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路径
2021-12-18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 冯 彤
培养技能型和创新型的人才,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在社会中营造敬业爱岗风气,是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在国家的倡导和要求下,社会和各大产业逐渐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也将工匠精神作为指引来要求和培养人才。特别是在教育领域,将工匠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始终,不但能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就业,完成育人的目标。
一、工匠精神内涵
工匠是指受到传统文化熏陶,经过长期训练和实践磨炼出来的专业人才,他们在专业上有着较深的造诣,具有一定的工艺专长。在封建社会,我国出现工农业分工后,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手工业的人才,成为我国最早的一批工匠人。他们始终以铸造优质的产品为立身之本,并将技艺传承作为一种情怀,是我国传统社会中有着清晰职业态度和专业精神的手艺人。发展到近代,我国各大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使更多行业出现手工艺者,工匠精神在原来的基础上被注入新的内涵。在传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无私奉献的理念下,增加了追求精益、爱岗敬业、创新理念等。其中精益求精主要是要求工匠人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对产品进行二次创造,在不同的工作环节中体现工匠品质,展示工匠人的卓越追求。爱岗敬业主要是要求工匠人对工作有热爱的态度,面对时代的要求能够激发自身的能量,不断完善自我和提升自我,为岗位贡献力量,也为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效益。创新理念主要是指不再要求手艺人一味地进行手工劳作,而是更加尊重个体的发展,为其添加新的生命活力,为实现中国创造提供良好的动能。
二、影响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现实问题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影响高职培育具备工匠精神人才的主要问题,体现在文化和制度层面上。首先,受到传统“学而优则仕”理念的影响,工匠精神在人才培养中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大多数成长在新时代下的学生,不愿意选择受人管制的工作,不但自身责任意识不强,对于工匠精神也有着理解上的偏差。他们社会工作经验不足,对于劳动型岗位的要求和工作内容理解不深刻,认为劳动岗位的社会地位不高。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他们普遍有着较强的物质追求,不能投入全部的精力在专业技能研究上,无法以工匠人为目标展开工作。同时,大部分家长也存在着错误的想法,认为工匠精神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同,学生缺少工作经验,在岗位中的磨炼过于辛苦,对于学生的工匠追求不给予支持。在制度层面上,政府和教育部门还未建立可供人才培养的政策内容和制度,高职院校在实施育人工作时容易陷入误区,难以建立高效的工匠育人模式。大多数高职院校领导认为工匠精神需要长久的教化,在教学层面难以执行,短时间的引导和教育没有现实意义,因此实施的主动性不足,容易造成工匠人才的培育形式化和边缘化,无法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良好发展。
三、新时代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路径
(一)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与牵头作用,重塑工匠精神培育的新环境
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需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与牵头作用,提倡培育人才工匠精神,营造良好文化生态,将工匠精神培育作为高职人才培育的思想认同和价值共识,重塑工匠精神培育新环境,进一步保证高职院校培育出来的专业人才,能够助力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工匠精神的宣传力度,积极出台相应政策体系与规章制度,提高高职院校管理者对工匠精神的了解与重视,并认同工匠精神观念文化,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将工匠精神引入人才培养体系中,使培养出来的高职人才都具有良好的工匠精神。在此过程中,可通过鼓励高职院校管理者,借助传播媒介、学校教育、文化宣教等方式,从多渠道、多平台培育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转化为全体师生的价值认同。与此同时,还可通过定期在校内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最美工匠评选等实践教育活动,设置配套的激励措施,以奖学金、助学金、学分等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促使高职学生通过参与此类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工匠精神。其次,还需要高职院校弘扬精益求精、踏实勤奋、爱岗敬业、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利用传统新闻媒体、报纸媒体、广播媒体等,发挥传统媒体公信力与影响力作用。并协同新媒体社交平台、短视频App、教育网站等,发挥新媒体信息传播时效快、传播面积广等优势,将工匠精神内化为高职学生的思想认知与价值认同。此外,还可通过发挥政府职能与牵头作用,支持公平竞争的制度文化建设,以公平公正的制度文化,推动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应注重落实政府提出的指导意见,不断加强制度文化教育,通过开设专业课程、举办专家讲座、开展文化宣传以及社团活动等多种教育形式,宣传政府部门颁布的各项制度,以主流价值观引领文化发展。
(二)强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育人模式,潜移默化渗透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实行的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育人模式,通常是以两年学校学习、一年企业实习的方式来完成,通过实施校企合作提供学前和育人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践行专业理论知识,提高自身实践技能,丰富自身实习实训经验的机遇。通过强化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育人模式,潜移默化渗透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由校园延伸至学生实习企业内部,融入学生企业实习各方面,更有利于实现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保证学生将所学工匠精神完全吸收内化。首先,需要加强与合作企业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发挥政府牵头作用,积极出台各项关于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政策福利与制度体系,针对参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育人模式的学校和企业,应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帮扶,以激发企业与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育人模式的积极性。其次,还应鼓励合作企业实行双指导教师制,即每位学生配备一名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实现校内外工匠精神培育的无缝对接。此外,要及时了解学生校内外学习动态,掌握学生所思、所想,更好地实施针对性工匠精神培育方案。应要求学生坚持写实习周记与校内学习记录,在记录内容中写下每周实习的内容和体会,并及时通过实习实践系统上传或以电子稿件的方式发送给校内指导教师,便于校内指导教师掌握学生实习动态与进展,在发现问题的第一时间及时与学生交流、沟通,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发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三)打造融合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构建弘扬工匠精神主阵地
首先,应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利用校园内现有的实体环境,在教学楼、实验实训基地、学生宿舍、食堂等校园环境中融入职业元素、产业元素,借助校园宣传栏、展板、海报等传统媒介,展示我国优秀工匠的典型事迹与经典语录,加大工匠精神宣传力度。其次,需要加强精神文化建设,打造适合工匠精神培育的校园文化环境。在此过程中,可通过发挥高职院校自身专业特色,定期在校内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演讲比赛、职业教育周系列活动等,为工匠精神文化建设搭建平台,将工匠精神实质内涵根植学生内心。
总而言之,高职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实现中国创造的希望,应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以工匠精神为指引,加快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性变革。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青年学生更应当努力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成长为大国工匠。这不但可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将工匠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始终,也可使学生担负起发展产业和社会建设的使命,不断强化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优秀品质,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