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与多媒体技术融合的有效路径
2021-12-16李明泉张世恩
李明泉 张世恩
【摘要】当前,我国教育事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状态,各个学科也在积极寻找能够提升课堂效率的策略.而随着我国信息化科技的逐渐进步,多媒体教学形式已经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当中.初中数学作为学习过程中的关键学科,教师和学生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将多媒体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完美结合,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基于此,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多媒体技术的特点以及初中數学教学所面临的问题,随后分析了多媒体技术对初中数学的助推作用,最后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初中数学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融合方法,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多媒体技术;融合方法
引 言
初中是学习的关键阶段,数学更是一门重要的学科,由此可见初中数学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因此,教师一定要肩负起教育的职责,结合现代社会下衍生的优良教育方式,共同辅助初中数学教学课堂的稳定发展.在目前多媒体教学这种方式已经逐渐被应用于初中教学课堂,它既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能够让学生们感到初中数学这门学科的魅力.因此,教师应该围绕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来探索数学教学的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一、多媒体技术的特点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革,我国的各个领域也在高速的发展之中,信息化的科学技术也在平稳前进,这就将多媒体技术逐渐推入人们的视野.关于一些现代化的技术,人们可能都很熟悉,如计算机上的图案、声音、视频等,与人们每天朝夕相伴,而多媒体技术是将如此多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使各种信息交流互通,并有效实现人机交互的想法、理念.这不仅会让各类知识信息都能够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更为课堂教学指明新的方向.而初中数学教学依旧是教育行业高度重视的教学领域,由于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观念比较落后,不能够深入地理解多媒体对于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并且学校的教育设施不完备等原因,都造成了初中数学教学不能够很好地与时代相接壤.[1]
二、初中数学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一)教师的教学手段不新颖
初中数学教学可以为学生带来学习方面的积极影响,但是目前教育行业对这方面的意识不够强烈.为了使初中数学教学能够带来新的起色,学校以及教师就必须针对目前初中数学教学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刻探讨,认真分析,摸索出合适的路径来提升初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在现在的课堂上,教师的讲课占据了课堂的重要部分,学生只要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就相当于完成了数学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师的这种教育手段,既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逻辑思维,也不能给学生自主理解知识的空间,学生的数学相关能力得不到充足的发展与锻炼.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就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把崭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引入中学数学教育中,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作为数学教育的重要核心内容.需要注意的是,在现今的初中数学教学当中,教师仍然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成绩好坏的唯一标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认为只要多刷题就能取得良好的数学成绩,正是这种想法导致了学生的思维固化,相关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得不到强化与发展,这也是阻碍教育事业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
(二)数学教学观念不明确
想要使初中教学模式得到有效的改变,教育行业就必须从教育的根本入手,让学校、教师与学生都能明确学习数学的观念.而在如今的教学情况下,不管是学生、教师还是家长,都将取得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每名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准,但殊不知比成绩更重要的是探索与探究的过程.而教师很难认识到这一点,学生也不会自主地注意这一部分,教师只是按照课前准备好的教学内容,按照每一环节、每一步骤,严谨地为学生讲解,却忽略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创造能力的重要作用.一节课结束,教师和学生都精疲力竭,但是效果甚微 [2].
(三)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高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由于从小学进入初中之后,数学相关知识的深度与广度都在逐渐增强,而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缺乏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导致许多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常常出现一系列的困难.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缺乏一定程度上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教师引导的依赖性较强,部分教师由于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的适用性过于局限,往往无法对学生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久而久之,学生体验不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学习兴趣就会随之慢慢下降 [3].
三、多媒体技术对初中数学的助推作用
(一)高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今的部分学生都对学习感到恐惧,甚至会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这是因为目前的教学模式比较枯燥,学生无法提升自己的学习热情,不能很好地理解各个学科的魅力,将仅有的激情一点点磨灭.而如果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便一定会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有更深刻的理解,能清楚定位数学的有趣之处.多媒体技术是富有创造性的,它可以灵活多变地推进数学教学课堂,这对于贪玩却有极大好奇心的学生来说,是一个能促进他们学习的有效激发点,在充满兴趣的氛围中感受知识的美妙.
