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220kV输电线路经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影响分析

2021-12-17陈安安

农村科学实验 2021年33期
关键词:样线塔基线路

陈安安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000)

1.概述

某220kV送电线路工程(以下简称本工程)是的当地的重要的民生项目。该市区荷增长迅猛,多个变电站主变及线路不同程度出现重载甚至满载的情况,不满足“N-1” 运行要求,使得检修困难,无法满足负荷增长需要。该项目对保障区域供电,维持当地生产生活用电有重要意义。且该项目工期紧张、任务艰巨,线路需穿越大片城市建成区,附近还有已建成机场等限制性因素,路径选取困难。在综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技术、人文社会稳定等因素,尽量避开自然保护区、严格控制区、文物保护区、世界文化遗产等敏感区;在不能避让的情况下,选择影响最小的路径穿越敏感区,其中线路穿越当地省级自然保护区长约1.02km。下文对本工程穿越自然保护区生态影响进行分析。

2.输变电工程生态影响因子分析

2.1 施工期

2.1.1 施工扬尘

施工初期,土石方的开挖、物料运输和使用、施工现场内车辆行驶扬尘等产生的粉尘短期内将使局部区域空气中的TSP 明显增加。由于扬尘源多且分散,属于无组织排放。同时,受施工方式、设备、气候等因素制约,产生的随机性和波动性也较大,一般影响范围为50 m。施工结束,施工扬尘影响亦会结束。

2.1.2 声环境

线路在建设期的挖填方、钢结构等几个阶段中,主要噪声源有混凝土搅拌机、电锯及汽车等,这些施工设备运行时会产生较高的噪声。另外,在架线施工过程中,各牵张场内的牵张机、绞磨机等设备也产生一定的机械噪声,其声级值一般小于70 dB(A)。各施工点施工量小,施工时间短,单塔累计施工时间一般在2 个月以内。施工结束,施工噪声影响亦会结束。

2.1.3 固体废物

线路施工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过程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塔基基础开挖及临时施工道路开辟过程中产生的弃土弃渣、以及施工过程中的剩余建材、材料包装物等建筑垃圾。

①生活垃圾

为减少施工固体废物对环境造成影响,施工期施工人员统一安排租用当地民房,不安排在施工现场住宿和生活,产生的少量生活垃圾定期运至环卫部门指定的地点,然后由环卫部门妥善处置。

②弃土、弃渣

对于线路塔基开挖产生的临时土方,施工中在塔基施工场地内设置临时堆土场用于堆放土方,并设置必要的拦挡、覆盖措施,防治水土流失,待施工结束后用于回填。回填后多余的土方堆至塔基征地范围内平整成台状,并采取适宜的植物防护和工程防护措施。对于塔基区域确实不具备堆放条件的塔基,多余的土方应运至塔基附近适当区域妥善处置,严禁随坡倾倒弃土弃渣。对于临时施工道路修建过程中的土石方,应尽量进行平衡,确实无法平衡需要弃土弃渣时,应将弃土弃渣运输至工程附近适当区域妥善处置,严禁边挖边弃、顺坡倾倒等野蛮施工行为。

2.1.4 水环境

施工期的水环境污染物主要为施工人员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生活污水和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施工废水。

①生活污水

输电线路塔基施工时各塔基施工点人数少,开挖工程量小,作业点分散,施工时间短,且施工人员一般租用当地民房居住。施工人员产生的少量生活污水利用当地已有的生活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或集中收集运至环卫部门指定的地点,然后由环卫部门妥善处置,对保护区及附近地表水环境影响较小。

②施工废水

施工废水包括雨水冲刷开挖土方及裸露场地形成的泥水,有施工废水排放的特殊施工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主要为钻孔灌注桩施工)以及砂石料加工、施工机械和进出车辆的冲洗水等。施工场地裸露区域雨水冲刷形成的径流含有大量的泥沙和其他悬浮物,可能会对汇入的水体造成较大的影响。对于施工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泥浆水等生产废水,施工单位应设置泥浆池,对泥浆水等生产废水进行沉淀澄清后循环利用,严禁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对于施工场地区域的砂石清洗、施工设备和运输车辆清洗废水,应设置收集系统和沉砂池,对施工废水进行收集、沉砂处理后回用,做到文明施工。

