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图书馆协同服务模式探析
2021-12-17邵迪
邵迪
摘 要:应用型高校转型的大趋势下,高校图书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巨大挑战。文章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分析了应用型高校图书馆面临的困境,结合协同理论,明确应用型高校图书馆协同服务模式定位与发展方向,从图书馆内部协同、优化资源结构、延伸服务深度与厚度、协助与创新等4个方面构建协同服务模式。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图书馆;协同理论;服务模式
2015年,由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要求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积极推进转型发展,要“坚持需求导向、服务地方”“坚持省级统筹、协同推进”。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方案要求“到2022年,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应用型本科高校成为了普通本科高校的发展趋势和转型目标。2021年3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闽江学院考察调研,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应用技术型办学方向,适应社会需要设置专业,打好基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用型本科高校紧密围绕地方发展和产业经济,通过产学研体系与产教融合模式,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应用型高校图书馆要积极应对改革转型的历史性发展机遇,明确发展定位与方向,为院校新育人模式提供更精准、更高质量的服务。
一、应用型高校图书馆面临的困境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趋势下,高校的转型与改革面临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的转变。在融入地方发展的过程中,高校主动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学科布局,通过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模式使培养出的人才更能适应社会需要。应用型高校图书馆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服务环境、范畴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数字图书馆、智慧图书馆建设方兴未艾,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等多种现代技术叠加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规模和深度涌入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之中,借、藏、阅、咨的传统服务模式已无法为转型中的高校提供精准的服务。
1.内部因素
在实践角度上说,目前应用型高校图书馆可能存在以下问题:图书资源原有的数量、种类和结构,与高校应用型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科研的现实需求相比差距较大;同时,数字化资源、多媒体资源、智慧图书馆建设、图书馆业务管理与服务软件系统等设施设备建设,因经费投入等原因与一流大学相比较为落后;图书馆馆员专业结构、内部管理制度、业务流程不能很好适应发展需要;图书馆的学科服务、专业服务、阅读推广、数字图书馆建设现状、互动服务方式和手段跟不上读者需求。
2.外部因素
(1)服务环境的改变
图书馆经历了几千年的传统图书馆时期,经历了几十年的数字化发展历程,近20年多年的互联网时代智慧图书馆建设如火如荼。应用型高校的转型期更是一个各类新技术、生产方式将要发生深刻变革的关键期,作为信息技术深入应用的图书馆建设更要思考自身的生态环境、生态系统、全业务流程链等问题。图书馆内部的虚实空间再造、业务流程再造、服务与管理等也因此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在这样的一个关键时间点,应该更加大胆、更加具有突破性地摒弃图书馆行业一些不合理、无法适应数字时代读者需求的管理手段和服务体系。
(2)服务范畴的转变
应用型高校的发展要求及人才培养模式,已不局限于高校本身的科研和教学服务,更是面向社会需求,面向地方产业发展的需要。应用型高校图书馆所面对的服务对象,也不仅仅是校园内的教师学生读者。在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和产学研体系的育人模式下,社会服务也将成为应用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范畴,图书馆面对的服务深度和广度无疑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变化,我们要充分考虑在此背景下图书馆发展面临诸多的机遇与挑战、变革与创新、融合与发展,凝聚智慧,厘清发展思路,科学规划。
(3)服务方式的转变
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对经济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财政投入缩紧,要倡导“节约型图书馆”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将资源共建共享予以充分重视。同时,疫情带来的还有教学科研方式的转变,“网课”“居家办公”等形式也对图书馆的传统资源结构和服务模式带来了挑战。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时代,调整资源结构、创新服务模式、建设电子教参库,进一步推动共建共享是图书馆发展的又一重大历史机遇。
二、协同服务模式的定位与发展
1.协同理论
协同理论是由是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创立,协同理论认为,不同属性的系统在整体环境中,各系统间存在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该理论着重研究系统与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变化规律,通过协同作用, 使组织系统的各要素之間以及各子系统之间能够协同地工作,赢得全新的整体放大效应。在图书馆及其馆员、用户、服务内容、服务策略、服务环境等各个子系统内部以及之间其相互协调配合,能够产生放大的协同效应。在应用型高校转型阶段,图书馆、图书馆内部、服务对象、服务内容等系统合作,对于高校图书馆转型,提供精准服务意义重大。
2.应用型高校图书馆协同服务模式内涵
在应用型高校转型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要积极调整服务定位及思路,以应对所处大环境的革新,通过图书馆内部、学校业务相关部门、校外机构的协同合作,拓宽图书馆服务的广度。通过梳理新环境下教学、科研方式的改变,优化资源结构和业务流程,创新服务理念,深化图书馆服务的深度。在图书馆内部协同、资源结构、服务方式、对外协作等各要素进行协同创新,推动高校图书馆精准化可持续发展。
3.应用型高校图书馆协同服务模式发展方向
尽管面临诸多严峻挑战,未来仍然是高校图书馆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抓住应用型高校转型的重大机遇,顺应当代高校图书馆发展趋势,努力建设更具内涵、更加精细的服务体系,匹配学校专业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对图书资源和服务的需要,不断满足全校师生学习、教学和科研对文献信息服务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的需要,为应用型高校教学科研及社会化服务提供支持。立足用户深层次的文化需求,以更丰富、更具内涵的知识建设和知识服务推动文化传承和交流。以科学发展观谋划图书馆的发展,以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为抓手,以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开发、利用为重点,以智慧图书馆建设为方向,提高教学和科研的文献保障水平,在图书馆可持续发展方向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三、应用型高校图书馆协同服务模式构建
