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省应用型本科高校“专创融合”教育教学新体系构建路径

2021-12-18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朱浩然冯晓丹蒿建华

亚太教育 2021年15期
关键词:专创融合专创应用型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马 江 朱浩然 冯晓丹 蒿建华

陕西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践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高校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中,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为主,十分重视专业教育,故而在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时往往需要与专业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即“专创融合”。“专创融合”为新时期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极具实践价值,有必要围绕其探索教育教学新体系的构建,进而推动高校持续创新、有效改革,深化育人目标,培养一批符合社会需求、专业技能过硬、创新创业素养良好的优秀人才。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专创融合”发展的意义

(一)满足时代发展要求

创新创业是当前社会发展的热点,也是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第一阵地,人才培养必然需要以社会需求、时代发展要求等为重要参考。而“专创融合”教育正是新时期背景下,高校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致力于培养优秀创新性人才的重要体现。

(二)凸显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特色

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以专业教育为基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在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自然需要与自身办学特色进行紧密结合。唯有如此才能保障改革效果,在不影响基础育人目标的前提下,以适合高校实际情况的方式落实创新创业教育。

通过对石门全县范围进行土地质量及硒含量调查,研究富硒土壤成因规律,评价土壤及柑橘富硒程度,可得出以下结论:

(三)提升学生基于专业基础的综合开发和创新能力

不管是专业教育还是创新创业教育,都需要贯彻以生为本的基础理念。而“专创融合”将二者进行深度融合,在充分发挥二者互促作用的情况下优化育人模式,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基础,以发展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要点,培养更多能基于本专业进行有效创新创业的优秀人才。

二、陕西省应用型本科高校“专创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理念滞后

“专创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坚持贯彻基础育人理念。通过构建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能够从深度契合“专创融合”发展需要的角度为人才培养指明方向,进而指导教育教学体系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应当掌握和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知识结构。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行业前沿知识、领域交叉知识,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知识教学要点所在。其二,能力结构。应用型创新人才应当具备专业实践能力、自主拓展知识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组织能力等。其三,素质结构。应用型创新人才应当具备良好思想素质、道德素质、身心素质以及科学文化素质。高校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完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充分凸显专业特色、办学特色等。

高校需要准确把握教师队伍在推动“专创融合”发展中的重要性,积极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以一支高素养的专业队伍保障“专创融合”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对“专创融合”背景下的教师素养进行明确要求,其中专业课程教师需要依托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行业信息等,在创新创业教育素养方面取得突破;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师,则要具有高水平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掌握市场和行业变化情况,同时对专业课程有一定了解。在明确教师素养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相应的教师培训工作,分别针对专业课程教师与创新创业教师提供不同的培训服务,并组织教师进行交流、分享与合作,共同探究合适的“专创融合”教学模式。另外,高校还需要加强教师管理,指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采取各种方式促进“专创融合”,定期进行考核评价,持续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推动“专创融合”的有效落实。

(二)师资力量薄弱

应用多样化、丰富化的教学方式,是消弭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间的差异和矛盾的有效方式,能够灵活高效地促进二者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二者互促作用。但是目前,“专创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学方式依旧较为单一、低效,固守传统教学模式,缺乏创新,依旧采取以课堂理论讲解为主、实践培训为辅的方式,难以充分满足“专创融合”的需要。

(三)课程结构体系不完善

“专创融合”需要将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相融合,形成科学、系统、完善的课程结构体系,进而支撑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然而,不少应用型本科高校并没有构建完善的“专创融合”课程结构体系,只是简单地将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杂糅在一起,无法满足实际教学需要。

(四)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推动“专创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围绕二个维度与四个平台,基于基础框架保障融合发展的有效性。其中,二个维度指专业教育维度与创新创业教育维度,需要将二者进行有机融合,协调二者关系,推动教育内容的相互渗透,以内容支持融合进度的稳步推进。而四个平台则是通识平台、专业与创新理论平台、实践实训平台以及多维协同平台,兼顾整体层面的教育和部分层面的教学,确保“专创融合”能够得到有效实践。

