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城市森林公园游人感知及使用特征探析

2021-12-16黄缪欣陈昕慧高宇童

福建建筑 2021年11期
关键词:森林公园游人程度

黄缪欣 陈昕慧 高宇童 常 青

(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北京 100193)

0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高强度的土地开发利用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威胁,城市环境的急剧恶化,也使人们重新认识到森林的重要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提出,要加强对疏解腾退空间利用的引导,注重腾笼换鸟、留白增绿。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城市森林公园正成为北京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一环[1]。

随着环境心理学相关概念引入景观规划领域,和“以人为本”思想的倡导,人们逐渐重视游人使用后评价反馈机制在公园建设中的重要性[2]。作为一种新兴的公园形式,城市森林公园主要位于高密度建成地区,与城市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但目前与城市森林公园相关的研究,较多局限于生态效益、区域规划等方面,较少关注游人的使用感受[3-5]。如何基于城市森林公园的特殊公园形式,进行游人感受提升并充分发挥其服务功能,让使用者与自然环境达到最适关系,是目前城市森林公园建设面临的核心问题。

基于以上问题,本研究以使用后评价(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POE)理论[6]方法为基础,以北京市广阳谷城市森林公园与百望山森林公园为例,对公园使用者的行为模式和对公园的环境感知、使用后评价进行对比分析与总结,以期为未来城市森林公园的建设规划及提高使用者的游憩体验提供指导和借鉴。

1 相关概念

1.1 城市森林公园与森林公园

城市森林公园应归属于城市绿地系统中的一部分,以大范围种植高大乔木作为基础,此后再仿照、保存与改良地域性,使之接近自然生态的森林环境[7]。根据我国2017年颁布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在森林城市建设概念下的城市森林公园应该归属为公园绿地(G1)中的其他专类公园(G139)[8]。

森林公园(EG12)是指具一定规模且风景优美的自然森林区域,属于分类系统中区域绿地(EG)类别。城市森林公园与森林公园在功能定位与客观条件上有着显著特征,两者互为补充,共同施展森林环境的服务效果,展现城市双修和海绵城市的新城市建设概念。

1.2 使用后评价(POE)

使用后评价(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 POE)产生于1960年,由美国学者普莱塞等在建筑领域著作《使用后评价》中提出[9]。POE采用系统化程序,与环境设计前期评价相反,针对建成后环境,从使用者主体及其需求角度出发,收集并分析使用情况数据信息,为未来环境的改进或新的设计提供科学性参考,在建成环境的研究中,已逐渐成为主要方法之一[10-12]。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在对北京市内26座森林公园进行背景资料收集和实地调研后,选择广阳谷城市森林公园与百望山森林公园作为研究对象,如图1及表1所示。

2.2 研究方法

(1)实地调查

基于POE的操作程序,确定使用者行为研究的范围和内容,从物质环境要素、社会环境要素以及人的要素三方面对公园客观环境进行调查与分析,对评价模型进行调整和完善。

(2)问卷调查

通过搜集资料、预调研、采访游客等方式设计修改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使用人口统计学特征、使用特征、行为特征及使用偏好和满意度、感知特征等。满意度调查包括公园的自然景观、配套设施、管理维护、社会文化服务等四方面的指标,采用李克特量表表明游人对公园特征满意度。感知调查中受访者通过勾选所在公园与普通公园的不同之处的相关选项,表明对各组成部分的感知程度。

(3)行为观察

在两个森林公园进行多次现场调查,对公园游人行为活动进行直接观察,并通过定点和移动观察等方式,记录游人特征及活动类型和场地偏好。

(4)统计分析

通过统计分析量化游人对公园整体和细节的感知程度,计算方法如下:

整体感知=勾选整体选项人数/调查的总人数

细部感知=勾选细部选项的人数/细部选项对应的整体选项人数

感知水平=整体感知占比×细部感知占比

结果≥0.08的选项具有高感知水平,0.04~0.08的选项为中感知水平,≤0.04的选项为低感知水平。

表1 广阳谷城市森林公园与百望山森林公园信息对比

3 研究结果

3.1 调查对象特征

本研究于2020年10月30日在广阳谷城市森林公园内进行发放问卷50份,共回收41份有效问卷。于2020年12月8日在百望山森林公园内进行发放问卷50份,共回收40份有效问卷。

