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教学的启示

2021-12-17陈艳郭明飞陈远瞻

关键词:大班教学人的本质思想政治理论课

陈艳 郭明飞 陈远瞻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教育资源有限与学生人数激增之间的矛盾凸显。为缓解教育资源的紧张,大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采取了大班教学的模式。但因此也出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学生参与率低、师生互动少、因材施教难等问题,与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受益”的初衷背道而驰。为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困境,应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为指导,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在关注学生需要、注重教育的主体间性的基础上,充分准备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关键词:“人的本质”;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11-0078-05

大班教学是指单个教学班级拥有较多数量学生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1]。班级学生数量通常在80到120人之间,有的班级人数甚至更多。大班教学本身具有向学生高效提供基础知识和必要信息,帮助学生整体理解课程并建立不同章节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升应用知识的能力,同时提供学生与更多同龄人交往机会等优势。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大部分高校受到教学场地有限、专业思政课教师数量不足、教学硬件设施不先进等的影响,在短时间内无法解决学生人数激增带来的问题,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采取了大班授课的形式。在大班教学的情况下,教师往往无法关注所有学生的学习状态,很多学生课前不预习,上课不听讲,课后不复习,使得大班教学的优势无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教师和部分学生的课堂。

为此,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应按照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要求,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进行多样化探索,通過多种方式实现教学目标,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爱听爱学、听懂学会,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一门让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受益的课程。

一、大班课堂教学形式的特点

大班课堂与小班课堂相比,因为课堂人数增多,课堂形式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首先,教室空间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交往存在安全距离。根据彼此亲疏状态的不同,可以将交往互动的距离分为四种:亲密距离,涵盖了大约45厘米范围内的实际身体接触,通常这一距离涵盖了你的亲密朋友、爱人或者与你感情深厚的人;私人距离,覆盖了45-122厘米的范围,在这一区域内进行友好的谈话和讨论是非常自然的事情;社交距离,覆盖122-366厘米的范围,通常在商业或者非个人化的交流互动中,与陌生人之间保持这样的距离;公共距离,覆盖了366厘米以外的距离,直到听不到为止,在大会上或教室里讲话者与听众之间保持这样的距离。大班教学必须在一个空间大的教室里进行,讲台与学生的距离往往超过了“私人距离”,进入了“社交距离”甚至是“公共距离”,这样的空间距离不利于教师与学生直接的有效互动。

其次,座位之间距离近。大班教室学生在分组活动时,座位固定且距离近,使小组活动变得困难。因为无法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小组活动会相互干扰;同时因为学生规模很大,小组成员之间除上课时间能在一起参与活动,其他时间基本上没有相互了解的机会,有些成员不听从小组长的安排,消极对待小组任务。这些使得小组活动不可能包括每个人(或者每一个愿意参与活动的人),在形式上变得困难,实际效果也差强人意。

最后,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隔离感。大班多由多个班级、不同专业甚至是几个学院的学生组合而成,大多数同学之间并不相识,小组活动成了少数人的事,小组任务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为学生人数众多,教师与学生之间也缺乏深入交流、相互了解的机会。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有限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容易出现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的现象。因此,在人数众多的班级中,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让学生感到安全,促进师生互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大班教学的困境

第一,课堂参与度低。在充分利用诸如“励志君”“易加”“学习通”等平台后,学生考勤问题可以很好得解决。但这仅能了解学生是否在教室里,很多学生进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并不是基于对该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也不是基于对该课程的喜欢,只是因为担心教师考勤。大班教学中,传统的教学形式使得教师无法确切了解每一个学生在教室里有没有融入学习、学习有没有效果。同学之间交流、玩手机、睡觉等不当行为在大班教室时有发生[2]。教师无法采用强制手段让学生身心均投入于课堂学习。基于上述原因,积极参与课堂的学生数量非常有限。

第二,师生互动少。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教师提问、组织讨论等活动时,大班教学容易出现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现象。首先,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存在“不关我事”或者“我不说,自然会有其他人说”的消极心理。其次,也因为人数众多,教师和学生之间情感交流较少,学生对教师有漠视甚至抵触心理[3]。最后,学生对教师的提问没有自己的思考,或者对讨论的话题不感兴趣或者不具备用相关的理论知识阐明自己观点的能力。上述因素导致师生互动流于形式,甚至演变成教师的自问自答。

