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1-12-16王敏
王敏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不断普及发展,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对“三学”模式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课前预习、课中学习和课后复习三个环节的多方发力,共同为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而贡献力量.基于此,本文就 “三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相应的研究.
【关键词】 “三学”模式;初中数学教学;应用研究
引 言
随着新课改、新高考的改革发展的步伐不断推进和深入,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成为初中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并深入人心,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初中数学教学面貌有了可喜的变化.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初中的班级人数较多,以及学生个体在知识储备、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难以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都加以关注,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中重“教”轻“学”的现象依然比较突出,因此探索“三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路径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三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工作的应用概述
“三学”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工作的应用,是在传统数学教学面临严峻挑战的背景下,基于提升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而进行的变革和优化[1].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将课前预习、课中学习和课后复习三个环节做到环环相扣,既发挥了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引导、启发、讲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作为数学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既使得教师的教学方式得以创新,又使得学生学习的方式得以优化.
“三学”教学模式之下,将学生的知识学习与能力发展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和落脚点,在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创新、优化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促进传统数学教学方式的变革[2].通过创建出生本课堂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在引导学生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努力发掘自身潜力方面,“三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工作的应用都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二、“三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策略
(一)课前预习环节——借助导学案和问题设置,提升学生的预习质量
有效的问题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进而提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专注度,同时借助于问题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且能够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深度学习.教师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活动时,要学会利用问题来引导学生.例如,在学习数集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0属于哪些数集?”“π属于什么数集?”这些问题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进而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助力.教师在进行提问的时候,可以通过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来进行课前的热身和学生情绪的调动,而对于一些比较复杂或者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则要在课堂上进行循循善诱,帮助学生从问题的中心思考,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达到熟练掌握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的目的.同时,教师在进行问题的设置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问题的设置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是一些趣味性的,也可以是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这是受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特点所决定的.其次,在问题的设置上要具有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逻辑性.数学是一门十分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也要符合邏辑的要求.一方面在概念的运用上要准确、科学,另一方面在提问的语言上要做到准确、简洁,不拖沓.再次,在问题的设置上要有启发性和开放性.数学学习是一个十分锻炼大脑思维能力的过程,教师在问题的设置上应选择一些启发性强、开放性强的问题,这样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度,也能够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导学案是初中教学工作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成果,导学案的设置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的课前自学工作,也能够促进学生自学效率的提高.教师根据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再次消化重组,并以导学案的形式分发给学生,通过导学案中知识导纲的设置,有效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学习.教师可以在导学案的目标设置上,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阐述,学生在拿到导学案后,就能够有的放矢地开展预习工作,以具体的目标为导向,能够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否则,预习工作将成为走走过场的“花架子”,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例如,在进行“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判别”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时,教师就可以将目标设置为对“SSS、SAS、ASA、AAS以及HL等方法的掌握和灵活应用”,或者让学生自己探索出哪些情况下无法对两个全等三角形是否一致进行判定.
(二)创设教学情境——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不仅是帮助学生进行知识上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度学习,进而让学生建构出属于自己的、完善的数学学科的知识体系,并且进一步推动学生培养其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的意识,完成对知识的吸收掌握和灵活运用.这一目标的达成离不开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并善于为学生营造适合的情境,帮助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概括、质疑、归纳以及探究,并最终消化为自己的知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探索与知识联系,因为数学的学习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状态,知识点之间存在的紧密的、无法分割的联系,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发现知识点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将新学的知识与之前的知识进行有效融合,并把它们变成自己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例如,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知识学习时,教师可以通过“寻宝”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课前悄悄地在班级内的某一位置放置“宝藏”,然后在课上告诉学生们这一“宝藏”的坐标参数,学生在学习后,就能够破解出“宝藏的密码”.这种类型的游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以及运用,能够使整体的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水平得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也会更加明显.
(三)开展小组探究——合作、交流的组内互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新课改的发展要求之下,以导促学、以疑促学的教学方法得到教师的提倡.教师通过组织相应的小组探究活动,能够有利于学生的课堂活跃度和学习热情的提升.在初步的自学工作完成后,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自学成果进行相应的归纳、总结,然后开启下一环节的教学工作,将学生的自学成果展示在黑板上,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通过组内的互学,使得学生的学习深度进一步提升,思维进一步拓展.例如,在进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讲解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数学的应用题来引导学生的思考.在学习组织校园足球赛时,规定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败一场不得分.A班参加了12场比赛,共得了22分.已知A班败了2场,问A班胜了几场,平了几场.通过问题的设置,让小组之间充分讨论,并形成最终统一的意见,这能够有效地激发小组的创造性和思考,进而推动整体的教学效果的取得.教师在开展小组探究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小组任务的分配上,要分工明确,任务合理.在小组中要设置组长、检查员、汇报员、记录员等,教师要对这些分工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落实;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要能够出谋划策,贡献力量.其次,加大对小组的巡视和监督指导,初中生往往思维比较活跃,在教师的知识讲述环节还比较有纪律性,而当处于小组讨论环节时,学生往往会放松对自我的约束,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巡查,一方面能够对学生的讨论起到监督的作用,另一方面能够对小组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工作,进而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最后,引入小组间的竞争机制,进一步激发学生讨论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组间竞争,如设置一些基础分和加分环节对小组的讨论质量进行量化评分,对于积极发言的小组进行加分,对于完成情况较好的小组进行加分,对于巡视过程中表现较好的小组进行加分.教师在进行加分时,要具体说明加分的原因,这样不仅能够对其他组起到榜样作用,同时对于被加分组也是一个重要的鼓励.需要说明的是,教师在进行量化评价的过程中,需要对各个小组的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其中以鼓励和支持为主;小组间的分数差距也不能过大,否则会挫伤低分组的积极性.小组探究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参与感和合作意识,进一步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活动的开展中,要分清主次,不能因小失大.
(四)及时有效复习——开展课后答疑和小测试,对知识进行查漏补缺
教师通过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导学归纳,能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和复习,一方面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另一方面概括性、总结性的知识能够进一步成为学生知识结构中的一环,进而促进学生的数字知识结构的构建.例如,在学习抛物线函数相关内容时,教师在总结环节要归纳出二次函数的含义、特征、图像特征以及相应的数形结合思想等.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吸收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仅用课堂上的45分钟就完成对知识点的学习、理解以及掌握,往往是比较困难的.检测教师的课前和课上的工作做得是否到位,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相应的测试.这就要求教师在课下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表现以及教学目标,为學生布置相应的课后练习,教师在批改的过程中,针对本班学生的易错点和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训练,并通过小测试来检测学生的复习成果,建立起本班学生的错题库,有针对性地开展后期的教学工作.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在新旧知识的交替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成绩得以提升,教师的教学工作也能够开展得更加科学、高效.
小 结
数学学科的教学质量,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数学成绩,同样关系到学生的能力发展,“三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推动初中数学学科的教学质量的提升,进而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以及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杨志虎.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学咨询,2020(08):241.
[2]杨小璐.初中数学教学中“导学式”教学法的应用探究[J].数学教学通讯,20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