其中,广阳谷城市森林公园的调查对象男女比例为3.4∶6.6。百望山森林公园的调查对象男女比例为4∶6。在两个公园中,41~65岁人群占比最多(40%);其次, 29~40岁、18~28岁的人群在广阳谷城市森林公园中分布均匀,在百望山森林公园中,66岁以上人群较多(27.5%)。

3.2 对森林公园设计要素的感知程度

根据文献阅读和实践调查,选取前人研究涉及的 “乡土植物” “层次感”“季相变化” “座椅”“步行道”等环境因素[15],构建整体和细部选项的感知评价体系,如表2所示。

表2 森林公园设计要素感知评价体系

3.2.1 广阳谷城市森林公园游人感知程度分析

广阳谷城市森林公园游人感知程度评价结果表明,游人对植物数量、乡土树种、四季变化、路线规划、植物层次感知程度较高,如表3所示。在小尺度森林公园中,植物景观设计和管理更精细,乡土树种构成的生态环境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灯光会影响植物的生长节律,因此设置较少。

整体选项排序为植物景观、生态环境、园路、配套设施、雕塑小品。游人对路线规划很重视,对园路的要求首先是路线实用性,其次是材料和路面宽度。虽然生态环境整体被感知程度排序不是最高,但乡土树种的感知程度很高。说明游客感受到了广阳谷对乡土树种的着重运用。

表3 游人对广阳谷城市森林公园设计要素的感知状况

3.2.2 百望山森林公园游人感知程度分析

百望山森林公园游人感知程度评价结果表明,游人对植物数量、四季变化、鸟类、乡土树种、路线规划、植物层次感知程度较高,如表4所示。作为森林公园,百望山的森林资源非常突出,植物景观受到了高度重视。对路线规划方面感知程度也较强烈,这是由于园路受到了山势地形的限制。

同时,对于鸟类的感知程度较高。根据猛禽春季迁徙监测显示[16],2009年3月6日至5月22日,在百望山共记录到分别属于23个物种的3802只猛禽,如此多种类、大规模的猛禽,在中国内陆地区过境此前尚未见报道。

表4 百望山森林公园细部感知占比与排序

整体选项排序为植物景观、生态环境、园路、雕塑小品、配套设施。虽然配套设施整体选项感知程度低,但座椅感知程度高。在百望山中座椅数量非常多,笔者统计到登山大道上就出现了27处座椅,登山活动导致了人们对座椅的感知程度强烈。

3.2.3 两个公园游人感知程度对比分析

图2 森林公园游人感知程度对比

通过对比两个森林公园的游人感知程度发现(图2),植物景观的感知程度都最高,乡土树种和路线规划也有较高关注度。两个公园中健身器材都较少,对配套设施整体的感知程度普遍较低。

3.3 游人使用行为特征

通过对于广阳谷城市森林公园与百望山森林公园进行多次现场调查,对游客进行随机的访问交谈,从活动空间、活动类型、游人年龄3个方面,总结分析游人的活动规律与主要行为特征。

3.3.1 不同活动空间的游人行为特征

观察游人在不同空间中的行为,总结如下:

公园中半开敞空间的游客量最大。如广阳谷的儿童活动区域、广场空间,百望山森林公园中的两处广场空间以及森林剧场等,这些区域通常视野辽阔,空间位置便利,娱乐功能丰富,并有树荫封闭,因此受到大部分游人欢迎。

而相对较为密闭的空间则游人较少。如百望山森林公园中西部与东北部的山上、密林区,离入口距离较远,同时高大的乔木有着遮蔽与隔离的作用,森林的大面积覆盖,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不安全感,游人数量明显减少。

重点选取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封闭空间为3种类型的主要空间进行详细研究,并对游人分布与行为特征进行分析。

(1)开敞空间

开敞空间一般为广场。在广阳谷中只有一处广场,面积较小,连通公园二区;在百望山中有两处广场,一处位于北部入口处,一处位于山顶东部。这种较为开敞的空间,是游客青睐的空间类型。此区域游人的活动更多为集体性,有话剧排练、游人闲聊、老年人锻炼做操等。

(2)半开敞空间

此类空间是结合景观节点存在的小型休憩场地。在广阳谷中有3处,一处位于公园北部的儿童活动区,两处位于公园中部,游人行为以社交活动为主。在百望山森林公园中有两处主要活动场所,分别是书法家碑林与佘太君庙,这两个区域文化历史氛围浓厚。游人在广阳谷的活动区中,以娱乐休闲为目的,而在百望山以历史科普、文化教育为目的。

