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导向的初三数学复习课

2021-12-16胡生兵李洪兵

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教学实录综合应用二次函数

胡生兵 李洪兵

【摘 要】 国培期间数学特级教师展示了一堂初三数学复习观摩课,课题是“二次函数的综合应用”,本节课起于一个主题干,成于八个追问.本节课展示问题由封闭到开放,探究性强,教学价值高,是一节成功的復习课,充分体现了以下特点:高处立意,践行课改理念;问题驱动,夯实学习过程;指向评价,落实数学素养.【关键词】 二次函数;综合应用;教学实录;教学评析

二次函数的综合应用是初中数学的重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是中考的热点.“二次函数的的综合应用”是初三复习的重要内容,不少老师往往采取题海战术进行复习,但特级教师姜老师的教学却另辟蹊径——起于一个主题干,八个追问螺旋上升层层递进,对二次函数作了全面复习,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对该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实录,并对几位教研员和专家们的点评作了实录和分析.

1 基本情况

1.1 授课对象

教学对象是重庆A中学(重庆市重点中学)的初三学生,该班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思考,积极主动.该班总成绩位于年级前列.

1.2 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参照人教版初中数学内容设计.作为复习课,学生已经学习了勾股定理,二次函数的定义、图象及性质等基础知识,但学生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前期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研究函数的方法,对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已有初步认识,但依然缺乏解决数学综合问题的思维方法,并且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本节课旨在巩固与二次函数相关的知识,强化数形结合、类比、转化、待定系数法、反证法等数学思维方法,提高“四能”.

1.3 例题设计

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A(0,2)、B(4,6)两点,完成下面的问题:

(1)求过A、B两点的一次函数解析式;

(2)已知一个二次函数图象经过点A,B和点D(1,0),求该函数解析式并画出函数图象;

(3)利用函数图象写出方程x2-3x+2=x+2的解和不等式x2-3x+2>x+2的解集;

(4)求△ABO的面积;

(5)求△ABD的面积;

(6)若点G是直线AB下方抛物线上的一点,当△ABG面积最大时,求点G的坐标;

(7)在x轴上是否存在点M,使M,A,B三点构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若存在,求出点M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8)在x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P,A,B三点构成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意图探析 以问题为主线,体现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教学的心脏,问题是学生认知的心脏,展示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结构简单、逻辑联系、前后铺垫的问题串,形成学习任务,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巩固二次函数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二次方程、解三角形面积等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掌握解决二次函数问题的基本方法,比如待定系数法、反证法、数形结合、割补法等.通过解决开放型问题和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能力.

2 课堂实录

2.1 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现在已经学习了哪些函数?

众生: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

师:它们的图象是怎样的呢?

众生:一次函数图象是直线、反比例函数图象是双曲线、二次函数图象是抛物线.

师:很好,今天我们将学习二次函数的综合应用.

(教师板书课题,展示问题)

评析 通过回顾,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学习做铺垫,同时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2.2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问题1 求过A,B两点的一次函数解析式.

师:我们怎么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生1:设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kx+b,然后将点代入,从而求出k,b.

教师:非常好,前面知识掌握不错,大家现在求解一下(停顿一会),同学们求出来没有?

生2:一次函数解析式为y=x+2.

师:很好,大家会求一次函数解析式,那二次函数解析式呢?大家思考下面这个问题.

问题2 已知一个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A,B和点D(1,0),求该函数解析式并画出函数图象.

师:请同学们思考怎么求此解析式?

生2:设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ax2+bx+c,然后将A,B,D三点的坐标代入,得到方程组,从而解得a=1,b=-3,c=2,进而y=x2-3x+2.

师:很好,这个解题过程可以简化吗?或者说解析式可以设成其他形式吗?

生3:根据已知条件知,抛物线与y轴的截距为2,所以设解析式为y=ax2+bx+2.

师:非常好,对二次函数的系数理解很深刻.那同学们现在描点,找到对称轴和顶点,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

评析 函数解析式是研究函数的基础,问题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简单问题的成功解决,使学生获得成功感,激发学习动力.此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待定系数法,该方法不仅在初中很重要,在高中解决解析几何问题也常用,强化学生的思维方法,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问题3 利用函数图象写出方程x2-3x+2=x+2的解和不等式x2-3x+2>x+2的解集.

师:根据图1可知,一次函数图象有两个交点,那这两个交点代表什么意思?

生4:代表这两个函数的自变量取交点横坐标时,所对应的函数值相等.

师:很好,那方程的解为多少?

生4:方程的解为0或4.

