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高校公共选修课混合教学模式建构与应用研究
——以中国古代小说解读为例
2021-12-16吉林大学韩雪松
吉林大学 韩雪松
公共选修课是各高校面对全校学生开设的课程,与专业课程相比,任务重、课时少,选课人数庞大,学生专业背景不一、基础水平差异较大,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课程内容的充分展开、个性化教学以及师生间课上交流互动都受到很大限制。在过去,这些矛盾和问题很难得到解决。但是随着“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到来,利用信息技术的成果,建立网络与课堂混合型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学与网络学习的优势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既能够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极大缓解了矛盾,改善了教学效果。
笔者拟从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理念出发,结合教学实践,以中国古代小说解读为例,对网络环境下高校公共选修课程混合教学模式建构与应用进行研究,以期为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公共选修课教学的改革创新提供参考。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确立
中国古代小说解读作为通识教育类公共选修课,主要讲授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解读赏析各时代的经典小说作品,对展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与魅力、陶冶审美情操、培养和提高文学鉴赏力与人文素养、提升文化自信意义重大。开课以来,一直深受学生欢迎,每学年有来自全校各院系五百名以上学生选修。在讲课方式上,过去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其优势是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易于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完整、教学时间的经济有效,有利于帮助学生系统建构专业知识框架,把握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历史脉络与各历史时期小说发展的特色,了解各时期经典作品。但由于课程内容多、课时量少、班级规模大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堂上的互动交流时间也有限,个别学生参与度低,学习不主动。公共选修课师生之间关系相对松散,课下交流机会少,教师难以及时了解学生个体的学习动态。同时,以期末测试为主的评价考核方式,考查的是教学过程完成后整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而对学生各阶段的学习行为、学习态度、能力与效果无法进行动态评估。
慕课与翻转课堂出现后,拓展了高等教育知识传播的方式,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前者以其大规模、开放性、灵活性、易于获取优质资源等优势,极大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后者先学后教的教学思路,使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获得提高。但二者仍存在许多不足,首先,慕课教学中,师生之间存在时空距离,不能及时进行双向交流,没有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反馈。其次,学习者囿于认知能力与时间精力的限制,面对海量的网络学习资源,也往往无所适从。最后,都缺乏必要的教学监控,实际课程完成率并不理想。
在这种情况下,混合式教学应运而生。混合式教学能够充分利用传统课堂、慕课堂、翻转课堂的优势,扬长避短,把实体课堂与网络教学平台有机结合,建成课下学习知识、阅读文本与课堂文本讲解相结合,线上线下共同发展的有机教育生态系统。通过网络平台呈现的教学内容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反复观看,能最大限度发挥输入效用。在线上开设交互平台进行讨论、答疑,在实体课堂互动反馈,能同时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在教学环节中的参与度,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培养深度学习的能力。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步骤
中国古代小说解读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在明确确定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前提下实施的,具体步骤分课前、课上与课后三个阶段。
(一)课前阶段
中国古代小说解读课程内容从先秦到清代,贯穿整个古代小说发展史,时空跨度大、内容多,有限的教学课时使课堂上很多内容难以充分展开,对文本的情感与内涵也难以深入挖掘。尤其从唐传奇开始,中国古代小说发展日益成熟,文本篇幅不断加长,《三国演义》《红楼梦》等明清章回体小说更是鸿篇巨制,需要学生提前阅读文本,了解相关内容与基本知识,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因此,这一阶段主要让学生通过电脑或移动终端在网络平台建立的虚拟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教师按教学进度将与各阶段学习任务相关的文本、课件、音视频以及其他教学资料上传到网络平台,让学生提前预习并思考相关问题,学生将学习中发现的问题、产生的疑问及时提交反馈给教师。教师随时检查学生学习进程,对学生学习情况加以监控管理。
这一阶段的学习属于学生自主探索阶段,不仅能节省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对转变学生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不仅可以养成良好的个性化阅读习惯,最重要的是通过自主学习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探究能力,思维品质也因此获得提升。
(二)课上阶段
这一阶段,教师针对线上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结合教学的重点、难点在课堂上进行重点讲授。在师生互动环节,教师就学生有兴趣、有疑问或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交流。由于学生的专业背景、知识储备、兴趣个性、成长经历各不同,对同一作品的感受也各有差异,彼此的观点和看法互相碰撞,经常会有意想不到的火花闪现。在各组陈述各自的观点时,教师要对学生发言给予适当的鼓励、启发、引导,最后对各组观点进行评价总结,并向学生介绍学界有代表性的观点,拓展学生学术视野,使学生的认识与审美不断深化与提高。
这一阶段的教学和学习,目的首先在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学生建立批判意识,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其次,培养学生多角度鉴赏分析作品的能力。经典的小说作品往往具有多元的解读空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作品,学会多角度看待社会人生,进而培养海纳百川的浩瀚胸怀。最后,也能够培养学生流畅清晰有逻辑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课后阶段
这一阶段,学生已完成课堂上各部分内容学习,教师发布拓展学习任务与测试作业。学生登录网络教学平台完成相应的任务和测试。教师还可以在讲授内容基础上拓展阅读资料,再度设置在线讨论问题,组织学生在线上讨论,进一步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教师对学生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点评。如在讲述唐传奇《莺莺传》后,布置学生比较元稹的《莺莺传》与据此改编的王实甫的《西厢记》,分析两部作品在情节设计、人物形象塑造、创作意识与表现主题等方面的差异及原因。在讲授《红楼梦》后,让学生从“黛玉进贾府”“黛玉葬花”“宝钗扑蝶”“宝玉挨打”等经典段落中任选一个,以其中主要人物身份就相关事件发一个朋友圈,并挑选十个作品中人物进行评论回复,要求发帖人与评论者的语言都必须符合相应的人物身份与个性。这些讨论题目新颖有趣,而且需要经过个性化的深入阅读和思考才能回答,深受学生喜爱,学生乐于积极参与。
