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袋栽黑木耳产业的技术误区

2021-12-17王相刚

农业灾害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工厂化高技能人才

摘要 当前,袋栽黑木耳工艺被机械化,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工厂化栽培技术。很多菌包厂的生产技术工艺并不科学,有些地区鼓励科研人员到一线向菌农学技术,甚至鼓励科研人员与袋栽黑木耳产业中的高技能人才争业绩、比技术,忽视了袋栽黑木耳基础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基于此,本文阐述了袋栽黑木耳产业的技术和育种现状,探究袋栽黑木耳产业的技术误区,并提出解决思路和办法。

关键词 袋栽黑木耳;工厂化;产业与品种;高技能人才;基础研究

中图分类号:S646.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1)08–0170–02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Technical Misunderstanding of Bag Growing Black Fun-gus Industry

WANG Xiang-gang (Edible Fungi Research Institute, Suihua University, Suihua, Heilongjiang 152061)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technology of bag planting Auricularia auricula is mechanized, but it is not a real industrialized cultivation technology. The production technology of many fungus packing plants is not scientific. In some areas, scientific researchers are encouraged to go to the front line to learn agronomic technology, and even encourage scientific researchers to compete for performance and technology with highly skilled talents in the bag planted Auricularia auricula industry, ignoring the importance of basic scientific research of bag planted Auricularia auricula.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technology and breeding status of bag planting Auricularia auricula industry, explores the technical misunderstanding of bag planting Auricularia auricula industry, and puts forward solutions and methods.

Key words Bag-grown black fungus; Factory; Industry and variety; Highly skilled personnel; Basic research.

目前,很多工厂化袋栽黑木耳企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工厂化栽培,缺乏核心技术。工廠化袋栽黑木耳的生产工艺,理应从黑木耳栽培的核心技术入手。但如今相关学者仍没有根据袋栽黑木耳品种的特性研发出栽培效益更高、更好的栽培技术工艺,还没有从仿野生作坊式的水平演变成工厂化栽培的技术革新。常规袋栽黑木耳技术并不是遵循黑木耳的生理特性等科学数据来精心设计的栽培工艺,而是菌农凭借有限的文化知识经过不断摸索总结并采取的半自然、仿野生技术,是逐渐发展或袋栽黑木耳产业的结果,实质还没有跳出菌农养家糊口的“土办法”。袋栽黑木耳技术的科研人员若不注重钻研黑木耳生理和生化的基础问题、不了解原创袋栽黑木耳的技术弊病、不懂得袋栽黑木耳成功的技术原理、不摆脱菌农作坊式仿野生的技术工艺,容易陷入菌农袋栽黑木耳技术误区,一味地跟在菌农和产业后面做研究,无法研发出工厂化袋栽黑木耳新技术。

1 袋栽黑木耳技术现状及应对措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劳动力紧缺的加剧,袋栽黑木耳产业实施机械化、工厂化栽培技术势在必行。近10年,全国投资千万以上的袋栽黑木耳菌包企业达100家以上,基础科研薄弱,技术工艺并不成熟,而试图进行工厂化袋栽黑木耳的企业几乎全军覆灭,没有达到企业预期的经济效益。工厂化袋栽黑木耳技术路线错误,导致企业没有产生或超越传统作坊式袋栽黑木耳技术的经济效益,使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亟待使用新的科学技术[1]。近年来,黑木耳的研究工作大都集中在袋栽黑木耳产业发展的应用技术上,对黑木耳生物学的基础研究工作几乎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的理论水平层面,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黑木耳产业中宣讲了15年之久,但对黑木耳产业的技术进步几乎没有建树,导致工厂化袋栽黑木耳的设想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很多袋栽黑木耳产区几乎不清楚品种概念,只是简单地追求获取黑木耳品种证书而已,并不了解品种档案中记载的真实科研数据和适宜该品种的栽培工艺,也不注重围绕该品种特性研发新的机械设备和新的栽培工艺,有些科研人员只是一味地模仿民间作坊工艺进行机械化操作,导致进行工厂化袋栽黑木耳的规模化企业加速亏损甚至倒闭。

黑木耳的品种是生产工艺的基础,新品种选育不是简单地追求基因发生变化就是育种成功,袋栽黑木耳技术不同于传统种植农作物,袋栽黑木耳的环境变化比黑木耳的基因变化,更能影响经济效益。

