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交通优化提升研究
2021-12-16林筱怡
林筱怡
(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01)
0 引言
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是福州近代历史城区的核心,也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上下杭保护与发展,福州市委市政府做出新的部署,拟规划设计以高定位、高品位、高站位为理念,建设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福建首条集历史文化与现代时尚业态于一体的商业休闲步行街(区),打造福州城的新坐标。通过调整现状,市政车行道路隆平路为全天候步行街,上下杭商业步行街形成包括东西向的上杭路、下杭路、三捷河、中平路以及南北向的隆平路,形成以隆平路为中轴,串起横向四街“四横一纵、五街一区”总长度2860 m的街区总体结构,同时串联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苍霞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台江码头、中亭街等周边区域,形成总面积达100 hm2的商业街区。为此,新的定位对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交通出行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1 街区新定位带来的交通挑战
概括来说,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交通主要面临以下挑战:
(1)街区升级打造,旅游交通环境亟待提升
伴随着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提级改造的旅游推力,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图1)建设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福建首条集历史文化与现代时尚业态于一体的商业休闲步行街(区)的设想,与目前街区游客接待水平差距较大,相关的交通配套设施存在较大差距,景区集散门户缺失。巨大的交通压力,迫使街区交通环境需做大幅度的提升。
图1 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图
(2)街区内部居民交通出行和旅游景区交通矛盾激烈
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紧邻周边以居住用地为主。根据小区建筑年份的不同,停车供求特征有较大差异,主要是2000年前建设的部分建筑:苍霞新城、广德小区等小区,配置停车泊位较少。但这些小区机动车拥有率较高,许多私人汽车只能占道停车,严重影响交通和街区形象。2000年后建设的小区:如都市芳庭、风景蓝水岸、时代名城等住宅小区,基本均配建有地下车库和部分地面停车位,但这类新建居住区配建的停车泊位仍无法满足停车需求。区域内总体表现为小区停车供需矛盾突出,历史文化街区内部道路占道停车现象严重,严重影响道路通行能力。隆平改为步行街后,与其平行的南园路将承担街区内部南北向车流。南园路两侧均为苍霞社区,片区居民出行和街区旅游交通出行叠加在南园路上,南园路交通压力过大。
(3)道路饱和度高,慢行交通逐渐被削弱
大部分历史文化街区的道路系统和街巷空间均在机动车出现前形成,其组织结构和空间特征并不适用于机动车交通。目前,街区路网不成体系、路幅窄、通行能力低,以小汽车出行为主要特点,将对历史文化街区中的传统交通空间造成直接冲击。
内部慢行交通舒适度太差,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如非机动车、人行通道被机动车占用现象严重、非机动车停放挤压人行道、人行道存在高差,过街设施缺乏等现象,总体说来就是“无序、混乱、低效”,不利于景区的提升与发展,如图2~图3所示。
图2 人行道路权被占用
图3 街区周边道路混乱无序
(4)现有交通设施尚无法承担高定位的街区需求
街区周边除了中亭街地下停车场外,无其他公共停车场。景区高定位提升势必带来更多的车流,停车泊位紧缺成为制约景区发展的关键因素,如图4所示。
图4 机动车占道停车现象严重
区域内无公交枢纽站,公交场站以中途站为主。在有通行机动车的主次干道和部分支路内均布设有公交线路和公交中途站。现状公交站台宽度普遍较窄,多未设港湾式公交站,且布设于人行道上,挤占了人行空间,导致高峰时乘客外溢情况比较普遍,带来交通安全隐患,也对路内车流造成影响,如图5所示。
图5 公交停靠站台候车环境差
2 交通优化提升思路
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打造高定位景区的交通需求,与片区居民交通出行需求存在矛盾。本文提出以打造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入口门户交通微枢纽为目的,分流游客和居民进出,减少车流交织。通过建立交通微枢纽,增加街区旅游交通整合能力,包括道路、慢行、公交、停车、街区周边交通组织[1-2]、旅游交通信息诱导,形成街区集散中心,方便游客及片区居民进出,实现“各畅其流、便民为基”。
3 街区交通优化提升策略
(1)策略一:打造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入口门户交通微枢纽,方便游客及片区出入。