师:非常好,那不等式的解集?

生5:因为是二次函数值大于一次函数值,所以是二次函数图象在一次函数图象上方所对应的自变量x,所以不等式的解集为x<0或x>4.

评析 运用数学结合解一元二次方程,为解不等式作铺垫,强化学生的数学结合思想.通过数形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方程与函数、方程与不等式、函数与不等式之间的联系,此问题还为高中学习函数零点打下坚实基础,充分体现了教学的弹性.

问题4 求△ABO的面积.

师:同学们能否在图中找到三角形△ABO?能口算出三角形面积吗?

众生:能,面积为4.

师:为什么?

众生:如图2,因为底OA为2,高为4,所以面积为4.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同学们下去还可以再探究.

评析 面积是几何中最基本的问题,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是寻找底和高.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寻找解题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下一个问题作铺垫.

问题5 求△ABD的面积.

师:求解思路是什么?

生6:如图3所示,过点D作y的平行线交AB于点F,则S△ABD=S△ADF+S△DBF=12DF·OC,而DF=1+2=3,OC=4,所以S△ABD=6.

生7:如图3,连接OB,则S△ABD=S△AOB+S△DOB-S△ADO.

生8:如图3,过点B做垂线交x轴于点C,则S△ABD=SABCO-S△ADO-S△BCD.

生9:如图3,延长BD交y轴于点H,则S△ABD=S△ABH-S△ADH.

师:方法灵活,但所有方法体现的是“割”与“补”的思想.

评析 问题简洁,难度不大,学生易理解题意,从而重心放在分析问题上.此问题解题方法灵活,生7和生8的方法是学生所熟知,而生6的方法学生不易想到,但能简化求解过程,体现了多想少算的理念,所有方法体现的思想是“割”或“补”.通过一题多解,展示不同水平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优化思想.

问题6 (思考题)若点G是直线AB下方抛物线上的一点,当△ABG面积最大时,求点G的坐标.

师:求三角形面积,需要去确定三角形的底和高,说说你们的思路?

生8:如图4所示,过点G作y的平行线交AB于点F,以FG为底,则根据问题5可知△ABG的高为定值4,所以只需要FG最大即可.设G点坐标为(x,x2-3x+2),则FG=x+2-(x2-3x+2)=-x2+4x(0

师:通过类比寻找变与不变.

生9:以AB为底,则△ABG的高为点G到直线AB的距离.根据已知可得AB=42.而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可得h=x(4-x)2(0

师:很好,学习能力很强.点到直线距离公式初中不学,到高中才学,很多同学都不知道,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推导一下.大家还有其他方法?生9你不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保持沉默)

师:没关系,我们一起来思考,其实当以AB为底时,我们相当于在抛物线下方去寻找距离直线最远的点,根据图象可以感知,移动直线AB与抛物线相切,则切点就是要找的那个点.而相切时,判别式等于零,从而解出直线方程,进而求得交点.

评析 此问题难度大,教师将其改成思考题,重点分析思路,提供了不同思维难度的方法供大家思考,体现了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理念.此问题的解题方法有切线法,代数法,蕴含了类比和数形结合的思想,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展示和发展,培养了学生敢于挑战的意志品质.

2.3 引发探究,深度学习

问题7 在x轴上是否存在点M,使M,A,B三点构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若存在,求出点M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根据题意,在黑板上画出图5,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

师:根据勾股定理有: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是一个充要条件.那我们现在知道哪个角是直角?

众生:不知道.

师:从而我们要采用什么方法?

众生:分类讨论.

师:那先假设点M存在,并设为(x,0),大家现在求解一下,看有几个点满足条件.

生9:以点A为直角顶点时,则AM2+AB2=MB2,而AM2=x2+4,AB2=32,BM2=(4-x)2+36,所以解得x=2;同理当以点M为直角顶点时,无解;当以点B为直角顶点时,解得x=10,综上存在两个点满足条件,即(10,0)或(2,0).

师:大家继续思考,当以点A为直角顶点时,还有别的方法计算点M的坐标?

生10:过点A作AB的垂线交x轴于点M,因为kAM·kAB=-1,kAB=1,A(0,2),从而可以求出直线AM的解析式,进而求得点M的坐标.

师:很好,这样是可行的,但是你知道为什么直线相互垂直時斜率乘积等于-1?

生11:不知道,我记的结论.

师:很诚实,因为那是高中才学的,但是如果你感兴趣可以课后推导一下.其他同学还有别的方法?

生12:有,当以点A为直角顶点时,△ABE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从而△AOM也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从而OM=OA=2,即点M坐标为(2,0).