1.图书馆内部协同
随着现代技术手段、新媒体等融入图书馆建设发展,用户信息行为随之改变,图书馆各类创新服务模式应运而生,也为图书馆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带了发展机遇。近年来,伴随图书馆新业务新服务手段的出现,图书馆组织结构也都在随之调整,进一步整合部门明确职责,优化业务流程,完善岗位职责权限分工合作、权责明晰,避免了部门间业务重叠出现推诿扯皮现象,实现高效运转,提高服务用户的效能。但与此同时,在管理层面来看,新的服务模式和服务手段,往往不是一个部门可以完成的,也对图书馆内部协同合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随着图书館转型发展需求迅速增加,图书馆未来的发展需要专业化、高素质和多技能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多样化的专业能力。这就需要打破部门和岗位职责间的壁垒,加强图书馆内部的协同合作,再造业务流程。图书馆可以根据协同合作的服务项目,如阅读推广、学科服务、新媒体建设等,建立跨部门工作小组,重组业务流程,充分发挥人才队伍的业务兴趣和多样化专业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队伍,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图书馆活力。
2.优化资源结构
(1)融通建设数据文献资源与纸质文献资源
文献资源由纸质文献资源,逐步向数字文献资源、数据文献资源变迁是传统图书馆、数字化图书馆、智能化图书馆时代的标志。智慧图书馆中ICT技术获得了空前的应用,图书馆内部的虚实空间再造、业务流程再造、服务与管理等也因此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数据资源是图书馆资源建设新的制高点。
随着应用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全社会信息化环境的快速提升,学生学习与实践、教师教学科研对文献资源种类的要求越来越多、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建立特色鲜明、学科兼顾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充分挖掘和展示馆藏价值。以满足全校师生对文献资源的基本需求为目标,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发展提供有力的文献保障。增加读者驱动模式的采购比重,利用智能采选系统进行精准化服务,优先保障重点学科、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同时,大力支持新增学科和新设专业的发展,保障资源的及时配备。
(2)着力打造特色资源
特色资源是图书馆的立馆之本,也是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支持地方发展、深化服务内涵的重要渠道。特色资源的打造,也为图书馆加强对外交流,参与区域性图书馆联盟共享共建打开了局面。可以聚焦地方文化特色及本校发展建设历程,着重收集特色资源,拓宽特色文献的采购渠道,争取地方政府支持拓展地方文献收集途径,充分发挥其在本地区的影响力。同时,借力新媒体,积极运用数字人文及相关技术,丰富特藏资源建设形式,加强特藏文献整合与开发。
3.延伸服务深度与厚度
坚持应用型高校的发展方向,优化服务模式,拓展服务功能,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协同服务体系。依托智慧图书馆系统,明确服务对象,与校内其他单位协作开展教学支持服务、科研支持服务,打造特色品牌,重点提升文献情报的服务能力,参考咨询向智能服务转变。在充足的馆藏资源和人力资源为保障的前提下,逐步深入各院系、各专业,分类进行精准服务,根据教学科研的需要开展深层次高水平的学科服务。扩大服务对象,由服务校内向校外延伸,如校友/校友分会、有协作关系的城市社区/学校/机关/团体、乡村挂钩的试点地区。开展人文社科、科技普及,特别是地方文化、特色文献资源等地域品牌。
利用图书馆图书资源和信息情报优势,建设服务在校学生专业学习平台,深度开发学习资源,嵌入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总体方案中,支持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充分挖掘图书馆在查新和专利咨询方面能力,开展服务校友的工作,增强校友间的凝聚力,为校友创业和事业发展提供支持,主动融入学校重点工作,为学校重点专业建设专业馆,提供精准服务支持。
4.协作与创新
协作与创新是图书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助推器。对外协作较少,缺少与外部机构合作的平台和机制,使得图书馆的发展格局受限,文化交流活动层次不高,对学生育人体系建设无法形成积极的推动作用。图书馆需通过协作与创新,在社会发展中(特别是在地方发展)提升自身的服务价值和影响力。
加强与强校图书馆的合作,填补图书馆在专家/机构库建设、查新、专利咨询方面等一些不足,进行业务帮扶提升专业能力,加强与校外文化机构(乃至国内有影响力的文化机构)、个人及同行的合作,开展资源建设与文化传播服务,共享文化资源,拓宽文化服务渠道和内容,满足不同层次需求。与文化研究所、博物馆、新华书店等权威文化机构合作。引入新兴书店,与资源采购形成联动机制,同时贴近学生,强化图书馆时尚的阅读氛围,进一步加强阅读推广。与校友会建立密切联系,充足各类文献资源,拓宽校友资源服务的渠道,让图书馆成为校友终身学习的场所。开展与地方政府、各类企业合作,开发各类资源服务平台,提升图书馆信息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2015-10-2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511/t20151113_218942.html.
[2]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2-1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3]习近平在福建考察[EB/OL].[2021-03-25].http://www.gov.cn/xinwen/2021-03/25/content_5595687.htm.
[4]蔡敬民,夏 琍,余国江.应用型高校的产教融合:内涵认知与机制创新[J].中国高校科技,2019
[5]隋志纯.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现代经济信息,2018
[6]蔡迎春.高校图书馆“十四五”规划发展环境扫描[J].高校图书馆工作,2020
[7]张 璐,张 勇,诸葛凯.标准驱动:企业质量创新的内在逻辑[A]. 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第十四届(2019)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2019
[8]毕建新,黄培林,李建清.基于协同理论的高校协作服务模式探索——以东南大学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2
[9]马新艳.基于协同理论的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6
[10]邱茂炜.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工作模式新探[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6
[11]刘丽霞.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新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
[12]孙晓冬.数字图书馆服务模式探讨[J].图书馆学刊,2008
(作者单位:闽江学院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