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五运六气理论研究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021-12-17张少强李晓凤张茜石宇奇杜武勋
张少强 李晓凤 张茜 石宇奇 杜武勋
摘要:五运六气理论是中医经典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为中医学界关注的核心,近年来多数研究亦相对集中于理论基础领域。然而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关于五运六气理论的诸多问题,例如五行学说的定位问题等等,历代以来争论不休,莫衷一是,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创新的瓶颈,亦是目前理论研究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五运六气,中医理论研究,关键问题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1007-2349(2021)12-0088-03
近些年来,中医学界掀起了研究经典、回归经典的热潮,对五运六气理论的研究方兴未艾。五运六气理论主要出自《黄帝内经》运气七篇,被奉为传统中医学之圭臬[1]。自《内经》成书以来,历代医家对其颇为重视,进行了大量深入浅出的阐发,并着书立说。各家学说争云是中医学发展的特色与优势,在丰富中医理论,推动中医学术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为当代五运六气理论研究遗留了不少困惑。笔者将目前制约五运六气理论研究的瓶颈问题概括如下,供大家参考讨论,以期抛砖引玉。
1 重新审视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在五运六气理论中,重点运用五行生克制化之理,阐述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五行学说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将自然界气候的变化规律归类为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形成了独特的六气亢害承制、五行乘侮胜复等观点。并进一步发挥,用来解释人体病机的规律及疾病的治疗原则等,完善了中医理论体系。二是赋予了五行新的内涵,用木、火、土、金、水表示某一年或每年的某一个季节,并结合其岁运特征,用以预测疾病发病规律,指导临床治疗[2]。
目前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重视阴阳学说,而忽视五行学说在临床的指导作用。五运六气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五行生克制化的学术思想,历代医家对此均有着深刻的阐述,虽然现阶段中医基础理论中讲授五行学说,但是五行的生克乘侮、亢害承制思想仍然未受到足够重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关于五行学说历来就有存废之争,尤其是近代以来,在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学东渐冲击的背景下,以袁桂生、陈邦贤等为主的主废派针对五行学说提出了神秘论、机械论、循环论等诸多不合理之处[3]。当然也有诸多学者认为五行学说不可废除,或以崇古尊经为理,或结合现代科学理论阐述五行学说的合理性。恽铁樵[4]提出应以四时解读中医之五行,以区别于术数巫祝口中之五行。时逸人[5]建议从生理角度理解五行生克,把其作为人体生理学之代名词更为合适。杨则民强调五行主要“取义于生长化收藏,此《黄帝内经》一大特色也”[6]。他突破传统五行学说的形式,采用辩证唯物法来阐述其合理内涵,为五行学说开辟了新的研究思路。目前五行学说之所以备受争议,最大的问题在于,中医五行学说真实的科学内涵没有得到理解。因此深入挖掘五运六气理论,深刻领悟中医学中关于五行相生相克的价值,对于重新审视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理论与临床运用中的地位和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2 重视气一元论的研究,深入系统完善气化理论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气一元论”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理论基础,不可避免的被中医学所借鉴、吸收、消化,而成为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学说基础。“气一元论”认为宇宙万物均由元气演化而成,即一气分阴阳,阴阳互相感化而生万物。《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经典理论的基础,其中关于“气”的理论更是中医学核心的基础理论之一,书中对其内涵的阐述无不蕴含着“气一元论”的思想。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坤元”,明确阐述了天地合气,才有世间万物,“气”使人与天地、四时相应,形成整体观。“气一元论”思想贯穿《黄帝内经》始终,中医学的“气”,已不仅仅局限于对天地万物起源、演变及相互关系的解释,而是达到描述人体身体状态及指导疾病治疗原则的高度。因此,只有明确了《黄帝内经》中“气”的概念和分类及其演变过程,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医整体观。
“气一元论”思想认为宇宙万物具有统一性,即都是由“气”这种共同的物质基础运动变化而来。其与关于事物运动根源和规律的阴阳学说,以及关于事物多样性和统一性的五行学说一起构成了中医整体观的认识论基础。在“气一元论”思想的基础上,运气理论充分阐述了气化理论的核心学术思想,正如《素问·天元纪大论》所言:“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即天地之气通过气化造就万物,其过程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人作为万物之一,居于天地之间,人体的生命活动自然而然的会受到自然气化规律的影响。在观察和实践的过程中先贤把“气”作为世界本原,并认识到了“气”的不断运动变化以及“气”联系万事万物的作用,最终“气一元论”成为了诸多学说理论的基础逻辑支撑学说,也自然被引入到医学领域。但是目前气化理论并没有得到中医学界的广泛重视,有必要在研究运气理论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完善中医学气化理论。
3 深入开展标本中气理论、六经气化学说研究
标本中气理论是五运六气学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素问·六微旨大论》曰:“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在运气学说中,“本”是指天之六气,包括风、热、湿、燥、寒、火,“标”是指人体六经,包括少阳、太阳、阳明、少阴、太阴、厥阴,而介于两者之间者为“中气”。以标本中气的分配和从化规律,阐述自然界的升降出入运动,说明运气与人体发病的规律,通过分析六淫变化之所在而提示临证治疗的大法。《素问·至真要大论》还给出了一个非常具体的内容:“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为后世伤寒六经气化学说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