由于输电线路属线性工程,单塔开挖工程量小,作业点分散,每个施工点上的施工人员很少,其生活污水排入当地居民的生活污水系统处置,不会对当地地表水环境造成影响。在采取相关水环境保护措施后,不会对线路沿线水体的水环境造成影响。

2.1.5 生态环境

线路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会对周边的森林植被产生直接的破坏,影响生态系统健康稳定,但本项目施工面积较小,对森林生态系统植被进行砍伐较少,对周围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影响较小,周边的森林生态系统仍然能维持其相应的功能。

2.2 营运期

运营期产生的影响主要有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输电线路运行时,输电导线上的电压会在周围空间产生电场。交流输电线路产生的电场虽然是交变电场,但是因为其频率极低。它同样具有静电场的普遍特性,即电场强度的大小与导线上的电压成正比。

虽然高压输电线路电磁环境辐射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距离未有定论,但依据国家标准和世界各国实践表明,220kV 输电线路产生的电磁辐射环境影响程度是可接受的,影响可控的,对保护区及周边社区的生产、生活不存在明显影响。

线路所跨越的植被类型是线路比选的重要因素,应尽量选择避开天然林地的路径跨越。

3.调查与分析方法

3.1 植物调查方法

资料收集:收集整理项目工程资料,评价范围及邻近地区的现有生物多样性资料,以往调查成果资料为主,评价范围内的地形图,影像图,植被类型图等,在综合分析现有资料的基础上,确定实地调查的重点区域及调查路线。

样线、样点调查:对项目评价区内的植物采用样线、样点想结合的方法进行实地调查。对评价区域范围内进行大尺度的实地勘察后,根据评价区域的植被分布特点设置样线,使样线最大程度贯穿于整个评价区范围内的各种植被类型,同时记录沿线的种类,在样线调查过程中,选取典型植被类型进行样点调查,重点记录样点内的植物数量,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等,并对样点内的数据进行每木检测。在样线与样点调查过程中,对难以辨认的植物进行标本采集与相片采集,对采集到的植物标本带回室内用植物鉴定方法进行鉴定定种,形成项目评价区域植物名录。

3.2 动物调查方法

对评价区动物的调查一是采用访问调查和查阅已有资料和实地调查,主要采用样线法进行。根据评价区域的实际情况,此次调查在评价区设置三条样线,同时,也通过观察、采集样本来记录两栖动物的数量和种类,详细记录样线生境内的生境类型。

4.生态影响分析

4.1 土地利用情况及水土保持分析

土壤侵蚀情况是线路比选的指标之一,土壤侵蚀易引发水土流失,对于线路塔基的选址有一定借鉴意义。

调查范围内发育土壤的基质母岩为花岗岩,经变质风化为砂砾岩之后逐步形成黄沙壤及红壤。山坡及山顶主要土壤类型为山地黄壤、山地红壤、石质土,在溪流的河谷地区分布有河流泥沙土,还有改良较好的水稻土。

调查范围内水土流失现象并不严重。本区域内植被群落林下草本及山坡山顶灌丛覆盖度较高,对雨水的冲刷其很大的防护作用。只有在部分区域因人工经济林的开发种植,在山坡的道路开发地段、在部分经济林地生长较差的区域会有较明显的裸露土地,在暴雨时期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现象。农田在雨水丰富时期也都基本存在轻度的土壤养分流失现象。

本次调查中在调查范围内未发现中度侵蚀以上的土壤侵蚀情况,方案一路径下轻度侵蚀土壤16.8hm2,主要在农田区域;方案二路径下中度侵蚀土壤4.6hm2,主要在1-2年生的部分人工林地;方案三路径下中度侵蚀土壤3.1hm2,主要在1-2年生的部分人工林地。各方案下无侵蚀地区主要为亚热带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灌丛等次生林地,还有绝大部分的人工林地。次生林地、人工林地、耕地及果园,所占面积比例分别为50.85%、3.65%、40.28%及5.22%。

4.2.对植物的影响分析

本工程穿越自然保护区缓冲区塔基共5个,挖方120m3。路径调查范围内无任何等级的保护植物物种;共有4个植被类型,以马尾松+湿地松+野牡丹-芒萁群落、桉树林、农田为主,所占面积比例分别为50.85%、3.65%、40.28%,在农田边缘有零散分布的小面积的荔枝+龙眼林,面积比例为5.22%。线路调查样方布点如下图所示。

