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贵州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
2021-12-17罗旭玲张廷峰
张 婷 罗旭玲 张廷峰 陈 洁 穆 军
(贵州师范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8)
引言
农业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基石,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加快农业现代化、释放农村劳动力的“武器”。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根本保障。农业机械化是处理“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是施行农村振兴策略的重要物质支撑。农业机械化不但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还可以将农村的劳动力从传统繁重农耕的生活中解放出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方针,把“生产发展”放在首位,生产发展的任务需要农业机械化的硬件支持。2021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要着力推动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与建设,且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该文件提出要巩固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供应和保障能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2021年是脱贫攻坚获得决定胜利成果的一年,也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之年。进一步加强农村经济发展,重视“三农”,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将资源资产化、资金股份化,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国家全面大力倡导“乡村振兴战略”,以确保“三农”问题得到重视和解决,进一步预防返贫致贫。因此,贵州省有必要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将互联网与农业机械化有效对接,全面提高贵州省农业生产、管理和服务水平。
1.贵州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1.1 贵州省农业机械化总体存量
据中国流通农机网统计,2019年有1892家农机企业超过2000万元/年收入,比2018年的2236家减少了334家;农机业务总收入为2464.67亿元,比2018同期下降了4.43%,呈现负增长。在我国农机市场深度向下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并行趋向下,行业经济下滑,农机企业进入整合调整期,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国家实行了购机补贴优惠政策,使得贵州省农机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农业机械化的水平和覆盖范围显著提高,农户使用农机数量迅速增加,全省农机总动力达2960.4万千瓦。截至2019年,贵州省有大中型拖拉机1.86万台,小型拖拉机12.41万台,农用水泵61.7万台。此外,谷物烘干机、植保机等科技含量较高的农业机械得到了推广应用,农业机械遍及农艺技术、养殖技术、深加工技术等多个方面。
1.2 贵州省农机装备结构
在我国农用粮食耕地减少,农村劳动力短缺、农村种植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下,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近年来,随着贵州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购机补贴优惠政策的实施,各种不同的新型实用农机具拥有量迅速增加,新增农机具遵循农业绿色发展原则。据贵州省统计年鉴农机拥有量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大型拖拉机、小型拖拉机、拖拉机配套农具数量维持不变,中型拖拉机、农用水泵、联合收割机数量持续增加。
现阶段,大中型拖拉机、小型拖拉机、拖拉机配套农具和联合收割机是我国农机产品的主要代表,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5年-2017年,农机总动力、小型拖拉机、农用水泵数量逐年下降,2018年开始增加。相反,大中型拖拉机、拖拉机配套农具的数量在2015-2017年逐年增加,2018年明显下降。2019年,受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和拖拉机配套农具的数量有所增加,而小型拖拉机数量回落。
注:以上数据来自2016—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
目前,贵州省农业机械的结构性问题较突出,农机推广服务机制不健全以及农机技术覆盖率不高等问题,制约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其中,农业机械结构装备不合理表现为:动力机械较多,配套机械较少,拖拉机配套农具只有0.54%,而农业机械总动力高达20.88%,小型机械较多,大型机械较少,据相关统计年鉴数据显示,贵州省拥有大中型拖拉机在全国占比约为0.09%,小型拖拉机在全国占比约为2.11%;其他经济作物农机装备,虽然有所突破,但仍然处于初步阶段。
表2 2019年贵州省主要农机拥有量占全国的百分比
1.3 贵州省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根据调查数据表明,目前贵州省农机专业合作社多数分布在遵义市、铜仁市、安顺市和黔西南州,已注册农机专业合作社共计301个,服务农户共计165178户,从业人员共计10060人,拥有各类农机具共计10003台(套),年度总收入17774.65万元
表3 2019年遵义市、铜仁市、安顺市、黔西南州合作社情况
综合上述进行总结性分析,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发布实施,国家惠农强农政策力度和各级财政对农机专业合作社扶持力度的不断增强,合作社的发展在质量、规模、水平和服务能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通过了解目前贵州省农机合作社的发展现状,进一步完成农业机械化示范生产基地的建立,以标准化、专业化生产来促进农业化的发展,鼓励建设农机专业合作社以及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建立并完善农机社会服务体系,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
2.贵州省农业机械化发展阻力
2.1 农机专业合作社规模小
