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中专体育高效课堂的实践
2021-12-16曲明才
曲明才
新课程改革增加了对体育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勇于挑战的勇气和坚强意志,建设高效的中专体育课。
1 体育课效率低下的因素
1.1 教学方法单一
当前,许多体育教师在课堂上模仿学生的思维活动,单一的思维活动压制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弱化了学生的运动意识,不能激发参与运动的乐趣,教学效率低下也是理所当然的。另外,有些体育教师责任心不强,体育课只传授体育技能,剩下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支配。久而久之,学生对运动失去了兴趣,体育课变得不受欢迎,一些体育生也被埋没了。
1.2 缺乏有效指导
许多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缺乏系统的教学计划,甚至没有明确教学目标。许多教师都在思考,在这个课程中应该教授什么样的运动技能,教授什么样的内容。在体育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的体育课乱糟糟,导致学生最后对体育课失去兴趣。有些教师虽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却不能根据自己的传统教育经验来组织体育课程,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有效的体育课。
2 中专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意义
第一,支持发展落后体育教师教育观念。许多体育教师都是大专奖学金生或师范学校毕业,虽然工作水平专业,但是教育理念落后。其课堂教学完全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他们没有认真钻研体育教育的要求,创设有效的体育课学习环境,让学生有放松和玩耍的时间。在中专体育教学中,要从体育知识、体育技能、情感等方面,加强体育教学的实效性,使课堂教学目标明确、方法有意义、效果直观、方法量化,使教学方法全面落实。第二,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体育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教师除了取得各自专业领域的资格外,还应注重提高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科学研究教学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最终,帮助学生发展心理素质。从学校层面来看,很多课程都会让学生处于情感压力下。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有良好的组织性,能与他人愉快地学习和体验事物,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减轻学习压力,增强体质,促进交谈,促进与学生的关系,提高自信心。
3 提高体育课堂效率的策略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地采取行动,使体育教学更具活力、更有吸引力,鼓励学生参与,促进师生合作互动,特别是提高教学效果,从而促进教学效果。下列因素对中专课程起了作用:
3.1 拓展体育教学,丰富教学方法
这就意味着体育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与学习方式,引进创新,超越过去的模式,提供更多样化的体育教育。多元性教学是指教师既要兼顾课程的中心或难点,又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特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创设有效的体育课,同时为发展奠定基础。体育课多元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合理优化旧有的课法,放弃运动技能的单一辅导,转变传统观念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发现学生的运动潜力、增强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例如,在篮球练习中,体育活动的乐趣可以通过田径和篮球相结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利用小组比赛让学生进行篮球训练。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成为了体育教学有效的技术手段。举例来说,当老师解释某项运动的行为时,给学生看与运动有关的录像,来了解细节。学生在观看与体育有关的比赛时,学生可以观看体育运动,喜爱运动,提高体育教学效果。推动课堂多元化,教师以人为本,不断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从而有效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率。
3.2 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与学生建立开放的关系,以提高体育课的效率。身为体育教师,通过体育课游戏竞赛的形式,提高教育水平,更新教育观念,让学生抓住成功经验,让他们热爱体育。举例来说,耐力跑是许多学生都不擅长的项目,但通过越野等方式,根据每个学生的体质来确定训练量,可以增加锻炼的积极性。师生关系也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教师可以参与学生的活动,并给予准确的指导。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敞开心扉,师生之间互相鼓励,互相促进,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育质量。
3.3 明确课堂目标,强化体育技能指导
新课程改革要求中专体育要有明确的教育目標,围绕教材的教育目标,确定教育重点和难点。体育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身体,获取丰富的运动技能和知识。因为学生对体育知识和理论的兴趣较少,所以需要培养学生的技能和体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的内容,更要注重身体素质,注重学生的体育实践。教师在课堂上需要精炼,第一步只需要学生掌握大部分课堂教学内容。留存阶段,学生需要注意所教动作的连贯性,自我训练阶段要求熟练掌握所教内容。举例来说,在篮球练习中,老师可以带球跑步来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或者三个人可以通过打篮球来加强技术。
3.4 客观评价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征