(3)封闭空间

封闭空间多为树林空间及沿途休憩区。在广阳谷城市森林公园中有多处路边休息区,在百望山森林公园大部分位于地形地貌自然的山体中,树林间相对封闭,私密性较强,以休息为主。

3.3.2 不同活动类型的游人行为特征

公园中游人的行为主要分成以下5种活动类型:会见他人、观察自然、运动锻炼、娱乐活动、其他[17]。其中会见他人主要包括家庭野餐、活动排练、交谈等;观察自然主要包括拍照记录植物、辨认植物、欣赏周围风景等;运动锻炼主要包括步行、跑步、使用健身器材等;娱乐活动包括儿童区玩耍、唱歌等;其他包括顺路经过、休息、学习、看书等。

由表5中数据可知,在广阳谷城市森林公园中游人主要进行的活动有运动锻炼,占30%,在百望山森林公园中,游人最主要的活动是运动锻炼,占38%。

表5 广阳谷城市森林公园与百望山森林公园游人行为模式分析

3.3.3 不同年龄的游人行为特征

不同年龄段的游人来公园的需求、来园时间及频率各不相同,因此,游人的主要分布区域及行为特征也并不相同,具体如表6所示。其中,17岁以下的儿童群体主要集中在城市森林公园中的儿童活动区这类较为开敞的空间,进行跑跳、玩耍等行为;青少年(18~28岁)主要出现在休憩区域,山林空间中等相对私密的区域,主要进行聊天、拍照、户外活动等;中青年、中年和老年群体在公园内的分布均较为广泛,主要活动种类丰富。

表6 不同年龄游人的分布及行为特征

图3显示了广阳谷城市森林公园与百望山森林公园不同年龄人群分布对比。

通过调查问卷与行为观察发现,中老年人群都是其中游人的组成主体,具有比较高的代表意义,其行为特征在广阳谷城市森林公园与百望山森林公园中有所差异。在广阳谷城市森林公园中,老人利用户外空间的主要目的,是进行社交活动以及散步锻炼。在百望山森林公园中,大多数老人积极来园频率固定,主要活动是爬山锻炼、观察自然、呼吸新鲜空气等。

图3 广阳谷城市森林公园(左)与百望山森林公园(右)不同年龄人群分布对比

4 结语

现代风景园林学不断发展,可持续发展成为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主题。在拥挤喧嚣的城市环境中,建设森林公园是一种新尝试。造园者的设计能否被游客清晰感知与如何使用场地,这一议题是值得关注的。

基于游人感知程度的特征,笔者对两个公园的建议如下:

两个公园都必须坚持以植物造景为主,保护森林资源为先。因为游人对植物景观的感知程度高。森林公园的植物数量多,乡土树种多,具有特色。同时,简单设置雕塑小品,广阳谷使用了耐候钢板、百望山使用自然山石等,但游人感知程度低。另外,路线规划和路面材料也应当重视。广阳谷生态性的碎石路面不利于轮椅和婴儿车的使用。百望山的部分路线坡度过大,中老年人游客登山难度大。

基于游人行为特征的总结,笔者的建议如下:

对于广阳谷城市森林公园等位于城市高密度建成区的小型城市森林公园,在强调近自然生境建设和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可能因为其场地空间有限,导致游客活动空间的弱化。因此,在空间规划布局时,需要权衡其生态功能与社会功能,细化空间设计,通过建设小型游人活动空间,穿插在近自然森林之中,一方面满足生态空间的连通性,同时为游人提供分散和多样化的活动空间。针对中老年游客群体,可适当增加适合中老年人活动的空间与配套的服务设施。

在未来城市森林公园建设中,应强调对公园功能的合理定位,以满足附近城市居民休闲娱乐、日常社交与锻炼等需求。此次研究针对城市森林公园的游人感知和行为特征进行调查与研究,并提出了相关建设与改造建议,但是样本数量较少,研究数据依然具有局限性,有待进一步完善。

猜你喜欢

森林公园游人程度
地铁上的九座城
孟浩然《送朱大入秦》
精致和严谨程度让人惊叹 Sonus Faber(意大利势霸)PALLADIO(帕拉迪奥)PW-562/PC-562
男女身高受欢迎程度表
森林公园游记
登神农顶
凶器哪儿去了
游温州森林公园 享自然山水美景
将内燃机摩擦减小到最低程度
幸福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