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头菇工厂化栽培初探
2017-04-26李玉李巧珍尚晓冬宋春艳李正鹏杨
李玉+李巧珍+尚晓冬+宋春艳+李正鹏+杨炎+谭琦+周峰
摘 要:该文总结了猴头菇工厂化栽培经验,在出菇阶段尝试了倒置栽培模式、侧面割口栽培模式、筐栽模式、瓶栽模式和网格栽培模式等5种方式,从栽培密度、固定投资、环境条件均匀程度、子实体商品性状等方面综合考虑,认为网格栽培模式最适合猴头菇工厂化栽培使用。
关键词:猴头菇;工厂化;栽培
中图分类号 S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7-0064-02
猴头菇(Hericium erinaceus),又名猴蘑、对脸蘑、刺猬菌等[1],由于其子实体表面长有毛绒装菌刺,远看像金丝猴头而得名,是“山珍海味”中的上八珍之一。猴头菇活性成分包括多糖、低聚糖、猴头菌素、腺苷、漆酶、猴头菇酮、氨基酸等,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抗肿瘤、抗衰老、降血脂等功效[2-4],可以用于治疗胃溃疡、胃窦炎等胃部疾病[5],对胃粘膜上皮的再生和修复有十分重要的作用[6],是一种优良的食药两用真菌,开发前景十分广阔[7,8]。本文针对多种不同出菇模式开展栽培实验,探索最适合猴头菇工厂化栽培的出菇模式,以期为猴头菇工厂化栽培企业提供参考。
1 制包工艺
1.1 拌料与装袋工序 根据“木屑30%、玉米芯16%、棉籽壳22%、麸皮15%、米糠10%、玉米粉5%、石膏2%”的配方,将原材料加入搅拌机后先干拌10min,再加水调节含水量至65%,加水后继续搅拌30min可以进入装袋工序。使用立式双冲压自动装袋机装袋,塑料袋规格为对折径17.5cm,装料高度为20cm,装料后料面紧贴塑料袋,存有空隙会导致猴头菇原基形成。
1.2 灭菌与冷却工序 利用全自动高压蒸汽灭菌器灭菌,维持121℃、2h,灭菌前需要彻底排除冷空气,灭菌过程中要定时排除冷凝水,保证彻底杀灭菌包中的杂菌。灭菌结束后将灭菌锅前后门都打开一条缝隙,利用冷却室的正压洁净空气把灭菌锅内的蒸汽和热量排出,蒸汽排除完毕后,将菌包拉入冷却室进行空调强制冷却。
1.3 接种工序 菌包中心温度低于24℃后可以接种,使用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刺长”品种,在接种流水线上接种,接种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尽量缩短打开菌包塑料盖的时间,避免杂菌污染。
1.4 培养管理 接种完毕后,将菌包移入培养室培养,培养室温度为23~25℃,相对湿度为65~70%,CO2浓度<4 000μL/L,避光。培养过程中需每日监测菌包中心温度、菌包之间温度及室内空气温度,需要保证菌包中心温度不超过26℃,通过监测多个位置菌包之间温度来判断培养室环境条件均匀程度,如差异较大,则加大内循环风量,尽量使所有菌包处于较为一致的培养条件下,在培养过程中可以使用叉车倒垛操作,交换上下层培养床架位置,提高菌包发菌一致性。
2 出菇工艺
2.1 第一潮菇管理 菌丝长满后,进入出菇管理阶段,将菌包转入出菇房进行第一潮菇管理,其管理工艺见表1。
2.2 第二潮菇管理 第一潮菇采收结束后,升温降湿,促进采菇坑菌丝恢复,温度调节为17~18℃,相对湿度调节为70%~80%,并加大内循环风量,CO2浓度控制在3 000μL/L以下,无光照,2d后菌丝完全恢复并开始扭结,此时根据第一潮菇管理工艺进行第二潮菇出菇管理。
3 出菇模式对比
为了找到最适合猴头菇工厂化出菇的栽培模式,尝试了倒置栽培模式、侧面割口栽培模式、筐栽模式、瓶栽模式和网格栽培模式5种方式。
3.1 倒置栽培模式 在生长发育时猴头菇的菌刺朝向重力方向生长,将袋口朝下会使使猴头菇的菌刺全部竖立,商品形状更加美观,更像“猴头”,实际栽培中发现,菌包袋头向下需要专门的高密度网格,并且加湿器产生的冷凝水容易流到猴头菇子实体上,导致细菌污染等问题,影响猴头菇的商品形状。
3.2 侧面割口模式 我国北方地区农户栽培猴头菇较多采用侧面割口方式,但在实际工厂化栽培中发现,培养过程中菌包相对湿度处于65%~70%的范围中,袋口的菌种不会失水而干燥死亡,所以袋口还会继续长出猴头菇子实体,并且侧面出菇占用面积大,不易上架、采收,所以侧面割口模式不适合猴头菇工厂化栽培。
3.3 筐栽模式 直接将装有菌包的周转筐竖立放置于出菇床架上,该方式与网格栽培模式相仿,焊制专门摆放周转筐的床架即可实现,但占用周转筐时间较长,增加了固定投资。
3.4 瓶栽模式 使用瓶栽模式在培养阶段可以实现高度的自动化,但在出菇阶段,瓶口直接出菇会导致原基过多,形成大量的小猴头菇,商品性状差,经济效益低;另外,使用定制的小口瓶盖出菇,虽然能减少原基数量,但与塑料袋口直接出菇相比原基还是较多,也增加了操作工序及投资成本。
3.5 网格栽培模式 实际生产表明,网格栽培模式是最适合猴头菇出菇的一种模式,环境条件控制均匀,操作较为简单,还可以根据现有设施设备情况增加或减少摆放密度。
4 结论
工厂化方式栽培食用菌具有集约化、周年化的特点,并且在食品安全方面较传统栽培模式更有保障,随着我国食用菌产业的转型升级,双孢蘑菇、金针菇、蟹味菇、白玉菇、海鲜菇及杏鲍菇等品种基本实现了全部工厂化生产,淘汰了低效率的传统栽培模式。而猴头菇目前仍然以传统生产模式为主,无法满足消费者对品质及周年供货的需求。因此,猴头菇生产也必将逐步实现工厂化,实验表明,在出菇阶段使用网格栽培模式操作方便、出菇整齐度高,是非常适合猴头菇工厂化栽培的一种出菇模式。
参考文献
[1]黄毅.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实践[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1.
[2]黄年来,林志彬.中国食药用菌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
[3]王晓玉,蒋秋燕,凌沛学,等.猴头菇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0,31(1):70-72.
[4]徐天惠,刘强.食用菌概论[M].北京:中国展中出版社,1987.
[5]王薇.猴头菇的营养保健功能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食品与药品,2006,25(4):24-26.
[6]刘维,刘迪,李冠.猴头菇多糖的研究进展[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12:23-25.
[7]徐天惠,刘强.食用菌概論[M].北京:中国展中出版社,1987.
[8]吴清山.猴头菇高效栽培关键技术[J].北方园艺,2014(18):161-163.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