现代教育观念渐偏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了要在学校范围内针对学生日常学习、个人生活以及社会工作时间等方面关心学生之外,也应当在家庭、亲友等关系的维度中,引导学生进行正面积极的人际交往和互动。

首先,当代大学生许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成员很少有与自己年龄段接近的,与父母长辈之间存在的家庭代沟加剧了沟通的障碍,使得大学生的逆反态度和主体心理占据上风,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丧文化”误导学生主要将问题原因归结为自身,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使得青春期的独生子女这一代年轻人的主体性、逆反性心理愈演愈烈,积重难返,难以与包括家庭亲属在内的他人进行有效沟通。

其次,同样由于多数为独生子女,多数大学生逐渐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独立性与自我性的特点,高校思政教育所倡导的德育功能遭遇挫折。由于“丧文化”主要依托网络空间进行传播,其特有的话语体系往往容易将父母长辈排除在外,沉浸在“丧文化”圈子内的年轻人又拒绝和长辈进行沟通,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独立性和自我性的思考和行为方式也阻碍了父母亲友希望打破隔膜,为年轻人输入更多正面多元文化的努力。

最后,“丧文化”之下的个人主义和功利思想削弱了父母言传身教的应有效力。受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丧文化”会误导年轻人形成功利至上的错误价值理念,形成自我封闭、自我认同、缺少沟通、缺少包容的问题,对于父母与之观念不符的言传身教视而不见甚至大为反感,严重阻碍了思政教育的有效落实。

(三)社会层面:负面舆论导向泛起

“丧文化”的出现为高校学生排解负面情绪提供了一个“精神避难所”,他们借着对生活中遭遇的挫折与困难的种种嘲讽,逐渐认同甚至固化自己对生活、未来、人生丧失信心、追求无望的消极情绪。一旦这些消极情绪在大学生心目中占据主导地位,思政教育工作中所提倡的主流的、积极的、正面的内容就很难与之共存,甚至受到学生的抵抗和排挤。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遭到消解,消费主义泛滥蔓延,网络环境中充斥着不健康的思想信息,这样一连串的消极连锁反应一旦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展开更加难上加难。

首先,网络空间是“丧文化”传播的主要依托平台,但是我们不能完全将学生隔离于网络空间外,处理不当甚至还可能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其次,丧文化的来源主要受西方个人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感染,一旦被西方意识形态利用,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

最后,当下社会环境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复杂问题,再加上功利主义、投机心理的作用,高校思政教育面对的挑战更为巨大。

二、应对“丧文化”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策略

一是在充分把握大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的基础上,调动大学生的主体自觉意识,提升学生内驱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实力与水平,正视生活中的挫折与磨难,增强对抗挫折的自信心,为更好地成长提供精神动力。

二是从根源出发,破除“丧文化”圈的封闭性影响,通过提供更多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有效沟通的机会,努力消除代际交流的差距,增进相互理解,促进形成和谐融洽的家庭代际关系。

三是在挑战中发掘契机,利用“丧文化”自身的有利资源整合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内容,提升学校精神凝聚力,加强和谐校园氛围的构建。例如,我们可以借助动漫短片等新颖的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手段进行正能量宣传,举办更多具有开放性、趣味性、可参与性的线上线下主题思政交流活动。引导高校学生在更多地接触主流思想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对其积极性和引领性进行感知和思考,引导青年人群在此过程中打破原有消极悲观的态度,树立正确的正面价值观。

四是在工作中同样也要依托网络平台,模仿“丧文化”的传播形式,利用新媒体技术扩大积极文化的传播范围与影响力,强化社会教育的积极作用。抛开“丧文化”自身悲观消极的精神态度,其借助互联网亚文化形成了新颖独特的语言风格,并且能够从网络平台出发在学生生活的各个空间维度上实现广泛传播,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为了更好地规避“丧文化”对高校学生的不良影响,我们可以将这些传播手段应用起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为正能量、积极文化的传播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

综合来看,“丧文化”依托网络空间,以其特有的话语体系吸引并圈定了许多成长过程中遭遇困难的年轻人,误导他们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又将教师和家长及其所主张和携带的正面价值信息屏蔽在外,往往容易造成恶性循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在充分认识此类问题原因的同时,从“丧文化”广泛传播的成功之处入手,积极调整思政教育工作思路,改变学生不健康的消极观念。

猜你喜欢

丧文化价值观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如何看待“丧文化”?
“丧文化”不丧, 是年轻人宣泄情绪、对抗焦虑的新武器?
“丧文化”,不必过敏不可轻视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