这一阶段的学习,是课堂学习的迁移与内化、拓展与深化,目的是巩固教学内容,检验学习效果,并进行教学反思。
三、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在公共选修课程中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对实现个性化学习、课程管理精细化、教学评估多元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个性化学习
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发展是现代教育的核心诉求,但在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中,尤其在公共选修课课堂上,面对专业背景不一的庞大学生群体,教师很难一一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使教学方式发生了转变,教学空间得以扩展,师生之间的关系也获得重塑。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线上与线下平等探讨、充分交流,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师生关系不再是上课见面、下课消失的松散组合,而是课上可以互动,课下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交流、切磋的学习共同体。教师成为学习主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可以根据线上记录的有关学生专业背景、知识储备、学习兴趣、学习风格等方面的信息和数据,挖掘学生的需求,对学生进行激励、鼓励以及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制定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学习策略。
(二)课程管理精细化
高质量的课程需要精细化的管理,精细化的管理要建立在对各种教学数据及时采集整理分析的基础上。传统课堂中的各种教学数据,如学生出席情况、课堂行为表现、课下学习情况、对学习内容的接受情况等,主要依靠人工手段采集整理分析,烦琐耗时、主观性强,很难做到精准、及时,课程精细化管理难度较大。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在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下,伴随教学活动而产生的大量数据都能被迅速采集并及时统计出来。比如中国古代小说解读线下课堂考勤,一个几百人的大规模课堂,利用虚拟课堂签到的方式一分钟就可以精准完成,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也提高了课堂管理效率。线上课程学习状况,也可以根据实时数据和累积数据进行细致分析,如通过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课件访问次数、视频观看频次、发帖回帖次数、在讨论区的活跃程度等数据分析学生的表现与个体差异,与未访问的学生或访问频次较低、表现不活跃的学生及时沟通,了解情况、查找原因,并提出切实解决方案。教师也能够根据对数据分析的结果及时完善教学内容、调整管理策略,对学习内容的难度、深度及时改进,使学习内容安排更加科学合理、整个课程管理体系更加精细完善。
(三)教学评价多元化、进程化
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学习评价主要采用的是教师面向学生的单向度评价,虽然学生平时表现占一部分比例,但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期末的一张试卷。这种评价方式主要针对学生最终考试结果做出评价,评价结果的产生也同时意味着整个课程的结束,即使从中发现教学双方存在的问题也于事无补,对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起不到实际作用,评价体系存在单一、封闭与滞后等不足。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实施,不仅使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发生转变,教学评价机制也随之向多元化与进程化转变。评价维度不仅覆盖学生课上课下、线上线下全部学习活动和行为表现,而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线上学习活动主要通过学习平台上的教学大数据进行诊断与评价,通过对各种数据如相关课件及教学资料访问次数、讨论区发帖回帖次数、阶段性任务完成质量等进行实时分析,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表现做出评价。线下课堂,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可以根据课堂互动、讨论交流直接观测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线上线下相结合,从而对教学做出全面的衡量与评价。同时,不仅教师可以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评价,学生也能够通过学习体验对教师进行评价,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
多元化与进程化教学评价体系的确立,不仅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反映教学质量与学习效果,客观地审视整个教学过程,也能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从根本上保证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混合式教学高校教育改革的方向,是未来教育的“新常态”,混合式教学的能力,在未来也将成为教师专业能力构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有效推行混合式教学,使之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透彻理解混合式教学内涵。混合教学模式并不仅仅是线上和线下的形式混合,也不是技术与教育的简单叠加,而是线上线下共同发展的有机教育生态系统。需要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为根本目的、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点,并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综合考量教师、学生、环境、平台等多要素,精心设计,将教学资源与教学平台、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个体与共享等因素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改变。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开展也不是某个教师单枪匹马可以实施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依托平台等问题需要依靠多方面的力量团结协作,因此教师团队、信息技术人员、网络平台等各方面都要密切配合。同时,高校也需要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介绍混合式教学发展的最新动态,拓宽教师的视野与成长的空间,积极促进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
当然,由于混合式教学模式还处于探索尝试的阶段,也存在许多有待完善之处。如线上学习环境相对自由灵活,网络空间也存在各种难以抵制的吸引和诱惑,为保证学习的有效性,不能单纯依靠学生的自觉和自律,还需要在设计中进一步依靠技术完善监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