中专体育学科标准规定,中专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强调建立各种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学习和锻炼。评估过程中,以教师评价引领评价,提倡学生相互评价。课堂上,教师能有效地评价学生,及时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促进学生身心同步发展。举例来说,足球是许多学生所喜爱的运动,但在足球战术方面,一些学生却没有兴趣。假如教师批评学生,学生就不愿参与体育活动。这时老师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评估学生是否热爱体育活动,是否积极参与全班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老师要用激动人心的语言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热情,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打下基础。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关注学生态度、情绪的变化,为学生提供合适的评价,以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4 在中专体育课中实施德育教育
考虑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在体育课堂中应实施全面的道德教育,不断改进方法和措施。体育有别于一般的文化理论课,但如果以人为本,把体育课和德育课有机地结合起来,效果会成倍增长。体育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通过体育活动的每一个动作,影响学生。第二,做好德育与体育的衔接,使德育课堂中的德育无缝地嫁接并融入体育教育。体育道德教育不同于文化课,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特别是体育教学形式更为自由自在,教学内容丰富,更为学生所喜爱。中专体育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道德素质。举例来说,在篮球课程教育中,我们可以借助科比几十年来对篮球训练的执着,从而取得巨大成就,教育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永不放弃的思想品质。通过对中国女排同舟共济、克服重重困难夺取奥运冠军的教学,使学生懂得团结的价值。体育德育课程的融合、实施与应用,需要严格按照教育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优化教育手段,丰富教育模式,提高体育道德教育水平。
5 德育工作的思考
德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最优改革发展不是一朝一夕。为此,本文就如何做好职业中等教育课堂道德教育提出以下思考。
(1)牢牢把握体育教学的常态,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体育教学中,学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教师应系统、有针对性地把课堂内容与文明、礼貌、道德、纪律等有机结合起来。
(2)促进体育教学模式的优化,把思想道德教育纳入体育课的各个环节。体育是复杂的、多元的、多因素的、多层次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必须将思想道德教育有机地贯穿,使学生身体素质全面提高。
(3)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继续进行道德渗透。道德教育应教导学生尊重一切规章制度,尊重社会公德,采取积极教育的措施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加主动地、自觉地提高道德素质,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水平。
6 当代体育文化的德育价值功能教学实践
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不能仅依靠思想政治课堂的说教和灌输,应该给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德育文化氛围,通过每个学科与活动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和影响。体育学科是青年喜爱的课程,因此教育者可以借助体育文化的德育价值,主动创设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探寻能够提升学生思想境界的体育教学实践途径。
6.1 使校园体育文化更加灵活、高效
体育文化外延要大于体育课堂教学,更加强调对学生个性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改变单纯以体育技能和知识作为评判标准的方式,通过组织多样灵活的体育群体文化活动,让学生从中获得运动的快乐、团体合作能力、良好的心理发育,逐步形成成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6.2 打造体育文化与德育一体化教育模式
利用体育课堂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与理论,针对各种重大体育盛事或者学校的体育竞赛活动,体育教师可以开展体育知识专题讲座,讲解比赛规则、运动技巧、裁判方法等,加强对体育特长生和骨干的挖掘和培养,形成浓郁的体育文化氛围。高校可以借助早操、课外体育兴趣小组、体育竞赛、体育社团活动等形式,最大限度地吸收不同身体素质、兴趣爱好、特长、性格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体育技能的培养,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让学生在团体活动中形成良好的交往能力与心理承受能力。学校还要不断创新体育文化,让学生在體育锻炼中发挥出自己的创造性与智慧,让学生在娱乐和放松中实现情操的陶冶,以趣味化与生动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体育事业的热情,实现与校园德育工作的良性互动。
6.3 发挥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思想的渗透功能
最高的德育境界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人,用高尚的精神不知不觉感染人,用先进的事迹和行为改变人。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依托体有锻炼活动和文化的载体,利用学生对体育文化、娱乐事业的兴趣和关注点,发挥团委、校园广播站、宣传栏、校园网站、校园公共微信平台等作用,开展健康、先进的思想政治观点的渗透。
总之,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我们体育教师应该善于汲取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挖掘体育活动内在的文化资源,大力开发校园体育文化,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和创新符合自己学校情况的德育路径,将当代体育文化在德育中的价值功能发挥到最佳效果。
7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中专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脱离传统体育,努力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课、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明确体育教学目标、强化运动技术指导、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身心特点等,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高唐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