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数千年的古蜀文明
2021-12-17晓军
晓军
在川西平原北部距离广汉市约10千米处有一个叫南兴镇三星村的小村庄,这是一个只能在市县地图上才能找到的地名。这个小村庄里有三个凸起的大土堆,它们和临近的一块月牙形的较大台地遥相呼应,人们给它们起了一个很有诗意的名称―“三星伴月”。三星,就是指三星堆;月,就是指月亮湾。1929年春,当地农民燕道诚在宅旁挖水沟时,发现了一坑精美的玉器,由此拉开三星堆文明的研究序幕。1934年,华西大学博物馆组成考古队,对之前发现玉器的地方进行了发掘,收获丰富,唤醒了沉睡几千年之久的“三星堆文明”。遗憾的是,自那次发掘后,发掘工作便长期停滞。1986年,三星堆两个商代大型祭祀坑的发现,使上千件稀世珍宝赫然显世,立刻轰动了世界!这次发掘还发现了一些距今约5000年的器物。它们证明了三星堆遗址从距今5000年到3000年的历史从来没有间断过。从1986年至今,三星堆不断有新的考古发现,不断地带给人们新的惊喜。
三星堆遗址的发现,与长期以来历史学界对巴蜀文化的认识大相径庭。历史学界一向认为,与中原地区相比,古代川蜀地区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方,与中原文明没有关联或很少有交往。而三星堆遗址证明,它应是中国夏商时期前后,甚至更早时期的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并与中原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三星堆遗址验证了古代文献中对古蜀国记载的真实性。要知道,人们以前只是从古代传说中听说了蚕丛、柏濩与鱼凫等古蜀王的故事,而这个重大的发现,证明了这些古蜀国并不仅仅存在于传说中,同时把四川的历史向前推进了几千年。
中国三星堆文明,在世界考古学上素有“世界第九奇迹”之称。三星堆从发现伊始就一直牵动着世人的神经,而随其发掘过程而产生的众多谜团更是令人匪夷所思。1997年10月,地处广汉城西鸭子河畔的三星堆博物馆建成开放。这里曾经被人们遗忘数千年,今天它向人们展示了高度发达的三星堆文明。
三星堆的古蜀人来自哪里
三星堆博物馆里,最引人注目的或许就是那个最特别的凸眼睛面具了。有的学者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图腾式的面具,但是据学术界比较公认的说法,这个面具还原的应该是古蜀国的先祖―蚕丛。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写道:“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里所说的蚕丛和鱼凫是古蜀国最早的先王。那么,三星堆的古蜀先民究竟来自什么地方呢?
考古学家发现: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部分陶器与中原的夏朝时期遗址(二里头文化)出土的陶器相似,如陶盉;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玉牙璋和铜牌饰也与夏朝时期遗址的同类器物相似;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青铜礼器和玉琮、玉戈等玉器与中原的殷商時期遗址(殷墟)出土的有关器物相类似。这让人不得不产生疑问:华夏人与三星堆古蜀人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一些考古学家认为,古蜀族是黄帝的后代。根据古史传说,早在夏朝建立之前,四川北部居住着一些古老的原始部族,如西陵氏、蜀山氏。蜀山氏就是古蜀人最早的祖先。关于蜀山氏就是黄帝的后代这一说法,还有很多书籍有记载。先秦时期有一部由史官编纂的史书里面记录了上古帝王、诸侯以及卿大夫家族的世系传承。这部史书的名字叫作《世本》,其中说道:“蜀之先,肇于人皇之际。无姓。相承云:黄帝后。”后来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也沿用了这样的说法,他说黄帝之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
然而,另外一些考古学家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古蜀人其实是从西北迁徙而来的,是羌族的一支。他们辗转到了成都平原,最终在岷山地区定居下来。这一部分人就是古蜀人的祖先,他们以畜牧为主,后来逐渐学会了狩猎和养殖等生活技能,还学会了养蚕。后人便将这一时期居住在岷山河谷的古羌人称为蜀山氏。
几千年前的古蜀人在三星堆和金沙建立了高度发达的文明,但关于古蜀人究竟来自哪里,至今却还是个谜。
三星堆为何充满异域文化元素
考古学家发现,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除了一些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部分青铜容器、陶器、玉器具有中原文化风格之外,其余很多器物的种类和造型与中原文化有着明显的区别。走进三星堆博物馆,人们目睹了各种奇特、古怪造型的青铜器之后,不由发出感慨:那些青铜人像不像中国人,更像来自于域外。
三星堆青铜文明的独特性,还在于它的青铜冶铸技术富有特色。专家发现:三星堆青铜铸造工艺在中国先秦时期青铜器中是很罕见的,能与它相类似的,只有西亚地区的青铜文明。三星堆青铜器独特的铸造工艺包括青铜分铸工艺、铜芯撑、铜片补铸切割方孔工艺。这些青铜工艺最早见于5000多年前的两河流域美索布达米亚平原的青铜雕塑上,后来这种工艺影响到古埃及,再由古埃及传播到古希腊、古罗马地区。这些广泛应用在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等地区的青铜工艺,竟然会与三星堆青铜工艺如出一辙!