(二)完善学生的思维逻辑
数学的学习恰好可以完善他们的思维逻辑能力以及对一些抽象知识的理解.但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不能够有效地使学生投入数学学习当中,这就无法辅助学生养成自我学习以及探索思考的能力.但融入多媒体技术就可以使学生以具体化的形式了解一些抽象化的概念,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能力的养成方式,既可以丰富他们的创造力,也会很好地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 [4].
四、初中数学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融合方法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初中数学中的难点
初中数学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们的逻辑思维以及创造能力,在一定基础上使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很多逻辑性的问题就是没有办法主观并且清晰地为学生们讲解,更无法以实际物体的展示让学生们形成正确的逻辑思维.所以在这一背景下,多媒体技术就能够发挥出重要作用:它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上的界限,为学生们展现出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能够很轻易地突破数学中的难点,让学生们对此有更深刻的记忆点,以此来完全理解数学中的难点,并且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以此为基础进行深入且细致的研究,取得良好的数学成绩,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将多媒体技术融入初中数学教学课堂,能够模拟三维空间状态下的物体运动模式,让学生们在此情况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理解其中的知识和背后运作的方法,从而更加深入地研究思考,掌握数学学科中的重难点.例如,在学习华师版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这一章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做好一些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能够更加直观地掌握全等三角形这一数学概念.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互联网的普及,多媒体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中,由于其诸多的特点与优势,得到广大领域的青睐.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教育相关设施的不断完善,完备的多媒体设施已经成为近年来打造标准化教室的一大基本条件,使多媒体技术广泛运用成为可能.多媒体能够极大程度刺激人的感官,充分调动学生的精力,也能够大幅度提升数学课堂的氛围.将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也能够极大地便利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提高其教学效果.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学会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愉快的课堂气氛,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华师版初中数学“整式的乘除”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就可以以建立群聊的方式,在课下为学生们出几道数学题目,帮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掌握本章的学习内容,从多个方面鼓励学生进行数学的学习,从而提高数学成绩.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课堂都是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方式进行的,师生之间没有过多的交流与互动,但是初中数学本应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只有充分互动才能完全使学生理解数学包含的内容.但在初中数学讲解课堂之中,由于教师很难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出来,在讲解一些非常具有研究性的数学概念时,学生们无法对此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甚至不能够理解其中的一些知识,就是找不到适合的例子去讲解抽象的知识,这样就导致学生没有探讨和深入交流的机会.由此可见,这样的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会导致学生们对此门学科产生厌烦.因此,教师应该多多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出主人翁意识,以多媒体技术的直观讲解,帮助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研究数学这门学科,并且积极地将自己的想法与教师进行交流,帮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状态有更合理的把握,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够让教师理解每名学生的学习和思考习惯.例如,在学习华师版初中数学“立体图形的视图”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各种立体图形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给学生.这一章节内容是数学教学的难点,因为教师没有办法为学生直观地讲解视图的表现状态,所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就能够完全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让学生主动地投入数学学习中,并且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利用各种立体图形来展现各个角度的视图表现形式.
五、结束语
教师积极摸索多媒体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的开展策略,能够让学生改变学习的心态,从厌倦数学学习转变为对学习数学的喜爱;教师也要充分了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方式,然后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和价值,将多媒体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完美融合,二者共同协作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以及质量.由于多媒体技术是较为新型的教学方式,所以在使用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努力,让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并且将多媒体技术教学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参考文献】
[1]葛炳阳.多媒体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融合[J].教育信息化论坛,2019,003(002):247.
[2]申健.探究多媒體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融合[J].山海经:教育前沿,2019,000(011):1.
[3]李海明.探究多媒体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融合[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9(2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