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常态课堂中获得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设计施
2021-12-15蔡娣
摘 要:文章结合具体的教学课例,得出数学常态课堂获得基本活动经验的三种策略:活用激趣、激疑的素材,获得思考活动经验;探寻思考、猜想的素材,获得探究活动经验;挖掘观察、操作的素材,获得实践活动经验,以期使学生通过经验的生长获得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基本活动经验;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32-0081-02
引 言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这一提法,直接从过去的“三基”上升到了“四基”的层面,然究竟何谓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目前还没有一个固定的说法,依然处于众说纷纭的情形中。笔者认为,基本活动经验则是通过适切的教学素材,以活动为手段,让学生在个性化的发现和探索过程中丰富体验、感悟,直击数学知识本质,获得属于自己的认知。但活动经验的积累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获得,并通过实际中较长时间的尝试和推敲逐步丰富起来。因此,在小学数学常态课堂中研究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尤为重要。
一、活用激趣、激疑的素材,获得思考活动经验
学习中,学生并不缺乏体验,真正缺乏的是深入思考的体验。如何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呢?教师不妨从设疑开始,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兴趣和让学生产生疑问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自然而然地去探究、去思考、去尝试,在独立思考、不断探讨和合作交流中习得新知识,获得思考的活化经验[1]。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积累思考活动经验,还可以深刻掌握习得的知识。
【案例1】有趣的乘法计算
师:在上课之前,我们来一场比赛,如何?
生:好!(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师:计算①25×11;②36×11;③48×11。(课件出示算式)
生1:这个我会,这里是有规律的……
师:275,396,528。
生1:哇,老师你算得好快!
师:再难一点,可以吗?(课件出示算式:①26×24;②52×58)
生2:这个需要列竖式吧!
师:我算完了,624,3016。下面你们随便出题,只要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老师都能立马算出来。
生3:①38×25;②74×59。
师:950,4366。(热烈的掌声响起)
生:老师太厉害了,这里肯定有规律,我们也要学。
师:好,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板书课题:有趣的乘法计算)
……
规律的探究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完全陌生的,在算式中发现规律、掌握方法和渗透思想,学生在一年级便有所涉及,应该说,不少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找”的经验。因此,这里,教师通过一个“计算比赛”引入教学,牢牢把握“激趣”的主旨,抓住学生生动活泼、争强好胜的年龄特征,在最短的时间内激趣引思,从而为学生之后积累思考活动经验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探寻思考、猜想的素材,获得探究活动经验
探究经验需要在真实而适切的情境中获得,在思考、猜想和研究中取得的经验,其实就是一个反复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就是探究活动经验[2]。因此,教师要收集思考、猜想的素材,着力让学生在探究中习得知识和得到发展,通过创意情境的创设,使探究的经验得以丰富。
【案例2】垂直与平行
师:在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和线段三种图形,它们各自有何特征,谁能说一说?(学生争先恐后地表达和补充,温故知新的学习气氛火热而和谐)
师:那这三种图形中,你最喜欢哪种?
生1:我最喜欢直线了,因为它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想长一点就长一点,想短一点就短一点,特别自由!
师:说得很有创意,既然你们那么喜欢直线,就让我们再来学习关于直线的知识。大家拿出准备好的白纸,我们一起来摸一摸这个平面。(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操作)
師:下面让我们一起进行一个想象的游戏,你们展开想象,将这个面不断变大,会如何?我们一起闭上双眼,想象一下:这个面变得无限大,这时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有了一条直线,又有了另一条直线,你能通过想象得出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吗?好,大家睁开眼睛,画出你想象的图形。(学生投入画图中)
师:大家画完了吗?下面在小组内探讨你们的作品,并比一比谁的想法最独特、最具创意。(小组交流活动气氛热烈,学生不亦乐乎)
师: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一下?其他小组仔细观察,看你们的与他们的是否一样,是否有需要补充之处。(多个小组乐意展示,教师选择其一)
……
以上案例中,教师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出发,为新知扩展做了良好的铺垫;让学生展开想象,并融合操作、讨论和合作,不仅让学生初步认识了垂线与平行线,还为后面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平台;让学生展示作品,为进一步进行自主分类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这样循序渐进的活动使规律的生成水到渠成,同时提升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挖掘观察、操作的素材,获得实践活动经验
小学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尚不成熟,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大多停留在浅显的层面上。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快乐地学习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观察、操作素材,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和实验,使其在多感官参与实践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和构建数学模型,并通过动手操作获得实践活动经验。
【案例3】圆的周长
师:大家都准备好了一个圆形物品,下面请大家动手试一试,看如何测量出它的周长。(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动手操作,不亦乐乎)
师:首先,谁能说一说你测量的圆形物品的周长指的是什么?(学生积极展开交流)
师:在刚才的交流中,“所测圆形物品的一圈就是它的周长”这一点大家已经达成共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板书课题)
师:既然刚才大家已经试着测量了圆的周长,现在请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阐述你们是如何测量的?
生1:我们组是用绳子将这个圆形瓶盖绕一周,绳子所绕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在绕的过程中要使绳子尽量贴合瓶盖,否则就会产生误差。
生2:我们组是通过在直尺上滚动的方法测出这枚一元硬币的周长,就是在滚动时,我们需要确定好它的起点,同时硬币在滚动时不能滑动,以减少误差。
……
师:你们的想法都很有创意,细节也把握得很好!那谁能说一说,这些方法有何共同点?
……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先通过学生喜爱的操作活动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让学生初步感受“圆的周长”和“如何测量圆的周长”;再通过合作交流认知活动,让学生认识这些方法的共同之处,从而感悟“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实践与研究相沟通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和直观地理解概念的本质,积累实践活动的经验。
结 语
综上所示,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在“以生为本”上下足功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活用激趣、激疑的素材,探寻思考、猜想的素材,挖掘观察、操作的素材,让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在親历中体验、在体验中积累,并获得思考、探究、实践活动的经验,进而培养和提升自身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徐文彬.如何认识“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2(06):4-7.
王华.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以“图形与几何”教学为例[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7(06):57.
作者简介:施蔡娣(1981.10-),女,江苏南京人, 中共党员,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