第三,因材施教难。学生所学专业、学习背景有着较大的差别,面对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大班教学中教师在同一堂课中很难做到根据学生的专业和自身特点因材施教。如果不能因材施教,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在较大的班级里,有些学生不知道教师的要求是什么,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更可能感到孤独。这可能会导致他们在学习上浅尝辄止,而不是尝试有意义地理解或深入研究所学内容[4]。因此,在给学生传授技能、转变其态度或鼓励其深入思考上,大班教学并不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学生在学习上会很被动,他们可以接收信息,但对所提供的新知识进行处理或批判性评价的机会较少。

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统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显著特点,教师不仅仅需要传授理论知识,让学生从不知到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理论知识中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并在价值体系的指导下身体力行。知识的接受是形成学生价值体系的基础,而真正参与课堂、积极思考是接受知识的前提。因此,在暂时不能改变班级学生数额的现实情况下,为了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教师需要付出更多创造性的劳动,提高课堂参与率,增加师生有效互动,做到因材施教,保证理论知识传授的实效性,为从“知”到“行”的转化打下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对大班教学的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系统地回答了“人的本质”的问题。在坚持实践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劳动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5]也就是说人与其他一切生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类在自觉改造客观世界中具备主观能动性,人的行为总是受一定思想的支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为,人的活动都是按照预定的蓝图、目标、活动方式和步骤进行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同时人的活动还具有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类本质理论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論课的主体间性。

首先,人是有思想的主体,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要正确认识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两者双向互动的过程,教育主体是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的教育者,处于主导地位。教育客体则是指受教育影响的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客体。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又不能把两者绝对划分开来。教育者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一方面,教育者首先是受教育者,只有通过各种深入的学习,才能领会社会发展要求,才可能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教育者在施教的同时亦要向教育对象学习。受教育者只是在某些方面需要施教者的指导,他们或者思维活跃,了解更多前沿知识,或者在某些方面比施教者更胜一筹。受教育者同样既是客体也是主体,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者影响时是客体,但教育影响要发挥作用,必须通过受教育者主动积极地接受、消化来完成,受教育者在此过程中又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教育者、受教育者都既是主体,也是客体。人是有思想的主体这一观点启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体现教育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发挥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因为人的类本质特点决定人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赋予的思想,人总是结合自己的实际有选择性地吸收转化外界的思想。在教育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无法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跟学生有良好的互动,了解学生是首要前提。在小班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很快了解学生。但在大班教学中,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几乎不可能完成。因此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的相关信息和学习背景——了解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需要的帮助和支持,学生不愿学习的原因,思想上的困惑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更新思维、开拓视野,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与时俱进,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教学是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关键。

其次,人的活动受到思想意识的指导,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过程要尊重客观规律。恩格斯曾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因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但是,各个人的意志——其中的每一个都希望得到他的体质和外部的、归根到底是经济的情况(或是他个人的或是一般社会性的)使他向往的东西——虽然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然而,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作出结论说:这些意志等于零,相反地,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6]这实际上肯定了人的思想意识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人们的头脑,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正肩负着这样的使命。那么正确的思想意识如何让学生接受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且在实践中指导行为呢?列宁在《怎么办?》中系统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灌输理论是指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反对自发论,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灌输和输送到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中去,提高其政治意识和阶级觉悟的学说。列宁指出:“问题只能是这样:或者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或者是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这里中间的东西是没有的……因此,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7]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依然要坚持灌输的原则,但必须改进灌输的方法。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理论的灌输是必须的,但是灌输的方法应该结合现代的教学理念和方式,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的关键。教学活动开始后,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学习目标,即通过这节课,学生应该获得的学习成果和采用的方法。同时,教师运用不同的教学形式来保持学生在课堂中的注意力和兴趣,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课堂来讲,大班课堂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根据教学内容适当选择思维配对共享、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学生和教师角色互换等策略。思维配对共享(Think Pair Share,TPS)是一种协作学习策略,学生们要一起解决问题或回答有关指定阅读的问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一个话题或回答一个问题,同时与同学分享想法。案例教学(Case Studies)是根据教学需要,给学生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分组讨论并回答相关问题。小组讨论(Group Discussion,GD)人数超过6个人,教师给小组成员布置一系列的问题帮助小组专注于自己要解决的问题。演示(Presentations)是个体或者小组就某个主题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准备一份简单的报告向全班同学演示自己的调查成果。角色扮演(Role Play)是小组、同伴或个体就一个特别的主题将信息在班级或者小组面前表演出来,如果缺乏自信,可以只在小组进行,不需要在全班面前表演,给每个小组设定一个时间。学生和教师角色互换(Student: Teacher Role Swap)是教师要学生在黑板上写下他们的观点、信息,并做出解释。在大班教学中,这些方法的使用有助于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