师:很好,观察非常仔细,磨刀不误砍材工,做题不要急动笔,先想透彻,再书写,能提高解题效率.

问题8 在x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P,A,B三点构成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根据题意,在黑板上画出图6,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

师:等腰三角形有什么性质?

众生:两腰相等,两底角相等.

师:哪个是腰呢?不清楚,又要分类讨论,同样假设点P存在,坐标为(x,0),请同学计算一下,有几个点满足条件?

生13:AP2=x2+4,PB2=(x-4)2+36,AB2=32,当P为顶点,PA=PB时,解得x=6;当A为顶点,PA=AB时,解得x=±27;当B为顶点,AB=PB时,无解;所以存在三个点分别是(27,0),(-27,0),(6,0).

师:非常好,此问题类似于问题7,都是列等式,解方程.问题7和问题8都是存在型问题,我们均假设存在,然后验证,归结起来都是采用了反证法,大家下去好好体会.

评析 问题7、8均属于开放型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牛顿曾说:“反证法是数学家最精良的武器之一.”[2]反证法在高中、大学中都是非常重要的,能提解题效率.此类题的解题思路都是先假设成立,然后去验证,本质都是采用的反证法.这两个问题的解决过程很好的体现了数与形之间的统一,展示了数学的统一美,强化了数形结合思想.

2.4 归纳总结,反思升华

师:学习了哪些知识?

众生: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的最值.

师:运用了哪些方法呢?

生:代数法,几何法,数形结合,反证法.

师:学习了本节课你们有什么体会呢?

生14:对一个问题可以多角度解决.

生15:对于存在型问题,先假设存在,然后去验证.

评析 归纳总结有利于开发元认知,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网络,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1].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要充分了解学生,让学生表达,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2.5 课后练习,巩固提高(略)

3 教学评析

通过教学观摩,教研员和专家们对本节课评价很高.本节课的特点是以问题为主线,形成知识链,构成学习任务.问题结构简单,难度由浅入深.问题类型由封闭型到开放型,探究性强,教学价值高,是一节成功的复习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高处立意,践行课改理念

从教学理念来看,本节课体现了新课标教学理念.教师让学生先思考,小组讨论,上台展示,再追问,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理念.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由浅入深,解决问题方法,蕴含许多常用的数学思想,体现了深度教学理念.

3.2 问题驱动,夯实学习过程

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师围绕问题而教,学生围绕问题而学,体现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教学的心脏,问题是学生认知的心脏[3].数学从某种角度来讲是由问题构成的,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学生认知的是问题,思考的是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土壤.没有问题,就缺乏思维的土壤,也就难以思维,学生也就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节课是一堂高水平的解题教学课,通过有限道题的解题方法、解题策略、解题思想,去领悟解决无穷道题的智慧.

3.3 指向评价,落实数学素养

从教学效果来看,本节课充分体现了真、善、美,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数学素养.首先课堂很真,在上课之前,教师没有与学生进行任何沟通.问题很真,这些题目由浅入深,完全是经过精心的设计,并且这些题目是平常教学和中考中经常遇见的题目.该课有助于应试也是真的,但这节课也是科学的探究,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思考方法,促进知识自然生长,是一堂非常有数学味的课.善体现在教学方法和处理问题方法不断改进的过程中,教师特别强调“你先说说你的思路和方法”,算完之后老师又提问“还有没有别的方法”,体现了等一等,问一问的教学思想,充分展示了心中有学生,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本节课呈现了课件的简洁美、问题的逻辑美、数形的统一美.

参考文献

[1]徐娟.一堂基于深度理解的二次函数综合复习课[J].中学数学,2020(22):27-29.

[2]王滟林,熊露,趙思林.反证法的教育价值与教学建议[J].中学数学,2019(23):86-88.

[3]潘龙生.教学,少些一带而过[J].数学通报,2015,54(01):14-16.

作者简介 胡生兵(1993—),男,四川广安人,硕士,主要从事中学数学解题和教学研究.发表论文6篇,出版专著1本.

李洪兵(1973—),男,重庆璧山人,中学正高级教师,重庆市特级教师,重庆市学科带头人,重庆市学科名师.

猜你喜欢

教学实录综合应用二次函数
《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与反思
“知识生长式”的思维课堂
《二次函数》易错题专练
《二次函数》综合测试题
拓展渠道,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初中数学二次函数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论初中数学二次函数教学的有效性
饮食和心理辅导在肝胆护理中的综合应用探究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数字编码》教学实录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