线路方案塔基建设时所破坏的植被群落生物量情况如下。

植被类型植被群落生物量(t/hm2)单个塔基损失的生物量(t/hm2)塔基数马尾松+湿地松+野牡丹-芒萁群落 58.64 0.02346 1湿地松+山乌桕-桃金娘+芒萁群落 63.05 0.02522 0桉树林 64.25 0.0257 1农田 11.01 0.0044 3荔枝+龙眼林 34 12.3 0生物量损失量估算(t) 0.06236

4.3 对动物的影响分析

通过资料查阅、实地访谈与调查,本工程路径均未发现国家或广东省规定的野生重点保护动物,调查区域常见的野生动物资源包括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动物

4.3.1 两栖纲

调查区内两栖类主要为蛙科、蟾蜍科动物,如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等。

4.3.2 爬行纲

调查区内爬行动物主要为蜥蜴类、石龙子类、蛇类等。主要物种包括铅色水蛇(Enhydris plumbea)、渔游蛇(Xenochrophis flavipunctatus)、草腹链蛇(Amphiesma stolatum)、乌游蛇(Natrix percarinata)、南滑蜥(Scincella reevesii)、长尾南蜥(Mabuya longicaudata)、变色树蜥(Calotes versicolor)、多线南蜥(Mabuya multifasciata)、中华石龙子(Eumeces chinensis)等。

4.3.3 鸟纲

实地调查发现,调查区内鸟类的优势种群主要为林鸟,未见猛禽类活动。常见林鸟主要为留鸟, 包括红耳鹎(Pycnonotus jocosus)、暗绿绣眼鸟(Zosterops japonicus) 、黑领椋鸟(Sturnus nigricollis) 、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大山雀(Parus major) 、麻雀(Passer montanus) 、长尾缝叶莺(Orthotomus sutorius)、珠颈斑鸠(Streptopelia chinensis)等。

4.3.4 哺乳纲

根据有关资料,调查区主要哺乳动物有:鼹科(Talpidae)的华南缺齿鼹(Talpala touchei) ,菊头蝠科(Rhinolophidae)的角菊头蝠(Rhinolophus blythiparcus),松鼠科(Sciuridae)的隐纹花松鼠(Tamiops swinhoei),竹鼠科(Rhizomyidae)的银星竹鼠(Rhizomys pruinosus),鼠科(muridae)的白腹巨鼠(Rattus edwardsi)、针毛鼠(Rattus fulvescens)、社鼠(Rattus niviventer) 等。

5.结论

5.1 调查范围内水土流失现象并不严重。本次调查中在调查范围内未发现中度侵蚀以上的土壤侵蚀情况。

5.2 评价区域内植物种类较多,项目的施工和运营将导致部分植物种群的生境受到侵占和破坏。保护区内绝大多数种群未受到显著影响,仍可以种群的更新和群落的演替。项目建设对保护区整体的植被和植物多样性影响较小,影响是可接受的。

5.3 评价区域内的动物种类较少,多为习见种类。经过区域会对动物有一定的干扰,主要表体现在对动物生存空间及活动通道的分割与阻隔,进而影响动物的觅食、迁徙和基因交流,导致物种衰退或消亡的趋势。由于评价区域以人工林为主,人为活动较多,生境质量一般,野生动物数量有限,且逐渐适应当地环境,种群数量不会发生较大的波动。因此,工程建设和运营对保护区内野生动物整体的影响相对较小,影响是可接受的。

5.4 综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技术等因素,尽量避开保护植物、避让动物繁殖地、动物栖息地;实施生态保护、生态监测、生态恢复等措施。项目在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少对地表植物植被的直接破坏;在施工中最大程度保持保护区原貌,降低水土流失程度;施工结束后及运营过程中,应对场地进行生态修复和裸地及边坡复绿。在严格执行生态施工方案及生态修复方案后,该线路建设穿越该保护区段影响可控。

猜你喜欢

样线塔基线路
输电线路塔基防洪问题探讨
广西大明山两栖动物多样性时空格局观测
云南玉龙雪山两栖动物多样性时空格局的观测
福建武夷山观测样区两栖动物物种组成及种群动态变化
基于ArcGIS应用六棵树抽样调查方法
输电线路工程造价控制
10kV线路保护定值修改后存在安全隐患
10kV线路保护定值修改后存在安全隐患
输电线路寒冻风化区地质工程问题探讨
电力拖动控制线路在安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