很多袋栽黑木耳工厂仍在液体菌种的生产和菌包培养基的配料中用偷工减料的办法来降低生产成本,维持运营,如果没有国家的补贴政策,很多袋栽黑木耳的菌包厂早已无法经营。

工厂化袋栽黑木耳的核心技术,并不是将民间的作坊工艺机械化和厂房设计美观化,也不是采用液体发酵罐或液体菌种等生产技术,常规固态菌种并不比液体菌种差。要想真正实施工厂化袋栽黑木耳的技术工艺,科研工作者首先要重视黑木耳栽培的基础研究工作,尤其是新品种的育种工作,要围绕着黑木耳的品种特性研究出适宜的工厂化、机械化技术工艺,使之超越菌农作坊式的生产效益,从而形成新的生产工艺,最终突破工厂化进程的技术瓶颈。企业不能盲目地倡导科研人员复制袋栽黑木耳小作坊的生产工艺,要实现真正意义的工厂化、集约化黑木耳栽培目标,并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

工厂化袋栽黑木耳的技术革命,不仅需要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的努力,还需要基础科研人员与高技能人才的通力合作,科研人员避免急功近利、浮皮潦草地搞科学研究,要突破工厂化袋栽黑木耳的技术瓶颈,做好科学研究的基础工作,使袋栽黑木耳产业健康发展[2]。

2 袋栽黑木耳的育种现状

有些育种观念错误地把基因突变作为育种成功的依据之一,把物种的概念强放于品种的概念中,忽视了品种是商品的实际情况,错误地把菌物分类技术手段应用于黑木耳育种的鉴定中,这不仅无法促进黑木耳栽培技术的进步,反而浪费有限的育种资源。

例如,原始野生金针菇是黄色的伞状形态。但现代化工厂化栽培的金针菇新品种却成了白色的火柴杆状,完全打破了金针菇伞菌的传统视觉,实现了金针菇新的商品价值,这就是人工选育的金针菇新品种与野生金针菇物种的典型区别之一。但要明确的是,没有品种的菌业是原始的菌业。品种是商品,有经济价值的才是品种,品种具有时间性和区域性,品种有固定的栽培工艺,与物种分类技术完全不同。

例如,工厂化栽培的杏鲍菇生长出的蘑菇子实体粗壮不开伞 ,可是同样的菌种在室外环境下,采取仿野生半人工栽培模式的原本子实体不开伞的杏鲍菇品种,竟然长出了可以开伞的巨型大平菇王,商场上改称为“褐灵菇新品种”,同样的菌种采取不同的栽培方式和出菇环境后变成了新的商品,实际两个商品的基因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品种的经济和商品价值发生了质的变化,成为了两个不同的栽培新品种。

同一个黑木耳品种,由于管理方式或出耳阶段温度环境的不同,长出的木耳子实体的外形品相完全不同。例如,地摆栽培黑木耳模式与吊袋栽培黑木耳的模式,即使是同样的品种和相同的菌包,由于这两种出菇的环境模式和管理方式的不同,长出的木耳子实体的颜色和形状也不同,往往在吊袋大棚环境中长出的耳片比地摆的木耳片筋少、耳片肉薄;同一黑木耳品种,秋季长出的秋耳颜色比夏天的耳片黑且厚。可见,同一品种甚至是同一菌包,由于后期营养匮乏等原因长出的耳片比菌包营养旺盛时期的耳片筋少。黑木耳物种与黑木耳品种有本质区别,物种要求基因不同,品种要求经济价值和栽培工艺不同,物种和品种的鉴定依据并不相同。如果忽略栽培工艺的重要性,盲目地用物种的思维指导黑木耳的新品种选育工作,会导致产业误入歧途,陷入物种的学术泥潭中,这难免糟蹋来之不易的黑木耳产业[3]。

袋栽黑木耳从原始技术走向工厂化袋栽技术,人工选育新品种是关键一步,品种在某种程度上是成熟栽培工艺的代名词,也是保障菌农和菌种供应商等从业者合法权益的依据,没有品种的概念就谈不上实施工厂化栽培黑木耳的愿望。要想把黑木耳的品种和栽培工艺钻研清楚,要掌握基础科学数据,不能简单地照搬传统作物育种流程,而要结合實践、实事求是地实施商品化育种,实现工厂化袋栽黑木耳的经济目标。

3 袋栽黑木耳的技术误区

当前,工厂化袋栽黑木耳的技术路线和生产工艺有所缺失,工厂化袋栽黑木耳技术路线不应继续沿用菌农传统的作坊工艺。误区一:照搬民间作坊工艺的技术路线,并不适宜工厂化栽培;误区二:作坊工艺不是遵循袋栽黑木耳的特性精心设计的生产技术,而是菌农在有限的科学知识下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养坊工艺并不科学。如今,把作坊工艺改造成机械化,暴露出学术界缺乏袋栽黑木耳基础研究工作的技术短板。

