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强国战略下体育精神教育融入高校体育教育的必然与对策
2021-12-15尹相林
尹相林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1)10-121-02
摘 要 本文以体育强国战略为指导纲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详细阐释体育精神教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此为依托提出高校体育精神培育的具体通路,以期在实践应用领域为体育教育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体育强国战略 体育精神 高校体育教育
2019年8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这是体育强国战略首次以文件的形式确定下来,突出了党和国家对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视以及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重要地位。《纲要》指出,我国体育强国建设战略的目标分为三步[1]。毛泽东同志对学校体育教育也做出了重要论述,认为体育可以调剂感情、增强意志[2],对于体育精神的论述已经初见端倪。《纲要》中同样也重点提到体育精神,但已经不是简单的人的意志方面,而是多方面协同并举的体育精神。《纲要》中指出,要使体育文化感召力、影响力、凝聚力不断提高,中华体育精神传承发扬;并且其战略任务之一就是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可见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已经作为今后一段时间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点工程。
一、何为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是一种无形的物质存在,其是借助于体育实践所表现出来的,孕育于体育实践之中,对于体育实践具有反作用和能动力量。周西宽在《体育基本理论教程》一书中将其定义为:体育精神是体育的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的反应,是体育的理想、信念、情操及体育知識、体育道德、体育审美水平的标志,是体育的支柱和灵魂[3]。体育精神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是通过体育运动而形成并集中体现出人类的力量、智慧与进取心理等最积极地意识综合,是体育运动的最高级产物,从文化角度反映了人类自身的崇高[4]。可见有学者在阐释体育精神时将其置于文化的层面来进行定义。本文将侧重于从文化的角度来阐释其观点,在此理论的基础之上来推动高校体育精神教育建设。
二、体育精神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一)有助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我们树立了一种正确的价值引领,引导着全体社会公民凝聚思想、汇聚共识,在社会树立一种良好的风气。体育精神倡导平等、互相尊重、公平公正、不作假,这些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相契合,是每个公民所必须遵守的。新的奥林匹克格言更改为: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文明、和谐,这同样是团结的一种体现。其次体育精神倡导尊重对手、公平竞争、公正裁决、拒绝黑幕,这同样是平等、公正、法治的体现。同时体育精神倡导为国争光、无私奉献,这同样也是爱国敬业的体现。因此,在高校进行体育精神教育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有助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文化是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校园文化同样也是高校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又包括学习文化、体育文化、生活文化等等。体育精神是体育文化的灵魂和精髓,贯穿着整个体育文化的建设。倘若体育精神变质有所偏失,必然将会影响整个体育文化的建设,进而对校园文化建设造成影响,最终导致高校软实力受损。体育精神倡导在比赛中奋力拼搏、勇争第一、公平公正、尊重道德等;在业余的体育活动中倡导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在体育课教学中倡导互相尊重、规则意识、公平竞争、团结互助。体育精神具有更强大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加强体育精神教育,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健康长远发展。
(三)有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它不但标志着学生由中学阶段的懵懂、青涩走向成熟,同时也为学生迈向社会做好充足的准备。学生在大学阶段不仅要学习各种文化知识,为将来走向社会做好知识储备,同时还要具有健全的身体和吃苦耐劳的品质。体育教育承担起培养学生健全身体和良好人格的重任。通过体育精神教育,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等意志品质以及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可以使学生进入社会,进入工作岗位以后及时适应新的环境,增强一定的抗压能力,更好的开展工作和面对困难。
(四)有助于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完善与发展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内容基本上还是以运动技能的传授为主,体育精神的传授和教育还相对的处于薄弱的状态。在体育教育中开展体育精神的教育,并逐步扩大这一比重,达到与运动技能的教学协同并进的状态,有助于优化高校体育教学的课程内容和结构,使得高校体育教学更加充满灵魂与生机,填补了高校体育教学的一部分缺失,促进了体育教学的改革,更加适应体育教学的需要。
三、高校体育精神培育的途径
(一)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传授和培育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教育依托于体育项目教学而展开。在团体性的体育运动教学中,如篮球和足球等需要团队项目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不怕困难和集体主义精神,树立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田径等个人项目可培养学生坚持不懈、顽强拼搏、不畏艰难、不轻易放弃的体育精神。同时,教师对学生给予言语和动作上的支持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灌输体育精神。
(二)加大宣传力度,普及推广体育精神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手段,发挥新兴媒介的作用,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接收到体育精神的有关知识,从而潜移默化的树立学生的体育精神。学校可以通过校园公众号、官方抖音号等宣传普及推广体育精神的基本内容,如通过文字、图片和视频讲述优秀运动员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体育精神,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加强时效性体育新闻的播放,尤其是刚刚结束的东京奥运会和十四运会,众多中国运动健儿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体育精神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帮助学生建立为国争光、顽强拼搏、不畏强敌的信念。
(三)建立体育精神评价考核体系
将体育精神培育成果纳入体育评价考核体系之中,以量化的形式确立体育精神的重要性。可以将体育精神中的团结协作、顽强拼搏、遵守规则等作为评价指标,教师根据学生上课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进行打分,以对学生的体育精神有一个较为直观的把握。同时,也可以采用学生之间互评的方式综合分析出学生的得分,以及有针对性地对评分较低的学生采取额外的形式来提升这一部分学生的体育精神。
四、结语
体育强国不仅仅是体质强国,更应该是体育精神强国,二者相辅相成,体质与精神二者缺一不可,否则体育强国战略将是缺失的。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创新授课内容与方法以及建立体育精神评价体系等举措,对学生进行体育精神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对待体育的态度。体育精神这一无形力量将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方面面,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贡献力量,这同样也是体育强国战略题中的应有之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26):6-13.
[2]二十八畫生.体育之研究[G]//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运动技术委员会.中国体育史参考资料(第三辑).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58.
[3]周西宽.体育基本理论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4]李可兴,黄晓丽.高校体育精神的特质与培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09):1196-1197.