(2)拓展话语空间。成为“人物符号”的专家尚属少数,但在互联网时代,更多的非官方专家学者通过微博、博客、微信等自媒体平台,自发主动地宣传自身政策主张,极大拓展了话语空间。如吉林独立人口研究者杨子实,其微博粉丝数达13 878人,共发布13 945条微博,有一定的转赞评量;关注人口问题的专栏作家何亚福从2010年末开始在微博上探讨人口问题,始终支持放开生育,现微博粉丝近4万。[注]数据截至2017年4月6日。 这些“草根”学者尽管无法直接向决策者提交政策议案,但通过新媒体平台产生了不可忽视的社会影响力。

(五)教学方式单一低效

“专创融合”对教师队伍整体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专业水平高、创新意识良好、创新创业教育素养高、实践教学能力强的教师作为基础支撑。但是目前,陕西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大多为行政人员、辅导员以及就业指导中心教师,他们对学生专业的了解较少,同时创新创业理论水平低、缺乏相应实践经验,难以支撑“专创融合”的有效实践。而专业课程教师作为专业出身的教师,更是没有接受过系统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也不能胜任“专创融合”教学岗位。

三、构建陕西省应用型本科高校“专创融合”教育教学新体系的策略

(一)建设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虽然“专创融合”对新时期背景下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极为重要,直接关系高校教育发展、育人成果、创新进步等,但是依旧有部分高校对此重视不够。管理层没有充分意识到“专创融合”的重要意义,教师缺乏创新意识,对“专创融合”改革与发展不够重视,自然会影响相应的发展情况。

(二)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没有完善的程序,检察机关就可能既要面对对“检察优势”的忧虑又要面对对监督效果不彰的质疑。前文的论述主要是对民事诉讼法律监督程序的方向性预测。整合现有制度、以最小社会成本发挥法律监督作用的程序细节尚待思考。可以预见的是,制度的整合与过程的透明,将是程序设计的重心。

(三)围绕二个维度与四个平台完善支持融合发展

“专创融合”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其组织管理必然与传统模式有着一定差异,需要针对性地构建和完善相应机制。不过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专创融合”方面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组织管理机制并不健全,存在诸如教育经费不足、后勤保障制度不完善、服务配套设施不足、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难以支撑“专创融合”有序、高效发展。

(四)健全组织管理制度

在推动“专创融合”教育教学新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还需要积极健全组织管理制度,以制度保障体系构建的可靠性。做好顶层设计,明确“专创融合”发展目标,制订科学可行的长期规划与短期计划,投入足够资金和资源支持,确保人力、物力与财力需求均能得到有效满足。在此基础上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拓展校企合作内涵,落实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教育管理制度、后勤保障制度、监管制度、考核制度等,大力发展精细化管理模式,深化“专创融合”教育教学管理与高校其他管理活动的有效协调。

开头十二个小节的连线都没有超过一个小节的长度,但是从第13至16小节,却用了长达四小节的连线,并且还有“渐强”的标记。贝多芬在这里暗示了一种更为歌唱性的句法。

(五)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对“专创融合”背景下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创新,能够真正做到根据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选用合理方式保障教学合理性与有效性。从师生团队深度嵌入企业、企业借助项目对接毕业设计及课程设计、真实项目驱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四个层次出发,针对不同层次应用不同教学方式,并且同一层次中可包容多种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丰富教学多样性,给予师生足够的教学自由。教师需要坚持践行以生为本的理念,灵活运用各种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并积极探索信息化背景下的全新模式,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与成长中进行自主探索、创新思考、创业实践。

综上可知,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进程中,需要以“专创融合”为要点,积极探索全新教育教学体系。高校需要始终将学生放在首要位置,以育人目标指导“专创融合”发展,着力于提高教育水平,为学生专业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培养出大批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专业素养高、创新能力强的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专创融合专创应用型
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课程与实践体系建设研究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与“专创”融合式教育的实践探索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