三星堆出土的最著名的文物之一,是几棵四五米高的青铜神树。尤其以一号神树的制作最为精良大气,整棵青铜神树在铸造时一气呵成,即便是现代的技术,也很难制作出如此精良的金属物件。这种造型的青铜神树,不曾见于古代中国的其他地区,却在远在几千里之外的苏美尔的文物中发现了类似造型的神树。在苏美尔文明遗址的一处国王雕像上的神树,与三星堆青铜神树有着极高的相似度。
三星堆出土了一根刻有神秘鱼鸟图案的金杖。这根黄金杖是中国考古史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罕见的黄金杖。考古学家认为,这根金杖可能是古蜀王的权杖。我们知道,在古埃及文化中,发现了很多代表法老权力的权杖。
三星堆遗址中还出土了大量的贝壳。这些贝壳是典型的海贝,是来自遥远的印度洋孟加拉湾的品种。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贝壳装在被涂成朱红色的青铜容器内,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来,当时的古蜀人对于这些贝壳是非常看重的。考古学家推测,这些贝壳是当时古蜀人使用的贝币。古蜀人将这些珍贵的海贝壳带回自己的家乡,将它们用来作为货物交换的钱币,这可能表明当时古蜀人已经和印度洋周边的南亚国家建立了贸易往来,并且开展了广泛的贸易沟通。
通过以上的考古发现,考古学家猜测,三星堆可能曾是世界朝圣中心,因此吸引了大批域外地区的人慕名而来,他们在迁徙的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外来的祭祀用品以及带有异域文化色彩的物件。
考古发现表明,三星堆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文明,而是多个文明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结果。也就是说,三星堆文明并非只是古蜀国文明,它同时吸收了中原文化,以及中西亚文化、古埃及文明等多种外来文化,正因为如此,三星堆文明才如此神奇。
三星堆文明为何没有文字
文字对于考古发现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殷墟出土了大批的龟甲和牛肩胛骨,甲骨上刻有许多用于占卜的文字,正是依据这种甲骨文以及殷商、西周青铜器上的青铜铭文,学者们才能够逐渐解读出比较完整的商周历史。但三星堆出土的器物上没有留下任何文字,只是在陶片上发现了7个简单的符号图形而已。
三星堆时期的古蜀先民建筑了高大的城墙、密集的房屋建筑,制造了精美绝纶的青铜器以及精致无比的玉石器,这些都无可辩驳地说明三星堆有着非常辉煌的文明。这一切也说明当时的三星堆文明已经具有了形成文字的条件,可是为什么三星堆出土的大量文物中却没有发现文字呢?
难道三星堆文明真的没有文字吗?那么三星堆发现的7个符号图案究竟是不是文字呢?一些考古学家认为,三星堆遗址中发现的这7个符号可能就是后来发现的巴蜀图语。顾名思义,巴蜀图语就是巴蜀文字的雏形。考古学家陆续在三星堆遗址周边出土的青铜器上发现了一些神秘的图案,因为这些符号图案和以前发现的装饰形符号非常相似,所以人们一开始并没有把它们看作文字。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类似的符号出现,考古学家才推测这可能是古蜀族记录的工具、图腾或宗教符号。
神秘的金面具之谜
在埃及,人们发现了一个精美神奇的黄金面具,它是公元前14世纪的埃及法老图特卡蒙死后所戴的面具―当他的木乃伊被发掘出来的时候,头部就戴着这个面具。令人惊讶的是,在三星堆遗址也发现了类似的黄金面具。不同的是,这些黄金面具是戴在青铜雕塑像上的。然而更令人不解的是:在距今5000年到3000年这段三星堆文化繁荣发展的时间段里,人类文明刚刚步入青铜时代不久,冶金术并未成熟,大量的金箔在很多人眼里似乎是“天外来物”。经过考古学家的考证与科学家分析后发现,三星堆遗址中的黄金确实来自大自然,也就是说,真的是古蜀人“捡”到的。这些含金量达到85%以上的黄金制品与冶金术毫无关系。同时,这也解释了为何三星堆中并没有质量很大的黄金,取而代之的都是独具特色的金箔或金杖。这种来自天外、不会轻易产生形变的金色物质对于古蜀人来说是神圣而珍贵的,他们通过高温软化大块的金矿,将其做成了工艺水平极高的工艺品用作祭祀和装饰,最终发展成了对于黄金的崇拜。
古埃及戴着金面具的人是最有权势的法老,那么三星堆遗址中这些戴着金面具的人像究竟是什么人呢?