根据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旅客出行特征调查(图6),目前景区旅客进出主要有4个出入口:①位于三通路与下杭路交叉口的东侧进出口,为景区主要集散门户;②位于隆平路和中平路交叉口南侧进出口,为规划旅游服务中心所在地,是景区主要集散门户;③位于学军路的北侧龙岭顶出入口,为景区次要进出口,主要服务行人通往龙岭顶景区;④位于下杭路与南园路交叉口的西侧进出口,为景区与其毗邻苍霞社区居民主要进出通道。
图6 到达景区交通路径示意图
东门户和南门户是景区主要集散门户通道,西门户和北门户是景区辅助集散门户通道,本次拟通过打造“两主两副”门户集散交通枢纽(图7),增加景区旅游交通整合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各门户处相应设置与其他交通接驳上下客点,改善区域的交通可达性。完善与枢纽之间的快速通道,满足不同交通方式的游客便捷地进出景区,培育城市远距离、高端旅游客流市场。
图7 街区门户集散中心
(2)策略二:配建公共停车场,缓解“停车难”问题。
区域总体表现为“社区+景区”双重停车供需矛盾突出,停车泊位紧缺成为制约景区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调查现状,苍霞社区停车泊位需求缺口394辆。通过合理施划苍霞社区周边道路夜间停车泊位,优化苍霞社区景观平面布局,利用小区林下空间,增补车位,并考虑利用小区绿地建设地下立体停车库,缓解苍霞社区停车难的问题。积极布置景区外公共停车场,利用中亭街地下停车场、周边学校操场、公园绿地设置地下停车场,同时控制历史街区内部的供应总量。东门户作为景区主门户,附近配建中亭街地下停车场、坊巷小学地下停车场,共计715个停车泊位;南门户主要依靠江滨公园停车场,可停靠约300个泊位;北门户结合福四中操场设置地下停车场,泊位200个;西门户结合公建地块设置地下停车场,泊位153个,如图8所示。
图8 街区周边停车场布局图
(3)策略三:结合街区门户设置“微循环”交通组织,改善交通拥堵。
在街区相对窄而密的路网里,可以在交通组织上做更多的工作。通过合理设置单行线,将微循环设置更加合理,增加通行效率,同时可利用道路多余空间设置路侧停车泊位。构建景区“微循环”交通组织,做到各门户车行组织“各畅其流” 减少交通交织,打造门户形象。利用支前路-中平路-南园路设置逆时针微循环交通组织;下杭路-高顶路-上杭路设置顺时针微循环交通组织。南园路、高顶路、中平路、上杭路均可设置单侧路内停车泊位,如图9所示。
图9 街区周边微循环交通组织
(4)策略四:完善街区内外公共交通体系,强化轨道交通出行。
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毗邻轨道交通1 号线达道站,与景区东门户距离约460 m,轨道交通1号线联系火车南北站、三坊七巷、烟台山景区等枢纽与重要景点。通过便捷安全的步行、共享单车、非机动车、接驳公交等方式,与街区内部形成良好的接驳,完善地铁最后一公里换乘系统,打造“地铁+N”的绿色交通,强化轨道交通出行。新增街区联系轨道站点接驳公交,服务街区各门户与地铁站点之间的交通往来;重塑地铁出入口与街区相衔接的步行道,达道地铁站与街区东门户通过达道路相连,通过提升达道路“美食一条街”业态定位、构建连续人行道等手段吸引游客通过“地铁+步行”绿色交通出行方式到达景区;景区各门户附近合理布置共享单车、非机动车停车场,逐步提高轨道交通方式出行比例,优化游客出入景区的交通结构[3]。
在街区东门户,利用下杭路侧增设公交首末站(图10),建立火车站、轨道站点、机场大巴站点等与景区之间直达的公交专线,提升景区对外公交服务水平。与市区旅游公交、停车等设施一体化衔接,充分发挥景区公交的优势。新增、加密外围主干道途径景区常规公交线路,利用小公交车辆开通地铁达道站接驳专线和片区居民公交接驳专线。解决街区内道路狭窄,大型公交车辆通行不畅问题,提升游客和片区居民公交出行可达性和便捷性,提升公交出行满意度。
图10 公共交通提升示意图
(5)策略五:道路空间资源重新分配,保障非机动车与步行路权。
对街区内部道路进行空间资源重新分配,比如可以缩减大多数道路的行车空间,把更多路面交通资源提供给慢行交通[3-4]。如南门户集散通道支前路-中平路,清理占道停车,把挤占的人行道和退距还给行人。同时,为保证支前路-中平路双向非机动车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通过压缩支前路机动车车道宽至3.25 m,施划宽2.5 m的非机动车专用道,保障非机动车路权。
塑造适宜步行系统,通过规范停车、清理中亭街被占用人行通道、路面修整、隔离栏杆拆除等措施[5],串起以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苍霞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为主体,兼台江码头、中亭街等周边区域,总面积达100 hm2的商业步行街区,扩大街区辐射范围。
(6)策略六:完善街区配套指引及监控系统
按照“分级诱导,逐步完善”的原则,完善街区周边配套指引标识系统和停车诱导系统,做好指引服务,快捷引导车辆前往停车场停放。若停车场无法如期建成,应根据道路实际情况,设置车辆临时上下客区域,并配套做好指引标识系统,解决车辆绕行问题和在道路随意上下客问题。在街区周边的上杭路、三通路、高顶路、支前路、南园路等路段增设监控探头,对违法停车、逆行等交通违法行为进行抓拍。
4 结语
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大力开展街区提级工程,通过景观、基础配套、业态三位一体的规划与建设,最高品质、最高标准完成上下杭商业步行街,塑造福州新名片。本文提出打造街区“门户微枢纽”的概念,研究通过实施一系列交通优化提升项目,包括道路、慢行、公交、停车、景区周边交通组织等,全面提升交通出行环境及交通综合配套服务功能,方便居民出行,改善交通旅游环境,交通先行助力旅游景区提档升级,同时对加快当地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