工厂化袋栽黑木耳与作坊式栽培黑木耳的技术目标不同,工厂化是以企业盈利为目标,菌农作坊式栽培黑木耳能赚钱就是好产业。工厂化袋栽黑木耳的模式,只有超越菌农的作坊效益,用研发新工艺的手段增加产量和效益,才有出路。研究工厂化袋栽黑木耳技术无疑需要有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做支撑,不是单纯的理论专家所能驾驭和设计的,如果脱离高技能人才的智慧,陷入民间作坊工艺的技术误区,则无法研发出袋栽黑木耳的新工艺。

4 袋栽黑木耳的技术瓶颈

目前黑木耳栽培的基础研究十分薄弱,缺乏对菌丝如何快速转化成黑木耳子实体原基的详细研究,对黑木耳菌丝的生长温度还没有明确的界定,对有效控制黑木耳的子实体颜色和品相变化等的科研工作十分缺乏。例如,笔者在一次温控器失灵的事故中偶然发现,黑木耳菌丝体能承受50℃高温不会全部死亡的实践数据,并在黑木耳丰收2号新品种的选育报告中首次公开发表,但并没有引起科学界的重视并进行更详实的科学研究。这其中有许多问题值得探究,例如黑木耳在50℃高温下能承受多长时间不死亡、高温对菌丝转化子实体颜色是否有直接影响、高温生长的菌丝体转化的黑木耳子实体原基多成黄色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黑木耳的黑色素如何巩固等科学问题。如果缺乏这些基础的科学研究,黑木耳不可能实施工厂化栽培,许多基础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学术界错误地鼓励科研人员急功近利,甚至去袋栽黑木耳的田间向菌农学技术,试图为菌农和企业做应用技术指导,甚至盲目地宣称要把“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完全忽视了袋栽黑木耳产业的基础科学研究工作。

科研人员不在实验室里带头钻研黑木耳生理、生化的基础问题,仅依靠高技能人才的实践经验做支撑,黑木耳产业发展将举步维艰。对此,要把严谨的基础研究工作与脚踏实地的高技能人才的应用技术工作相结合,这是突破工厂化袋栽黑木耳技术瓶颈的有效举措。袋栽黑木耳的基础研究工作是黑木耳产业发展和实施工厂化栽培的重中之重。

针对倡导“结合产业搞科研”的理念,可以提高高技能人才工作水平,发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如果不重视科研人员的基础研究工作,仅有田间的工匠精神,很难突破工厂化袋栽黑木耳的技术瓶颈,很难使袋栽黑木耳的栽培工艺发生质变,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厂化栽培黑木耳。袋栽黑木耳产业中的高技能人才只能把黑木耳传统的作坊工艺转变成机械化的表面技术,要想实现工厂化袋栽黑木耳的技术革命,黑木耳生物学领域的基础研工作不能停滞不前。

5 解决办法和思路

工厂化袋栽黑木耳的基础科研工作和菌农的实践经验都很关键,科研人员与高技能人员相比,钻研技术的切入点不同、解决的技术问题也不同。科研人员要立足黑木耳生物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工作,在实验室获得科研成果,发挥自身优势,推动工厂化袋栽黑木耳的技术革新。科研人员不应脱离高技能人才独自去栽培一线,与高技能人抢活干、争业绩,甚至把高技能人才边缘化。如果没有高技能人才的智慧和心血,会导致基层更多袋栽黑木耳的菌包厂不务实,甚至亏损倒闭。

只有研究掌握黑木耳的品种特性并应用现代生物科学的技术手段,才能突破袋栽黑木耳工厂化进程的技术瓶颈,才能使袋栽黑木耳产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机械化、工厂化水平,从而实现工厂的经济效益。袋栽黑木耳工厂化不是人海战术,也不是民间作坊,而是可控的数字化智能化栽培黑木耳的新技术,是“1+1>2”的超常规技术手段,要使工厂化袋栽黑木耳模式比民间作坊工艺效率高、更具经济效益才是关键。

传统袋栽黑木耳技术思路必须脱胎换骨,从黑木耳特性和现代生物科学的基础工作出发,研究出工厂化栽培黑木耳的新科技,才能保障大型菌包厂实现工厂化袋栽黑木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相刚.蕈菌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2] 王相刚.蕈菌栽培原理及应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3] 李楠,李玉.黑木耳代用料栽培关键技术研究[J].菌物研究,2008(3):183-186.

责任编辑:黄艳飞

猜你喜欢

工厂化高技能人才
南美白对虾工厂化错季双茬高效养殖技术试验
浅谈在校内实训基地如何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
猴头菇工厂化栽培初探
美国珍珠鳖工厂化养殖技术
论技工院校软件高技能人才关键能力的培养
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实施弹性学制学分制的研究与实践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浅谈铁路运输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锦鲤苗种的工厂化培育
杏鲍菇组织分离菌株工厂化栽培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