一些考古学家推测,这些金面具只有古蜀时期的国王和贵族才能佩戴,而那些戴金面具的青铜人像表现的可能是当时最有权威的国王或大祭司的形象。
不过,有些考古学家认为,这些金面具可能与古蜀祭祀活动中巫师的表演有关。在远古时期,人们为了驱除恶鬼或是消除瘟疫、灾难,经常会戴上面具来驱魔跳舞。所以,考古学家认为这些戴着金面具的青铜人像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古蜀巫师。
大量象牙从何处来
三星堆遗址中出土了大量象牙,其中一号祭祀坑出土象牙13根,二号祭祀坑出土象牙60多根,地处四川盆地内陆的广汉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象牙呢?难道这里曾经存在着一个野象的王国?从可查考的文献来看,川西平原并无象群生长繁衍的详细记载。因而有研究者认为,三星堆祭祀坑所埋的象牙、象骨,是“热带丛林文化的赠礼”,是古蜀人历经千山万水,沿南方丝绸之路从印度或孟加拉国等地贩运而来的大象在附近宰杀的结果。这个说法得到了不少学者的赞成,曾经流行一时。但是后来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考古发现证明,在商代以前,中国就有大范围的象群活动区域,直到春秋战国时期,长江流域仍有大象生存。所以三星堆遗址和后来的金沙遗址所出土的象牙或象骨,极有可能出自本地。
从文献和考古材料两方面结合可以证明,在春秋战国之前,长江流域的生态和气候条件都适宜大象的生存。不然,大象耕田的传说,怎么会得以代代流传?河南省简称“豫”,又何以得名?中国象牙制品品种繁多,做工精细,用途广泛,在世界享有盛誉。从象尊、象邸、象笏、象车、象管、象床,一直到象牙筷,可以说应有尽有,如果没有原料,或原料来源过于遥远,何以会产生如此之多的象牙制品?
也许有人会提出,成都平原倘若真有大象,为何文献资料没有提及,以前也出土不多?其实,古文献资料对蜀地的叙述从来都很简略,因为这里本是“蛮夷之地”。而出土不多不等于没有出土。三星堆两个祭祀坑和金沙遗址不是已经大规模出土了吗?而无论是三星堆还是金沙,真正的考古发掘还远远没有结束,也许更大规模的象牙、象骨就深埋在人们平时最不留意的地方。至于大象以后为何消失了,原因很简单:大面积的农业开发,必然要毁灭林木,这样就断了大象的生路,它们只得往南逃窜,最后到了滇南的热带和亚热带雨林才定居下来。
三星堆文明为何会神秘消失
三星堆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四五千年前古蜀人在这里建立了神秘的古蜀国,创造了繁荣的文明,并且持续了将近2000年。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这个繁荣的文明竟然突然消失了。关于三星堆文明的消失,人们不断提出各种各样的猜测。
有些考古学家认为,三星堆的消失是因为遭遇了罕见的水灾。成都平原自古就是一个冲积扇平原,河流纵横,水道密布,不可避免会发生大大小小的洪灾。人们或是因为无法抵挡频繁的洪灾而离开家园,或是因洪灾过后的瘟疫而不得不离开。
也有一些考古学家认为,三星堆文明消失是因为战争。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三星堆出土的大部分器物或是被人为破坏,或是被大火焚烧过,所以这里很可能遭遇过外敌入侵。不过这种观点很快被否定了,因为那些被焚烧的器物大部分被埋在祭礼坑中,很可能是焚烧后用于祭祀的。
正当学术界对三星堆文明的突然消失一筹莫展之时,2001年,金沙遗址被发现了!人们发现这个遗址与成都市内出土的考古发现完全不同,却与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器物十分相似。
与三星堆遗址一样,金沙遗址也出土了黄金面具。金沙遗址出土的青铜器也体现出对三星堆青铜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器物的种类与三星堆器物坑出土的青铜器种类大致相仿,造型风格也保持了较多的一致性。金沙遗址的青铜器有立人像、小人头像、立鸟、牛首、眼形器、眼泡、菱形器等,都与三星堆器物坑所出同类器物造型风格相似,只是体量较小。在金沙遗址出土的器物中,一个高度只有19.6厘米的青铜小立人像,竟然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銅大立人像造型极其相似。虽然它们的高矮存在着很大差距,但是却穿着同样的长衣,就连神态、双手的姿态都是一样的。金沙遗址的年代与三星堆遗址的年代正好衔接,表明了两者之间的传承性。
考古学家做出推断:金沙遗址就是三星堆文化的继承者!金沙遗址是三星堆古城毁弃之后古蜀国的又一都邑所在。
也许由于某种原因,古蜀人不得不离开了三星堆,来到了金沙地域,并且延续和发展了这一古文明。
金沙遗址再现了古蜀人创造的辉煌文明,而这一切再次证明了巴蜀文化当时已经是长江上游文明起源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