近年来,国家对购买农机实行补贴政策,但由于贵州地势条件不够优越,农机专业合作社组织发展起步晚,现有量较少,农机企业不愿花大量成本到贵州地区开办合作社,生产规模得不到扩大,宣传力度也比较低,使农机专业合作社一直处于初始的阶段,辐射带动作用不太明显,造成贵州省各地区很多农民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知之甚少。此外,现有农机专业合作社未很好地做出示范作用,在当地没有很大的影响力,未使大部分的农民信服并且加入,以至于现今贵州农业还处于以人力劳作低效率低产量的现状。
2.2 缺少农机专业人才
缺乏农机专业人才,是影响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主要因素,发展农业机械化,需从根本上解决农机人才培养的问题,达到规范使用农机,才能够使得农机的使用效率高且低损耗,从而促进农村的发展。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农民整体受教育程度低和农村的青壮年大部分外出务工等因素,使得农村地区欠缺专业性的农机技术人员,致使农机管理、保养维修、新技术推广以及社会化服务工作得不到保障。
2.3 机制不健全
自贵州省作为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以来,互联网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对农机专业合作社也进行了相应的投入。然而,过快的发展速度使得合作社的内部产生了问题,大部分农机专业合作社没有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制定规章制度。同时,合作社以农民为主,专业化技能低,导致农机产品质量和服务方面的投诉有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农民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失去了信任。
3.贵州省农业机械化发展路径
3.1 加大农业装备创新力度
贵州省属于丘陵山地地区,在推动贵州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面临“农机下放难、维修难和存放难”等问题,这需要加大技术研发,因地制宜地发展适合贵州山地地区使用的农业设备。研究通过完成贵州省重点经济作物和果林的全过程机械化生产,来处理无机可用、无地可耕和农机与农艺不匹配的问题。可采取大型、中型、小型农机相结合、原创性创新和集成创新相结合、引进改造和原创性设计相结合,支持建立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山地农机生产创新体系,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机械化道路。
3.2 提供农机社会化服务
农机专业合作社为农业生产者提供机耕、机播、机收等农机作业服务,逐步探索“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业服务”的独特的新模式,实现农机作业服务“一站式”,做大做强农机服务业务,做实农业服务,发挥农机装备优势,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着力推进农机服务方式与农业运营规模相结合,为满足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者对机械化生产的需求,农机部门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强化指导服务,培养与发展各类农机服务新主体、新模式,培育农村的能工巧匠,吸纳农民就地就业,加大对贫苦地区产业和贫困人口就业的支持力度。施行乡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养行动,建立一批创业创新示范园区和孵化实训基地,使农机社会服务化体系走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随着农机社会服务能力的持续提升,处理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分散的农业生产运营无法解决的机械化作业问题,促进了农民增收,粮食增产,促进贵州省农业的进一步腾飞。
3.3 “互联网+”为农业机械化保驾护航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互联网+农机”新型农业生产模式,互联网和农业机械化的有效衔接,可以更加精准地确定投放量,帮助解决农机的普及和推广问题,打破了丘陵山地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受到网络限制的问题,为农机专业合作社和种植户实现近距离的匹配。着力发展“互联网+农机”,实现农业机械的智能化管理,推进现代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贵州省互联网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健康快速发展。
在推进农机技术发展与农业生产经营一体化、农机生产运行服务质量与经济效益同步提升、农机化生产管理与信息服务、“互联网+农机”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合理配置和维护管理农机,提高农业信息技术服务水平。根据贵州省土地分布情况和农作物耕种时间的明显差异,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贵州省农民的生产需求。农机资源易查询、管理智能化和过程平台化,提高农机智能化水平,使“互联网+农机”成为带动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引擎。
3.4 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农业机械化在生产环节中以机械动力代替人畜力,采纳先进的农业机械配备,并且引进现代科学技术,不仅实现了机械自动化,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并且加快了生产结构的调整。将农业机械运用于农业生产运营当中,极大限度地解放了生产力,降低了农业生产对于人力的依赖水平,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更大的贡献,调整和优化农机的发展结构和布局,有利于加快推动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业化、现代化转变。
3.5 加大对实施农业机械化的投入
在国家的优惠政策下,加大对农业机械化扶持资金的投入,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农机服务组织的生产建设,加强农机作业配套服务的设施和维修网点的建设、提高农机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有效解决农机规模化经营问题,建立健全扶持政策体系。鼓励农机设备生产企业与全球化产品供应商和其他行业上下游企业之间进行深度对接与合作,构建成本共担、利益分享等合作方式,克服基础设施、基本技术、电子软件等瓶颈性问题。加快发展服务性制造业,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农机服务能力,为农机专业合作社服务创造良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