最后,人具有相互依存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问题为导向。完整的人包括类本质和现实本质两个方面,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人的类本质将人与其他生物区别开,人的现实本质把人与人区别开。人的现实本质告诉我们,个人要使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成为可能,必须与他人进行分工合作。第一,人的相互依存性决定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人的思想品德只有符合社会要求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只有类本质的人是不完整的人,而人的现实本质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获得。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只有符合社会要求,才能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关系对角色的规定,产生社会关系,形成一个完整的人,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的存在与发展。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人只有在分工、合作和交往中才能维持生命的存在。“如果你不给你自己指定某种使命、某种任务,你就不能生活,不能吃饭,不能睡觉,不能走动,不能做任何事情。”社会总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因此社会对个人的品德要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现阶段我国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最要紧的是做好我们自己的事,大学生要胸怀两个大局,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二,人的相互依存性决定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以问题为导向。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好“大思政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大背景之中,教师要及时利用好社会发展中的一切有利因素对学生进行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法治观教育、道德观教育,让学生在国内外时事的比较分析中,体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科学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凝聚力,同时认清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挑战,认清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只有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才真正关注了学生的思想困惑和实际需要。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活动是因材施教的重要表现,这样才能真正戳中学生思想上困惑之处,在解决学生实际需要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意义。

可见,“人的类本质”理论是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指导思想,而这是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达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前提。“人的现实本质”理论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为课堂内容的设计提供了基本遵循。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问题为导向是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重要一环,是其积极参与课堂、主动与教师互动的动力。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为国育人的艰巨任務,要完成“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9]的光荣使命,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是一项重要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对于我们如何有效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大班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教学理念上,视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不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内容上,将理论与学生关注的热点结合起来,满足学生的思想和实际生活需要。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解决课堂效率不高、参与率低等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一门大学生都喜爱并能从中受益的课程。

参考文献:

〔1〕赵世环.“思政课”大班授课教学互动方式探讨[J].黑龙江史志,2011(21):69-70.

〔2〕陈立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大班教学中立体化教学模式探讨[J].文教资料,2008(04):208+215.

〔3〕周紫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2):63-64.

〔4〕王晓荣.大班化视野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管理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153-15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96.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7.

〔7〕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26-327.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7.

(责任编辑 曹彩霞)

The Enlightenment of Marxist Theory about "Human Essence"

on Large Class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HEN Yan1, GUO Ming-fei2, CHEN Yuan-zhan3

(1.School of Marxism, Jingc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Jingmen 448000, China; 2. School of Marxism,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 China; 3.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limited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the surging number of students has become prominent. In order to relieve the shortage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dopt the mode of large class teaching. However,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 such as low participation rate of student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less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difficulty in teaching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aptitude, which runs counter to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benefiting all students of different types". In order to solve the difficulti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 should change the teaching idea and reform the teaching mode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t theory about "the human essence", and fully prepare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elaborate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n the basis of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needs of students and the intersubjectivity of education.

Keywords: "Human Essen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Large Class Teaching

猜你喜欢

大班教学人的本质思想政治理论课
再论唯物史观的人本思想
浅议小组合作在高职英语大班教学中的应用
人不是什么:卡西尔批判式人学观探究
从“人的本质”看犯罪的刑罚预防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浅谈人的本质与价值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