六经气化学说渊源于《黄帝内经》,于清代初步成形,是我国古代医家研究《伤寒论》的一个重要流派。其基本特征是通过借鉴与发挥《黄帝内经》六经标本中气理论及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来分析《伤寒论》六经演变及证治规律,认为气化异常而致六经为病。这一学说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明确了形与气的辨证关系,认识到气化有生理病理之别等,因而能比较满意地解释六经,从而成为《伤寒论》六经理论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7]。六经气化学说所采用的六气标本中气理论是运气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六经气化学说的形成与人们深入研究运气学说有关。自张志聪创立以来,大批医家相继开展研究,陈修园、黄元御、唐容川等均给予肯定,持反对意见者如章太炎,以张志聪、陈修园之说“假借运气,附会岁露,以实效之书变为玄谈”[8]。虽然六经气化学说褒贬不一,毁誉参半,但其以天人相应为理论基础,源于五运六气理论,尤其是阐述了运气学说的核心学术思想“气化理论”,都符合中医学的基本思想,故应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去伪存真,方是可取之道,这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尤其是对伤寒论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4 开拓五运六气与中药气味学说、组方法则、药物气化论的研究
运气七篇中蕴含着丰富的五运六气气味配伍理论,系统地将运气理论与“五味”相结合,阐发药物性味属性与作用及组方原则,创新发展了具有模式特性的“五味”理论。《素问·五常政大论篇》具体的论述了在泉之六气气化生成五味的规律;《素问·至真要大论》则对用药原则做了详尽的论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甲子、甲午岁……其化上咸寒,中苦热,下酸热,所谓药食宜也。”论述了岁运与气味用药的的法则,这些论述充分考虑到五脏相关、生克制化的经旨,对医家临床遣药组方具一定的指导意义。可惜因为五运六气理论的学习断代,时至今日,这些组方法则基本无人关注和研究。
中药气味学说的提出,是对《黄帝内经》气化理论的延伸应用,是基于中医特色概括中药性能与效用的原创理论。基于气化理论开展研究,深入探讨中药四气五味归属、主治功效、配伍规律、组方法则等,可以使我们对中药气味学说产生的理论基础、用药规律等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对于提升临床中药的使用效率,提高中药临床疗效亦具有重要意义。而目前的研究,多从中药药理入手,过分依赖于现代药物化学技术手段,鲜有依据《黄帝内经》制方原则开展临床应用的研究报道,各大中医院校教学也仅仅停留在佐使原则的层面,这对于中医药的长期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应进一步加大对《黄帝内经》气味学说的研究力度。
5 开展三阴三阳理论的具体内涵研究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一个很重要的范畴,“阴阳”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内容,对中华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自阴阳学说引入中医学以来,又產生了三阴三阳学说,在《黄帝内经》中形成了“三阴三阳”的思维模型,并多次、从不同角度阐述“三阴三阳”理论。在经络学说方面,主要用之于阐述脏腑经络,明确十二经脉,分手足各为三阴三阳。在五运六气理论方面,从阴阳之气的多少角度将三阴三阳进行了量化。在外感热病方面,应用三阴三阳阐述了外感热病的发病规律。对于三阴三阳理论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几千年来,众多医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三阴三阳起源的有关研究。有人从哲学角度探讨三阴三阳学说起源,又从《周易》角度探讨,也有从与天文学角度研究的;二是三阴三阳概念的有关研究,包括与阴阳关系的研究、与开阖枢关系的研究、与气化学说关系的研究、三阴三阳的数理量化的研究、三阴三阳标本关系的研究,以及三阴三阳太极模式的研究等等。关于三阴三阳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于在《黄帝内经》的应用,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的发挥,以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等。然而时至今日,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认识。
三阴三阳理论是中医学独有的学术思想,若搞不清楚三阴三阳理论的内涵,中医学中许多理论就只能成为一个谜团。许多医家从一个侧面去研究理解三阴三阳,无法合理解释经络的三阴三阳、五运六气的三阴三阳、热病的三阴三阳,伤寒论的三阴三阳等,致使这一理论无法很好地指导临床,也阻碍了中医学的发展。如今,气化理论未被现代中医学很好地认识和研究,如果能从气化的视角,去开展三阴三阳学说的研究,或许会给予三阴三阳学说,在经络、脏腑、运气、伤寒等不同层面上找到统一的认识,这将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6 小结
总之,五运六气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众多悬而未决问题的出现,既有历代医家对五运六气理论理解不一,众说纷纭的历史原因,也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发生改变的现实原因。杨威指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应以传承与创新为核心。我们必须在充分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本着实事求是、科学的态度,对上述问题进行逐一阐释研究,以促进中医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冯茗渲,王国为,尹玉芳,等.五运六气研究领域发展概述[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9,25(1):117-122.
[2]汤巧玲,张家玮,宋佳等.论中医运气学说的哲学基础[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22(4):488-489.
[3]郑洪.五脏相关学说理论研究与临床分析[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2:43.
[4]李似珍.近代上海中西医论争的启示[J].中医药文化,2011,6(4):14-17.
[5]刘小兵.著名中医学家时逸人著作钩沉[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22(2):34-39.
[6]高倩倩,张睿,郑红斌,等.杨则民与《内经讲义》[J].浙江中医杂志,2019,54(3):157-159.
[7]毕伟博,刘圣康,姜旻,等.论经方学术的“法”的体系与精神[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3):875-880.
[8]刘卫东.略谈《六经方证中西通解》中六经气化学说[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14):8-9.
(收稿日期:20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